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回音、灵魂的回响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xi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散文园地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一直呈繁茂景象,老、中、青几代散文作家的有序传承意味着广西散文的持续发展。与老一辈散文家的宏大叙事不同,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青年散文作家显然更注重个人体验和个人写作,在散文中寄托他们的情感、事业、思考、喜怒哀乐,时刻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努力调整节奏,对整个社会和人类生活进行冷静的观察和思考。仫佬族何述强与瑶族林虹两位少数民族散文作家在《民族文学》《作家》《花山》《广西文学》等具有影响力的报刊上发表过诸多作品,并出版过小说集、散文集,获得过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奖项,在广西青年一代作家中是颇具分量的重要作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研究,可以管窥广西少数民族青年文学发展的某些面貌,从而增强对整个广西文学整体概貌的了解、促进广西散文的发展及繁荣。
  散文创作因其篇幅可长可短,取材包罗万象又灵活至极,在所有文类中,可以快速跟上时代的脚步,抓住最先最新的动态,反映世象与人生,是时代最直接的回音。而散文又是情感渲染的最好载体、灵魂波动的生动音符,因此散文又可细腻临摹出灵魂的回响,令读者直面来自内心深处的多彩吟唱。何述强、林虹两位作家的散文作品亦体现了这一特点,既描述外部大千世界、古往今来、尘世嚣攘,又刻画内心世界的感动、焦虑、忧伤、期翼,更探索生命的重量、衡量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充满着理性的力量。何述强与林虹两位作家的散文作品可堪为广西少数民族青年作家作品之代表,本文从对历史的探寻与思考、对故乡的眷恋与描绘、对生活的叩问与思考、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赞美、对文学的追求与苦闷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讨论其散文创作中所体现的特质。
  一、对历史的探寻与思考
  对历史的追寻与探索是散文作家的一种本能的创作冲动。以林虹和何术强为例,前者专注于追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者奋斗的脚步,重温烈火与热血交织时代的伟大瞬间,表达对革命先驱强烈的崇敬和感恩之情,如《黄姚雄风》《在那遥远的地方》《抗战七烈士》等篇章,缅怀历史,感慨当下,描绘了一幅幅激荡人心的历史画面。后者则专注于寻找从唐宋至民国时期南国的文化先贤的活动遗迹,缅怀文化精神和文人风骨,如《千秋眉眼龙江河》《灵渠寻梦》《回到竹简——忻城漫笔》等篇章,表达了对文化先贤及古典文化的缅怀与敬慕。二人虽是一则探今,一则访古,却恰好串连成一条完整时间链条,勾画出南中国的整部历史画卷。他们通过对历史的描摹,发掘人性的力量与美、侧写岁月的风雨交加、探求生命的深度与热度,正如学者刘铁群所说,是“荒寒中升腾起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表现出“一个有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执着的思考与追问”。
  二、对故乡的眷恋与描绘
  故乡是文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曾写过自己的故乡,或者在作品中以故乡为原型来创造自己的叙事场。散文作家对故乡题材的偏爱尤甚,因为那是作家们最熟悉、最眷恋、最善于描绘、寄托了最深切的情思的地方。在浩如烟海的故乡散文中,要写得出彩、与众不同、不同俗流,十分不易。然而,何述强、林虹都举重若轻,写得各具特色,深情而美丽,睿智而豁达,新奇有趣,充满温情、怀旧和生活气息。林虹的《那些人那些事》《旧居岁月》《记忆里温暖的味道》《我的兄弟姐妹》《父亲的宝贝》《白菜宴》等散文,写亲情之美、天伦之乐的幸福,邻里之间的和睦,用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令读者感受到生活的温度和温柔。何术强的《江流无声》《消失的果园》《老街》《谁与共舞》《来宝》等篇章,则用冷峻的笔调、理性的思考,更多地反映特殊年代先辈们的艰难求生、生命的光亮,寄托自己深厚的情感和敬意,弥漫着生命的温度和高度。
  三、对生活的叩问与反思
  人与动物的一大区别在于人会思考,人不仅仅追求温饱,更追求精神的自由。人有好奇心,会探索宇宙与自然的奥妙,思考生而为人的意义,挖掘过去、探求未来,为命运担忧、为过往反思。而散文是承载人类哲学思考和奇思妙想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女性对生活总有更加的敏感和细腻的触感,林虹作为一位作家与诗人,情感细腻,观察细致入微。她的散文透露出强烈的女性色彩,令人看到一个女作家真实的内心世界,爱憎分明、毫不做作,对生活充满热爱,不故作光辉高大,也不刻意呻吟哀愁,她笔下是一个真实的当代知识女性的世界。《生活的底色》《当时明月在》着重描写了几位知识女性的命运,作者叹服于她们在事业上的成功、性格上的温柔、人格上的魅力,同时又惋惜于她们感情和婚姻上的缺憾。《我的蓝色的夜落在世上》则描写了以男性为主体的文坛中女作家话语权被压制的无奈,小小的细节揭示女性在文学道路上或者在职场中存在劣势。这是作家在观察“女性作家”这一特殊群体时所产生的感悟,反映当下女性知识分子在事业、家庭与情感之间艰难找寻平衡点的努力,亦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里谋求一席之地的艰辛。的确,女性成长的过程就是自我寻找与救赎的过程。林虹的散文展现出她对当代女性成长的思考和女性命运的探索,展示了女性坚强的生命内核。
