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散文园地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一直呈繁茂景象,老、中、青几代散文作家的有序传承意味着广西散文的持续发展。与老一辈散文家的宏大叙事不同,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青年散文作家显然更注重个人体验和个人写作,在散文中寄托他们的情感、事业、思考、喜怒哀乐,时刻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努力调整节奏,对整个社会和人类生活进行冷静的观察和思考。仫佬族何述强与瑶族林虹两位少数民族散文作家在《民族文学》《作家》《花山》《广西文学》等具有影响力的报刊上发表过诸多作品,并出版过小说集、散文集,获得过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奖项,在广西青年一代作家中是颇具分量的重要作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研究,可以管窥广西少数民族青年文学发展的某些面貌,从而增强对整个广西文学整体概貌的了解、促进广西散文的发展及繁荣。
散文创作因其篇幅可长可短,取材包罗万象又灵活至极,在所有文类中,可以快速跟上时代的脚步,抓住最先最新的动态,反映世象与人生,是时代最直接的回音。而散文又是情感渲染的最好载体、灵魂波动的生动音符,因此散文又可细腻临摹出灵魂的回响,令读者直面来自内心深处的多彩吟唱。何述强、林虹两位作家的散文作品亦体现了这一特点,既描述外部大千世界、古往今来、尘世嚣攘,又刻画内心世界的感动、焦虑、忧伤、期翼,更探索生命的重量、衡量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充满着理性的力量。何述强与林虹两位作家的散文作品可堪为广西少数民族青年作家作品之代表,本文从对历史的探寻与思考、对故乡的眷恋与描绘、对生活的叩问与思考、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赞美、对文学的追求与苦闷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讨论其散文创作中所体现的特质。
一、对历史的探寻与思考
对历史的追寻与探索是散文作家的一种本能的创作冲动。以林虹和何术强为例,前者专注于追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者奋斗的脚步,重温烈火与热血交织时代的伟大瞬间,表达对革命先驱强烈的崇敬和感恩之情,如《黄姚雄风》《在那遥远的地方》《抗战七烈士》等篇章,缅怀历史,感慨当下,描绘了一幅幅激荡人心的历史画面。后者则专注于寻找从唐宋至民国时期南国的文化先贤的活动遗迹,缅怀文化精神和文人风骨,如《千秋眉眼龙江河》《灵渠寻梦》《回到竹简——忻城漫笔》等篇章,表达了对文化先贤及古典文化的缅怀与敬慕。二人虽是一则探今,一则访古,却恰好串连成一条完整时间链条,勾画出南中国的整部历史画卷。他们通过对历史的描摹,发掘人性的力量与美、侧写岁月的风雨交加、探求生命的深度与热度,正如学者刘铁群所说,是“荒寒中升腾起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表现出“一个有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执着的思考与追问”。
二、对故乡的眷恋与描绘
故乡是文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曾写过自己的故乡,或者在作品中以故乡为原型来创造自己的叙事场。散文作家对故乡题材的偏爱尤甚,因为那是作家们最熟悉、最眷恋、最善于描绘、寄托了最深切的情思的地方。在浩如烟海的故乡散文中,要写得出彩、与众不同、不同俗流,十分不易。然而,何述强、林虹都举重若轻,写得各具特色,深情而美丽,睿智而豁达,新奇有趣,充满温情、怀旧和生活气息。林虹的《那些人那些事》《旧居岁月》《记忆里温暖的味道》《我的兄弟姐妹》《父亲的宝贝》《白菜宴》等散文,写亲情之美、天伦之乐的幸福,邻里之间的和睦,用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令读者感受到生活的温度和温柔。何术强的《江流无声》《消失的果园》《老街》《谁与共舞》《来宝》等篇章,则用冷峻的笔调、理性的思考,更多地反映特殊年代先辈们的艰难求生、生命的光亮,寄托自己深厚的情感和敬意,弥漫着生命的温度和高度。
三、对生活的叩问与反思
