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朗读:增加文本阅读的深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phinro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基本训练方式之一,不朗读学生就不会对课文产生真正而全面的理解。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而是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倾入自己的情感,使他们的阅读感悟更加深厚。那么,基于情感朗读的阅读教学应该如何实施呢?笔者主要以统编本三年级上册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以读为主线,落实教学目标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但不是唯一的要求。教學时,教师还应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兼顾其他阅读教学的目标。
  1.更新观念,以读为主线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时,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特点、规律以及教材文本的特征出发,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以改变教师机械传授式的教学,为自主阅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维阅读目标的出现奠定基础。
  如《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在教学这三首古诗的时候,教师要改变传统式机械讲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古诗的反复诵读中,自然获得对诗意的理解。这样教学,以读代讲,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很快便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不仅是古诗教学,阅读教学同样是如此,教师只有始终坚持以朗读为主线,鼓励学生在读中领悟,才能真正实现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阅读目标。
  2.整体把握,在读中渗透
  在三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流利,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以朗读为主要手段,注重对学生进行识、思、练、议、悟等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并通过鸟儿寻找树的过程来感受鸟儿想兑现承诺的情感,在学生读到“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这句话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文本,想想此时此刻鸟儿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教学,教师无须向学生讲解应该怎样读,只需要让学生在多读中自己去感受、体会即可,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通读全文,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还可以使学生具有整体意识,提升学习能力。
  二、把握朗读标准,读出层次感
  在阅读教学中,一味地引导学生朗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及认知规律出发,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科学、合理、严密的指导,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以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的朗读水平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提升,并享受到朗读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1.依据学段特点,把握读的阶段目标
  课标对每个学段学生的朗读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不懂就要问》一文时,教师就可以从三年级学生的年段目标要求出发,基于课标关于第二学段中“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等阅读要求,让学生先把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然后,再让他们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最后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从三年级学生的年段目标要求出发,符合学生接受认知事物的规律,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阅读学习效果更为显著。
  2.循序渐进,把握读的层次
  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教师可以从初读、精读、研读、品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只有这样,循序渐进,以读为抓手,才能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情感,顺利地完成朗读课文的目标要求。
  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一读,抓住“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个中心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边读边引导学生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的美丽景色。二读,细读课文,仔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三读,在读中欣赏美,感受美,抓住文本中的优美词句,如“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这样的句子,让学生说说“抽出”这个词语用得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就这样,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进行三个层次的朗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的结构美、语言美、用词美等,从而使学生的语感得到有效培养,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创设情境,指导感情朗读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阅读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动情、有情、入情,还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入境。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能够与文本进行真正的情感交流,从而使学生情动而辞发,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
  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根据文本中所描述的情境,借助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形象直观的学习情境。在这种教学情境下,教师再来指导学生朗读文中的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它把红色给了枫树……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的时候,学生心中有景,朗读起来景中有情,真正读出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深刻而丰厚。
  四、情感朗读,指导领悟表达
  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内容、表达顺序等方面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与认识之后,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个教学环节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你还读懂了什么?由于这时候的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也体会了情感,这个问题的提出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表达角度的方向去思考,这就是情感朗读中的领悟表达。
