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蜮之雄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ld2006_ld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听到当地人传说,这一带有三国时的赤壁古战场。照例,才华横溢的苏轼不太计较此说是否真切,反正诗情与哲思已因之喷薄而出。
  苏轼在《赤壁赋》中这样写道: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曹操《短歌行》的创作时间有争议,因为全诗的意象似乎并不通贯,更增加了推定的难度。但无论如何,“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几句,不但符合苏轼当时身处的情境,而且这个孤寂凄清的画面嵌入赤壁曹军无比壮盛的军容,就如同传神阿堵,使得简单的热闹喧嚣一下子变得意味深长起来,与不久之后的“樯橹灰飞烟灭”之间,更是打通了一个奇异的精神通道。苏轼这个创造性的处理,确实担得起“文境邈不可攀”的评价。
  《东坡志林》是苏轼随手写下的札记,研究《三国演义》的文章经常会提到札记中《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这个故事。涂巷中有熊孩子非常顽劣,家长烦了,就给他们几个钱,让他们坐在一起听说书。讲的是三国故事,听到刘备败了,孩子们就紧皱眉头,还有人急哭了;听到曹操败了,就开心得不得了,拍手称快。可见,对谁是君子谁是小人的判断,多少代以后,都不會变。
  这是民间很早就有尊刘反曹心态的重要记录。有学者因为《赤壁赋》的描写,就认为苏轼推崇曹操,因而否认《东坡志林》是苏轼的作品。其实,《东坡志林》的著作权固然可以讨论,但若认为苏轼是曹操粉,那就大错特错了。
  写起史论文章来,苏轼可以算曹操的顶级“黑粉”。一般历史学家虽痛恨曹操的为人,对曹操的才能却是不得不佩服。但身上总是闪耀着自信光芒的苏轼,对曹操的能力也不怎么瞧得上。他在《魏武帝论》中说,夏商周三代之后,“道术政教无以相过”,言下之意是历朝历代的皇帝其实没几个好人,所以谁得天下,比的就是谁更奸诈、更暴力,曹操没能一统天下,可见论“诈力”,曹操也不过尔尔。刘备是个反应慢的,所以打刘备出手要快,别让他做好准备;孙权勇而有谋,所以打孙权不是用声势吓唬他就能奏效的。可是,曹操用打孙权的办法去打刘备,用打刘备的办法去打孙权,结果都失败了。归根结底,曹操“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所以不能一统天下,也就是注定的了。
  苏轼特别推崇被曹操杀掉的孔融,在一篇歌颂孔融的文章里,他为曹操发明了一个非常有表现力的外号——“鬼蜮之雄”。在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里,苏轼写“亲射虎,看孙郎”,把自己比作孙权,其实苏轼还曾模拟孙权的口吻,写过一封给曹操的信,把曹操的劣迹一顿狂喷。
  简单说就是,苏轼的人格也有许多面。作为评论员的苏轼对曹操憎恶鄙薄至极,作为文人的苏轼却会被曹操打动。这种状态,倒是和陆机一模一样。
  曹操身上有特别能打动文人的特质,倒是一点也不奇怪。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中心,身边围绕着当时一流的诗人和作家。他们未必都了解曹操,但曹操无疑很了解他们。曹操熟悉他们繁复而华丽的文学技巧,又反其道而行之,所以曹操的诗文,格调高古而雄劲悲凉。曹操知道什么话是他们想说又不敢说的,于是常能一语道破。
  鲁迅谈曹操的文章,特别强调一个特点,就是“通脱”。他解释说,“通脱即随便之意”,曹操“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
  “想写的便写出来”,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如果思想没有超越凡俗的地方,怎么想就怎么写,写出来的就是灌水文章。今天我们不妨望文生义,把“通脱”两个字拆开来解释:“通”就是通透明白,“脱”就是洒脱随便。
  通脱的状态,在实践中可能非常可怕。比如,既能大肆摧毁破坏,却又能显得率性而深情,不妨说就是一种通脱。汉末乱世,曹操既是最凶残的屠伯,又是最悲凉慷慨的吟游诗人,这两个形象让后世有些论者感到无法兼容,但在曹操这里,一切自然而然。
  文人可能是最不能抵御这种诱惑的群体。精明如鲁迅,一方面很清楚以自己爱吐槽、好打脸的脾气,如果遇到曹操,多半会被他杀了,但另一方面也毫不掩饰对曹操的推崇。文学评价,本就不能以现实的利害计算。
  (寒 江摘自《廉政瞭望》2020年第20期,肖文津图)
其他文献
贝多芬式的故事  失败是从小拇指尖入侵人生的。早上例行练琴,钢琴家莱昂·弗莱舍发现,自己的右手小拇指懒洋洋地趴在白键上不肯使劲儿。它不疼,也没有伤口,只是指尖稍稍有点麻木,弹不出标准音。没过多久,右手无名指也跟着偷懒,像躲在战壕里不愿冲锋的逃兵,蜷缩成一个圈,不肯叩响琴键。  钢琴家生气了。那是1964年,36岁的弗莱舍即将迎来自己钢琴生涯的20周年纪念,他有整整一年的巡演计划。换作其他人也许会停
