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于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对相关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纵观当前实际的发展现状,发现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不可避免的存在较多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实际需求。文章主要对应用型高校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外语复合型人才 语言文化 历史渊源 基础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8-0104-02
前言:
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推动了高校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近年来,我国又提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尤其是外语人才,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国家对于该类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进而也要求各大高校加快教育模式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和思想,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量的外语复合型人才。
1.外语复合型人才概述及其应具备的特征和素质
1.1概述
复合型人才主要是指具备一定的综合特征和复合型特征,并可将学到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或社会实践,且能够结合当前的社会生产实际,将相关技能知识理论转变成生产力的人才。而所谓的外语复合型人才,则主要是指,能够熟练、全面的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或其他学科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1.2外语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该类人才应在外语综合素质、复合技能、智力潜力、专业常识、水平等方面的表现十分优异和突出,尤其应具备运用外语语言可精准描述某专业技能知识的能力。
1.2.1专业知识
外语复合型人才要在掌握基本专业理念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较强的专业基础和语言表述功底,而这也恰恰是形成综合素质、技术能力、开发个人智能和潜力的前提和基础。与此同时,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会有与之相适应的背景文化知识和历史渊源,外语也不例外,故在此也要求学生具备渊博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个人文化底蕴和综合素养。
1.2.2智力潜能
潜能和智力,在专业知识升华和内化等方面具有着较为直接和关键的影响。具体体现在自适应力、创造力、竞争力和思维力等几个主要的方面,要求学生具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知识进行交融的能力,从而逐渐形成综合化的潜力元素[1]。
1.2.3复合技能
在该环节中,要求学生同时掌握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可在此过程中完成思维的自由转换,从而在其他的学科领域中做出较为突出的成就,真正实现“一专多能、通专结合”的目标。在此过程中,也要求学生可使用外语精准描述和传达某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技术。
1.2.4综合素质方面
具体要求在学生的人格和思想上要有十分出色和亮眼的表现,并重点关注其思想道德情操。如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否正确、生理和心理能力是否健康、是否具有奉献拼搏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等等,只有完全满足上述标准的人才,才可被称为优秀复合型人才。
2.当前的应用型高校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首先,我国很多高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十分深重,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只重视教育培养计划中的专业课程,进而忽视了外语表述方面的内容。且在外语教学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较少,故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学习完相关的外语知识只能用于日常交流,难以胜任当今社会发展中复杂的翻译工作。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只限于基础知识,且教学内容和方式也较为缺乏针对性。
其次,在外语课程的设置方面,虽然各高校均十分重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但却尚未给予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情感等高度重视。在教学内容方面各高校均十分重视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教学,實践教学涉及较少,进而直接导致学生在校内学习的文化知识,难以在社会活动中进行有效实践,当其正式走入工作岗位之后,一般均需重新花费时间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2]。
再次,现阶段各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均围绕着教材、课堂、教师所展开,导致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十分被动,甚至只是机械化的模仿和记忆,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记忆和学习上,但最后的效果却并不乐观,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另外,目前很多外语类高校仍然仅仅只是通过笔试的方式进行学生考核,并结合最后的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成果,无法真实、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外语实践能力,应用时效性不佳。
最后,几年来,由于各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故对于教师人员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很多高校的师资力量偏年轻化,导致师资力量水平悬殊。同时,受到专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大部分外语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一般只限于外语,对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钻研不够深入,无法较好地完成当前多元化的教学任务,进而也难以满足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3.应用型高校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各高校在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重开阔学生视野,面对各种专业和学科的学生,应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对当前的教学管理体制加以创新,从而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优秀的外语复合型人才,促进我国在当前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应用型高校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如下:
3.1理清人才培养思路和方向
3.1.1立足当前实际的发展问题
在此环节中,应重点关注当前教学过程中,重视外语考试成绩而忽视语言中深层化文化的问题。这里所提到的“文化”并非单指外语语言国家的专属文化,同时也包括了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故各高校在进行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同样应重视起该问题,明确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具体做法为: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全面的把握语言中的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学习外国语言文化的过程中,还应做到对本国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且不可忘本。 3.1.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上述提到,部分高校在开展外语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仍存在着教学与实践相背离的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将课上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基于上述问题,很多高校应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实践课程,从而为学生搭建社会交流与实践的平台。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也应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设置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
3.1.3创新教学手段
