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管理队伍和高校教师队伍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缺一不可,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本文从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入手,分析学分制下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并针对这种现状提出了学分制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258-0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实行学分制,除了要有充足的教育教学资源,还要有一只能够实施科学管理的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管理人员是高校教学活动的最为直接的组织者、协调者及执行者。他们结构是否合理,素质是否优良,数量是否充足,都会对本学校学分制的实施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面临哪些问题,又该如何去优化和提高,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面对的问题。
一、学分制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人员面对的问题
学分制的普及和推广在给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带来了勃勃生机的同时,也给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难题[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成立以来,一直实行学年制,至今已制定出了一套适合学校本身的学年制管理制度,教学管理人员也基本适应了学年制的管理模式,要实现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转变,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组织者、协调者及执行者,教学管理人员无疑会遇到多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分制的教学管理观念难以形成
由于学院长期实行的是由计划经济体制支配和影响的学年制,教学管理人员在思想观念和认识上对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和意义缺乏足够的了解。同时,由于学年制的惯性作用,教学管理人员往往也不太容易把握住学分制的合理成份问题。学年制的思维定势使部分管理人员难以摆脱学年制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的影响,对新的学分制管理模式产生抵触情绪,不能主动学习以适应学分制的需要。而且大部分教学管理人员认为:学分制注重教学目标管理,淡化了过程管理,采取弹性学制、导师制,与学年制方式下教学按部就班、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相比,增加了教师额外的负担,从而影响学分制的实施。
2、教学管理人员对学分制认识不透彻
实施学分制需要高校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导师制,学籍管理制度和考试制度等等。学年制改为学分制以后,有关的教学管理文件和办事流程都需要作相应的变动,如:培养方案、学籍管理制度、选课制度等都与现行的制度有较大改变,教学管理人员作为这些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往往对学分制的本质和内涵理解的不够透彻,认为“既然人家都实行了学分制,我们也要实行起来。”或者听从上级命令,“既然上级要求我们实施学分制,我们就实施吧”,从而在各种政策的制定方面,细节考虑的往往有些偏差,未必能将学分制的内涵与学校的具体情况紧密的结合,从而导致学分制运行的不顺畅。同时,如果遇到制度未规定的特殊情况,现有的教学管理人员往往很难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服务水评,做出合理的解释并迅速制定相关规定,以保证教学管理活动的正常运行。
3、教学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问题
学分制的推行,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结构和教师的知识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部分高校在经过新一轮的本科合格评估前后,重视了对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但是仍表现管理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能力、素质与学分制不适应的特点。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一、长期以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属于教学型大学,学校更倾向于对教学一线的投入,导致教学管理人员在经济收入上、技术职务晋升上、出教科研成果上都远远低于教师,上述的种种原因导致许多教学管理者,特别是高层次教务管理人员不得不向教师岗位流动。二、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教師资源一直比较匮乏,再加上对基层教学管理的不重视,导致很多低学历者,或者劳务派遣人员来承担教学管理工作,这一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缺乏管理专业的理论指导,对遇到的问题只能按章办事,应付的处理各种教学相关的工作缺乏客观合理的决策判断。三、部分教学管理工作者专业存在着偏差,甚至说专业的根本不对口性,使得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略微偏低,很大程度上妨碍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及教学的改革发展。
4、管理系统掌握程度的问题
现在的社会是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学院的教学管理运行,如教学计划制定、课表编排、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等各项教学活动都高度依赖现代化的教务管理系统。但现在的教务管理系统,往往滞后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变,以往的教务管理系统,大多数是在学年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上开发的,不能满足学分制下以学生个体为单位的单一管理。因此,实施学分制的教学管理管理模式,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购买或开发适合自己情况的教务管理系统,以便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教学计划的制定,学生的选课,课表的编排,成绩的录入,重修、缓考和自修的管理等都能够顺利的进行,以保证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活动的正常运行。
二、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具体措施
要建设满足学分制管理的教学管理队伍。首先要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在学校的地位;其次建立遴选机制,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准入门槛;再次要完善教学管理队伍的进修和培训机制;再次要加强学习,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最后要建立教学管理队伍的评价考核机制。
1、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
教学管理队伍和高校教师队伍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要搞好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学校要改变以往“重教学,轻管理”的思想,切实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在学校的地位。首先,在薪酬方面,以现在的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薪酬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资要低于一线教师30%左右,而教学管理人员人员又不同于其他管理人员,学历层次都比较高,较高的学历层次拿较低的收入,肯定不能使他们安于现状[2]。因此,学校要适当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薪酬,保证他们的薪酬与同水平教师持平。其次,在人员的职称晋升方面,由于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服务的地位,即服务教师,又服务学生,教务管理人员经常被各种繁杂的日常性事务所困扰,不能抽出大量的时间进行科研活动。因此,学校应该在职称晋级方面有所偏重。最后,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学分制的管理者和执行者,在工作中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用这种方式去敦促教学管理人员对这些问题作相应的研究,在研究中形成主动了解,主动吸收新思想,主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2、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队伍遴选机制
