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乐艺术是一种听觉艺术,其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歌唱作为一项音乐表演活动,是以自己身体的有关器官作为“乐器”来进行“演奏”的,歌唱者既是“演奏员”又是“乐器”。像演奏其它乐器一样,“演奏员”要在演唱过程中,根据词曲的要求,不断地调整呼吸的强弱,声带的长短、厚薄,共鸣腔体的大小、长短,以达到不同的音高、音量、音色方面的要求。
如何才能获得美好的声音和清晰的语言呢?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嗓音条件。但光有好嗓子是不够的,“玉不琢不成器”,必须经过严格科学地训练、刻苦勤奋地练习,才能获得美好的声音。
下面本人就歌唱的姿势、呼吸、语言、发声、共鸣等问题浅谈如下:
一、歌唱的姿势
声乐是以自己的有关器官作为“乐器”来进行演奏的,只有掌握正确的姿势,才能使歌唱器官的各个组成部分互相配合、协调动作。正确的歌唱姿势是歌唱发声的基础。歌唱时不仅用歌声表达歌曲的音乐意境和思想感情,还要通过形体动作来塑造形象、渲染气氛、深化表现,使歌声更加动人,而端庄的姿势正是形体和表演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那么,正确的歌唱姿势是怎样的呢?
1.身体自然直立,精神饱满,两眼平视前方;
2.双脚分开或一前一后站立,重心要稳定;
3.双肩略向后,上胸敞开,小腹微收;
4.面部要自然、生动,根据歌曲内容要富于表情;
5.不要用手、脚、头打拍子,捂耳朵或其他怪僻动作;
6.根据歌曲需要加入动作时,应简练、大方,恰到好处。
应从思想上认识掌握正确歌唱姿势的必要性,从练习开始时即有意识注意,以免形成不良习惯(如仰头、端肩、伸脖、挺肚、闭眼等)。只有在日常练习中注意姿势的正确、优美,才会有演唱时良好的台风。
二、歌唱的呼吸
呼吸是人体发声的动力,也是歌唱艺术的基础。发声方法正确与否,呼吸起决定性的作用。在我国悠久的民族歌唱历史中,非常重视气息的重要作用,唐代段安节著《乐府杂录》中写道:“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即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
人们的呼吸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歌唱中的呼吸是一种有意识的、有训练的、强化的呼吸运动。如果遇到较长的乐句,一次呼气可达十至二十秒钟。许多声乐家将歌唱发声的呼吸方法分为以下几种: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联合式呼吸和“膈肌——肋式”呼吸。大多数主张在歌唱时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认为这是一种最完善、最科学的呼吸方法。这也是我国民族传统声乐理论所说的“丹田之气”的呼吸方法。
呼吸是歌唱的源泉,是获得美好声音的阶梯。歌唱中良好的状态、发声、共鸣都要靠正确的呼吸方法来完成,而良好的歌唱呼吸不是自然形成的,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逐渐掌握并运用于歌唱之中。
三、歌唱与语言
歌唱是语言的音乐化,歌曲是音乐化的语言。无论是词作者、曲作者、演唱者,都始终离不开对语言的体验、感受和表达。世界上任何一种发声方法,都与语言紧密关联,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声乐艺术,都是根据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语言特点和规律来吐字行腔、表情达意的。把字唱正、唱美、唱活,是演唱中艺术表现的关键。因此,学习如何咬字、吐字和处理语言,是每个歌唱者学习的重要课题。因此,应当重视语言在声乐歌唱中的重要性。
四、歌唱的发声