由于教学模式和手段的传统单一,常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进而也导致了实践能力和外语语言能力薄弱的问题。为此,各高校可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强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并努力创建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在教学模式改革上,可借助现代化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从而提升其课堂积极性,为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3.2应用实践教学
若想提升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可从课外锻炼入手。从当前实际的发展现状看,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虽已开设外语口语课程,但受到学时、班级学生人数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基本只有教师在说,没办法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锻炼,这也自然而然的会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和勇气。基于上述问题,外语教学应继续开展小班教学,并且每个小班的学生数量应控制在15-18人左右,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口语课程的开设作用。在此过程中,还应重视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与教师评价的相互结合,以此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对于很多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其当前实际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教材亟待改革。大多教授的都是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如基本的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单词等等,严重抑制和影响了非外语专业学生外语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故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3]。
3.3强化外语交流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看外国电影、听外语歌曲、开口讲外语,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和环境。与此同时,还可在课下开展与外语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相互学习,自主学习,同学之间还可交流实践经验,共享外国电影和音乐,并可加强与外国留学生的交流,借此机会了解对象国的语言文化,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阅历。
另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定期参加外语国际竞赛,这些国际性实践活动的开展,更加有利于优秀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选拔,以此同時,也能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自身临场发挥能力、分度气场、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具有着十分关键意义,同时,也可有效提升高校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外语复合型人才及其应具备的特征和素质,对当前各高校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之下,国家和社会对于外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提升,因此也要求相关院校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和思想,并结合当今时代发展需求,制定出完善、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从而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全能型人才,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方琼,胡健.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安徽三联学院为例[N].怀化学院学报,2014,3109:98-100.
[2]黄中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N].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5,02:9-11.
[3]李庆云.地方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N].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202:169-170.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外语复合型人才 语言文化 历史渊源 基础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8-0104-02
前言:
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推动了高校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近年来,我国又提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尤其是外语人才,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国家对于该类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进而也要求各大高校加快教育模式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和思想,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量的外语复合型人才。
1.外语复合型人才概述及其应具备的特征和素质
1.1概述
复合型人才主要是指具备一定的综合特征和复合型特征,并可将学到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或社会实践,且能够结合当前的社会生产实际,将相关技能知识理论转变成生产力的人才。而所谓的外语复合型人才,则主要是指,能够熟练、全面的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或其他学科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1.2外语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该类人才应在外语综合素质、复合技能、智力潜力、专业常识、水平等方面的表现十分优异和突出,尤其应具备运用外语语言可精准描述某专业技能知识的能力。
1.2.1专业知识
外语复合型人才要在掌握基本专业理念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较强的专业基础和语言表述功底,而这也恰恰是形成综合素质、技术能力、开发个人智能和潜力的前提和基础。与此同时,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会有与之相适应的背景文化知识和历史渊源,外语也不例外,故在此也要求学生具备渊博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个人文化底蕴和综合素养。
1.2.2智力潜能
潜能和智力,在专业知识升华和内化等方面具有着较为直接和关键的影响。具体体现在自适应力、创造力、竞争力和思维力等几个主要的方面,要求学生具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知识进行交融的能力,从而逐渐形成综合化的潜力元素[1]。
1.2.3复合技能
在该环节中,要求学生同时掌握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可在此过程中完成思维的自由转换,从而在其他的学科领域中做出较为突出的成就,真正实现“一专多能、通专结合”的目标。在此过程中,也要求学生可使用外语精准描述和传达某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技术。
1.2.4综合素质方面
具体要求在学生的人格和思想上要有十分出色和亮眼的表现,并重点关注其思想道德情操。如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否正确、生理和心理能力是否健康、是否具有奉献拼搏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等等,只有完全满足上述标准的人才,才可被称为优秀复合型人才。
2.当前的应用型高校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首先,我国很多高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十分深重,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只重视教育培养计划中的专业课程,进而忽视了外语表述方面的内容。且在外语教学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较少,故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学习完相关的外语知识只能用于日常交流,难以胜任当今社会发展中复杂的翻译工作。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只限于基础知识,且教学内容和方式也较为缺乏针对性。
其次,在外语课程的设置方面,虽然各高校均十分重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但却尚未给予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情感等高度重视。在教学内容方面各高校均十分重视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教学,實践教学涉及较少,进而直接导致学生在校内学习的文化知识,难以在社会活动中进行有效实践,当其正式走入工作岗位之后,一般均需重新花费时间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2]。
