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的各年级教学质量调研抽测表明,嘉善县干窑镇中心小学紧紧把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学校的教学质量正在一步一步地攀升,并跃居全县上游。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师资、设备、生源大体与其他学校相仿,而且又拥有三分之一新嘉善人的一所规模不算大的农村小学,能够取得一流的教学成绩呢?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对干窑镇中心小学进行了教学管理调研,专门就近年来教学质量提高较快的原因进行分析。在组织领导、教师、学生座谈会和走访相关人员中,我们发现干窑镇中心小学有着醒目而又明确的办学目标,那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受到关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得到尊重和张扬”。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坚持过程管理,抓实教学常规,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干窑镇中心小学面对现状,乘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依靠学校原有的办学经验和教学优势,适时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育思想,立足基础,面向全体,更加强化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突出了以下几个思想:
1.从注重分的管理到注重人的管理
以前,学校十分注重考试分数,强化对“分”的管理,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工作和教师业绩的重要依据,这样的教育教学管理造成了教师只追求分数、不追求素质的尴尬境地。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的素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意识到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考试的成绩,还有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而各种素质的培养,光靠死记硬背的教学是不行的,如果这样做,必将把新课程改革引向死胡同。因此,学校围绕新课程,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总体设想,实行对学生的全面管理,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2.从偏重优等生管理到注重所有人尤其是后进生的管理
优等生是学校的尖子生,也是学校的品牌学生,但是优等生毕竟比例不大,他们的发展不能代表学校的全面发展,这也不是基础教育的目标,更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干窑镇中心小学校提出“每一个学生”的口号,就是注重学校所有人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而在关注所有人的前提下,尤其要化大力气,加强后进生的管理,他们因此提出了对每一个后进生进行个案分析、采取转化措施,建立后进生转化的外显档案,切实关注群体综合发展。
3.从注重教学终端管理到注重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终端管理只是偏重教学的结果,忽略了教学的过程,同时也忽略了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性,这违背了教学管理和教育评价的规律,对整个新课程改革是不利的。2004年起,干窑镇中心小学结合学生评价工作提高了认识,转变了评价理念,从重视小学终端年级的教学质量转到了重视各年级的教学质量,从期末阶段的终端管理转到了平时的教学过程管理上,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分析和调整,实施教学过程管理的研究。
一、教师管理强内功
学校教育主要看教学管理,一所学校如果重视了教学管理,那么这所学校应该是所不错的学校,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不错的学生。那么,干窑镇中心小学又是怎样在教师管理上强内功,狠抓教师素质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呢?
(一)注重个体管理
干窑镇中心学校坚持领导听课制度、谈心制度,结合平时的观察和实绩考核,对每一个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全面了解学校教师的教学业务情况,然后,针对教师的实际状况,学校领导在学年度教学排课中有的放矢地采取教学调整,通过合理的师资调配、优化组合,甚至借助必要的人事聘任措施,实施着对教师的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1.对不自觉教师严要求
学校善于运用行政手段,对不自觉、不负责任的教师决不姑息,对难以胜任学科教学或难以管理课堂纪律的教师,采取当面谈话、实行试聘、调换岗位等办法,以减少学生的影响面。每年暑假前,学校结合教师聘任制度,发放了“教师任课意向表”,具体了解教师个人的工作意向和任教意向。然后学校根据各位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和教学业绩以及教学实际的需要,来确定每一位教师的任职年段、学科和是否担任班主任。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白,学校一方面可以了解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意愿,聘任那些具有一定教学经验、深受学生和家长喜欢,而又有工作意向的教师,包括班主任;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学校聘任制度,尽量使得聘任工作真正成为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力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了教师任课意向与服从领导调配和谐、协调地结合。
