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大量官窑至今流落何方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45395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瓷器的真伪鉴定一直是困扰文博界和收藏家的大问题。鉴定市场的主体是专家,专家的认知水平是所谓标准器认知量的多少,这些标准器一般是目前的馆藏品,目前形成的瓷器鉴定的定论或学说就是馆藏品这块基石。现在要问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代官窑瓷器生产了多少?有多少在现在的博物馆中?这是瓷器鉴定认识论中不能回避的问题馆藏品所占的如果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比重,一切结论岂不是管窥之见,对浩瀚的巨量的中国瓷器将是毁灭性的灾害!本文试图站在历史的视角用辩证的思维逻辑,认识馆藏品这块基石的大小。
  一、各朝代官窑瓷器的数量估计
  在歷史的长河中我们谁也无法准确知道某一朝代为皇宫生产了多少官窑瓷器。但是从已知的历史记载,无论是民窑还是官窑,历代瓷器生产量是极大的,无非官窑是作为当时的硬通货作国家储备国库用(极少量作为皇亲国戚摆设把玩),民窑瓷器主要作为生活必需品和摆设,还有相当部分是出口。历代皇宫很少量的满足皇宫日用、观赏、赏赐、庆典、祭祀和随葬的需要,但瓷器作为硬通货储备数量是非常庞大的,每年生产几十万件是正常的。
  在皇家档案中能找到相关的信息,比如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443500件的任务。宣德朝虽然只有十年,可以估计官窑瓷器需求在百万件数量级是客观的,元明各朝比宣德有长有短,生产的官瓷应在几十万件至几百万件,这样的逻辑推断是成立的。可是故宫元代瓷器几乎为零,明代瓷器,成化以前的瓷器也就区区数百件,其他各大博物馆元代和明代早期的也屈指可数,那么大量的官窑瓷器都去了哪里?
  二、各朝官窑瓷器改朝换代后的去向
  1、动荡转移,新老更代大部分是通过战争而实现,每次更替使得当权者不得不考虑有流通价值的瓷器搬迁转移,使得大量的官窑转移民间窖藏。在那个动荡年代,百姓和富人首先想到的是把瓷器藏起来,这个流出的量是巨大的。
  2、在国家应急时作为硬通货变卖,这个量也是巨大的。官窑本身在当年就是有价值的流通货币,国内外均可流通,就相当于现在国家向民间发行“有款”的人民币和债券道理是差不多的。根据记载,嘉庆五年,总管内务府奉旨“将广储司六库久储物品可酌量售变”,“拟招商变价物件清单:康熙年款瓷器55115件,雍正年款瓷器37111件,乾隆年款瓷器99699件,连无款粗瓷器198336件”。
  嘉庆十二年内务府奉旨库存瓷器内变价10万件,“随传集各商人等赴库逐款看视,所出价银多寡不一,唯商人乔文郁愿出价银4311两9钱1分2厘,与崇文门经纪所估价银有盈”。这些记载证明,当年官窑作为国家储备财富在流通使用,流通至民间的量是很大的。
  3、自然损耗,自然损耗有二种情况:一是在宫里使用过程中的正常损耗,这种损耗对存世量可以不予考虑,因为损耗量皇宫要维持正常需要必及时补充;二是改朝换代时的损耗,这种损耗数量较大且不会弥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温和式改朝换代,老子死了太子继承,原有瓷器损耗少。另一种是革命式改朝换代,如明朝推翻元朝,或永乐代替建文通过武装夺取政权,瓷器损坏多。
  4、赏赐用瓷,历代皇宫会将官窑瓷器当做礼物赏赐给王公贵族和有功之人以及附属国的使节等,且数量巨大,是历代官窑瓷器流向民间主要途径之一。这是一个最可能引起误解的话题,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记载:乾隆二十三年六月,皇帝三次下旨将8511件瓷器拿出宫外变价,地点崇文门。“乾隆十六、二十三、三十五等年宫廷在外变价琢器5100件,圆器117668件”。
  另外,还有一部分皇家御用瓷器并未进宫,十选一,百选一的精品人宫了,剩余部分在景德镇当地就变价了。乾隆七年六月十四日,皇帝给远在景德镇的唐英下旨:挑选用得的送进,其他用不得的不必送京,即在当地变价。乾隆三十七年,在景德镇变卖瓷器得银1291两1钱6分3厘。嘉庆五年,总管内务府奉旨“将广储司六库久储物品可酌量售变”,“拟招商变价物件清单:康熙年款瓷器55115件,雍正年款瓷器37111件,乾隆年款瓷器99699件,连无款粗瓷器198336件”。
  嘉庆十二年内务府奉旨库存瓷器内变价10万件,“随传集各商人等赴库逐款看视,所出价银多寡不一,唯商人乔文郁愿出价银4311两9钱1分2厘,与崇文门经纪所估价银有盈”。