再次,现阶段各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均围绕着教材、课堂、教师所展开,导致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十分被动,甚至只是机械化的模仿和记忆,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记忆和学习上,但最后的效果却并不乐观,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另外,目前很多外语类高校仍然仅仅只是通过笔试的方式进行学生考核,并结合最后的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成果,无法真实、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外语实践能力,应用时效性不佳。
最后,几年来,由于各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故对于教师人员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很多高校的师资力量偏年轻化,导致师资力量水平悬殊。同时,受到专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大部分外语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一般只限于外语,对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钻研不够深入,无法较好地完成当前多元化的教学任务,进而也难以满足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3.应用型高校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各高校在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重开阔学生视野,面对各种专业和学科的学生,应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对当前的教学管理体制加以创新,从而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优秀的外语复合型人才,促进我国在当前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应用型高校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如下:
3.1理清人才培养思路和方向
3.1.1立足当前实际的发展问题
在此环节中,应重点关注当前教学过程中,重视外语考试成绩而忽视语言中深层化文化的问题。这里所提到的“文化”并非单指外语语言国家的专属文化,同时也包括了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故各高校在进行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同样应重视起该问题,明确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具体做法为: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全面的把握语言中的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学习外国语言文化的过程中,还应做到对本国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且不可忘本。 3.1.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上述提到,部分高校在开展外语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仍存在着教学与实践相背离的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将课上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基于上述问题,很多高校应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实践课程,从而为学生搭建社会交流与实践的平台。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也应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设置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
3.1.3创新教学手段
由于教学模式和手段的传统单一,常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进而也导致了实践能力和外语语言能力薄弱的问题。为此,各高校可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强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并努力创建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在教学模式改革上,可借助现代化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从而提升其课堂积极性,为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3.2应用实践教学
若想提升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可从课外锻炼入手。从当前实际的发展现状看,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虽已开设外语口语课程,但受到学时、班级学生人数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基本只有教师在说,没办法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锻炼,这也自然而然的会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和勇气。基于上述问题,外语教学应继续开展小班教学,并且每个小班的学生数量应控制在15-18人左右,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口语课程的开设作用。在此过程中,还应重视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与教师评价的相互结合,以此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对于很多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其当前实际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教材亟待改革。大多教授的都是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如基本的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单词等等,严重抑制和影响了非外语专业学生外语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故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3]。
3.3强化外语交流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看外国电影、听外语歌曲、开口讲外语,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和环境。与此同时,还可在课下开展与外语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相互学习,自主学习,同学之间还可交流实践经验,共享外国电影和音乐,并可加强与外国留学生的交流,借此机会了解对象国的语言文化,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阅历。
另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定期参加外语国际竞赛,这些国际性实践活动的开展,更加有利于优秀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选拔,以此同時,也能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自身临场发挥能力、分度气场、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具有着十分关键意义,同时,也可有效提升高校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外语复合型人才及其应具备的特征和素质,对当前各高校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之下,国家和社会对于外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提升,因此也要求相关院校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和思想,并结合当今时代发展需求,制定出完善、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从而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全能型人才,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方琼,胡健.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安徽三联学院为例[N].怀化学院学报,2014,3109:98-100.
[2]黄中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N].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5,02:9-11.
[3]李庆云.地方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N].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202: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