  何述强则更注重于哲理的思考与理性的分析,《两种生意同时做》《荒野文字》等文展現了作家对生与死的思考与追问、对人的价值的探究;《何珈阅上学记》则通过女儿从对上幼儿园的抵抗、抗争到无可奈何的接受、喜爱,描述了人生的无奈和妥协、天性被压抑的困境。何述强的思维广阔而富有张力,思想的目光投注在人的困境和生存状态上,表现出思考者的广阔视野和思想的厚度。正如李掖平所说:“70后作家最宝贵的就是,他们内心对于人性、对于生命的这种探求,始终有着一种敬意,或者说是一种虔诚之意。”
  四、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赞美
  如果说故乡散文寻找的是生命的根,那么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则是关注灵魂的根、灵魂的故乡。人类的故乡情节不仅体现在对自己出生地、成长地的依恋,更体现在对自身、家庭、家族、族群的来源和过往的追究。追根溯源,寻找精神世界的归宿和灵魂的来时之路,避免成为文化孤儿,是人类文明的本能。
  瑶族作家林虹的《风从茅坪吹过》《这样的时光》《出生地》等篇章描述了老家瑶族山区的风土人情,婚礼、服饰、歌谣,一切古老而又新鲜,在这里,她获得了心灵的宁静,回到了灵魂的家园。仫佬族作家何述强则在《七百弄》《山魈的传说》《古风羽白裤瑶》《背带上绣着流光溢彩的梦》中对布努瑶、白裤瑶等瑶族支系投入了大量关注的目光,他慨叹于这个民族的苦难历史,又感动于其顽强坚韧,在《七百弄》里,他这样写道:“有什么样的传奇能比得上生命顽强抗争,从不言退,端起一碗酒,就在寂寞中歌唱,在荒凉中大笑的传奇?”这种顽强坚韧、豁达乐观的精神引起了作者的共鸣,亦是作者在时代洪流与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坚守着自己的民族特性与民族意识,从而重构、再生出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一种努力。
  五、对文学的追求和苦闷
  由于经济的繁荣、物质的极大丰富、娱乐产业的兴盛,以商品经济为主导思想的商品文学日益取代了传统纯文学的道路,在纯文学这条路上行走,孤独感越来越强。但总有一些人坚持最初的梦想,坚守心灵的园地,守着书斋与寂寞,在文学艺术的道路上踽踽独行。
  林虹在《在洱海的二十一天》充满欣喜地描述了文人汇聚的盛况,表达遇到知音的喜悦和对文学前景命运的乐观;《谁记得你青春的样子》则表达了对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在生活的蹉跎之下变得庸碌无为的惋惜。读者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文学纯粹的热爱与追求。何述强则更多地关注底层的民间诗人,在《草根的呼吸》《留住热情》《好友郑云》《破壁》等作品中,他描写了一群热爱文学的青年,他们虽为贫穷所累,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却热爱读书、写作,从未放弃理想和诗的诗怀,写出很美的诗歌和散文。作者描写他们追求梦想的艰辛、感动于他们的执着和洒脱,并且从中获得力量,在文学的道路上更坚定地前行。
  广西少数民族青年作家用时间、情感和思考打磨的一篇篇散文,照射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令读者看到他们保持的一颗童稚之心:天真、纯善,酷爱文学,关心家人和朋友,热爱事业和生活。这是人性的光辉,是生命的力量。他们的作品是生命运行的轨迹,他们通过笔下的文字抒发情感、思考生命,回应时代的黄钟大吕,叩响灵魂的波动,而这正是散文家的使命所在。
  (广西民族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项目编号:2017KY01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石丽芳(1979-),女,瑶族,广西平乐人,博士,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其他文献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李词的感情基调可以用一个“愁”字概括。她笔下的“愁”是无法摆脱的生命之愁,就像春蚕不停吐出的凌乱的丝,把自己层层缠绕,最后活生生地窒息在愁绪的茧壳里。李清照婉约词的灵魂和精髓就是“愁”。她善于把个性化的意象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以其无边无际的愁绪和高超精湛的抒情艺术,质朴含蓄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李词具有非常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造诣。  一、少女时代的闺阁之“
期刊
