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身份认同感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在由大学生属于国家未来建设中坚力量的社会角色和当前多元复杂转型社会现实的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高校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西南科技大学高端技能型本科生身份认同现状调查和对创新培养机制的研究对推动学校的发展,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意义重大。
关键词:身份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西南科技大学
2013年,四川省为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根据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思路,结合四川省实际情况,采取了本科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和企业三方合作培养的方式,选择部分专业,开展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工作。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本科教育的新类型,也是职业教育的新层次①。
四川省首批参与试点院校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等6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高专院校。西南科技大学作为重要的本科合作院校,也在四川省高端技能本科培养工作中担任重要主体角色。
1 西南科技大学高端技能型本科生身份认同现状
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个人在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归属问题,阐述个体内在的情感依附、态度倾向和外显行为表现,并解释价值观念和行为之间的联结关系,认为正是人的认同决定了他的生存感。一般而言,人的认同感包含“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方面,本文中所指的技能型本科生身份认同则是指作为大学生的个体对“高端技能型本科学生”这一身份的接受和确认程度。
1.1 西南科技大学高端技能型本科生身份认同现状的实证研究
西南科技大学高端技能型本科于2013年开始实施招生,目前拥有机械、土建和材料3个专业。相较于庞大的一般本科体量,西南科技大学高端技能型学生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本文通过调查走访等实证方法,旨在了解西南科技大学高端技能本科生的身份认同现状,进而研究他们的身份认同程度是否受专业和培养模式的影响,如果受到影响,具体表现如何?
(1)受试。参加本次受试的高端技能本科学生共有200名,包括大一到大四四个年级,其中机械、土建和材料三个专业各40名同学。
(2)研究工具。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和访谈等形式,了解高端技能本科学生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考察他们对高端技能培养模式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以及自己的学业计划和职业规划。
(3)结果与讨论。总体而言,高端技能本科学生对自己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还表现出一定的怀疑性,这尤其体现在大一新生身上,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明确高端技能与普通本科的区别及优势,同时对自己的职业前景表示担心,自我身份认同出现危机感。同时,受专业涉及领域的影响,3个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发展前景和发展规划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土木和机械两个专业学生更加倾向于毕业后参加工作,在校期间也更加倾向于实际操作,材料专业学生则更加强调知识性,他们更多人在谈到毕业后愿意进一步深造,把考研作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选择。就共同点而言,三个专业学生都表现出了一定的专业迷茫感和倦怠感。学生们往往倾向于这样的认识:相较于纯粹的本科专业,技能本科更加强调实际操作,同时跟职业类学生又不一样,知识课程也扮演者及其重要的角色。虽然这看似矛盾的二者能协调“脑”和“手”的双重功效,同时,专业的不确定性也极易使他们陷入“两不像”的尴尬境地。
另外,高端技能本科学生采取的是“3+1”培养模式,四年学制的完成有三年是在西南科技大学以外的其他高职院校进行。学生在大二学年的时候就需要搬迁到其它學校,这种在地点上的频繁变更,往往也容易衍生出学生的归属感缺乏、责任感异化和人生价值迷茫等一系列问题。学生们往往很难在培养责任方和联合培养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他们对自己身份归属感的需求更加强烈,因此实际情况与思想认同之间的矛盾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加大。
2 西南科技大学高端技能本科生创新培养机制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工业对人才的要求。2013年,四川省启动了“1+3”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为了满足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作为技能型本科教育工作主体的西南科技大学应多方推进工作开展,进一步探索高端技能本科生创新培养机制研究。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2.1 教学方面
