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标由“双基”变为“四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他们从“要我学”的思想转变为“我要学”,更加符合杜威的“三中心论”:“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在活动中学,使之内化为自己的技能。
关键词:联系生活;体验生活;跳出生活
在课堂体验数学,要注意遵循“目的性、阶段性、指导性、主体性、简洁性等原则”,要根据学生年龄、生活经验、教学内容进行体验的合理选择和编排。
一、 联系生活,初识概念
体验,要从生活开始。在学习圆的章节时,教师这样的话题引入:知道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吗?(揭题:圆)在课前的备学中,我们尝试了用不同的方法画圆。教师让学生归纳了一下,大致有三种情况:随手画个圆;借助生活中的物品;用圆规。(课件演示:学生在备学中的三种画圆的情况。)接着教师就接着对话,将生活引入了课堂。首先是提问:你觉得在这三种画法中,哪一种的精准度是最差的?哪一种画法更准确呢?还有很多同学借助了生活中的物品来画圆,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什么物体的面是圆形的。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是圆形的。学生要能从这些物体的某一个面上找到圆形。教师做课件演示,出示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图片,从某一个面抽象出平面圆。让生活的精彩呈现在ppt上。教师以生活为点,开始了追问: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说地球是圆的,篮球是圆的。这里所说的“圆”和我们今天数学课上要认识的圆一样吗?学生讨论一会儿,教师总结:數学意义上的圆指平面图形,比如,地球的面是圆形的。数学课堂知识点的落脚点要回到生活,因此教师用课件演示,从地球和篮球上抽象出平面——圆形。
二、 体验生活,探究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设计顺应学生内心需求和发展的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获得新知、应用知识。教师将车轮带入课堂,让学生到讲台上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车轮有什么奥秘。直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数学。课堂对话如下:
师:确实,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是圆形的,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车轮。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一下,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
生1:因为圆的滚得快。(指名读)
生2:因为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
师:从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中,我们能得到这些结论。你们都很好地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些观点中,有跟圆相关的两个数学名词,你知道是哪两个吗?
生3:圆心、半径。
师:关于车轮运用到圆形的解释,都提到了哪一点?(半径相等)你能试着在你准备的圆上标出圆心,画出半径吗?想一想,在一个圆里,你能画出几条半径?关于“车轮做成圆形的,车子就能平稳行驶”的解释,你赞同吗?对于同学们的观点和你的想法,你能在你准备的圆上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验证一下吗?
这一个过程学生交流着、尝试着,也体验着。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等体验,知道了,半径相等。
最后教师设置这样一个自己动手的体验,来感知圆。课例如下:
师:既然“圆是一中同长”的,我们在利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什么呢?怎样实现“一中”和“同长”呢?
生:针尖固定,确定圆心,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发生变化,确定半径。
师: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我们要画的这个圆的什么?(半径)指导学生固定好位置,用手在墙上张贴的纸上画圆。学生能看到自己画的效果,能看到自己画图的成败,能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纠正数学的认知。
三、 跳出生活,凸显本质
让学生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不管是数与代数还是图形与几何都充分地展示了这点。每节课教师都要先备学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创设具体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讨论与动手操作,老师只是辅助作用。这样高效的讨论就会产生生成性的问题,这时老师就可以抓住关键点,明确要求,让生在做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将体验抽象化,让体验插上思维的翅膀。比如这节课,在课前的备学中,学生会提出了有关圆的一些问题。如圆的面积、周长,圆周率等,这些内容在接下来的课堂中都进行了体验。接着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圆和以前学过的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体验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深度,让学生灵感的火花得以迸发。学生回忆体验,在比较中讨论出这样的结论:不同的是多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圆是由曲线围成的。相同的是它们都属于平面图形。
学生继续问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大部分的物品都是圆形的?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领悟着自然现象、生活建筑等,因为圆,而呈现的美。教师问还有补充吗,学生拿出预习得来的知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数学研究中发现和谐之美,称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这个课前得来的知识,在课堂的体验中,学生对之又有了深刻的认识。接着教师引申说,有丰富的知识和灵巧的双手,我们也可以来创作一些美的图案。学生可以照着画一画,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更美的图案。教师不能只局限于体验,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转换,比如学生问的最后一个问题,百度百科中说到,圆是“正无限多边形”,而“无限”只是一个概念。当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时,其形状、周长、面积就都越接近于圆,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说所谓的圆只是正多边形。这是学生在体验之后的思考,教师要跟学生一起去重新体验。首先让学生看课件演示: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十边形——十二边形——圆。学生感慨数学世界的神奇,同时学生在地上画圆,然后在圆里画多边形,然后再把多余的圆周去掉,接着让学生再把这些多边形的端点连接起来。学生在表象与抽象之间转换,思维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流转,来回体验,让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更深刻、更多元。
四、 结束语
适当地动手操作、教师演示、动画演示等,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学习内容、获取感性材料。体验让学生逐步从表象的活动升华到理性认识,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才能真正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郑建波.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J].数理化学习,2011(05).