期刊
我今天清晨梦见的白鹿来自苍翠英国的哪首乡村民谣,来自哪本波斯书的插图,和我们往昔夜晚与白日的神秘区域?  只有一秒钟的工夫。我见它穿过草原,消失在虚幻的金黄色的下午。轻灵的生物,只有一个侧面的鹿,构成它的是些许记忆,些许遗忘。  支配这个奇特世界的神灵,让我梦见你,但不容我成为你的主人;在遥远未来的一个拐角,我或許会再梦见你,梦中的白鹿。  我也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梦,比梦中的草原和白鹿多几天时间。 
期刊
我坐在那里,在森林里,等待着;我的画已经杀青。身后是我的马,我正在眺望什么……眺望你无法看到的东西。  当霍斯陆偷看席琳在湖中洗澡时,尽管你曾在他眼里看到同样的神情,但你还是永远无法知道我究竟看到了什么,以及它带给我的那种忧虑。在他人的画里,你会看到他们两个:霍斯陆盯着席琳,大饱眼福。但是,被任命画这幅画的那位15世纪的细密画画家,并未选择刻画我所看到的情景——他只画出了我的视线。我认为,正因为如
期刊
金斯伯格永远都会记得母亲西莉亚对她的教导。母亲要求她时刻以淑女的标准要求自己。“这意味着,我必须礼貌恭谦,不让愤怒和忌妒等负面情绪占据自己的心灵。”  金斯伯格后来解释道:“坚持信念,保持自尊,耐心教导他人,永远不要愤怒地反驳。愤怒、憎恨和指责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西莉亚对女儿的第二个教导在当时十分罕見:永远保持独立。  (小 林摘自湖南文艺出版社《异见时刻》一书)
期刊
荒野和乡野还不太一样,荒野是指没有经过人工改造的大片土地,莽莽苍苍的原始景象。乡野是复合体,田园加野地,包括村庄。长久以来,这里孕育了最大的创造力和生长力,因为它占据着最广大的地域。乡野培育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奇迹、传说、物产……作家从数量上看也主要来自乡野,尽管他们后来大半离开了故土,但营养主要来自那里。  作家对于事物的看法,有一部分是很早形成,而且是相当固定的,它们来自一片土地。一个地方的文化
期刊
这封信拯救了一位公主。当时正处于亨利八世的女儿玛丽一世的统治时期,对玛丽女王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来说,这是个危险时期。  1553年,亨利八世的继任者爱德华六世去世,强大的新教势力试图以站不住脚的理由拥立新君,一位新教君主——简·格雷女士。但玛丽是国王的女儿,即使她是天主教徒,也被公认为是合法的女王。玛丽刚刚重新推行天主教并同意嫁给西班牙的天主教国王腓力,就遭遇托马斯·怀亚特领导的叛乱,后者计划
期刊
〔德〕斯特芬·克拉夫特插画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比如说,有一个盛满了水的容器,你端起来就走,结果会怎么样?水会洒出来。“不如其已”——你不如把它放下。  這句话是说,做什么事,如果非要把内在装得很满才去做,就没法做,所以不如适可而止。后世把老子的这种教诲称作“持满之戒”。  中国人做事特别在意“满”这个字。《淮南子》在解释“持满之戒”时,讲了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魏
期刊
1  常有新闻报道,某畏罪潜逃多年的逃犯落网后的第一句话是:以后终于可以睡上安稳觉了。潜逃的日子,心悬在刀尖上,三餐食不知味,夜夜坐卧不宁,惶惶不可终日,何异于坐牢?落网后,该受何惩罚、该负什么责任,一切尘埃落定,反倒踏实了。  记得爷爷临终时,父亲询问是否尚有欠款未还、是否尚有借债未归,爷爷淡然一笑:“寻常小老百姓,能欠几个钱,又能借几个钱?都清零吧。”父亲知道爷爷平素的花销,退休金尚且月月有余
期刊
春秋时期,卫国大臣蘧伯玉一天因事外出,半夜时分才匆匆往家赶。路经王宫时,他吩咐车夫说:“快停下,我要下车,你也下来牵着马走过去。”按当时礼节,臣子经过王宫门口必须下车,以示敬重。但由于已是深更半夜,路上不见一个行人,车夫便不太情愿地嘟囔道:“反正也没人看见,何必呢?”闻此,蘧伯玉一脸严肃地批评说:“敬重国君就应该发自内心,可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如果大家都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这国家还有个好吗?”  如
期刊
小孩撒谎,可笑而不可恶。  我家老大,“诡计”多端。四岁时,带他去朋友家聚餐,其他小孩都留在户外踢球,他呢,一个人溜进盥洗间,好奇地使用电动剃须刀,把自己的眉毛剃掉了。  我发现后,惊问“失眉”缘由,他居然面不改色地说道:  “哥哥在花园里踢球,球飞到我脸上,打中我的眉毛,它就整条掉下来了!”  我听后笑倒在地,忘了生气。  少年撒谎,可恶而不可恨。  少年撒谎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懒惰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