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指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呢?
一、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1.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碑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引导你学习。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
2.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休,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的结
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音乐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音乐素质的基础上。音乐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
1.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以音乐技能技巧为核心,忽视了“以人为本”,以致割裂了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以及与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的有机联系,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这首歌时,除了教会学生正确的演唱姿势、音高、节奏的准确把握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雷锋叔叔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的人格的熏陶。
2.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
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
3.进行行为实践
行为实践,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物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的音乐题材,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等等。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了中华腾飞努力学习的志向。
三、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音乐起源于社会生活,它能活跃身心,陶冶情操。这也就为它在音乐课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因此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1.锻炼坚定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为了在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音乐家的优秀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
2.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音乐形象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把握音乐艺术情感性和形象性的特征,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的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沂蒙山小调》中的乡情,《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中的师生情,《摇篮曲》中的母子情,《黄河大合唱》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4.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音乐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综上所述,心理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新世纪的音乐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音乐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渗透,以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新世纪的一代新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9-03-18
一、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1.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碑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引导你学习。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
2.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休,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的结
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音乐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音乐素质的基础上。音乐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
1.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以音乐技能技巧为核心,忽视了“以人为本”,以致割裂了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以及与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的有机联系,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这首歌时,除了教会学生正确的演唱姿势、音高、节奏的准确把握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雷锋叔叔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的人格的熏陶。
2.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
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
3.进行行为实践
行为实践,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物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的音乐题材,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等等。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了中华腾飞努力学习的志向。
三、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音乐起源于社会生活,它能活跃身心,陶冶情操。这也就为它在音乐课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因此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1.锻炼坚定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为了在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音乐家的优秀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
2.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音乐形象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把握音乐艺术情感性和形象性的特征,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的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沂蒙山小调》中的乡情,《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中的师生情,《摇篮曲》中的母子情,《黄河大合唱》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4.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音乐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综上所述,心理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新世纪的音乐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音乐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渗透,以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新世纪的一代新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