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祭礼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uw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的祭祀活动包括祭天、祭神、祭祖,因其祭祀对象和执掌机构的不同可分为国祀和内廷两类,《清史稿·志五十七·礼一》中记载:“凡国家诸祀,皆属于太常、光禄、鸿胪三寺,而综于礼部。惟堂子元日谒拜,立杆致祭,与内廷诸祀,并内务府司之。”
  要举行祭祀活动,祭器的使用必不可少,《大清会典事例·礼部·祭器》中记载:“乾隆十二年谕:国家敬天尊祖,礼备乐和,品物其陈,告丰告洁,所以将诚敬、昭典则也。考之前古,笾、豆、簠、簋诸祭器,或用金玉以示贵重,或用陶匏以崇质素,各有精义存乎其间。历代相承,去古浸远。至明洪武时更定旧章,祭器祭品悉遵古,而祭器以瓷代之,惟存其名。我朝坛庙陈设祭品,器亦用瓷,盖沿前明之旧。”
  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庄亲王允禄、户部尚书蒋溥等奉敕编撰的《皇朝礼器图式》一书,更是详细记载了清代祭器的使用情况,所用祭器分别为:璧、琮、圭、爵、登、簠、簋、笾、豆、篚、俎、尊、盏、铏等14类。其中璧、琮、圭为玉器;登、簠、簋、豆、铏既有瓷器,也有木漆器;爵、盏既有玉器,也有瓷器;尊既有铜器,也有瓷器;笾为竹器;篚、俎为木器。由此书的记载可知,清代官窑烧制的瓷器祭器共有登、簠、簋、豆、铏、爵、尊、盏这8种。
  《大清会典》中记载:“祭器用陶必辨其色……圜丘用青,方泽用黄,日坛用赤,月坛用白”,也就是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的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祭器分别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由此可知,清代烧造的官窑单色釉祭器,不仅对釉色有专门的规定,而且还有专门的用途。
  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上海文物商店收藏有4件光绪官窑单色釉祭器,均为传世器物。
  光绪黄釉豆,高29厘米,直径16.5厘米,通体施黄釉。器盖呈半球形,上置螺旋交错状钮。器身呈圆柱状,下为柄,底足外撇。器底刻有“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一行楷书窄边款。
  光绪黄釉簋,高22.8厘米,长28.5厘米,通体施黄釉。器盖上有四钮,器身呈长圆形,两侧有方形兽耳,器底刻有“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光绪蓝釉簠,高29.5厘米,长27.8厘米,宽21.3厘米,通体施蓝釉。器身和器盖均有双耳,器口、器盖、器身、器足均呈斗形,器底刻有“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光绪黄釉簠,高10.5厘米,长21.5厘米,宽11.8厘米,通体施黄釉,但黄釉的色泽较淡。器盖上有方钮,刻有“宝薰”二字。器身两侧有双耳,器底刻有“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这件光绪黄釉簠的器盖与器身明显不符,所以推测此器盖可能为后配,原有器盖已经遗失或损毁。
  豆、簋、簠作为祭器,所盛放的祭品在《清史稿·志五十七·礼一》中有明确的记载:豆盛放的祭品有十种,分别是韭菹(醯酱腌渍的韭菜)、醓醢(带汁的肉酱)、菁菹(醯酱腌渍的蔬菜)、鹿醢(鹿肉制成的酱)、芹菹(醯酱腌渍的芹菜)、兔醢(兔肉酱)、笋菹(醯酱腌渍的竹笋)、鱼醢(鱼酱)、脾析(牛百叶)、豚拍(猪肋肉)、酏食(薄粥)、糁食(肉粥);簋盛放的祭品有两种,分别是黍、稷;簠盛放的祭品有两种,分别是稻、粱。
  根据《清史稿·志五十七·礼一》中“凡陶必辨色,圜丘、祈穀常雩青,方泽、社稷、先农黄,日坛赤,月坛白”的记载,可知上述4件光绪单色釉祭器中,蓝釉簠是天坛、祈谷坛的祭祀用具,黄釉豆、黄釉簋、黄釉簠是地坛、社稷坛、先农坛的祭祀用具。
  清代的祭祀活动虽然重要,但却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全靠繁文缛节的仪式来支撑。不同的祭祀活动需要供奉不同的神位,使用不同的祭器。无论是哪一方面的祭祀,凡是重要的祭祀活动皇帝均须参加。在祭祀活动举行以前,皇帝要斋戒。在斋戒期内朝廷各衙署要悬挂斋戒木牌,皇宫中的乾清门要悬挂斋戒牌并且安放斋戒铜人。
  比如,每年的祭天活动定在冬至日,意为“迎长日之至”。在祭天前三日,皇帝要先在宫中斋戒。到祭祀那天,皇帝亲诣圜丘(即天坛),在献乐舞中举行“迎神”、“献玉帛”、“进俎”、“读祝文”、“三次献爵”、“受福胙”、“送神”等许多繁缛的祭祀礼仪。最后,皇帝要率领群臣行三跪九叩礼,整个祭天仪式才能结束。
  清代的祭祀活动不仅仪式复杂,而且还十分频繁。根据《清史稿·志五十七·礼一》的记载: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举行的祭祀活动就有十一坛九庙二殿,分别是天坛、祈谷坛、地坛、社稷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先蚕坛、天神坛、地祗坛、太岁坛、太庙、文庙、帝王庙、先医庙、都城隍庙、内城隍庙、永佑庙、天下第一龙王庙、昭灵沛泽龙王庙、奉先殿、传心殿,由此可见当时祭祀活动的频繁程度。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光绪皇帝亲诣方泽(即地坛)行礼,这也是清代历史上最后一次皇帝参加的祭祀活动。
其他文献