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在对人员的选拔时就注重教学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专业结构等,这也是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群体结构,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最快速有效的途径。学分制的实施,使得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变成了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教学信息量的加大以及教学管理流程的复杂和多样化,要求教学管理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广博的知识储备。因此,要组建一支能适应学分制管理工作的教学管理教学团队,引入一批具有学历高、懂管理、服务意识强、肯钻研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要根据教学管理岗位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优先安排。
3、完善教学管理队伍的进修和培训机制
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管理实施的主体,集多样工作于一身,每天都要面对复杂的常规管理于一身,每天都要面对繁杂的常规工作和行政工作,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任务[3]。管理人员处在这种繁杂的日常事务中,很少有机会去进修和提高,这就导致他们在处理事务的时候,受现有的制度和文件所累,往往不能做出更加合理的处理。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力度,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队伍的进修和培训机制,鼓励教务管理人员“走出去,引进来”,“走出去”是指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研讨和考查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的先进工作经验,并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提供给他人。“引进来”是指引进邀请国内知名的教学管理人员到学校来,为本校教学管理队伍做相关培训,以达到相互启迪,共同提高的目的。
4、建立教学管理队伍的评价考核机制
学分制需要教学管理队伍能够具有良性发展的态势,为了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进取精神和积极性,学校要积极构建关于教学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学管理人员也应该进行评价考核,要根據岗位的要求,对在工作上作风良好、业绩突出的人员给予奖励。对于那些知识、能力达不到学分制管理需要的人员,要及时清理出管理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励教学管理人员,激励优秀者继续进取,监督业务水平低这积极改进工作方法,从而使得教学管理团队不断优化,逐步适应学分制的需要。
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的重要条件。尽快建立一支素质高、懂管理、服务意识强的教学管理队伍,是高校顺应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明华.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行学分制改革的思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年,(4):48。
[2] 曾锦.学分制下汞等学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西南科技大学《高校研究》,2006年,(2):15.
[3] 李东.浅析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20卷第5期。
作者简介
王海华(1979—)、男,河北唐山,就职于唐山学院教务处,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教务管理。
王润生(1978-),男,河北邢台人,工学硕士,唐山学院,副教授,从事教学管理方面研究。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258-0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实行学分制,除了要有充足的教育教学资源,还要有一只能够实施科学管理的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管理人员是高校教学活动的最为直接的组织者、协调者及执行者。他们结构是否合理,素质是否优良,数量是否充足,都会对本学校学分制的实施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面临哪些问题,又该如何去优化和提高,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面对的问题。
一、学分制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人员面对的问题
学分制的普及和推广在给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带来了勃勃生机的同时,也给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难题[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成立以来,一直实行学年制,至今已制定出了一套适合学校本身的学年制管理制度,教学管理人员也基本适应了学年制的管理模式,要实现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转变,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组织者、协调者及执行者,教学管理人员无疑会遇到多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分制的教学管理观念难以形成
由于学院长期实行的是由计划经济体制支配和影响的学年制,教学管理人员在思想观念和认识上对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和意义缺乏足够的了解。同时,由于学年制的惯性作用,教学管理人员往往也不太容易把握住学分制的合理成份问题。学年制的思维定势使部分管理人员难以摆脱学年制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的影响,对新的学分制管理模式产生抵触情绪,不能主动学习以适应学分制的需要。而且大部分教学管理人员认为:学分制注重教学目标管理,淡化了过程管理,采取弹性学制、导师制,与学年制方式下教学按部就班、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相比,增加了教师额外的负担,从而影响学分制的实施。
2、教学管理人员对学分制认识不透彻
实施学分制需要高校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导师制,学籍管理制度和考试制度等等。学年制改为学分制以后,有关的教学管理文件和办事流程都需要作相应的变动,如:培养方案、学籍管理制度、选课制度等都与现行的制度有较大改变,教学管理人员作为这些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往往对学分制的本质和内涵理解的不够透彻,认为“既然人家都实行了学分制,我们也要实行起来。”或者听从上级命令,“既然上级要求我们实施学分制,我们就实施吧”,从而在各种政策的制定方面,细节考虑的往往有些偏差,未必能将学分制的内涵与学校的具体情况紧密的结合,从而导致学分制运行的不顺畅。同时,如果遇到制度未规定的特殊情况,现有的教学管理人员往往很难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服务水评,做出合理的解释并迅速制定相关规定,以保证教学管理活动的正常运行。
3、教学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问题