歌唱的发声是由呼吸、发声、共鸣三个环节构成的,而且还必须有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有机地协调配合才能完成。歌唱的发声要有气息的支持、充分的共鸣,高位置的、上下统一的声音,歌声能运用自如、能强能弱、圆润达远、音色柔美持久,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因此,要讲究发声的方法,要以最小的运动能量,运用各个发声器官的最佳状态,产生最好的声音效果。
1.起音
起音一般分为硬、软、舒起音三种。
歌唱起音时应注意,防止用过多过猛的气息冲击声带,防止起音时喉头挤、卡、压和声带过于松垮。要做到发声自然、气息柔和、打开喉咙、稳定喉头、声音流动。
2.打开喉咙与口型
声乐中,所要求的打开喉咙就是指在歌唱发声时,口咽腔都能充分张开,使声音的通道畅通无阻直达头腔,产生良好的头腔共鸣。打开喉咙与正确的口型有密切的关系。
3.稳定喉头
当我们张口吸气时,喉头位置状态就是最自然、最适合歌唱需要的位置,喉头的位置一定要稳定。稳定喉头,同时把不需要紧张的肌肉放松,以保证气息通畅,使声带正常工作。一般来说,唱歌时,喉结应稍下。
4.声区与换声点
在练声过程中,要做到声区转换时不发生明显裂痕,当由中音区唱到高音区时,不能完全采用唱中声区的唱法去唱高声区,要逐渐改变歌唱的机能。由唱中低声区的“重机能”渐渐变为唱高声区的“机能”,声带也由中低声区的全部振动逐渐过渡到部分的边缘振动,这种转换只能“渐变”,而不能“突变”,否则声音就会有明显的裂痕。
5.舌的位置
舌的位置也是歌唱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舌应自然平放在口腔,舌尖轻抵前下牙,舌根要放松,不能往后缩,更不能压舌根。
五、歌唱的共鸣
根据共鸣腔的生理结构特点,可分为不可调节共鸣腔和可调节共鸣腔两种。根据共鸣腔的声音特点与声区的关系,共鸣又分为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三种。练习时要注意与呼吸紧密联系,没有呼吸支持,声音只能从喉咙里挤出来,声音失去了弹性,必然会加剧发声器官的紧张度,最后必然会失去自然优美的声音本质。歌唱者应当在正确的呼吸支持下尽可能多地运用共鸣,探索柔和的、有控制的发声方法,使其能轻巧、灵活地运用发声器官的共鸣能力。
在声乐歌唱教学中,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充分认识好了歌唱方法的基本原理,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解声乐歌唱,才能更好地为声乐歌唱教学提供有力的帮助,使声乐歌唱教学艺术达到更高层次并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高考音乐强化训练•声乐卷》湖南文艺出版社(第4版)
2.郭声健:《音乐教育新概念》,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1版
3.徐青茹:《声乐教程》,山东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4.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版
【组稿编辑:鲍圣峰】
(作者单位:276021山东省临沂市高都中学)
如何才能获得美好的声音和清晰的语言呢?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嗓音条件。但光有好嗓子是不够的,“玉不琢不成器”,必须经过严格科学地训练、刻苦勤奋地练习,才能获得美好的声音。
下面本人就歌唱的姿势、呼吸、语言、发声、共鸣等问题浅谈如下:
一、歌唱的姿势
声乐是以自己的有关器官作为“乐器”来进行演奏的,只有掌握正确的姿势,才能使歌唱器官的各个组成部分互相配合、协调动作。正确的歌唱姿势是歌唱发声的基础。歌唱时不仅用歌声表达歌曲的音乐意境和思想感情,还要通过形体动作来塑造形象、渲染气氛、深化表现,使歌声更加动人,而端庄的姿势正是形体和表演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那么,正确的歌唱姿势是怎样的呢?
