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困境主要有: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行为;贫困家庭学生的自卑心理和自暴自弃;校园周边环境较差导致的系列心理困扰;不良教育态度和方式造成中小学生过大的心理压力等。应采取有效对策,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解除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才能使中小学生早日走出心理困境,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128(2011)17-0051-04
近几年,我国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面临的心理困境呈日趋增多的趋势。全面调查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的生存现状,找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主要困境,提出解决问题和走出困境的主要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调查的主要过程
为了摸清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困境,我们专门成立了课题组,制定了详细的调查方案,编制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课题组用了3个月的时间,调查了随机抽取的5个县15所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的部分学生和教师,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300份,收回有效问题1223份,有效率为94%;共发放教师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8份,有效率为96%。
二、调查的主要成果
调查结果表明,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基本健康的比例为81.6%;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为12.9%;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是5.5%,且这一比例有日益增大的趋势。
调查发现,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和面临的主要困境有:一是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行为;二是贫困家庭学生的自卑心理和自暴自弃;三是校园周边环境较差导致的系列心理困扰;四是升学和成绩的竞争压力导致的厌学心理;五是教师、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较弱造成的中小学生心理扭曲;六是不良教育态度和方式造成中小学生过大的心理压力等。
三、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困境产生的
主要原因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是重要因素
社会是中小学生成长的大环境。中小学生年龄尚小,自制能力较差,社会环境中的负面影响是中小学生产生心理困境的重要原因。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投入不足。学校硬件建设滞后,办学条件与城区学校存在明显差别;二是社区管理不到位。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员多、人员复杂、流动性大、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三是学校周边环境较差。学校周边干扰因素较多,如不法影视厅、网吧、麻将屋等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2.家庭教育不当是关键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庭教育不当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一是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就会被责骂甚至挨打,这是中小学生出现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二是有些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过于简单、粗暴。久而久之,致使孩子的情绪不能正常发泄,导致孩子强烈的躯体化倾向;三是有些学生家长教育观念陈旧。他们一般缺乏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科学方法,给孩子的心理成长留下阴影;四是有些父母经常争吵、打架,甚至离异,因而导致孩子自卑、偏执、躯体化等心理问题;五是有些外来务工人员只顾拼命工作多挣钱,无暇管教孩子,这些孩子很容易去网吧、溜冰场、游戏厅,甚至与小偷小摸、聚众打架等结缘;六是有些文化素质偏低的多子女家庭对孩子只养不教,认为“树大自然直”,缺少父母的约束和教育,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3.学校教育缺失是核心因素
学校教育缺失是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在学生心理困境形成的核心因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很少有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强。部分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处理学生问题很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三是缺乏专职心理教师。学校没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任课教师不具备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能力;四是校园文化枯燥,缺少必要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育人氛围;五是缺少与学生家长的必要沟通。教师与家长缺少沟通交流和针对性强的个性化心理疏导;六是有些教师教育方法失当。部分成绩差的学生不被重视,厌学等心理问题日趋严重。
4.学生自身失当是决定因素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困境的成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个人原因是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心理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二是抗挫折能力较弱,许多中小学生受挫后,容易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产生。三是弃学现象较严重,部分学生到了初中之后,随着功课的增加和作业量的加大,学习上手忙脚乱,整天疲于应付,有的则放弃学业;四是自卑心理严重,条件差、破裂家庭、单亲家庭的学生大多存在自卑心理,常常感到低人一等;五是性意识的困惑,中小学生性发育普遍提前,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的巨大反差给他们带来了恐慌和困惑;六是自我控制能力差,面对学校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部分自制能力差的学生无法控制自己,是导致网瘾等心理困境的主要诱因。
四、解除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困境的
主要对策与建议
1.强化教育法规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法规是办学的依据,办学条件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应理顺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力度,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一是完善教育法规,出台中小学建设标准。有了中小学建设标准,就从法律层面规定各级政府的责任,这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二是理顺管理体制。要将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纳入城区学校管理体系,按照城区中小学办学标准配备教育教学和文化体育等设施;三是政策倾斜。对城乡结合部薄弱学校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改善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为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2.转变教育观念,注重教育方法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应注重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实现全面发展。
一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和家长都应有意识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二要树立“再富也要穷孩子”的观念。娇惯孩子的后果是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导致心理问题,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不断增强抗挫折能力和战胜困难的信心;三要更新教育方法,讲究育人艺术。教师应努力提高教育艺术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努力成为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的引路人。家长应讲究教育方法,善于和孩子交朋友、善于与孩子沟通交流,注重孩子人格塑造。
3.增强教师心理素质,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教师是搞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资源,也是搞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应全面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和具体要求,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塑造人格、调适心理的能力;二是应全面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知识、技能,掌握一般常见心理困境的调适技巧和方法;三是应有计划地引进或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和素质,逐步形成专兼职结合、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4.强化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教学是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应下大力气抓好。