人与动物的一大区别在于人会思考,人不仅仅追求温饱,更追求精神的自由。人有好奇心,会探索宇宙与自然的奥妙,思考生而为人的意义,挖掘过去、探求未来,为命运担忧、为过往反思。而散文是承载人类哲学思考和奇思妙想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女性对生活总有更加的敏感和细腻的触感,林虹作为一位作家与诗人,情感细腻,观察细致入微。她的散文透露出强烈的女性色彩,令人看到一个女作家真实的内心世界,爱憎分明、毫不做作,对生活充满热爱,不故作光辉高大,也不刻意呻吟哀愁,她笔下是一个真实的当代知识女性的世界。《生活的底色》《当时明月在》着重描写了几位知识女性的命运,作者叹服于她们在事业上的成功、性格上的温柔、人格上的魅力,同时又惋惜于她们感情和婚姻上的缺憾。《我的蓝色的夜落在世上》则描写了以男性为主体的文坛中女作家话语权被压制的无奈,小小的细节揭示女性在文学道路上或者在职场中存在劣势。这是作家在观察“女性作家”这一特殊群体时所产生的感悟,反映当下女性知识分子在事业、家庭与情感之间艰难找寻平衡点的努力,亦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里谋求一席之地的艰辛。的确,女性成长的过程就是自我寻找与救赎的过程。林虹的散文展现出她对当代女性成长的思考和女性命运的探索,展示了女性坚强的生命内核。
何述强则更注重于哲理的思考与理性的分析,《两种生意同时做》《荒野文字》等文展現了作家对生与死的思考与追问、对人的价值的探究;《何珈阅上学记》则通过女儿从对上幼儿园的抵抗、抗争到无可奈何的接受、喜爱,描述了人生的无奈和妥协、天性被压抑的困境。何述强的思维广阔而富有张力,思想的目光投注在人的困境和生存状态上,表现出思考者的广阔视野和思想的厚度。正如李掖平所说:“70后作家最宝贵的就是,他们内心对于人性、对于生命的这种探求,始终有着一种敬意,或者说是一种虔诚之意。”
四、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赞美
如果说故乡散文寻找的是生命的根,那么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则是关注灵魂的根、灵魂的故乡。人类的故乡情节不仅体现在对自己出生地、成长地的依恋,更体现在对自身、家庭、家族、族群的来源和过往的追究。追根溯源,寻找精神世界的归宿和灵魂的来时之路,避免成为文化孤儿,是人类文明的本能。
瑶族作家林虹的《风从茅坪吹过》《这样的时光》《出生地》等篇章描述了老家瑶族山区的风土人情,婚礼、服饰、歌谣,一切古老而又新鲜,在这里,她获得了心灵的宁静,回到了灵魂的家园。仫佬族作家何述强则在《七百弄》《山魈的传说》《古风羽白裤瑶》《背带上绣着流光溢彩的梦》中对布努瑶、白裤瑶等瑶族支系投入了大量关注的目光,他慨叹于这个民族的苦难历史,又感动于其顽强坚韧,在《七百弄》里,他这样写道:“有什么样的传奇能比得上生命顽强抗争,从不言退,端起一碗酒,就在寂寞中歌唱,在荒凉中大笑的传奇?”这种顽强坚韧、豁达乐观的精神引起了作者的共鸣,亦是作者在时代洪流与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坚守着自己的民族特性与民族意识,从而重构、再生出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一种努力。
五、对文学的追求和苦闷
由于经济的繁荣、物质的极大丰富、娱乐产业的兴盛,以商品经济为主导思想的商品文学日益取代了传统纯文学的道路,在纯文学这条路上行走,孤独感越来越强。但总有一些人坚持最初的梦想,坚守心灵的园地,守着书斋与寂寞,在文学艺术的道路上踽踽独行。
林虹在《在洱海的二十一天》充满欣喜地描述了文人汇聚的盛况,表达遇到知音的喜悦和对文学前景命运的乐观;《谁记得你青春的样子》则表达了对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在生活的蹉跎之下变得庸碌无为的惋惜。读者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文学纯粹的热爱与追求。何述强则更多地关注底层的民间诗人,在《草根的呼吸》《留住热情》《好友郑云》《破壁》等作品中,他描写了一群热爱文学的青年,他们虽为贫穷所累,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却热爱读书、写作,从未放弃理想和诗的诗怀,写出很美的诗歌和散文。作者描写他们追求梦想的艰辛、感动于他们的执着和洒脱,并且从中获得力量,在文学的道路上更坚定地前行。
广西少数民族青年作家用时间、情感和思考打磨的一篇篇散文,照射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令读者看到他们保持的一颗童稚之心:天真、纯善,酷爱文学,关心家人和朋友,热爱事业和生活。这是人性的光辉,是生命的力量。他们的作品是生命运行的轨迹,他们通过笔下的文字抒发情感、思考生命,回应时代的黄钟大吕,叩响灵魂的波动,而这正是散文家的使命所在。