教学方面充分发挥西南科技大学厚重的教学优势。积极推进本科学生导师制度。高端技能型本科学生培养既强调知识本位和学科体系,同时更注重能力本位和职业工作体系,同时更注重能力本位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按照本科教育的新类型,高职教育的新层次,人才培养的新需要的人才培养定位,西南科技大学可与合作的职业院校发挥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与企业在育人工作中的优势资源与条件,校企三方共同制定招生简章、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模块与教学计划,教学及学生管理办法,共同协调配置教师、设施、实验、实训等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了校企三方合作、共同育人的主体作用。
2.2 管理方面
加强双方的管理和沟通,合二为一,积极推进班主任制度,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无缝对接。作为多方合作的培养模式,学生的管理工作更显复杂,涉及的事务也更加繁琐。为了使各方衔接更加明确流畅,有必要责任落实到人,使衔接的各方更加简单明确,沟通更加流畅。同时,也可以将西南科技大学的班主任制度推行到高端技能本科的管理工作上来,加强班主任的责任意识,从多方面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行。
2.3 产学研融合方面。
发挥校企合作的多方优势,努力营造渗透“工匠精神”品质与自觉意识的培养与渗透。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类资源,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向宽厚,实践能力突出,创新精神与科学精神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使“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实践创新教育”的培养模式落到实处,使“产、学、研”三个方面能够完美融合。
3 结语
西南科技大学作为省部共建的西部14所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学生总人数规模已达3万,相较于普通性本科的庞大体量,高端技能型本科人数规模要小得多,这使得技能本科学生较难将自己纳入到普适性本科的总体范围中去,进而衍生出身份认同上的迷茫感和不确定性。同时,大学生教育过程对大学生身份认同指导和互助教育体系的缺乏又再一次加重了高端技能本科学生的自我身份认同感,频繁的学习场所转换以及师生之间不够稳定的“真空”人际关系都是对树立大学生身份认同的挑战。
针对以上高端技能本科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结合西南科技大学高端技能型本科学生的实际情况,聚焦现实,从实处着手,通过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当前西南科技大学高端技能本科生的身份认同现状,提出创新性的培养机制,尤其是课程教学方面,学生教育管理方面以及产学研三者融合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一步增强技能型本科学生的身份认同感,继而提高西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 董雪艳.以四川省为例探究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管理工作[J].课程教育研究,2017(17).
[2] 钟彪等.高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教育教学论坛,2019(03).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关键词:身份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西南科技大学
2013年,四川省为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根据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思路,结合四川省实际情况,采取了本科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和企业三方合作培养的方式,选择部分专业,开展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工作。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本科教育的新类型,也是职业教育的新层次①。
四川省首批参与试点院校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等6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高专院校。西南科技大学作为重要的本科合作院校,也在四川省高端技能本科培养工作中担任重要主体角色。
1 西南科技大学高端技能型本科生身份认同现状
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个人在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归属问题,阐述个体内在的情感依附、态度倾向和外显行为表现,并解释价值观念和行为之间的联结关系,认为正是人的认同决定了他的生存感。一般而言,人的认同感包含“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方面,本文中所指的技能型本科生身份认同则是指作为大学生的个体对“高端技能型本科学生”这一身份的接受和确认程度。
1.1 西南科技大学高端技能型本科生身份认同现状的实证研究
西南科技大学高端技能型本科于2013年开始实施招生,目前拥有机械、土建和材料3个专业。相较于庞大的一般本科体量,西南科技大学高端技能型学生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本文通过调查走访等实证方法,旨在了解西南科技大学高端技能本科生的身份认同现状,进而研究他们的身份认同程度是否受专业和培养模式的影响,如果受到影响,具体表现如何?