2.对不平衡教师巧搭配
干窑镇中心小学非常重视每学年的师资搭配工作,而且都是由校长室和教导处共同进行,在搭配的过程中坚持强弱搭配、均衡发展的原则,在适当考虑教师工作意愿的前提下,做好师资的巧妙搭配工作,保持学校各门学科的平衡。一般一学年进行一次师资大的搭配工作,学期中如果有特殊情况,适当进行小的调整。在师资搭配过程中,他们着重注意了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加强学段骨干教师的配置。做到每一个学段有骨干教师的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研组长等在学段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同时非常重视新课程实施年级的师资配备,把年轻有为的骨干教师安排在新课程年级上。例如2005学年度有6位老师根据个人喜好、学科特点,从原来的高段年级调整到低段或中段年级任教,个别老师还针对性地调换了学科。
第二,强化薄弱班级师资的倾斜。薄弱班级不是分班的原因,而是学校在安排师资后,由于教师的原因产生的,如教师的产假、病假以及其他的种种因素。像原来的三年级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而显得相对薄弱,因此,学校在进行师资的搭配中注意了倾斜,配备业务能力强、善于班级管理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
第三,合理科学地配备专职教师。为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学校从有限师资中挖掘适应各学科的专职教师,并尽力安排专用教室,配置有关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以确保音乐、体育、美术、科学、计算机和英语等学科的相对专业化。
3.对不适应教师多关怀
近年来,随着村小撤并步伐的加快,中心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得到了补充,撤并后的教师大多跟到中心学校,而他们又都是岁数大的教师,安分于原有的小范围教学,他们转入中心校后,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问题,譬如一下子觉得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教学的要求高。学校根据教师那种不适应的具体情况多加关怀,通过谈心、疏导以及合理安排,开展相互帮助,使得这部分教师很快地度过适应期,从而做到师资重组和互补。
另外,学校还根据重组、调整后的师资情况,有意识地组成1—2、3—4、5—6年级语文学科教研组织、1—3、4—6年级数学学科教研组织,还有1—6年级的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教研组,以便学科间的学习与研讨。
(二)注重群体管理
干窑镇中心小学在教师管理中注重群体,注重全体教师的教学业务和专业的成长,重点抓以教研组为核心的校本教研,最有特色的做法就是采取主题理论学习形式。他们的教研组主题理论学习坚持做到每月1次,定时间、定人员、定内容、定形式,做到扎扎实实、实实在在,解决了许多来自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1.学习主题来自于教学实践
教研组学习主题来自于教师们的教学实践,教师们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教学困惑和许多教学行为的转变,例如,平时的“常规训练”、“语段朗读”、“课堂提问”、“合作学习”等。于是,各教研组就针对性地提出理论学习主题:“扎扎实实地抓常规训练”、“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感悟”、“让学生学会倾听和提问”、“探究合作教学”、“情景创设的方法”等等。教研组的每一个老师,根据安排分工合作,事先进行查阅资料的查阅资料、寻找理论依据的寻找理论依据,最后,汇集到教研组中来,实行主题理论的资源共享,这样主题理论学习深受教师的欢迎,实际又实用。
2.主题解决接受先进理念指导
主题学习,其实就是对教师常见的教学问题,寻找适合解决的理论依据,通过教研组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结合新课程的实践,使全体教师接受一次先进理念的指导。常见的教学问题如果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那么这样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成为教师教学中的缺憾。而教研组的主题学习,可以集全体教师的聪明才智,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在大家的学习、研究中,进行理性的认识和提升,将这些常见的教学问题转变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行为,实现着教学行为的力度提升。
3.学习方式采用轮流负责
教研组主题理论学习,基本采用轮流负责的方式,首先由主讲人事先告诉理论学习的主题,然后由每一个教研组成员各自准备,预先查找相关内容,并将收集到的有关理论进行自学和体会,然后在教研组活动中提供给教研组同行讨论,最后形成适合本教研组教学实际的学习结论,并将这些学习结论挂在校园网上。这样细节、具体地分解理论学习,不仅为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搭建了实实在在的平台。
(三)注重重点环节管理
课堂是主渠道、主战场,课堂教学始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环节。干窑镇中心小学非常注重课堂教学,加强这个重点环节的管理,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形成了一整套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1.磨一堂好课。人们对于“磨课”现象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是干窑镇中心小学的教师对“磨好一堂课”有着真切的感受,大家认为这是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受益匪浅。二年来,他们在教学比武和课堂展示的基础上,为了更加充实教研组活动,探讨校本教研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了2005年磨一堂好课,2006年磨一堂主题性好课的教研新思路,为教师主题理论学习搭建教学实践的平台。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开学初,教研组里确定磨课的内容与展示的时间,有的教研组还确定磨课教师担任执教任务;
