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信息提取方法的探索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ed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获取信息应是阅读的首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提取信息的方法,力求把散落在文本中的粒粒珍珠聚集起来,注重对学生进行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以逐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低年级教学中,学生最常用的提取信息的方法就是圈圈画画,本文主要就加工、整合、整体把握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集中突破,整合关键句
  所谓整合就是指对文本信息的整顿、协调、组合。在整合的过程中,学生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自然得到了培养。
  1.突破认知,建立联系
  由于文本单元主题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各有不同,在信息提取方面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要帮助学生突破这种认知差异,建立起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以使学生信息资料的获取更加完善、完备。
  如统编本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想让学生明白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小蝌蚪与妈妈之间的联系,这就需要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知道小蝌蚪在找妈妈的途中分别遇见了谁,它们与小蝌蚪的妈妈之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在这个阅读目标的引导下,学生边阅读边提取信息:遇到鲤鱼阿姨知道“妈妈四条腿,宽嘴巴”,遇到乌龟知道了妈妈“大眼睛,绿衣裳”。就这样,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2.突破段落,艺术结合
  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学生理解一些课文也存在着一定困难,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段与段之间的局限,艺术化地对所学内容进行组合,以使学生对信息的提取更加轻松。
  如统编本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一文中涉及的内容比较零散,学生在搜集信息时存在一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内容,找一找,画一画,然后再就主要内容进行整合。因此,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把“乌鸦看到旁边有许多小石子”与“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乌鸦就喝着水了”这两句话进行合并。这样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句子要点的把握,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提升。
  3.突破形式,建构新知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学生提取信息的形式应是多样的,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教学的束缚,为学生的信息提取真正助力,深化阅读教学效果。
  如统编本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教师就可以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哪些植物,从中读懂了什么。借助课文插图,学生很容易就从中提取到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1)蒲公英—降落伞—风;(2)苍耳—带刺的铠甲—动物皮毛;(3)豌豆—豆荚—晒太阳。如此教学,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将会得到极大提升。
  二、整体把握,多途径悟情感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阅读容量的增多,学生的阅读就不能仅仅是着眼于局部,而应着眼于全篇,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因此,教师就要善于从多途径入手帮助学生习得提取信息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1.提问引导,辐射主旨
  在教学时,教师从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提取信息,那么就犹如抓住了阅读教学的缰绳,简单而有效。如统编本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一文,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曹冲是谁?曹冲为什么要称大象?他是怎样来称大象的?从曹冲稱大象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这样从文本主要内容中提出主要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有助于学生从中提取出重要信息,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2.利用画面,提炼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在信息提取方面,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还要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感悟。如统编本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一文中配备了两幅插图:雄伟的天安门和美丽的雪山。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插图说说:“我来自哪里?我多想去哪里看看?为什么?”同时,让学生把插图与文字结合起来观看,了解这两个地方的差异,以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这样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刻的感悟与体会,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3.表格梳理,厘清脉络
  表格具有层次清楚、脉络分明的特点,在信息提取方面有着显明的优势。如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一文,通过阅读中信息的提取,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得出“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怎样才能促进学生信息提取能力的提升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边阅读边画出“小猴子下山经过了哪些地方”,然后再说说在经过这些地方的时候,它看到了什么,做了些什么。最后,再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对这些信息进行梳理。(如图)
  如此教学,文本的主要信息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学生也由此很容易就推断出了小猴子下山一无所获的根本原因就是它做事目标不明,有头无尾。
  三、加工信息,作出判断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取到的信息,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再加工,使学生能够主动对信息进行判断,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质的飞跃与提升。
  1.多种联系,理解表达
  文本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些联系入手提取信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统编本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种葫芦的人想要的是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有得到?”这个问题指向的是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因此,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找出文本中的信息,并根据提取到的信息作出判断”的阅读能力训练。于是,教师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葫芦主人的葫芦出了什么问题?叶子上的蚜虫与葫芦有什么关系?蚜虫需要处理吗?怎样才能得到葫芦?”如此教学,教师从多种途径入手,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能够主动从提取到的信息中作出判断,阅读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图文匹配,了解原因