  如《海滨小城》一文作者按照“大海—沙滩—庭院—公园—街道”的顺序描写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懂每一处景色特点的基础上,学生对海滨小城的美丽也有了自己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之后,为了使学生对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供学生回顾与思考:海滨小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让我们感受到海滨小城的整洁的?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语言?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抓住了描写海滨小城街道的句子“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也没有”中的“甚至”一词进行品味与感悟:大树落叶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在海滨小城的街道上,连一片落叶都难以发现,由此可见,海滨小城的街道是多么整洁。就这样,当课堂阅读融入学生自己的理解感悟时,他们在朗读的时候就有了与文本亲近、交流、沟通的机会,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学生的朗读也会更具情感。
  加强情感朗读训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还是学生最容易融入文本的一种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以朗读为主线,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并为学生创设出恰当的教学情境,以使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学习兴趣更浓,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加文本阅读的深度。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育才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不少教师视“流水账”习作为废习作,常要求学生重写。笔者以为,“流水账”习作并不是废习作,存在着不少教学价值点,教师要以客观、欣赏的眼光看待,引导学生将暗淡微小的价值点放大成闪光的“宝石”,让“流水账”习作在修改中实现华丽转身。  一、以客观、欣赏的眼光看待“流水账”习作  笔者曾让学生以“扳手腕比赛”为题写一篇习作,有学生在初稿中这样写道:  今天,我们在教室里举行了扳手腕比赛。比赛用的桌椅放好后
评价是对教育活动的价值  判断,是促进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更是提升学生素养的有效手段。  一、评价要有适度的激励性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不仅是激励,更是一种调控。当提出问题后,我常常会这样说:“我请举手姿势最漂亮、最端正的xxx来回答。”“我请刚才讨论最有秩序的xxx小组来展示。”一方面这是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小组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学生的提醒。这样的评价显然比严肃的命令好得多。  当课堂
猜读是指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已知的内容去推测未知的一种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借助猜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读思结合中开发学生的智慧,启发想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阅读。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借助猜读来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呢?  一、借助插图,猜读课文内容  选入教材中的文章具有文质优美、插图生动有趣等特点,它们不仅给学生的阅读带来美感,还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充满了猜测,尤其是一些连环画中的插图,
当下学生的习作多是信马由缰,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因此,常常篇幅短小,语言偏于粗轮廓的白描,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状物,都以写实为主,很少穿插情感、细节的描写。针对这样的习作状态,我尝试循着他们的初思维,引导他们从“粗放”走向“细致”,在前后语言的对比中,斟酌语言、结构的重要性,从而抛开急于求成的习作心理,潜心构思、酝酿,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习作来。  一、广开言路,广泛收集思维碎片  在习作之初
言,即语言;意,在语文教学中主要是指感受、感想、情感、思想、观点等。言语表达与言语理解作为语言文字运用的两个关键能力,其本质是指学习如何用语言形式来表情达意。由此可见,由“言”到“意”的转换是一个“言语理解”的过程,由“意”到“言”的转换则是一个“言语表达”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言意转换的训练是落实学生语言训练的有效途径。那么,在教学中,基于“言意转换”的教学应该如何实施呢?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课堂提问也受到很大的关注。农村教师的教学工具简陋,只有极少数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标实施后,许多农村教师简单地理解为“满堂问”就是體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大量使用提问,“满堂问”越来越严重,借此推动课堂授课的进程。为了真正发挥提问的作用,我们从调查了解到的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入手,研究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的习作再现了真实的生活,是学生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包含了学生创作的心血与汗水,只要是学生用心写的习作,教师都要给予赏识与肯定。教师在给学生撰写习作评语时,要做到以生为本,对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表示尊重,对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行关注,用“情感”化评语对学生进行激励、启发、触动和感染,使习作评语变得精彩起来,进而让学生拥有更为广阔的习作思
教材中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挖掘,采用适当的方法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引导学生情动辞发,捕捉作者寄托在作品里的情意,产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在教学中,正确把握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准确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陶冶性情,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  一、在教学中寓教于乐  1.利用课文导语以渲染情感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还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群文阅读是语文教学崭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对群文阅读要有清晰的认知,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确保群文阅读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群文阅读不是集中阅读,也不是单纯的对比性阅读,而是对多篇文本展开的整合性阅读,教师设计的阅读思考问题要有引导性,重点难点突破要体现方法的统一运用,表达训练迁移要有一致的目标追求,学生阅读认知构建要呈现体系性。教师只有厘清了群文阅读需要达成的目标,课堂教学才能顺利推进。  一、创
环境描写一般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它在丰富人物形象、渲染气氛和深化文章主题的基础上,为奠定情感基调、寄托真情实感、凸显性格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目前正在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中,也明确提出了“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的写作目标。  在习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环境描写来丰富自己的习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