其次,教研组成员进行个人准备,主要是分析教材,提出设计思路,供组内讨论;
其三,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大家畅谈备课体会,交流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意图,补充修正教学方案,形成教学课件与教学流程;
其四,教研组成员在筛选、比较的基础上确定上课教案,上试教课,然后再进行讨论、修改完善;
其五,再次上第二次试教,并将拍摄课堂实录,教研组再进行录像,提出修改意见,完善教学方案;
最后,教研组推荐老师上展示课,学校组织全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他们以“实在、创新、完美”的课堂教学理念,将教研组集体的智慧和对新课程的理解得以充分地诠释和演绎。
2.建立随堂听课制度。干窑镇中心小学有一个“学校领导随堂听课”的规定,一直来在为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把握着方向,有效地诊断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学校规定:领导、中层干部每学期随堂听课不少于全校教师人数的三分之一。这个规定不仅迫使学校领导必须这么做,也必须把它做好;同时也无形中对教师施加了压力,迫使教师随时做好学校领导来课堂听课的准备。
随堂听课时间一般由教导处安排,排入学校领导的一周工作中,而对于教师则是提前一天告知,让他按照平常的教学要求做好准备。听课之后,学校领导要真诚地与教师交谈,肯定优点,提出意见,对不满意的老师会提出第二次听课的要求。就是这么实在的规定赢得了教师的认可,解决了教师教学实际中的问题,引领着学校广大教师的教学方向。
(未完待续)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对干窑镇中心小学进行了教学管理调研,专门就近年来教学质量提高较快的原因进行分析。在组织领导、教师、学生座谈会和走访相关人员中,我们发现干窑镇中心小学有着醒目而又明确的办学目标,那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受到关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得到尊重和张扬”。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坚持过程管理,抓实教学常规,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干窑镇中心小学面对现状,乘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依靠学校原有的办学经验和教学优势,适时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育思想,立足基础,面向全体,更加强化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突出了以下几个思想:
1.从注重分的管理到注重人的管理
以前,学校十分注重考试分数,强化对“分”的管理,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工作和教师业绩的重要依据,这样的教育教学管理造成了教师只追求分数、不追求素质的尴尬境地。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的素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意识到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考试的成绩,还有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而各种素质的培养,光靠死记硬背的教学是不行的,如果这样做,必将把新课程改革引向死胡同。因此,学校围绕新课程,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总体设想,实行对学生的全面管理,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2.从偏重优等生管理到注重所有人尤其是后进生的管理
优等生是学校的尖子生,也是学校的品牌学生,但是优等生毕竟比例不大,他们的发展不能代表学校的全面发展,这也不是基础教育的目标,更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干窑镇中心小学校提出“每一个学生”的口号,就是注重学校所有人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而在关注所有人的前提下,尤其要化大力气,加强后进生的管理,他们因此提出了对每一个后进生进行个案分析、采取转化措施,建立后进生转化的外显档案,切实关注群体综合发展。
3.从注重教学终端管理到注重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终端管理只是偏重教学的结果,忽略了教学的过程,同时也忽略了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性,这违背了教学管理和教育评价的规律,对整个新课程改革是不利的。2004年起,干窑镇中心小学结合学生评价工作提高了认识,转变了评价理念,从重视小学终端年级的教学质量转到了重视各年级的教学质量,从期末阶段的终端管理转到了平时的教学过程管理上,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分析和调整,实施教学过程管理的研究。
一、教师管理强内功
学校教育主要看教学管理,一所学校如果重视了教学管理,那么这所学校应该是所不错的学校,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不错的学生。那么,干窑镇中心小学又是怎样在教师管理上强内功,狠抓教师素质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呢?