一是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各科教材既有德、智、体、美等教育因素,也应有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二是教师应改善教学态度。教学态度和方式决定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对学生的平等、尊重与有效激励,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减缓厌学心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三是应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乐教、善教、平等、尊重学生,注重培养学生乐学、会学、生动、主动的学习品质,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
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校园环境的塑造功能
校园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潜在课程,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是学校应定期开展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参与的团体活动,使中小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的心理效应,体验关爱、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增强其自信心;二是应在各种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培养中小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场所,要在德育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艺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个性品质、交往能力等相关的健康心理品质,使中小学生的心理具有广阔的发展性;三是应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充满科学、艺术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6.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增强学生心理调试能力
心理辅导是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的关键举措。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和个别学生存在的个性化心理问题,应及时给予心理辅导。
一是应注重心理辅导的及时性。对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不同形式及时给予启迪和引导,帮助中小学生防止和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二是应注重心理辅导的针对性。无论是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还是个别学生存在的个性化心理问题,辅导时都应强调针对性;三是应注重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的活动。辅导活动是学生借助老师的辅导、适合的氛围、同学的回馈、自己的内省等,对自己的认识体系进行整理和重建,以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的过程。
7.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发挥四方积极作用
科学的教育体系是搞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积极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一是充分发挥社区的管理作用。当地政府和社区应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加大打击黑网吧、不法游戏厅的力度。公安机关应加大执法力度,有效打击赌博、贩毒等违法活动,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二是积极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作用。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指导,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开通“家校通”和“心语”热线,使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与学生能够及时沟通,及时发现、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三是家长应努力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长要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自尊和个性,处理问题要客观公正。当孩子有错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切忌主观感情用事,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孩子谈心,注重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
综上所述,只要社会各方面高度重视,相互配合,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困境的问题是完全可以逐步解除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7-29
[2]舜熙.义务教育怎样均衡发展〔N〕,光明日报,2010-11-17
[3]赵小雅.均衡发展政府有为就能实现〔N〕,中国教育报,2010-11-29
作者单位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 刘 颖)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128(2011)17-0051-04
近几年,我国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面临的心理困境呈日趋增多的趋势。全面调查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的生存现状,找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主要困境,提出解决问题和走出困境的主要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调查的主要过程
为了摸清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困境,我们专门成立了课题组,制定了详细的调查方案,编制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课题组用了3个月的时间,调查了随机抽取的5个县15所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的部分学生和教师,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300份,收回有效问题1223份,有效率为94%;共发放教师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8份,有效率为96%。
二、调查的主要成果
调查结果表明,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基本健康的比例为81.6%;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为12.9%;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是5.5%,且这一比例有日益增大的趋势。
调查发现,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和面临的主要困境有:一是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行为;二是贫困家庭学生的自卑心理和自暴自弃;三是校园周边环境较差导致的系列心理困扰;四是升学和成绩的竞争压力导致的厌学心理;五是教师、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较弱造成的中小学生心理扭曲;六是不良教育态度和方式造成中小学生过大的心理压力等。
三、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困境产生的
主要原因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是重要因素
社会是中小学生成长的大环境。中小学生年龄尚小,自制能力较差,社会环境中的负面影响是中小学生产生心理困境的重要原因。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投入不足。学校硬件建设滞后,办学条件与城区学校存在明显差别;二是社区管理不到位。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员多、人员复杂、流动性大、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三是学校周边环境较差。学校周边干扰因素较多,如不法影视厅、网吧、麻将屋等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2.家庭教育不当是关键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庭教育不当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一是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就会被责骂甚至挨打,这是中小学生出现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二是有些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过于简单、粗暴。久而久之,致使孩子的情绪不能正常发泄,导致孩子强烈的躯体化倾向;三是有些学生家长教育观念陈旧。他们一般缺乏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科学方法,给孩子的心理成长留下阴影;四是有些父母经常争吵、打架,甚至离异,因而导致孩子自卑、偏执、躯体化等心理问题;五是有些外来务工人员只顾拼命工作多挣钱,无暇管教孩子,这些孩子很容易去网吧、溜冰场、游戏厅,甚至与小偷小摸、聚众打架等结缘;六是有些文化素质偏低的多子女家庭对孩子只养不教,认为“树大自然直”,缺少父母的约束和教育,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3.学校教育缺失是核心因素
学校教育缺失是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在学生心理困境形成的核心因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很少有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强。部分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处理学生问题很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三是缺乏专职心理教师。学校没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任课教师不具备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能力;四是校园文化枯燥,缺少必要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育人氛围;五是缺少与学生家长的必要沟通。教师与家长缺少沟通交流和针对性强的个性化心理疏导;六是有些教师教育方法失当。部分成绩差的学生不被重视,厌学等心理问题日趋严重。