(广西民族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项目编号:2017KY01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石丽芳(1979-),女,瑶族,广西平乐人,博士,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散文创作因其篇幅可长可短,取材包罗万象又灵活至极,在所有文类中,可以快速跟上时代的脚步,抓住最先最新的动态,反映世象与人生,是时代最直接的回音。而散文又是情感渲染的最好载体、灵魂波动的生动音符,因此散文又可细腻临摹出灵魂的回响,令读者直面来自内心深处的多彩吟唱。何述强、林虹两位作家的散文作品亦体现了这一特点,既描述外部大千世界、古往今来、尘世嚣攘,又刻画内心世界的感动、焦虑、忧伤、期翼,更探索生命的重量、衡量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充满着理性的力量。何述强与林虹两位作家的散文作品可堪为广西少数民族青年作家作品之代表,本文从对历史的探寻与思考、对故乡的眷恋与描绘、对生活的叩问与思考、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赞美、对文学的追求与苦闷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讨论其散文创作中所体现的特质。
一、对历史的探寻与思考
对历史的追寻与探索是散文作家的一种本能的创作冲动。以林虹和何术强为例,前者专注于追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者奋斗的脚步,重温烈火与热血交织时代的伟大瞬间,表达对革命先驱强烈的崇敬和感恩之情,如《黄姚雄风》《在那遥远的地方》《抗战七烈士》等篇章,缅怀历史,感慨当下,描绘了一幅幅激荡人心的历史画面。后者则专注于寻找从唐宋至民国时期南国的文化先贤的活动遗迹,缅怀文化精神和文人风骨,如《千秋眉眼龙江河》《灵渠寻梦》《回到竹简——忻城漫笔》等篇章,表达了对文化先贤及古典文化的缅怀与敬慕。二人虽是一则探今,一则访古,却恰好串连成一条完整时间链条,勾画出南中国的整部历史画卷。他们通过对历史的描摹,发掘人性的力量与美、侧写岁月的风雨交加、探求生命的深度与热度,正如学者刘铁群所说,是“荒寒中升腾起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表现出“一个有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执着的思考与追问”。
二、对故乡的眷恋与描绘
故乡是文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曾写过自己的故乡,或者在作品中以故乡为原型来创造自己的叙事场。散文作家对故乡题材的偏爱尤甚,因为那是作家们最熟悉、最眷恋、最善于描绘、寄托了最深切的情思的地方。在浩如烟海的故乡散文中,要写得出彩、与众不同、不同俗流,十分不易。然而,何述强、林虹都举重若轻,写得各具特色,深情而美丽,睿智而豁达,新奇有趣,充满温情、怀旧和生活气息。林虹的《那些人那些事》《旧居岁月》《记忆里温暖的味道》《我的兄弟姐妹》《父亲的宝贝》《白菜宴》等散文,写亲情之美、天伦之乐的幸福,邻里之间的和睦,用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令读者感受到生活的温度和温柔。何术强的《江流无声》《消失的果园》《老街》《谁与共舞》《来宝》等篇章,则用冷峻的笔调、理性的思考,更多地反映特殊年代先辈们的艰难求生、生命的光亮,寄托自己深厚的情感和敬意,弥漫着生命的温度和高度。
三、对生活的叩问与反思
人与动物的一大区别在于人会思考,人不仅仅追求温饱,更追求精神的自由。人有好奇心,会探索宇宙与自然的奥妙,思考生而为人的意义,挖掘过去、探求未来,为命运担忧、为过往反思。而散文是承载人类哲学思考和奇思妙想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女性对生活总有更加的敏感和细腻的触感,林虹作为一位作家与诗人,情感细腻,观察细致入微。她的散文透露出强烈的女性色彩,令人看到一个女作家真实的内心世界,爱憎分明、毫不做作,对生活充满热爱,不故作光辉高大,也不刻意呻吟哀愁,她笔下是一个真实的当代知识女性的世界。《生活的底色》《当时明月在》着重描写了几位知识女性的命运,作者叹服于她们在事业上的成功、性格上的温柔、人格上的魅力,同时又惋惜于她们感情和婚姻上的缺憾。《我的蓝色的夜落在世上》则描写了以男性为主体的文坛中女作家话语权被压制的无奈,小小的细节揭示女性在文学道路上或者在职场中存在劣势。这是作家在观察“女性作家”这一特殊群体时所产生的感悟,反映当下女性知识分子在事业、家庭与情感之间艰难找寻平衡点的努力,亦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里谋求一席之地的艰辛。的确,女性成长的过程就是自我寻找与救赎的过程。林虹的散文展现出她对当代女性成长的思考和女性命运的探索,展示了女性坚强的生命内核。