  嘉庆十四年,“瓷库现存圆琢瓷器329350件,…‘招商售变圆琢瓷器15万件”“招商认买先将价银交纳广储司银库后再赴各库领取物件”。
  “按上次售变价招商认买,唯商人李赓扬投递认呈,情愿出价银14487两2钱5分。其中尊262件、瓶4381件、罐925件、碗80504件……”。
  赏赐用瓷,历代皇宫会将官窑瓷器当做礼物赏赐给王公贵族和有功之人以及附属国的使节等,且数量巨大,是历代官窑瓷器流向民间主要途径之一。
  当改朝换代时,因为当时的交通条件限制有很多在路途运往皇宫的瓷器不会再运进宫里,由于信息传递手段的限制御窑厂的生产不会马上停止,因此路途上的和御窑厂的库存会流向民间,这应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三、官窑瓷器流向民间后的去向
  1、自然损毁,大量的官窑瓷器改朝换代后从宫里流向民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会越来越高,一定会向有钱人手里集中,不会当一般日用瓷使用,从出土瓷器大部分没有使用痕迹得到证明,虽各种原因会损毁一部分,但比例不会太大。
  2、传世流转,若干朝代后有一部分传世品会当做古董流回宫里,供皇家把玩欣赏,如万历时期收一对成化鸡缸杯要花十万金。还有大部分在民间富人或收藏家手里继续流传。
  3、埋入地下,本朝的官窑瓷器在当朝有很多是赐给皇亲国戚或有功之人做随葬品的,民间也一直有厚葬之风,当一些持有官窑瓷器的人死去会当做随葬品一同埋入地下;另一种情况是持有官窑瓷器的人在社会动乱时期会把瓷器当做财富埋入地下,即窖藏。种种原因埋入地下是官窑瓷器最大的去向。
  四、目前的馆藏品数量只是中国瓷器存量的冰山一角
  中国自唐代至明清上千年的时间,官窑瓷器一直没有停止烧造,因为要维持皇宫数量庞大的日用、观赏、赏赐、庆典、祭祀和随葬(唐三彩全部是为随葬烧造的)的需要。朝代更替多少次,皇宫里的瓷器就像更换货币一样替换多少次,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向民间的瓷器会随着厚葬之风,或为了躲避战乱当做财富埋入地下,在民间传世的会越来越少,其中一小部分被后代皇宫当做古董收入宫里。解放后被文物单位当做文物征集到博物馆中,有一小部分随葬品和窖藏被文物单位挖掘出来。从以上逻辑分析来看,流人民间一直传世的是少数,这少数中被征集入宫的是少数;地下被文博单位挖掘的是少数,都说十墓九空,这九空中文博单位正式考古挖掘的占多少?中国上千年中帝王将相、王公贵族随葬瓷器的有多少人?把官窑瓷器当做财富收藏而又随葬的人有多少?把官窑瓷器当做财富窖藏的有多少?
  站在历史的大视角从逻辑上讲,这肯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是博物馆的瓷器数量和品种无法比拟的,博物馆的现存瓷器在数量和品种上只占极小一部分,也就无法代表中国瓷器的整体水平,同样“专家”的认知水平也就受此局限。在承认元青花之前,文博界几乎将元代、洪武、建文、正统、景泰、天顺都称为空白期,试问如果空白了当时皇宫用什么?不是历史上皇宫瓷器的空白,不是地下藏品的空白,也不是民间藏品的空白,而是博物馆藏品的空白,是“专家”认知的空白。
其他文献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云:昔日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依止首座戒贤法师修习《瑜伽师地论》,鸠摩罗王遣使求见,戒贤法师代为婉拒,鸠摩罗王怒曰:“近者设赏迦王犹能坏法毁菩提树,师谓弟子无此力耶?”“若也不  来……踏那烂陀寺,使碎如尘。”此段文字虽然更多是描述鸠摩罗王的霸道  跋扈,对玄奘法师的仰慕以及求而不得见后的恼羞成怒,但也  从侧面突出了“那烂陀”名刹的崇高地位。  对于那烂陀寺的壮观雄伟,玄奘毫不
期刊
二○年来,王俊懿一直思考的是如何传承玉文化的历史使命,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作为皈依佛门的玉雕艺术家,祈愿慈善、环保思想的延伸,继二○一二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个展上推出“玉文化史上首件当代环保题材大型翡翠装置艺术作品”“冰蝴蝶”之后,二○一三年王俊懿将当代装置艺术、古代佛造像艺术,以及制玉人对社会的人文关怀结合,发愿并创作完成有“东方玉佛”之称的“药师琉璃光如来”,使之成为中华玉雕艺术史上首件宝石级老
期刊
河北高远古家具博物馆,由河北高远企业投资集团投资设立,坐落于河北省正定县小商品城高远红木博览城四层。博物馆总面积约一万平米,目前分为三个展区。  第一展区为古家具展区展厅面积六千平米,共展出各类古家具五百余种,设有明、清、民国古家具展示区、古牌匾区、古门窗区、标本展示区等七部分,再现了各时期家居陈设特色及家具样式的变化,从而提升观众对中国古典家具文化的了解,感受和激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第二