4.学生自身失当是决定因素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困境的成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个人原因是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心理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二是抗挫折能力较弱,许多中小学生受挫后,容易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产生。三是弃学现象较严重,部分学生到了初中之后,随着功课的增加和作业量的加大,学习上手忙脚乱,整天疲于应付,有的则放弃学业;四是自卑心理严重,条件差、破裂家庭、单亲家庭的学生大多存在自卑心理,常常感到低人一等;五是性意识的困惑,中小学生性发育普遍提前,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的巨大反差给他们带来了恐慌和困惑;六是自我控制能力差,面对学校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部分自制能力差的学生无法控制自己,是导致网瘾等心理困境的主要诱因。
四、解除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困境的
主要对策与建议
1.强化教育法规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法规是办学的依据,办学条件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应理顺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力度,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一是完善教育法规,出台中小学建设标准。有了中小学建设标准,就从法律层面规定各级政府的责任,这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二是理顺管理体制。要将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纳入城区学校管理体系,按照城区中小学办学标准配备教育教学和文化体育等设施;三是政策倾斜。对城乡结合部薄弱学校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改善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为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2.转变教育观念,注重教育方法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应注重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实现全面发展。
一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和家长都应有意识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二要树立“再富也要穷孩子”的观念。娇惯孩子的后果是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导致心理问题,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不断增强抗挫折能力和战胜困难的信心;三要更新教育方法,讲究育人艺术。教师应努力提高教育艺术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努力成为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的引路人。家长应讲究教育方法,善于和孩子交朋友、善于与孩子沟通交流,注重孩子人格塑造。
3.增强教师心理素质,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教师是搞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资源,也是搞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应全面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和具体要求,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塑造人格、调适心理的能力;二是应全面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知识、技能,掌握一般常见心理困境的调适技巧和方法;三是应有计划地引进或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和素质,逐步形成专兼职结合、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4.强化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教学是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应下大力气抓好。
一是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各科教材既有德、智、体、美等教育因素,也应有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二是教师应改善教学态度。教学态度和方式决定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对学生的平等、尊重与有效激励,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减缓厌学心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三是应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乐教、善教、平等、尊重学生,注重培养学生乐学、会学、生动、主动的学习品质,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
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校园环境的塑造功能
校园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潜在课程,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是学校应定期开展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参与的团体活动,使中小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的心理效应,体验关爱、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增强其自信心;二是应在各种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培养中小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场所,要在德育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艺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个性品质、交往能力等相关的健康心理品质,使中小学生的心理具有广阔的发展性;三是应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充满科学、艺术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6.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增强学生心理调试能力
心理辅导是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的关键举措。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和个别学生存在的个性化心理问题,应及时给予心理辅导。
一是应注重心理辅导的及时性。对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不同形式及时给予启迪和引导,帮助中小学生防止和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二是应注重心理辅导的针对性。无论是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还是个别学生存在的个性化心理问题,辅导时都应强调针对性;三是应注重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的活动。辅导活动是学生借助老师的辅导、适合的氛围、同学的回馈、自己的内省等,对自己的认识体系进行整理和重建,以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的过程。
7.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发挥四方积极作用
科学的教育体系是搞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积极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一是充分发挥社区的管理作用。当地政府和社区应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加大打击黑网吧、不法游戏厅的力度。公安机关应加大执法力度,有效打击赌博、贩毒等违法活动,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二是积极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作用。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指导,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开通“家校通”和“心语”热线,使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与学生能够及时沟通,及时发现、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三是家长应努力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长要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自尊和个性,处理问题要客观公正。当孩子有错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切忌主观感情用事,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孩子谈心,注重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
综上所述,只要社会各方面高度重视,相互配合,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困境的问题是完全可以逐步解除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7-29
[2]舜熙.义务教育怎样均衡发展〔N〕,光明日报,2010-11-17
[3]赵小雅.均衡发展政府有为就能实现〔N〕,中国教育报,2010-11-29
作者单位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