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不如“磨人”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chCon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听学校一位参加过全市课堂教学比武的老师说过这样的话,“以后再也不到市里参加课堂教学比武了”。问其原因,他苦笑着说:“这简直是折磨人,从通知到准备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一堂课上了改,改了上,再改再上,反反复复十几遍,一堂课几乎每一分钟该说什么、做什么,会出现什么意外该怎么处理都提前准备好了,整堂课自己就像一只被牵引的木偶,只需要按照设定将自己的戏演好就行。说实话,时间一长,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表情固定的演员,课堂也丧失了原有的生机与活力……”
  听了他的话,我一时无言以对。“磨课”,这两个字是近几年教育界非常流行的词,每堂公开课必先在教研组成员的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某课教学进行反复、深入的“磨”,如果是大型课堂教学比武,磨课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将会更大、更广。
  不可否认,“磨课”的初衷是好的。希望通过专业团队的打造,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学校教研水平的提高。但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少学校将公开课当成获得名次的手段,一味地把一些前沿的理念、方式、方法等统统推上课堂,不考虑教师的实际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将每一次的“磨课”当成一种排练,以期最终展现出一堂井然有序、亮点鲜明、皆大欢喜、无懈可击的“公开课”,最终导致许多教师一听上公开课就谈“磨”色变。
  其实,“磨课”磨的真是“课”吗?特级教师黄爱华说过“磨课、磨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且具有生命力的过程,教学的对象更是活泼好动,有自己思想动态的个体,“磨课”的最终目的并不是通过打磨呈现出一堂极具观赏性的“公开课”,而是通过反复的试教、反思、更新,让授课老师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同时,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磨课”的关注点并不该停留在磨教学环节、磨每个细节、磨该说的每一句话,而在于通过反复试教,发现问题,及时反思,集思广益,细致打磨,以此提高教师的课堂技巧、专业素养及对教材的理解。
  专业的“磨”只为了日常的“教”。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每一堂课都该是灵动的,教师既要努力促进学生实现“预设生成”,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生命力。所以教师只有通过课前的精心预设,才能呈现出课堂上精彩的生成,而这一切都与教师的专业水平息息相关。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到一位优秀的教师,当别人问他用多少时间准备了那节好课时,他的回答是“用了一生的时间”。其实,结合教师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持之以恒的“磨课”,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因为“磨课”的关键不在于“磨”“课”,而在于“磨”长期教授课程的“人”。(作者单位:湖北省秭归县归州中学)■
其他文献
本文以公共体育场馆为考察对象,遵循满足公众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等多客户群的多种需求、保证场馆项目全寿命周期体现准公共产品属性、实现多主体的多个目标等原则,依据准公共产品
光伏应用是有效利用太阳能、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光伏电站大规模建设和大批量并网,运维工作已成为电站管理的核心内容.运维工作不仅关系到光伏电站
经济体制的改变,人们对待工作观念的变化,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等都促使员工流动成为一种常态。从宏观上讲,这种流动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体现,但是具体到一个企业,优秀员工的主动流
服务导向已成为全球制造企业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主要战略之一。在中国,超过60%的中国上市制造企业开展服务业务,开展设计和研发、解决方案、维修和维护等服务的企业超过七成。
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在生产方面,表现为“三高两低”,即以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水平、低效益的社会发展方式;在消费方面,表现为消费和收入同比例同方向增长的线性消费模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保险业发展迅速,保险公司持续增加,保险中介市场日益发达。与此同时,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占财产险市场四分之三规模的车险市场由高增速的新兴市场转为低增速的成熟市场,财产险市场增速放缓,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在上述行业背景下,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平财险”)作为一家主要依赖保险中介渠道(包括经纪代理渠道、车商渠道和交叉销售渠道)获取客户和业务的中型保险公司,其客户获取和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理想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小学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创设幸福快乐的校园生活更是成就孩子幸福人生的殿堂。学校秉着这一教育思想,根据儿童年龄特征,从人的本性、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与发展出发,积极开放第二课堂,让学生校园生活丰富多彩,阳光四溢。  近年来,学校经过调研,发现留守儿童是学校的主力军,如何弥补他们亲情的缺失,驱走他们心灵的孤独,让山区留守儿童在学
目前在炼油行业或企业能源效率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从宏观或是微观的角度研究能源效率往往采用能源强度来作为研究的指标或是指标体系之一。而对于能源强度,也只是通过简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