期刊
2017年新年伊始,由北京景星麟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主办的“大唐西市2016辞旧迎新艺术品拍卖会”于2017年1月8日在北京昆仑饭店圆满结束。本次拍卖会分为“徽章古籍杂项专场”、“清心铜炉佛像专场”、“静雅名家精品玉石专场”、“铜华铜镜拓片专场”、“精品瓷器专场”、“古董珍玩专场”六大专场,共950余件精美拍品,为广大藏友奉上一场丰富的饕餮盛宴。精美异常的拍品吸引了不少藏友和客户前来参与,现场气氛十
期刊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继西周青铜器后,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铸作的又一个高潮期,可分为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2个阶段。春秋早期青铜器形制和组合与西周晚期基本相同,纹饰也沿袭西周的特点。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以蟠螭纹的流行为标志。春秋晚期,青铜器纹饰发展成浮雕状,繁复的镂空花纹则达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顶峰。  春秋时期,王室、王臣的礼器几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列国诸侯、卿大夫甚至卿大夫
期刊
郑孝胥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性格复杂的风云人物之一,也是位传统艺术功底深厚的书法大家,当时书坛便有“北于(右任)南郑(孝胥)”之誉。而在当今艺术品市场上,郑孝胥的书法作品交易比较活跃,几乎成了海内外拍卖会上的常客,让不少投资典藏家所关注。  郑孝胥(1860-1938年),字苏龛、苏堪,一字太夷,号海藏,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宦之家。自幼从叔祖郑虞臣习《尔雅》,8岁随李兆珍学习经文。1882年中举后,取为
期刊
漫步在城市的街道,有一种风景叫做时尚。它多变的身影令人捉摸不定,时而停留在少女的衣衫上,时而漂浮于妇人的发髻间。从古至今,女性追逐时尚的脚步从未停歇,而那些追求时尚的女性,也成为画家笔下不朽的题材。时尚因它的变幻莫测而充满的魅力,而画中那些风情万种的女子,早已成为世间经典。  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的一幅名为《仕女图》的十米长卷,就像是电影胶片一样,古代宫廷女子的时尚与生活,真实的呈现在画卷上。然而,就
期刊
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徂东。田车既好,田牡孔阜。东有甫草,驾言行狩。  ——《诗经·车攻》  这是《诗经》里关于车马出行田猎的一首诗歌。反映同一时期类似车马的诗篇还有很多,如《清人》、《驷》、《小戎》、《叔于田》、《车工》等。它们或反映男女爱情,或反映制作技术,或反映征战场面,内容十分广泛。也让我们在欣赏之余,不禁展开对那个时代场景的无限遐想,而且能够帮助我们对我国早期车马有初步的了解
期刊
释迦牟尼佛  黄铜 高43.5厘米  清 康熙年间(1662-1722年)  释迦牟尼佛长圆型脸,隆鼻阔目,神态寂静安祥,全跏趺式端坐于单层莲座上。左手施禅定印,右手作触地印,莲座下为须弥方座。佛着袒右袈裟,刻均匀的阴刻线表现衣纹,领口及袍边刻多层褶边,为清宫廷佛像常见作法。背光浇注成型铜板厚重,在精致的卷草纹衬托下,高浮雕摩尼宝、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四臂观音菩萨、力士。须弥座正中垂台帘,上刻精
期刊
送别是一种礼仪行为,在中国古代社会人际交往中逐渐形成一套规范,并逐渐演化为一系列复杂的礼仪活动。当送别这种行为以图像的方式载入画卷时,它就成为美术史家所关注的对象,由于这种图像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所以图像背后的寓意往往各异。由于画中的图像和题跋皆为赠画者对受画者倾诉的情感内容,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画作创作的历史背景。而弘仁的《晓江风便图》就是一幅寓有深意的“送别图”(图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