体验式学习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也是一门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过程中,要求在讲“知识”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技能”、经历或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感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而初中学生的特点是: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发展成熟,思考问题时仍需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思维支柱。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种重要的和必要的学习方式。
  
  一、体验式学习的概念
  
  体验式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观察和体验身边的物理现象,并最终用所学知识解释物理现象,或从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体验式学习强调不仅用脑去思考,而且还要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不难看出,以前的“讲授式”物理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外在的、抽象的、没有情感活动的;而体验式学习却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具体的、有价值认同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过程。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这样,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和可切身体验的实验,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学生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物理过程与方法,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达到三维目标的实现。
  
  二、体验式学习的特点
  
  体验式学习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方式,开展体验式学习将会使学生产生不同于以往的感受,让学生在经历中充分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它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 实践性
  
  体验式学习主张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体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观察、实验、交流等各种实践活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实践性是体验式学习的根本特点。
  
  2 主体性
  在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完成。在体验过程中,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习。
  
  3 差异性
  各个学生之间存在种种差异,其水平不一,兴趣爱好各异,对事物的理解不同,故其体验也各不相同。但正是这种差异性,又恰恰能促使学生交流和分享各自的体验和结论。
  由以上的三个特点可以看出,在物理教学中采用体验式学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和情感联系起来,使学生达到从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领悟物理知识。在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中,许多地方都体现出“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从各方面去经历、体验物理的全过程,尽可能做到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新感受。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体验式学习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长远的发展。
  
  三、体验式学习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农村中学,因种种条件限制,虽然学校都设置了物理实验室,但也存在着实验器材配备不全、设施陈旧、器材不配套、数量不足等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上好体验式物理课?笔者认为,除了实验室中配备的器材,还可以因地取材,利用身边的有用资源,让学生有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对体验式学习在农村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笔者举教学中的几个小例子。与各位同行交流。
  案例1,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节内容时,笔者先按以往的教学方式作演示实验,先敲击音叉,使其发声,再将音叉放入水中,激起水花,从而让学生判断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因为音叉发出的声音后排有很多学生听不见,音叉振动激起的水花,也有很多学生看不见,实验效果不佳。就是前排的学生,因为没有亲自动手操作,没有切身的体验,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兴趣明显不高。要进行分组实验,学校实验室里的音叉又不够用。于是,笔者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学生身边的物体让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要求学生利用手边的任何物体,用各种方法使其发出声音,感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们听到要求,兴致勃勃,马上动手操作,有敲桌子使其发声的,有撕纸使其发声的,有弹拨圆珠笔使其发声的,有拍巴掌使其发声的……很快,学生就发现了规律,说出了答案: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案例2,浮力一节内容对初中生来说是个难点。不少学生难以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实验室中没有相关的教具。多数教师采用了画图讲解的办法,效果仍不理想。笔者经过探索,改用了如下的教学方式,获得了明显的效果。让学生从家带来一个大小合适的容器(如脸盆、鱼缸),保证至少每桌一个;到学校卫生室找两个小药瓶上的橡皮塞(为保证放入水中后能浮起来,两个橡皮塞上面都粘有一小块塑料泡沫);容器中放人适量水。上课时引导学生做了两个小实验:实验一:(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时闭上眼睛,细心体验)把双手伸进水中,手掌向下,先不接触容器底;再把手掌与容器底部密切接触。比较两次手掌感觉到的浮力是否相同。实验二:(1)把粘有塑料泡沫的橡皮塞一和橡皮塞二同时浸没在水中接触到容器底后再松手,观察比较两橡皮塞的运动、浮沉情况(松手后,橡皮塞一和橡皮塞二全部向上运动,最终都漂浮在水面上);(2)将橡皮塞一浸没在水中接触到容器底后马上松手,橡皮塞二也浸没在水中,但接触到容器底后,要使劲按压上部使其下面凹孔中的水排尽,让橡皮塞二与容器底密切接触。观察比较两个橡皮塞的浮沉情况(松手后。橡皮塞一向上运动,最终仍漂浮在水面上,而橡皮塞二却沉在水底L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橡皮塞二两次的浮沉情况大不相同?这和它哪个面上所受的压力变化有关系?结果实验做完后,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很快就恍然大悟,自己画出了橡皮塞在水中的受力图,不但理解了浮力产生的原因,而且因为亲自动手操作过,亲身体验过,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案例3,在学习摩擦力时,因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摩擦力概念的内涵把握不准确,所以多数学生存在一种认识误区:总认为摩擦力是只能影响物体运动的一种阻力。为了纠正这个错误,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教学:(1)启发学生回忆以往的生活经验,进而提出问题:人走路时前进的动力由谁提供?传送带上的一袋袋粮食是靠什么力量前进的?(2)设置情境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带领学生爬旗杆。旗杆旁分别提供滑石粉和镁粉。让一位学生在手掌上抹上镁粉爬旗杆,再让另一位学生手掌上抹滑石粉爬旗杆。两种结果截然不同!这样,学生很容易就领会了摩擦力不仅可阻碍物体运动,有时也可以成为物体运动的动力。
  
