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笔者先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便能够使高等职业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社会提供更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高等职业 教育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66-01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轻视公共课。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教育部这一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培养目标,许多高职院校本着“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这一原则,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实践性教学,但这在另一方面引起了忽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问题,尤其存在专业课、实践教学课大幅度挤占公共基础课课时的现象,校方的种种做法往往也对学生起到一些暗示作用,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认为公共基础课学不学都无所谓,而且在课程改革处于探索阶段的今天,某些专业课程内容安排也并非十分合理.这种激进的做法,造成高职生经过几年的学习不仅文化底蕴薄弱、人文素养缺乏,而且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也不够扎实,这无疑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使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追求大而全的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由于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最初移植于普通教育,短时期内没有摆脱学科教育的束缚,大多数课程仍然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将理论课程划分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块,追求大而全,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较少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职业需求,虽然教师对行动导向的课程模式认同,但是一旦进入实施层面,又自觉不自觉地返回到学科本位的老路,多数学校还是大量使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科本位课程概念,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教学实施还是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三)课程改革尚未与时俱进。无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决议或建议坯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看进人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都己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很多传统概念的内涵赋予了新的意义,这些新的内容在我圈高职课程中还基本没有体现.这一方面有我国高职课程模式尚未根本转变的原冈,也有高职课程的理论依据和借鉴国外的参照物不能与时俱进的问题。
(四)课程内容范例性不够。许多课程内容,联系生活不够,学生学的是死知识,不能相互连通,国外发达国家的课程教学则是以范例性为主,从范例中引出规律,建立原理和通则,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而我们的课程教学则从原理出发,举例来说明、来论证,本末倒置,课程内容还要具有迁移性,做到一门课的学习有助于另一门相关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习方式方法具有迁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索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应多样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中已经存在多种课程模式,如模块。程、多元整合课程、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和项目课程以及正在研究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等。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紧缺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失衡,这些都要求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对课程模式不能搞一窝蜂,不能全国上下都一个步骤、迈同一个步伐,因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同职业院校硬件条件、师资队伍和产学合作的基础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应该多样化,改造原有课程模式与引进先进课程模式并存,以更好地满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重构能力本位的职教课程。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和经济、社会、个人发展的需要,重构我国的以能力本位教育的职教课程,从社会发展来看,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开发合适的能力本位职教课程,我们的能力观一定要适合世界和本国今后经济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能力标准要明确,课程目标要清楚,课程结构以及选课制、学分制都要灵活;要建立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制度,简化评价程序,减轻教师在评价方面的工作量。
(三) 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改革与创新中,我们要按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为核心,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积极探索知识与职业能力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对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的紧迫需求。
(四)注重素质培养,注意课程衔接、知识的连贯性。当今世界是人才竞争的世界,人才的竞争不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方面,这些基本素质包括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困者,一个辩证唯物辛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家。”由此可见,要充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中公共基础课、人文课,还要促进高职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职业培训课程的融合未来社会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以及智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要求社会打破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培训之间的界限,建立起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培训三结合的制度,因此,在高职课程的改革中,要加强高职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职业培训课程的融合,在管理机构上,建立全国统一的教育和培训课程管理机构,以保障课程间的沟通和衔接。
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便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求有关人员必须重视其改革,从而能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淑鑫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路径探索[期刊论文]-教育探索2013(6)
[2]范雪蕾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教育与职业2011(17)
关键词:高等职业 教育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66-01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轻视公共课。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教育部这一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培养目标,许多高职院校本着“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这一原则,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实践性教学,但这在另一方面引起了忽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问题,尤其存在专业课、实践教学课大幅度挤占公共基础课课时的现象,校方的种种做法往往也对学生起到一些暗示作用,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认为公共基础课学不学都无所谓,而且在课程改革处于探索阶段的今天,某些专业课程内容安排也并非十分合理.这种激进的做法,造成高职生经过几年的学习不仅文化底蕴薄弱、人文素养缺乏,而且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也不够扎实,这无疑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使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追求大而全的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由于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最初移植于普通教育,短时期内没有摆脱学科教育的束缚,大多数课程仍然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将理论课程划分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块,追求大而全,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较少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职业需求,虽然教师对行动导向的课程模式认同,但是一旦进入实施层面,又自觉不自觉地返回到学科本位的老路,多数学校还是大量使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科本位课程概念,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教学实施还是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三)课程改革尚未与时俱进。无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决议或建议坯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看进人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都己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很多传统概念的内涵赋予了新的意义,这些新的内容在我圈高职课程中还基本没有体现.这一方面有我国高职课程模式尚未根本转变的原冈,也有高职课程的理论依据和借鉴国外的参照物不能与时俱进的问题。
(四)课程内容范例性不够。许多课程内容,联系生活不够,学生学的是死知识,不能相互连通,国外发达国家的课程教学则是以范例性为主,从范例中引出规律,建立原理和通则,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而我们的课程教学则从原理出发,举例来说明、来论证,本末倒置,课程内容还要具有迁移性,做到一门课的学习有助于另一门相关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习方式方法具有迁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索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应多样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中已经存在多种课程模式,如模块。程、多元整合课程、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和项目课程以及正在研究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等。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紧缺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失衡,这些都要求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对课程模式不能搞一窝蜂,不能全国上下都一个步骤、迈同一个步伐,因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同职业院校硬件条件、师资队伍和产学合作的基础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应该多样化,改造原有课程模式与引进先进课程模式并存,以更好地满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重构能力本位的职教课程。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和经济、社会、个人发展的需要,重构我国的以能力本位教育的职教课程,从社会发展来看,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开发合适的能力本位职教课程,我们的能力观一定要适合世界和本国今后经济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能力标准要明确,课程目标要清楚,课程结构以及选课制、学分制都要灵活;要建立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制度,简化评价程序,减轻教师在评价方面的工作量。
(三) 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改革与创新中,我们要按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为核心,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积极探索知识与职业能力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对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的紧迫需求。
(四)注重素质培养,注意课程衔接、知识的连贯性。当今世界是人才竞争的世界,人才的竞争不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方面,这些基本素质包括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困者,一个辩证唯物辛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家。”由此可见,要充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中公共基础课、人文课,还要促进高职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职业培训课程的融合未来社会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以及智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要求社会打破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培训之间的界限,建立起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培训三结合的制度,因此,在高职课程的改革中,要加强高职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职业培训课程的融合,在管理机构上,建立全国统一的教育和培训课程管理机构,以保障课程间的沟通和衔接。
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便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求有关人员必须重视其改革,从而能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淑鑫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路径探索[期刊论文]-教育探索2013(6)
[2]范雪蕾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教育与职业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