1.身体自然直立,精神饱满,两眼平视前方;
2.双脚分开或一前一后站立,重心要稳定;
3.双肩略向后,上胸敞开,小腹微收;
4.面部要自然、生动,根据歌曲内容要富于表情;
5.不要用手、脚、头打拍子,捂耳朵或其他怪僻动作;
6.根据歌曲需要加入动作时,应简练、大方,恰到好处。
应从思想上认识掌握正确歌唱姿势的必要性,从练习开始时即有意识注意,以免形成不良习惯(如仰头、端肩、伸脖、挺肚、闭眼等)。只有在日常练习中注意姿势的正确、优美,才会有演唱时良好的台风。
二、歌唱的呼吸
呼吸是人体发声的动力,也是歌唱艺术的基础。发声方法正确与否,呼吸起决定性的作用。在我国悠久的民族歌唱历史中,非常重视气息的重要作用,唐代段安节著《乐府杂录》中写道:“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即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
人们的呼吸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歌唱中的呼吸是一种有意识的、有训练的、强化的呼吸运动。如果遇到较长的乐句,一次呼气可达十至二十秒钟。许多声乐家将歌唱发声的呼吸方法分为以下几种: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联合式呼吸和“膈肌——肋式”呼吸。大多数主张在歌唱时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认为这是一种最完善、最科学的呼吸方法。这也是我国民族传统声乐理论所说的“丹田之气”的呼吸方法。
呼吸是歌唱的源泉,是获得美好声音的阶梯。歌唱中良好的状态、发声、共鸣都要靠正确的呼吸方法来完成,而良好的歌唱呼吸不是自然形成的,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逐渐掌握并运用于歌唱之中。
三、歌唱与语言
歌唱是语言的音乐化,歌曲是音乐化的语言。无论是词作者、曲作者、演唱者,都始终离不开对语言的体验、感受和表达。世界上任何一种发声方法,都与语言紧密关联,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声乐艺术,都是根据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语言特点和规律来吐字行腔、表情达意的。把字唱正、唱美、唱活,是演唱中艺术表现的关键。因此,学习如何咬字、吐字和处理语言,是每个歌唱者学习的重要课题。因此,应当重视语言在声乐歌唱中的重要性。
四、歌唱的发声
歌唱的发声是由呼吸、发声、共鸣三个环节构成的,而且还必须有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有机地协调配合才能完成。歌唱的发声要有气息的支持、充分的共鸣,高位置的、上下统一的声音,歌声能运用自如、能强能弱、圆润达远、音色柔美持久,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因此,要讲究发声的方法,要以最小的运动能量,运用各个发声器官的最佳状态,产生最好的声音效果。
1.起音
起音一般分为硬、软、舒起音三种。
歌唱起音时应注意,防止用过多过猛的气息冲击声带,防止起音时喉头挤、卡、压和声带过于松垮。要做到发声自然、气息柔和、打开喉咙、稳定喉头、声音流动。
2.打开喉咙与口型
声乐中,所要求的打开喉咙就是指在歌唱发声时,口咽腔都能充分张开,使声音的通道畅通无阻直达头腔,产生良好的头腔共鸣。打开喉咙与正确的口型有密切的关系。
3.稳定喉头
当我们张口吸气时,喉头位置状态就是最自然、最适合歌唱需要的位置,喉头的位置一定要稳定。稳定喉头,同时把不需要紧张的肌肉放松,以保证气息通畅,使声带正常工作。一般来说,唱歌时,喉结应稍下。
4.声区与换声点
在练声过程中,要做到声区转换时不发生明显裂痕,当由中音区唱到高音区时,不能完全采用唱中声区的唱法去唱高声区,要逐渐改变歌唱的机能。由唱中低声区的“重机能”渐渐变为唱高声区的“机能”,声带也由中低声区的全部振动逐渐过渡到部分的边缘振动,这种转换只能“渐变”,而不能“突变”,否则声音就会有明显的裂痕。
5.舌的位置
舌的位置也是歌唱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舌应自然平放在口腔,舌尖轻抵前下牙,舌根要放松,不能往后缩,更不能压舌根。
五、歌唱的共鸣
根据共鸣腔的生理结构特点,可分为不可调节共鸣腔和可调节共鸣腔两种。根据共鸣腔的声音特点与声区的关系,共鸣又分为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三种。练习时要注意与呼吸紧密联系,没有呼吸支持,声音只能从喉咙里挤出来,声音失去了弹性,必然会加剧发声器官的紧张度,最后必然会失去自然优美的声音本质。歌唱者应当在正确的呼吸支持下尽可能多地运用共鸣,探索柔和的、有控制的发声方法,使其能轻巧、灵活地运用发声器官的共鸣能力。
在声乐歌唱教学中,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充分认识好了歌唱方法的基本原理,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解声乐歌唱,才能更好地为声乐歌唱教学提供有力的帮助,使声乐歌唱教学艺术达到更高层次并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高考音乐强化训练•声乐卷》湖南文艺出版社(第4版)
2.郭声健:《音乐教育新概念》,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1版
3.徐青茹:《声乐教程》,山东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4.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版
【组稿编辑:鲍圣峰】
(作者单位:276021山东省临沂市高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