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选机构-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
1、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统一,公民权利均等努力迈出大步
2014年2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入选理由:区域差异、城乡差异不是公民权利差异的理由,保障每一位公民老有所养,是每一个政府的基本职责。《意见》的出台表现了政府在实现权利平等、消除社会不公方面的尝试,也让我们感受到政府的行动决心和政策努力。
2、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再审,正义姗姗来迟终会来
倍受关注的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于2014年11月20日进入再审程序,1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高院宣告呼格吉勒图无罪,12月19日内蒙古公检法等部门启动呼格吉勒图案的追责调查程序,12月30日内蒙古高院依法作出国家赔偿决定。
入选理由:法院再审呼格吉勒图案并按照程序和证据推翻原判,为受冤者昭雪沉冤,让人们看到了正义的希望。而姗姗来迟的正义本身又督促我们重新检查和审视我们的司法体系,认识到法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3、环保公益诉讼不拒草根组织,民间力量开拓公益制度新空间
2014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听取意见和建议,其中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入选理由:解释文件扩大了环保诉讼的主体范围,允许民间组织提出环境公益诉讼,在环保领域增加新的监督主体,引入新的监督机制,这将会极大地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以及环境类公益组织的兴盛,从而加强环保力度。
4、国务院首提支持“公益创投”,慈善金融受到鼓励
2014年10月29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要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在公益慈善领域推进股权捐赠、慈善信托等试点,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可通过公益创投等方式,为初创期慈善组织提供支持,积极探索金融支持慈善发展的政策。
入选理由:发展慈善事业是补上社会建设“短板”、弘扬社会道德、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提支持“公益创投”,表明国家“放开管控,支持发展”慈善金融,是推进慈善金融创新的积极信号,有益于带动发展慈善事业的机制创新。
5、《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慈善事业发展迎来新时代
2014年1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突出扶贫济困、坚持改革创新、确保公开透明、强化规范管理”等四项原则,统筹慈善和社会救助两方面资源,鼓励和支持以扶贫济困为重点开展慈善活動。
入选理由: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出台的指导?规范和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文件,《意见》有益于慈善事业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的完善,有助于规范慈善活动,营造关心慈善的社会氛围,意义重大。
6、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成立,商业与公益结合成为社会创新新思路
2014年9月3日,由国内16家关注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的基金会、研究机构、社会投资机构联合发起的“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该论坛致力于促进跨界交流合作,成为中国社会企业和社会投资行业的类协会式网络。
入选理由:把商业的模式和公益的目标融合在一起,用社会创新的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公益创新的一种潮流。“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就是追随这种世界潮流的产物,有益于不断探索并采用创新的方式推动社会的变革。
7、冰桶挑战”爆红网络,推动“渐冻人”救助成热点
2014年8月17日,“冰桶挑战”游戏一传至中国,就立即掀起一股热潮。在IT界大佬捧场、明星助推下,新浪微公益与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借势发起以唤起对罕见病更多社会关注的“一起‘冻’起来”微公益项目,不到半月获800余万元善款。
入选理由:“冰桶挑战”这一创造性公益行为凭借微信平台等媒体在全国迅速流行,呼吁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特殊人群,让制度与道德没有死角,彰显了社会文明进步的细节,也展示了新媒体技术助力社会公益理念传播与实践的新路径。
8、转基因食品持续受到社会强烈关注,食品安全和公众知情权再成诉求
2014年7月26日,《新闻调查》播出《追查转基因大米》后,舆论哗然,社会对于转基因食品给予了强烈关注,学界有关食品安全的会议也都聚焦转基因问题。近年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倍受质疑,权威专家的表态也未能让老百姓安心。
入选理由:从“毒奶粉”、“地沟油”到“转基因食品”,食品安全关乎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公众最关注的议题。不同方式的社会行动呼吁政府尽快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食品安全和行业法律法规,保障民众知情权益,为公民健康负责。
9、云南鲁甸地震来袭,社会组织紧急应对水平提升
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后,参与灾区救援的社会组织不但切实帮助当地政府和人民解决了实际困难,同时也成功孵化了当地的社工组织,为社工在后期重建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社会组织救援能力的提升受到广泛肯定。
入选理由: 在鲁甸地震灾后求援中,社会组织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有备、有序且更具专业性,还着力于孵化本地社工组织,推进了灾后重建的可持续发展,它们救援能力与水平的提升,折射出社会建设中不容忽视的来自于民间的力量。
10、“APEC蓝”成热词 如何持续成热议
2014年11月APEC会议期间,北京及周边城区被久违的多日蓝天拥抱,空气质量连续优良。媒体和网民将这难得一见的好天气称作“APEC蓝”,对根治雾霾给予了更多期待,呼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构建更大范围的联防联控机制,留住“APEC蓝”。
入选理由: 干净的空气是最基本的公共物品,呼吸清新空气是我们最基本的权利。作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政府仍旧应该是治霾的主体,而且需要摆脱运动式治理而建立长效机制。“APEC蓝”热议的背后,既有公民的权利诉求,其实也折射出其责任意识。