(一)注重个体管理
干窑镇中心学校坚持领导听课制度、谈心制度,结合平时的观察和实绩考核,对每一个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全面了解学校教师的教学业务情况,然后,针对教师的实际状况,学校领导在学年度教学排课中有的放矢地采取教学调整,通过合理的师资调配、优化组合,甚至借助必要的人事聘任措施,实施着对教师的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1.对不自觉教师严要求
学校善于运用行政手段,对不自觉、不负责任的教师决不姑息,对难以胜任学科教学或难以管理课堂纪律的教师,采取当面谈话、实行试聘、调换岗位等办法,以减少学生的影响面。每年暑假前,学校结合教师聘任制度,发放了“教师任课意向表”,具体了解教师个人的工作意向和任教意向。然后学校根据各位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和教学业绩以及教学实际的需要,来确定每一位教师的任职年段、学科和是否担任班主任。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白,学校一方面可以了解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意愿,聘任那些具有一定教学经验、深受学生和家长喜欢,而又有工作意向的教师,包括班主任;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学校聘任制度,尽量使得聘任工作真正成为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力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了教师任课意向与服从领导调配和谐、协调地结合。
2.对不平衡教师巧搭配
干窑镇中心小学非常重视每学年的师资搭配工作,而且都是由校长室和教导处共同进行,在搭配的过程中坚持强弱搭配、均衡发展的原则,在适当考虑教师工作意愿的前提下,做好师资的巧妙搭配工作,保持学校各门学科的平衡。一般一学年进行一次师资大的搭配工作,学期中如果有特殊情况,适当进行小的调整。在师资搭配过程中,他们着重注意了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加强学段骨干教师的配置。做到每一个学段有骨干教师的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研组长等在学段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同时非常重视新课程实施年级的师资配备,把年轻有为的骨干教师安排在新课程年级上。例如2005学年度有6位老师根据个人喜好、学科特点,从原来的高段年级调整到低段或中段年级任教,个别老师还针对性地调换了学科。
第二,强化薄弱班级师资的倾斜。薄弱班级不是分班的原因,而是学校在安排师资后,由于教师的原因产生的,如教师的产假、病假以及其他的种种因素。像原来的三年级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而显得相对薄弱,因此,学校在进行师资的搭配中注意了倾斜,配备业务能力强、善于班级管理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
第三,合理科学地配备专职教师。为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学校从有限师资中挖掘适应各学科的专职教师,并尽力安排专用教室,配置有关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以确保音乐、体育、美术、科学、计算机和英语等学科的相对专业化。
3.对不适应教师多关怀
近年来,随着村小撤并步伐的加快,中心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得到了补充,撤并后的教师大多跟到中心学校,而他们又都是岁数大的教师,安分于原有的小范围教学,他们转入中心校后,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问题,譬如一下子觉得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教学的要求高。学校根据教师那种不适应的具体情况多加关怀,通过谈心、疏导以及合理安排,开展相互帮助,使得这部分教师很快地度过适应期,从而做到师资重组和互补。
另外,学校还根据重组、调整后的师资情况,有意识地组成1—2、3—4、5—6年级语文学科教研组织、1—3、4—6年级数学学科教研组织,还有1—6年级的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教研组,以便学科间的学习与研讨。
(二)注重群体管理
干窑镇中心小学在教师管理中注重群体,注重全体教师的教学业务和专业的成长,重点抓以教研组为核心的校本教研,最有特色的做法就是采取主题理论学习形式。他们的教研组主题理论学习坚持做到每月1次,定时间、定人员、定内容、定形式,做到扎扎实实、实实在在,解决了许多来自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1.学习主题来自于教学实践
