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想的教材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信息的交流越来越频繁。那么,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既能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又能他们的能力得到培养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从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开始。
一、重视概念阅读,实用数学教材
我们许多数学教师在讲课时,也很少阅读课本,喜欢滔滔不绝地讲,满满黑板地写,由于学生的模仿性和学习上的依赖性,他们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让课本发挥使用文字的垂范作用,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
重视概念的阅读,首先要教师引导,特别在讲授新课时,应当纠正那种“学生闭着书,光听老师讲”的教学方法。在讲解概念时,应让学生翻开课本,教师按课本原文逐字、逐句、逐节地阅读。在阅读中,让学生反复琢磨,认真思考,对书中叙述的概念中有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深刻理解其语意,并不时地提出一些反问:如,换成其他词语行吗?能不能把某某字省略掉?加上某某字会怎样呢?这样,学生就读出了概念中的要点、难点和疑点,读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内容,读出了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另外,教师在课堂上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板书时间,而且可以防止因口误、笔误所产生的概念错误,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二、挖掘隐含知识,深用数学教材
数学教材中知识点的抽象性和隐含性比其他学科显得更为突出。数学中的知识点要通过想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才能揭示,由于受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限制,以及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许多学生对数学教材看不懂,不理解。为了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例如,做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面粉袋,至少需要白布多少平方分米?解答此题时,学生往往忽视了面粉袋有“两层”这个隐藏的条件,错误地列式为:8×5。经过教师对教材隐含知识的挖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变化课本例题,活用数学教材
教材中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精选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例题教学相当重要。但是搞好例题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让学生学会解答例题而已,而是要深化对课本例题的剖析。深化剖析的常用方法就是适当地变换例题中的条件或问题,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法则、定理等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能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等方面,发挥独特的功效。
如有例题“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长1500米的公路,20天完成。乙队每天修35米,甲队每天修多少米?”解法比较常见。但如果给题目增加一个条件变为“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长1500米的公路,20天完成,完工时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乙队每天修35米,甲队每天修多少米?”那么解答问题的解度就多起来了许多:
1. 先求出乙队20天修的,根据全长和乙队20天修的可以求出甲队20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35×20)÷20
2. 先求出乙队20天修的,根据乙队20天修的和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可以求出甲队20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35×20+100)÷20
3. 可以先求出两队平均每天共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算式是:1500÷20-35
4. 可以先求出甲队每天比乙队多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算式是:100÷20+35
5. 假设乙队和甲队修的同样多,那么两队20天共修(1500+100)米,然后求两队每天修的,再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100)÷20÷2
6. 假设乙队和甲队修的同样多,那么两队20天共修(1500+100)米,然后求甲队20天修的,再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100)÷2÷20
7. 假设乙队和甲队修的同样多,那么两队20天共修(1500+100)米,也就是甲队(20×2)天修的,由此可以求出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100)÷(20×2)
……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哪种思路最简捷。
这类题,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并能从不同的解法中找出最简捷的方法,提高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把握传授知识与增加能力的关系,动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就可以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既减了轻学生负担,又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责任编辑:张华伟)
一、重视概念阅读,实用数学教材
我们许多数学教师在讲课时,也很少阅读课本,喜欢滔滔不绝地讲,满满黑板地写,由于学生的模仿性和学习上的依赖性,他们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让课本发挥使用文字的垂范作用,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
重视概念的阅读,首先要教师引导,特别在讲授新课时,应当纠正那种“学生闭着书,光听老师讲”的教学方法。在讲解概念时,应让学生翻开课本,教师按课本原文逐字、逐句、逐节地阅读。在阅读中,让学生反复琢磨,认真思考,对书中叙述的概念中有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深刻理解其语意,并不时地提出一些反问:如,换成其他词语行吗?能不能把某某字省略掉?加上某某字会怎样呢?这样,学生就读出了概念中的要点、难点和疑点,读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内容,读出了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另外,教师在课堂上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板书时间,而且可以防止因口误、笔误所产生的概念错误,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二、挖掘隐含知识,深用数学教材
数学教材中知识点的抽象性和隐含性比其他学科显得更为突出。数学中的知识点要通过想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才能揭示,由于受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限制,以及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许多学生对数学教材看不懂,不理解。为了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例如,做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面粉袋,至少需要白布多少平方分米?解答此题时,学生往往忽视了面粉袋有“两层”这个隐藏的条件,错误地列式为:8×5。经过教师对教材隐含知识的挖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变化课本例题,活用数学教材
教材中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精选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例题教学相当重要。但是搞好例题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让学生学会解答例题而已,而是要深化对课本例题的剖析。深化剖析的常用方法就是适当地变换例题中的条件或问题,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法则、定理等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能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等方面,发挥独特的功效。
如有例题“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长1500米的公路,20天完成。乙队每天修35米,甲队每天修多少米?”解法比较常见。但如果给题目增加一个条件变为“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长1500米的公路,20天完成,完工时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乙队每天修35米,甲队每天修多少米?”那么解答问题的解度就多起来了许多:
1. 先求出乙队20天修的,根据全长和乙队20天修的可以求出甲队20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35×20)÷20
2. 先求出乙队20天修的,根据乙队20天修的和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可以求出甲队20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35×20+100)÷20
3. 可以先求出两队平均每天共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算式是:1500÷20-35
4. 可以先求出甲队每天比乙队多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算式是:100÷20+35
5. 假设乙队和甲队修的同样多,那么两队20天共修(1500+100)米,然后求两队每天修的,再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100)÷20÷2
6. 假设乙队和甲队修的同样多,那么两队20天共修(1500+100)米,然后求甲队20天修的,再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100)÷2÷20
7. 假设乙队和甲队修的同样多,那么两队20天共修(1500+100)米,也就是甲队(20×2)天修的,由此可以求出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100)÷(20×2)
……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哪种思路最简捷。
这类题,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并能从不同的解法中找出最简捷的方法,提高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把握传授知识与增加能力的关系,动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就可以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既减了轻学生负担,又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