1、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统一,公民权利均等努力迈出大步
2014年2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入选理由:区域差异、城乡差异不是公民权利差异的理由,保障每一位公民老有所养,是每一个政府的基本职责。《意见》的出台表现了政府在实现权利平等、消除社会不公方面的尝试,也让我们感受到政府的行动决心和政策努力。
2、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再审,正义姗姗来迟终会来
倍受关注的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于2014年11月20日进入再审程序,1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高院宣告呼格吉勒图无罪,12月19日内蒙古公检法等部门启动呼格吉勒图案的追责调查程序,12月30日内蒙古高院依法作出国家赔偿决定。
入选理由:法院再审呼格吉勒图案并按照程序和证据推翻原判,为受冤者昭雪沉冤,让人们看到了正义的希望。而姗姗来迟的正义本身又督促我们重新检查和审视我们的司法体系,认识到法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3、环保公益诉讼不拒草根组织,民间力量开拓公益制度新空间
2014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听取意见和建议,其中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入选理由:解释文件扩大了环保诉讼的主体范围,允许民间组织提出环境公益诉讼,在环保领域增加新的监督主体,引入新的监督机制,这将会极大地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以及环境类公益组织的兴盛,从而加强环保力度。
4、国务院首提支持“公益创投”,慈善金融受到鼓励
2014年10月29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要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在公益慈善领域推进股权捐赠、慈善信托等试点,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可通过公益创投等方式,为初创期慈善组织提供支持,积极探索金融支持慈善发展的政策。
入选理由:发展慈善事业是补上社会建设“短板”、弘扬社会道德、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提支持“公益创投”,表明国家“放开管控,支持发展”慈善金融,是推进慈善金融创新的积极信号,有益于带动发展慈善事业的机制创新。
5、《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慈善事业发展迎来新时代
2014年1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突出扶贫济困、坚持改革创新、确保公开透明、强化规范管理”等四项原则,统筹慈善和社会救助两方面资源,鼓励和支持以扶贫济困为重点开展慈善活動。
入选理由: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出台的指导?规范和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文件,《意见》有益于慈善事业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的完善,有助于规范慈善活动,营造关心慈善的社会氛围,意义重大。
6、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成立,商业与公益结合成为社会创新新思路
2014年9月3日,由国内16家关注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的基金会、研究机构、社会投资机构联合发起的“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该论坛致力于促进跨界交流合作,成为中国社会企业和社会投资行业的类协会式网络。
入选理由:把商业的模式和公益的目标融合在一起,用社会创新的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公益创新的一种潮流。“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就是追随这种世界潮流的产物,有益于不断探索并采用创新的方式推动社会的变革。
7、冰桶挑战”爆红网络,推动“渐冻人”救助成热点
2014年8月17日,“冰桶挑战”游戏一传至中国,就立即掀起一股热潮。在IT界大佬捧场、明星助推下,新浪微公益与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借势发起以唤起对罕见病更多社会关注的“一起‘冻’起来”微公益项目,不到半月获800余万元善款。
入选理由:“冰桶挑战”这一创造性公益行为凭借微信平台等媒体在全国迅速流行,呼吁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特殊人群,让制度与道德没有死角,彰显了社会文明进步的细节,也展示了新媒体技术助力社会公益理念传播与实践的新路径。
8、转基因食品持续受到社会强烈关注,食品安全和公众知情权再成诉求
2014年7月26日,《新闻调查》播出《追查转基因大米》后,舆论哗然,社会对于转基因食品给予了强烈关注,学界有关食品安全的会议也都聚焦转基因问题。近年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倍受质疑,权威专家的表态也未能让老百姓安心。
入选理由:从“毒奶粉”、“地沟油”到“转基因食品”,食品安全关乎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公众最关注的议题。不同方式的社会行动呼吁政府尽快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食品安全和行业法律法规,保障民众知情权益,为公民健康负责。
9、云南鲁甸地震来袭,社会组织紧急应对水平提升
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后,参与灾区救援的社会组织不但切实帮助当地政府和人民解决了实际困难,同时也成功孵化了当地的社工组织,为社工在后期重建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社会组织救援能力的提升受到广泛肯定。
入选理由: 在鲁甸地震灾后求援中,社会组织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有备、有序且更具专业性,还着力于孵化本地社工组织,推进了灾后重建的可持续发展,它们救援能力与水平的提升,折射出社会建设中不容忽视的来自于民间的力量。
10、“APEC蓝”成热词 如何持续成热议
2014年11月APEC会议期间,北京及周边城区被久违的多日蓝天拥抱,空气质量连续优良。媒体和网民将这难得一见的好天气称作“APEC蓝”,对根治雾霾给予了更多期待,呼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构建更大范围的联防联控机制,留住“APEC蓝”。
入选理由: 干净的空气是最基本的公共物品,呼吸清新空气是我们最基本的权利。作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政府仍旧应该是治霾的主体,而且需要摆脱运动式治理而建立长效机制。“APEC蓝”热议的背后,既有公民的权利诉求,其实也折射出其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