学分制的推行,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结构和教师的知识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部分高校在经过新一轮的本科合格评估前后,重视了对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但是仍表现管理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能力、素质与学分制不适应的特点。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一、长期以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属于教学型大学,学校更倾向于对教学一线的投入,导致教学管理人员在经济收入上、技术职务晋升上、出教科研成果上都远远低于教师,上述的种种原因导致许多教学管理者,特别是高层次教务管理人员不得不向教师岗位流动。二、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教師资源一直比较匮乏,再加上对基层教学管理的不重视,导致很多低学历者,或者劳务派遣人员来承担教学管理工作,这一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缺乏管理专业的理论指导,对遇到的问题只能按章办事,应付的处理各种教学相关的工作缺乏客观合理的决策判断。三、部分教学管理工作者专业存在着偏差,甚至说专业的根本不对口性,使得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略微偏低,很大程度上妨碍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及教学的改革发展。
4、管理系统掌握程度的问题
现在的社会是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学院的教学管理运行,如教学计划制定、课表编排、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等各项教学活动都高度依赖现代化的教务管理系统。但现在的教务管理系统,往往滞后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变,以往的教务管理系统,大多数是在学年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上开发的,不能满足学分制下以学生个体为单位的单一管理。因此,实施学分制的教学管理管理模式,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购买或开发适合自己情况的教务管理系统,以便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教学计划的制定,学生的选课,课表的编排,成绩的录入,重修、缓考和自修的管理等都能够顺利的进行,以保证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活动的正常运行。
二、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具体措施
要建设满足学分制管理的教学管理队伍。首先要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在学校的地位;其次建立遴选机制,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准入门槛;再次要完善教学管理队伍的进修和培训机制;再次要加强学习,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最后要建立教学管理队伍的评价考核机制。
1、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
教学管理队伍和高校教师队伍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要搞好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学校要改变以往“重教学,轻管理”的思想,切实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在学校的地位。首先,在薪酬方面,以现在的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薪酬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资要低于一线教师30%左右,而教学管理人员人员又不同于其他管理人员,学历层次都比较高,较高的学历层次拿较低的收入,肯定不能使他们安于现状[2]。因此,学校要适当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薪酬,保证他们的薪酬与同水平教师持平。其次,在人员的职称晋升方面,由于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服务的地位,即服务教师,又服务学生,教务管理人员经常被各种繁杂的日常性事务所困扰,不能抽出大量的时间进行科研活动。因此,学校应该在职称晋级方面有所偏重。最后,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学分制的管理者和执行者,在工作中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用这种方式去敦促教学管理人员对这些问题作相应的研究,在研究中形成主动了解,主动吸收新思想,主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2、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队伍遴选机制
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在对人员的选拔时就注重教学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专业结构等,这也是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群体结构,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最快速有效的途径。学分制的实施,使得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变成了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教学信息量的加大以及教学管理流程的复杂和多样化,要求教学管理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广博的知识储备。因此,要组建一支能适应学分制管理工作的教学管理教学团队,引入一批具有学历高、懂管理、服务意识强、肯钻研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要根据教学管理岗位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优先安排。
3、完善教学管理队伍的进修和培训机制
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管理实施的主体,集多样工作于一身,每天都要面对复杂的常规管理于一身,每天都要面对繁杂的常规工作和行政工作,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任务[3]。管理人员处在这种繁杂的日常事务中,很少有机会去进修和提高,这就导致他们在处理事务的时候,受现有的制度和文件所累,往往不能做出更加合理的处理。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力度,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队伍的进修和培训机制,鼓励教务管理人员“走出去,引进来”,“走出去”是指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研讨和考查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的先进工作经验,并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提供给他人。“引进来”是指引进邀请国内知名的教学管理人员到学校来,为本校教学管理队伍做相关培训,以达到相互启迪,共同提高的目的。
4、建立教学管理队伍的评价考核机制
学分制需要教学管理队伍能够具有良性发展的态势,为了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进取精神和积极性,学校要积极构建关于教学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学管理人员也应该进行评价考核,要根據岗位的要求,对在工作上作风良好、业绩突出的人员给予奖励。对于那些知识、能力达不到学分制管理需要的人员,要及时清理出管理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励教学管理人员,激励优秀者继续进取,监督业务水平低这积极改进工作方法,从而使得教学管理团队不断优化,逐步适应学分制的需要。
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的重要条件。尽快建立一支素质高、懂管理、服务意识强的教学管理队伍,是高校顺应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明华.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行学分制改革的思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年,(4):48。
[2] 曾锦.学分制下汞等学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西南科技大学《高校研究》,2006年,(2):15.
[3] 李东.浅析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20卷第5期。
作者简介
王海华(1979—)、男,河北唐山,就职于唐山学院教务处,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教务管理。
王润生(1978-),男,河北邢台人,工学硕士,唐山学院,副教授,从事教学管理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