在中国香港,西方当代艺术常常成为媒体焦点,并且保持着与国际当代艺术潮流零时差。香港国际艺术展的成功(现改名为“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政府出资开发的艺术文化特区、国际艺廊的进驻加上苏富比、佳士得举办的春秋两季拍卖盛事,香港艺术界呈现欣欣向荣之气象。特别是香港特区政府不遗余力地为一些艺术家提供方便,比如办理特殊人才的移民,这对一些艺术家还是有相当吸引力的,并推动了本土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  各界鼎
期刊
山西一家古玩市场,一位客人蹲在赌青皮摊前,将一对挑好的青皮核桃与几张百元大钞一道递给摊主。摊主麻利地拿起小刀,轻轻一转……“开了,开了!”此时,一群人都伸长脖子,两眼直勾勾地盯着摊主的动作。随着果皮噼啪往下掉,里面的核桃初见原形,个头不错,纹路漂亮,过水洗净,摊主用游标卡尺一比,“42(毫米),赚了。”客人一颗悬着的心这才放下来,咧嘴笑了。  “这是我在云南刚买的(石头),您帮我打开看看。”林先生
期刊
她是一位舞蹈家。一天,为了寻找编舞的灵感,她独自来到香港艺术馆赏画。一幅幅明清山水画让她沉浸其中,突然灵感涌现,她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一曲舞毕,她发现自己竟然穿越到了明朝末年。在那里,她邂逅才子杨文聪,一段生离死别的恋情就此上演……  这不是电影,而是香港艺术馆近期举办的“画游记—虚白斋藏画选”推出的一部动画短片《蹁跹》。《蹁跹》以明、清交替作为时代背景,谱出一位热爱舞蹈的少女的一段乱世情缘。在动
期刊
提到吉州窑,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黑”,的确,吉州窑的烧造始终“以黑为核心”,但却依着这“万能底色”创造了花样繁多、多姿多彩的装饰,匠心独具,工艺精湛,内涵丰富,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既是古代吉州窑匠师们智慧的结晶,也是那个追求温厚、笃实、含蓄的理学精神的时代缩影。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举办的“雅俗共赏——吉州窑陶瓷艺术展”上,就有很多装饰独特、别具一格的佳品。  质朴生动  剪纸贴花是将民间剪纸与制瓷艺
期刊
2013年7月初,国务院通过上海自贸区方案,消息一出,人们在纷纷关注上海自贸区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疑问:香港怎么办?  对于香港和上海,谁是未来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多年来各界看法不一,两者都背靠资源丰富的内陆腹地,又同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主要门户,这使得两个城市的竞争充满火药味,而相对于香港,金融服务的效率与水准以及法制体系的完善度一直都是上海的软肋。如今,新出炉的上海自贸区无疑是上海在追赶香港过程中
期刊
2011年年初,香港天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亮相,而它的投资创办者却来自上海。作为内地资本在香港投资艺术品拍卖的代表,两年来,从罗丹的雕塑,到“当代文人”策展式专拍,再到设计感十足的翡翠珠宝,天成国际每一次拍卖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天成为什么选择落户香港?香港这个国际化的自由港又为天成的成长发展提供了什么?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天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汪洁女士。  《中国收藏》:天成成立
期刊
文明总是与地域传统息息相关,而从一个地域的博物馆馆藏,即可窥见其背后的千年风华。河南省焦作市是中华文明的中心区域之一,历代文明荟萃,历史名人众多。就绘画而言,北宋画家郭熙(今焦作市温县人)、五代画家李唐(今焦作市孟州人)、荆浩(今济源市人),都是焦作地区古代的著名画家。  焦作市博物馆收藏的书画,以焦作本地历史名人的作品见长,李棠阶、毛树棠、段晴川、董凤浩等焦作名家的作品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
期刊
今年第八期“积微览萃”专栏刊出拙文《王铎的情绪》后,有朋友希望我就《王铎草书杜诗卷》后面的吴湖帆跋再聊聊,这也是我曾经的想法。吴湖帆是大画家、大鉴定家和大收藏家,他每每在古人书画作品上题跋尤其是长题长跋,总有心得,而非言之无物地炫弄文辞,也不是因为写一手漂亮的瘦金体字而故作书法招摇,所以读来有味道、有营养,裨益于人。其实《王铎的情绪》刊出后,我对这篇文章又作了修改和补充,但是仍然没有涉及吴湖帆的题
期刊
日本著名收藏家、古董商坂本五郎藏佛首庄严宏伟,佛相静美,凝神若思,触动人心。唐朝佛教造像,能与之媲美者,古今无寻。艺匠巧以夹纻干漆妙制佛首,脸容祥和谐雅,臻善至美,其钟灵秀逸,他法难及。佛首硕大,精美绝伦,处处显示其奇玮独特。若论感染人心,诚宗教造像中之菁华逸作。可为凡间俊秀,却又活现我佛慈悲,蕴涵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形神兼备。  以此繁复漆艺制成之唐代造像,绝无仅有,
期刊
鼻烟是用细磨的烟叶、香草和香料制成的混合物,无需点燃,用鼻吸服,故而得名。鼻烟最初流行于欧洲,17世纪下半叶通过欧洲传教士、使节和商人传入中国。由于有着与烟草相同的刺激作用,并兼具一定的药性,鼻烟很快便在清朝官员甚至宫廷中风行开来。  越来越多的人吸食鼻烟,催生了鼻烟壶制作的兴起。鼻烟壶就是盛装鼻烟的小型容器,壶口往往用一个带盖的塞子塞住,不仅可以保持鼻烟的新鲜度和口味,还方便使用者携带。  康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