  四、对在农村环境下实现体验式学习的思考与总结
  
  1 不可放弃体验式学习
  在农村,一些教师苦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放弃了学生的体验式学习,采用讲授法教学。结果课堂缺乏趣味,学生难以理解,效果很不理想。这是不可取的,违背了教育规律的教学无法成功!体验式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印象,更可以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在思考与发现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此外,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离不开体验式学习,(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这一切都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物理情境,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实践的机会,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毕竟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讲课“灌”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悟”出来的。
  
  2 辩证认识农村环境的优势和劣势
  农村中学的劣势是明显的:实验器材配备不全、设施陈旧、器材不配套、数量不足等现实问题,在短时间内尚不可能完全解决;但农村中学也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农村自然条件丰富,河流、树木、泥土、风雨都是帮助学生体验物理科学的自然资源,农村环境本身就是一个极为优秀、条件极为丰富的实验室!实际上,体验式学习绝不仅仅是依靠实验中给出的器材领着学生做实验,农村中学的物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这个大自然的实验室中进行丰富的体验。其次,农村孩子在平常的玩乐活动中无意识地积累了大量经验,比如爬树,下河游泳,叉鱼,在冰冻的河面行走,用胶泥捏塑各种形状等等,这些经历几乎每个农村孩子都有,经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和提醒可以提取出来,为物理知识的学习服务。
  
  3 注重精心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启发学生思考
  体验式学习离不开学生的体验,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缺少了教师合理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就失去了探索的方向和目标,知识经验难以形成逻辑体系。尤其是在农村环境中,正规的实验条件缺乏,按部就班的实验难以进行,一切条件和过程都需要教师精心安排准备,教师还需要准备好提出的问题和方式,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帮助学生找规律,启迪学生思维,以使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
  
  (责任编辑 孙晓雯)
其他文献
《教学与管理》杂志于2008年第9期,刊登了汤金洪先生一篇题为《警惕:德育价值的悄然遗失》的文章。全文从“课堂教学德育渗透不当”、“教师言行不一”、“校园文化环境不佳”
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具有积极作用:打破终身制,教师由原来的学校人变为社会人,以激发教师的潜力。这一改革的初衷本无可非议,但问题是现行的法律和政策难以保证聘任制的公平和公正。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肆意践踏教师合法权益的现象屡见不鲜,所实行的聘任制人治问题比较严重。因此,加强教师聘任制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权利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施,乃当务之急。关于教师聘任制的权力制衡机制笔者已另文探讨。本文主要论述教师聘任制的权利
人教版高中《地理Ⅱ》(必修)内容设置和编排整体较好。不过,白玉微瑕,教材内容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用词、逻辑、文图内容不统一等方面的问题。下面以2007年1月第2版《地理Ⅱ》(必修)为研究对象。将教材内容中不当之处列举如下,并提出修改建议,以就教于同仁。    一、用词不恰当    1 P18,“而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破碎,往往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这段内容中的“破碎”一词,《现代汉语词典》
日本人的民族性是日本取得重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随着世界各国之间依赖性的不断加强。日本的这种民族性逐渐成为日本发展的障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他们的民族性,这是战后日本中小学一直谋求并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原因。经历了别国理解阶段(1945年~1974年)、异文化理解阶段(1974年~20世纪90年代末)、多元文化理解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今)三个时期,半个多世纪
中华传统武术套路,传统武术整体的韵律美,意境美使武术的本质融于行云流水般的套路演练中,以势夺人,以形娱人,以神感人,以气贯穿始终,与中国古代道家美学思想一脉相承。而现代武术更
21世纪,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网络经济并驾齐驱,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价值取向多元化,经济体制的转型,就业压力增大。社会的呼唤,家长的期待,学生的升学压力随之增大,许多青春期的学生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导致心理畸形,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据四川省心理学会对“留守孩子”心理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近八成的学生存在焦虑心理、抑郁症状、易怒性格等心理问题。获悉,全国有两千
学生问卷的满意率已作为许多中小学校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且评价结果与职称(务)晋升、岗位聘任、津贴核算挂钩。其间,常发生老师与学生、老师与学校的意见分歧或摩擦,影响和谐学校的建设。怎样看待学生问卷的满意率?笔者带着这个问题分别与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资历的老师和学校不同管理岗位的人员交流,探讨征询三个问题:一是各方判断满意与否所持标准是否一致;二是满意率作为评价教师指标的内涵是否相同;三是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