抗战时期,沈从文依然关注乡村和都市的各类女子教育,并对其进行描绘和反思。针对沈从文所描写的不同女子的命运,笔者结合社会现实,探寻当时女子教育的状况以及沈从文想要展现的思想观念与精神世界。  一、沈从文笔下的女子  (一)家庭中的女子  女性在社会中的定位,使她们长期以来被排除在正规学校教育系统之外,教育女性最重要的场所成了家庭。家庭教育具有封闭落后性,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主要工具。其教授的内容长久
期刊
舞剧《杜甫》是由重庆市歌舞团倾心打造和演绎的一部大写意作品,将唐代诗人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以意象化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将人物形象刻画和演绎得淋漓尽致。全剧分为上下两篇,以“诗圣”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为主线,将其诗作与舞蹈融合得恰到好处,呈现杜甫心系苍生的民族大义、爱国情怀以及豪放豁达的遇事心境。本文从人物性格和情感两个方面分析该舞剧中“诗圣”杜甫的形象特征。  一、整体形象解读  舞劇形象是指在把握整
期刊
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触及各个领域,人类精神领域的文学开始与互联网“联姻”。网络小说与影视剧开始牵手,网络文学逐渐被搬上银屏,发展成为热潮。本文以《何以笙箫默》和《延禧攻略》为例,从大众接受心理的角度来分析网络文学“改编热”现象。  《第一次亲密接触》是中国首部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1999年,这部小说以意想不到的速度风靡全国,小说的高点击率吸引了影视制作单位的注意,这
期刊
《春晓》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黎英海根据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古诗词创作的艺术歌曲,是我国近现代音乐作品中的精品。黎英海通过古诗词与音乐的完美融合,将这首乐曲的语言美、韵律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歌词诗意浓厚,清新隽永;旋律美轮美奂,悠扬婉转;伴奏优美雅致,含蓄婉约。歌词在旋律和钢琴伴奏的配合下创造出和谐统一、典雅朴素的意境,本文从诗词、旋律、钢琴伴奏以及情感处理四方面入手,探讨其演唱风格。  中国近现代古诗词艺
期刊
黄大鹏,80后,江苏人,文学硕士,现居南京。2009年开始发表小说,获第五届海峡两岸新媒体原创文学大赛优秀奖。  1  苏北的小镇白石街不知何时兴建,主干道是青色的石板路,年代久远,石板如羊脂般光滑,被压出了细密的裂痕。两侧白墙黛瓦,凌河而建,墙上石灰斑驳。街南侧是运河,女人们在岸边洗衣服拉家常,男人们把大米扛上货船,又从货船上扛下一袋袋劣质的服装,河面上麻鸭扑棱着翅膀嬉戏。街中间支流穿过,架起一
期刊
张爱玲文学研究著述颇多,但结合作者和时代特性,有一处仍被学界忽视:其笔下的女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反智”特征,既与张爱玲的知性才气迥然不同,又和其周围知识女性如母亲、姑母、同学等大异其趣。张爱玲最具代表性的小说集《傳奇》可以看成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女性的社会问题大全。女学生这个群体作为当时社会的潜在知(当时一般写作异体字“智”)识分子,亦和张爱玲本身的身份背景相契合,是《传奇》这一张氏经
期刊
荆州地区地处江汉平原,西接天府之地川蜀,北通军事要塞襄阳,顺长江而下可达中国经济重心地区,在赵宋一朝平定武平、后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荆湖北路是两宋时期重要的财政军资供源地之一,而在该地发挥指导作用的官员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对北宋时期荆州地区知府的研究整理过程中发现“知江陵府”和“知荆南府”并存或者交替出现的现象。“府”产生于唐代,发展至两宋时期,其不仅是一个政区地名称呼,也代表中央政府对当
期刊
在如今的美国文坛,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小说可谓是独树一帜。作为美国当代大师级作家,她擅长运用独特的视角和女性特有的敏锐情感挖掘社会诸相,其作品以性与暴力著称,但并没有停留在一味揭露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层面,讽刺与批判的同时也存在着对于人性复归的期盼。由于夹杂着哥特式的元素,欧茨作品往往带有空灵、神秘的气息,她所描绘的人物也或多或少地透露出虚无主义,但在这种后现代的表象下隐含着她对于人性的关怀。本
期刊
张爱玲出生于1920年9月30日,卒于1995年9月,是中国现代文學史上一位独具魅力的作家。1928年,张爱玲开始读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对她的影响最为深远,对其研究达到了“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的程度。张爱玲笔下的卑微女性身上影影绰绰展现着红楼女性的倒影,在时代、命运的捉弄下,她们由觉醒走向反扑及至毁灭。本文立足于文学意识,从女性批评的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归纳演绎的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