  插图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对于一些疑难之处,借助插图来理解,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效果显著。如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文,在阅读信息内容的提取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阅读知道文中主要讲了小壁虎向谁借尾巴,结果怎样,再鼓励学生把文本内容与插图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于是,借助插图,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小鱼、老牛、燕子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的原因,以及从插图中发现小壁虎的尾巴断了以后还可以重新长出来,并且长得很快。就这样,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学习效果显著。
  3.抓住细节,推断缘由
  文本中有许多细节之处不容忽视,从细节入手提取信息,可以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如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动物王国召开大会》一文,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从中提取到:告知一件事情时,需要把时间、地点、干什么等要素表述清楚,以使信息内容更加完整。在教学的时候,为了降低学生信息提取的难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就文本的空白之处进行补白。如对课文第5自然段中狗熊的话进行补白的时候,就需要联系第4自然段的相关内容。这样,抓住了文本细节进行补白,文本的内容就会更加具体而完整。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在学生提取阅读信息方面也是如此,教师只有注重对学生提取信息方法的指导,并鼓励学生主动去获取信息,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一生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的习作再现了真实的生活,是学生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包含了学生创作的心血与汗水,只要是学生用心写的习作,教师都要给予赏识与肯定。教师在给学生撰写习作评语时,要做到以生为本,对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表示尊重,对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行关注,用“情感”化评语对学生进行激励、启发、触动和感染,使习作评语变得精彩起来,进而让学生拥有更为广阔的习作思
教材中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挖掘,采用适当的方法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引导学生情动辞发,捕捉作者寄托在作品里的情意,产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在教学中,正确把握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准确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陶冶性情,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  一、在教学中寓教于乐  1.利用课文导语以渲染情感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还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群文阅读是语文教学崭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对群文阅读要有清晰的认知,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确保群文阅读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群文阅读不是集中阅读,也不是单纯的对比性阅读,而是对多篇文本展开的整合性阅读,教师设计的阅读思考问题要有引导性,重点难点突破要体现方法的统一运用,表达训练迁移要有一致的目标追求,学生阅读认知构建要呈现体系性。教师只有厘清了群文阅读需要达成的目标,课堂教学才能顺利推进。  一、创
环境描写一般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它在丰富人物形象、渲染气氛和深化文章主题的基础上,为奠定情感基调、寄托真情实感、凸显性格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目前正在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中,也明确提出了“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的写作目标。  在习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环境描写来丰富自己的习作内容?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基本训练方式之一,不朗读学生就不会对课文产生真正而全面的理解。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而是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倾入自己的情感,使他们的阅读感悟更加深厚。那么,基于情感朗读的阅读教学应该如何实施呢?笔者主要以统编本三年级上册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以读为主线,落实教学目标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灿烂之光,只有学好汉字,才能更好地领会中华文化的精髓。学好汉字应该从低年级抓起。统编本教材在识字写字的编排上着眼于中华经典文化的传承,处处彰显着历史文化意蕴。因此,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识字文化的厚重,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以使学生从小学好中国话、写好中国字。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识字。  一、从汉字的构字
词语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很多字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巧妙地借助“新词”来解释生字,一方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词语内涵。笔者以《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中“裸”字的教学为例,浅析相关教学的策略以及自己的思考。  (多媒体出示:裸露)  师:谁来读一下这个词?  (指生读)  师:谁来说说“裸”的
“学生好比花朵,有些盛开得早,有些盛开得晚,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对待那些盛开得晚的花朵,或许盛开得晚的才是最美丽的花朵……”多形象的比喻啊!让我对“如何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学困生”有了豁然开朗的领悟。  一、映日荷花别样红  前不久听了一节《高粱情》的公开课,课堂进行到一半时,教师请一名学生当众来朗读一段课文,学生踊跃举手。  在众多举手的学生当中,教师选了一位男生,从全班学生奇怪的表情以及教师充满鼓励
“意象”是“意”和“象”的总称,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美学、哲学等立论的重要理论范畴。“意象俱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至高追求。这是由于文本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具有多义性、模糊性,所谓“得意而忘言”“得意而忘象”。通常认为,“意”是抽象、内在理念,“象”是具体、客观物象,“意”发自内心,借助“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文学意象,运用文学意象来引导阅读教学,透过文本的符号
文言文是由中国古代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在教材中,文言文占据的篇幅虽然不多,但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不容忽视,应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为学生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应该如何进行呢?  一、反复朗读感知大意  “好书不厌百回读。”对于教材中的文言文来说,虽然语句较为生涩难懂,但是,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