(1)受试。参加本次受试的高端技能本科学生共有200名,包括大一到大四四个年级,其中机械、土建和材料三个专业各40名同学。
(2)研究工具。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和访谈等形式,了解高端技能本科学生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考察他们对高端技能培养模式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以及自己的学业计划和职业规划。
(3)结果与讨论。总体而言,高端技能本科学生对自己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还表现出一定的怀疑性,这尤其体现在大一新生身上,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明确高端技能与普通本科的区别及优势,同时对自己的职业前景表示担心,自我身份认同出现危机感。同时,受专业涉及领域的影响,3个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发展前景和发展规划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土木和机械两个专业学生更加倾向于毕业后参加工作,在校期间也更加倾向于实际操作,材料专业学生则更加强调知识性,他们更多人在谈到毕业后愿意进一步深造,把考研作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选择。就共同点而言,三个专业学生都表现出了一定的专业迷茫感和倦怠感。学生们往往倾向于这样的认识:相较于纯粹的本科专业,技能本科更加强调实际操作,同时跟职业类学生又不一样,知识课程也扮演者及其重要的角色。虽然这看似矛盾的二者能协调“脑”和“手”的双重功效,同时,专业的不确定性也极易使他们陷入“两不像”的尴尬境地。
另外,高端技能本科学生采取的是“3+1”培养模式,四年学制的完成有三年是在西南科技大学以外的其他高职院校进行。学生在大二学年的时候就需要搬迁到其它學校,这种在地点上的频繁变更,往往也容易衍生出学生的归属感缺乏、责任感异化和人生价值迷茫等一系列问题。学生们往往很难在培养责任方和联合培养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他们对自己身份归属感的需求更加强烈,因此实际情况与思想认同之间的矛盾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加大。
2 西南科技大学高端技能本科生创新培养机制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工业对人才的要求。2013年,四川省启动了“1+3”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为了满足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作为技能型本科教育工作主体的西南科技大学应多方推进工作开展,进一步探索高端技能本科生创新培养机制研究。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2.1 教学方面
教学方面充分发挥西南科技大学厚重的教学优势。积极推进本科学生导师制度。高端技能型本科学生培养既强调知识本位和学科体系,同时更注重能力本位和职业工作体系,同时更注重能力本位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按照本科教育的新类型,高职教育的新层次,人才培养的新需要的人才培养定位,西南科技大学可与合作的职业院校发挥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与企业在育人工作中的优势资源与条件,校企三方共同制定招生简章、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模块与教学计划,教学及学生管理办法,共同协调配置教师、设施、实验、实训等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了校企三方合作、共同育人的主体作用。
2.2 管理方面
加强双方的管理和沟通,合二为一,积极推进班主任制度,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无缝对接。作为多方合作的培养模式,学生的管理工作更显复杂,涉及的事务也更加繁琐。为了使各方衔接更加明确流畅,有必要责任落实到人,使衔接的各方更加简单明确,沟通更加流畅。同时,也可以将西南科技大学的班主任制度推行到高端技能本科的管理工作上来,加强班主任的责任意识,从多方面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行。
2.3 产学研融合方面。
发挥校企合作的多方优势,努力营造渗透“工匠精神”品质与自觉意识的培养与渗透。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类资源,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向宽厚,实践能力突出,创新精神与科学精神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使“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实践创新教育”的培养模式落到实处,使“产、学、研”三个方面能够完美融合。
3 结语
西南科技大学作为省部共建的西部14所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学生总人数规模已达3万,相较于普通性本科的庞大体量,高端技能型本科人数规模要小得多,这使得技能本科学生较难将自己纳入到普适性本科的总体范围中去,进而衍生出身份认同上的迷茫感和不确定性。同时,大学生教育过程对大学生身份认同指导和互助教育体系的缺乏又再一次加重了高端技能本科学生的自我身份认同感,频繁的学习场所转换以及师生之间不够稳定的“真空”人际关系都是对树立大学生身份认同的挑战。
针对以上高端技能本科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结合西南科技大学高端技能型本科学生的实际情况,聚焦现实,从实处着手,通过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当前西南科技大学高端技能本科生的身份认同现状,提出创新性的培养机制,尤其是课程教学方面,学生教育管理方面以及产学研三者融合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一步增强技能型本科学生的身份认同感,继而提高西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 董雪艳.以四川省为例探究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管理工作[J].课程教育研究,2017(17).
[2] 钟彪等.高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教育教学论坛,2019(03).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