教研组学习主题来自于教师们的教学实践,教师们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教学困惑和许多教学行为的转变,例如,平时的“常规训练”、“语段朗读”、“课堂提问”、“合作学习”等。于是,各教研组就针对性地提出理论学习主题:“扎扎实实地抓常规训练”、“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感悟”、“让学生学会倾听和提问”、“探究合作教学”、“情景创设的方法”等等。教研组的每一个老师,根据安排分工合作,事先进行查阅资料的查阅资料、寻找理论依据的寻找理论依据,最后,汇集到教研组中来,实行主题理论的资源共享,这样主题理论学习深受教师的欢迎,实际又实用。
2.主题解决接受先进理念指导
主题学习,其实就是对教师常见的教学问题,寻找适合解决的理论依据,通过教研组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结合新课程的实践,使全体教师接受一次先进理念的指导。常见的教学问题如果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那么这样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成为教师教学中的缺憾。而教研组的主题学习,可以集全体教师的聪明才智,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在大家的学习、研究中,进行理性的认识和提升,将这些常见的教学问题转变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行为,实现着教学行为的力度提升。
3.学习方式采用轮流负责
教研组主题理论学习,基本采用轮流负责的方式,首先由主讲人事先告诉理论学习的主题,然后由每一个教研组成员各自准备,预先查找相关内容,并将收集到的有关理论进行自学和体会,然后在教研组活动中提供给教研组同行讨论,最后形成适合本教研组教学实际的学习结论,并将这些学习结论挂在校园网上。这样细节、具体地分解理论学习,不仅为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搭建了实实在在的平台。
(三)注重重点环节管理
课堂是主渠道、主战场,课堂教学始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环节。干窑镇中心小学非常注重课堂教学,加强这个重点环节的管理,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形成了一整套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1.磨一堂好课。人们对于“磨课”现象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是干窑镇中心小学的教师对“磨好一堂课”有着真切的感受,大家认为这是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受益匪浅。二年来,他们在教学比武和课堂展示的基础上,为了更加充实教研组活动,探讨校本教研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了2005年磨一堂好课,2006年磨一堂主题性好课的教研新思路,为教师主题理论学习搭建教学实践的平台。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开学初,教研组里确定磨课的内容与展示的时间,有的教研组还确定磨课教师担任执教任务;
其次,教研组成员进行个人准备,主要是分析教材,提出设计思路,供组内讨论;
其三,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大家畅谈备课体会,交流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意图,补充修正教学方案,形成教学课件与教学流程;
其四,教研组成员在筛选、比较的基础上确定上课教案,上试教课,然后再进行讨论、修改完善;
其五,再次上第二次试教,并将拍摄课堂实录,教研组再进行录像,提出修改意见,完善教学方案;
最后,教研组推荐老师上展示课,学校组织全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他们以“实在、创新、完美”的课堂教学理念,将教研组集体的智慧和对新课程的理解得以充分地诠释和演绎。
2.建立随堂听课制度。干窑镇中心小学有一个“学校领导随堂听课”的规定,一直来在为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把握着方向,有效地诊断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学校规定:领导、中层干部每学期随堂听课不少于全校教师人数的三分之一。这个规定不仅迫使学校领导必须这么做,也必须把它做好;同时也无形中对教师施加了压力,迫使教师随时做好学校领导来课堂听课的准备。
随堂听课时间一般由教导处安排,排入学校领导的一周工作中,而对于教师则是提前一天告知,让他按照平常的教学要求做好准备。听课之后,学校领导要真诚地与教师交谈,肯定优点,提出意见,对不满意的老师会提出第二次听课的要求。就是这么实在的规定赢得了教师的认可,解决了教师教学实际中的问题,引领着学校广大教师的教学方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