何述强则更注重于哲理的思考与理性的分析,《两种生意同时做》《荒野文字》等文展現了作家对生与死的思考与追问、对人的价值的探究;《何珈阅上学记》则通过女儿从对上幼儿园的抵抗、抗争到无可奈何的接受、喜爱,描述了人生的无奈和妥协、天性被压抑的困境。何述强的思维广阔而富有张力,思想的目光投注在人的困境和生存状态上,表现出思考者的广阔视野和思想的厚度。正如李掖平所说:“70后作家最宝贵的就是,他们内心对于人性、对于生命的这种探求,始终有着一种敬意,或者说是一种虔诚之意。”
四、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赞美
如果说故乡散文寻找的是生命的根,那么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则是关注灵魂的根、灵魂的故乡。人类的故乡情节不仅体现在对自己出生地、成长地的依恋,更体现在对自身、家庭、家族、族群的来源和过往的追究。追根溯源,寻找精神世界的归宿和灵魂的来时之路,避免成为文化孤儿,是人类文明的本能。
瑶族作家林虹的《风从茅坪吹过》《这样的时光》《出生地》等篇章描述了老家瑶族山区的风土人情,婚礼、服饰、歌谣,一切古老而又新鲜,在这里,她获得了心灵的宁静,回到了灵魂的家园。仫佬族作家何述强则在《七百弄》《山魈的传说》《古风羽白裤瑶》《背带上绣着流光溢彩的梦》中对布努瑶、白裤瑶等瑶族支系投入了大量关注的目光,他慨叹于这个民族的苦难历史,又感动于其顽强坚韧,在《七百弄》里,他这样写道:“有什么样的传奇能比得上生命顽强抗争,从不言退,端起一碗酒,就在寂寞中歌唱,在荒凉中大笑的传奇?”这种顽强坚韧、豁达乐观的精神引起了作者的共鸣,亦是作者在时代洪流与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坚守着自己的民族特性与民族意识,从而重构、再生出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一种努力。
五、对文学的追求和苦闷
由于经济的繁荣、物质的极大丰富、娱乐产业的兴盛,以商品经济为主导思想的商品文学日益取代了传统纯文学的道路,在纯文学这条路上行走,孤独感越来越强。但总有一些人坚持最初的梦想,坚守心灵的园地,守着书斋与寂寞,在文学艺术的道路上踽踽独行。
林虹在《在洱海的二十一天》充满欣喜地描述了文人汇聚的盛况,表达遇到知音的喜悦和对文学前景命运的乐观;《谁记得你青春的样子》则表达了对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在生活的蹉跎之下变得庸碌无为的惋惜。读者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文学纯粹的热爱与追求。何述强则更多地关注底层的民间诗人,在《草根的呼吸》《留住热情》《好友郑云》《破壁》等作品中,他描写了一群热爱文学的青年,他们虽为贫穷所累,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却热爱读书、写作,从未放弃理想和诗的诗怀,写出很美的诗歌和散文。作者描写他们追求梦想的艰辛、感动于他们的执着和洒脱,并且从中获得力量,在文学的道路上更坚定地前行。
广西少数民族青年作家用时间、情感和思考打磨的一篇篇散文,照射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令读者看到他们保持的一颗童稚之心:天真、纯善,酷爱文学,关心家人和朋友,热爱事业和生活。这是人性的光辉,是生命的力量。他们的作品是生命运行的轨迹,他们通过笔下的文字抒发情感、思考生命,回应时代的黄钟大吕,叩响灵魂的波动,而这正是散文家的使命所在。
(广西民族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项目编号:2017KY01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石丽芳(1979-),女,瑶族,广西平乐人,博士,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