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英语(牛津上海版)课堂教学设计为例,阐述教师如何基于学情,有效利用图式理论设计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从而在夯实学生语言和语用能力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学习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同时,教师在运用图式理论过程中,不仅能提高知识传递的趣味性和高效性,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图式成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尝试。
关键词:小学英语;图式理论;课堂教学;思维品质
上海市嘉定区马陆小学位于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创办于1906年,是一所百年老校。其中,马陆镇特产“马陆葡萄”闻名遐迩,属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之一,集镇居民也大多从事葡萄种植与葡萄销售行業。因此,学校相比上海市市区来说,其英语能力相对薄弱。那么,如何激活课堂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言和语用能力的提升?笔者发现,课堂教学中英语阅读本身就是一个连续的图式建构过程。教师通过精细设计课堂任务,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预测和理解阅读内容,从而有效学习新内容,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双向提升。
一、图式理论与小学英语教学发展
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图式(schema),后经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和巴特利特(Bartlet)等人发展成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该理论认为,图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应,反复的反应就会形成图式。[1]经过发展,图式理论在语言研究领域被定义为“有关背景知识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的学说”。[2]而图式即为“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3]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将图式理论应用于教学的各个过程,包括课堂前、课堂中和课堂后,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语言知识系统,在不断激活、扩展、丰富、积累和创造的过程中,由点及面,由面到网,促进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图式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案例分析
1.案例1:四年级上册A thirsty crow
案例说明:本课时话题是A thirsty crow。学生已提前学过《乌鸦喝水》这篇中文寓言故事。那么,在本课学习中,教师课前要求学生对相关生词和难词进行预习,如a crow,thirsty,tired,a bottle of water,pebbles,happy,sad等。课堂中,教师基于绘本,通过图式(流程图)将语言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结合起来。在本图式中,教师通过问题呈现、问题解答、问题结果和问题启发让学生在任务导向下进行学习,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见图1)
2.案例2:三年级下册The Dog and the Cat
案例说明:本课时话题是The Dog and the Cat。本课时包括Say and act和Play a game两大板块。教师通过两个连续的图式(图表和流程图)将两大板块结合起来共同学习。课堂通过阅读文本进行信息提取、分析比较并归纳总结,在“说一说”“演一演”和“做一做”中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共同提升。在本课中,教师结合阅读文本,在Cat和Dog的对话图表中让学生学会表达对玩具的喜好,并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如何制作玩具机器人的语用能力。(如图2和图3)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英语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四大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组成。”[4]语言学习是一项系统的思维活动,教师需要精心构造语言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建构、评价和创新,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对图式进行分析和解码,搭建联系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桥梁”,促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另外,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以及反思中,注重用图式理论去提高知识传递的趣味性和高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图式成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尝试。
参考文献:
[1]陈开顺.听话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与听力的构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2).
[2]Carrel,P.L.Schemat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1983(12):16-18.
[3]Guy Cook.Discours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4]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79-86.
关键词:小学英语;图式理论;课堂教学;思维品质
上海市嘉定区马陆小学位于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创办于1906年,是一所百年老校。其中,马陆镇特产“马陆葡萄”闻名遐迩,属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之一,集镇居民也大多从事葡萄种植与葡萄销售行業。因此,学校相比上海市市区来说,其英语能力相对薄弱。那么,如何激活课堂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言和语用能力的提升?笔者发现,课堂教学中英语阅读本身就是一个连续的图式建构过程。教师通过精细设计课堂任务,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预测和理解阅读内容,从而有效学习新内容,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双向提升。
一、图式理论与小学英语教学发展
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图式(schema),后经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和巴特利特(Bartlet)等人发展成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该理论认为,图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应,反复的反应就会形成图式。[1]经过发展,图式理论在语言研究领域被定义为“有关背景知识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的学说”。[2]而图式即为“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3]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将图式理论应用于教学的各个过程,包括课堂前、课堂中和课堂后,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语言知识系统,在不断激活、扩展、丰富、积累和创造的过程中,由点及面,由面到网,促进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图式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案例分析
1.案例1:四年级上册A thirsty crow
案例说明:本课时话题是A thirsty crow。学生已提前学过《乌鸦喝水》这篇中文寓言故事。那么,在本课学习中,教师课前要求学生对相关生词和难词进行预习,如a crow,thirsty,tired,a bottle of water,pebbles,happy,sad等。课堂中,教师基于绘本,通过图式(流程图)将语言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结合起来。在本图式中,教师通过问题呈现、问题解答、问题结果和问题启发让学生在任务导向下进行学习,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见图1)
2.案例2:三年级下册The Dog and the Cat
案例说明:本课时话题是The Dog and the Cat。本课时包括Say and act和Play a game两大板块。教师通过两个连续的图式(图表和流程图)将两大板块结合起来共同学习。课堂通过阅读文本进行信息提取、分析比较并归纳总结,在“说一说”“演一演”和“做一做”中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共同提升。在本课中,教师结合阅读文本,在Cat和Dog的对话图表中让学生学会表达对玩具的喜好,并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如何制作玩具机器人的语用能力。(如图2和图3)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英语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四大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组成。”[4]语言学习是一项系统的思维活动,教师需要精心构造语言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建构、评价和创新,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对图式进行分析和解码,搭建联系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桥梁”,促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另外,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以及反思中,注重用图式理论去提高知识传递的趣味性和高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图式成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尝试。
参考文献:
[1]陈开顺.听话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与听力的构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2).
[2]Carrel,P.L.Schemat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1983(12):16-18.
[3]Guy Cook.Discours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4]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