[2]杨通宇,陈庆良,何克,周涛峰.体验教学的理论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6(08).
[3]杨守学.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健康成长[J].湖北教育,2005(12).
作者简介:
王广,吉林省榆树市,吉林省榆树市环城乡双井中心小学校。
关键词:联系生活;体验生活;跳出生活
在课堂体验数学,要注意遵循“目的性、阶段性、指导性、主体性、简洁性等原则”,要根据学生年龄、生活经验、教学内容进行体验的合理选择和编排。
一、 联系生活,初识概念
体验,要从生活开始。在学习圆的章节时,教师这样的话题引入:知道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吗?(揭题:圆)在课前的备学中,我们尝试了用不同的方法画圆。教师让学生归纳了一下,大致有三种情况:随手画个圆;借助生活中的物品;用圆规。(课件演示:学生在备学中的三种画圆的情况。)接着教师就接着对话,将生活引入了课堂。首先是提问:你觉得在这三种画法中,哪一种的精准度是最差的?哪一种画法更准确呢?还有很多同学借助了生活中的物品来画圆,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什么物体的面是圆形的。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是圆形的。学生要能从这些物体的某一个面上找到圆形。教师做课件演示,出示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图片,从某一个面抽象出平面圆。让生活的精彩呈现在ppt上。教师以生活为点,开始了追问: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说地球是圆的,篮球是圆的。这里所说的“圆”和我们今天数学课上要认识的圆一样吗?学生讨论一会儿,教师总结:數学意义上的圆指平面图形,比如,地球的面是圆形的。数学课堂知识点的落脚点要回到生活,因此教师用课件演示,从地球和篮球上抽象出平面——圆形。
二、 体验生活,探究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设计顺应学生内心需求和发展的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获得新知、应用知识。教师将车轮带入课堂,让学生到讲台上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车轮有什么奥秘。直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数学。课堂对话如下:
师:确实,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是圆形的,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车轮。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一下,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
生1:因为圆的滚得快。(指名读)
生2:因为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
师:从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中,我们能得到这些结论。你们都很好地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些观点中,有跟圆相关的两个数学名词,你知道是哪两个吗?
生3:圆心、半径。
师:关于车轮运用到圆形的解释,都提到了哪一点?(半径相等)你能试着在你准备的圆上标出圆心,画出半径吗?想一想,在一个圆里,你能画出几条半径?关于“车轮做成圆形的,车子就能平稳行驶”的解释,你赞同吗?对于同学们的观点和你的想法,你能在你准备的圆上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验证一下吗?
这一个过程学生交流着、尝试着,也体验着。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等体验,知道了,半径相等。
最后教师设置这样一个自己动手的体验,来感知圆。课例如下:
师:既然“圆是一中同长”的,我们在利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什么呢?怎样实现“一中”和“同长”呢?
生:针尖固定,确定圆心,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发生变化,确定半径。
师: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我们要画的这个圆的什么?(半径)指导学生固定好位置,用手在墙上张贴的纸上画圆。学生能看到自己画的效果,能看到自己画图的成败,能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纠正数学的认知。
三、 跳出生活,凸显本质
让学生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不管是数与代数还是图形与几何都充分地展示了这点。每节课教师都要先备学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创设具体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讨论与动手操作,老师只是辅助作用。这样高效的讨论就会产生生成性的问题,这时老师就可以抓住关键点,明确要求,让生在做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将体验抽象化,让体验插上思维的翅膀。比如这节课,在课前的备学中,学生会提出了有关圆的一些问题。如圆的面积、周长,圆周率等,这些内容在接下来的课堂中都进行了体验。接着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圆和以前学过的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体验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深度,让学生灵感的火花得以迸发。学生回忆体验,在比较中讨论出这样的结论:不同的是多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圆是由曲线围成的。相同的是它们都属于平面图形。
学生继续问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大部分的物品都是圆形的?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领悟着自然现象、生活建筑等,因为圆,而呈现的美。教师问还有补充吗,学生拿出预习得来的知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数学研究中发现和谐之美,称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这个课前得来的知识,在课堂的体验中,学生对之又有了深刻的认识。接着教师引申说,有丰富的知识和灵巧的双手,我们也可以来创作一些美的图案。学生可以照着画一画,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更美的图案。教师不能只局限于体验,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转换,比如学生问的最后一个问题,百度百科中说到,圆是“正无限多边形”,而“无限”只是一个概念。当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时,其形状、周长、面积就都越接近于圆,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说所谓的圆只是正多边形。这是学生在体验之后的思考,教师要跟学生一起去重新体验。首先让学生看课件演示: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十边形——十二边形——圆。学生感慨数学世界的神奇,同时学生在地上画圆,然后在圆里画多边形,然后再把多余的圆周去掉,接着让学生再把这些多边形的端点连接起来。学生在表象与抽象之间转换,思维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流转,来回体验,让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更深刻、更多元。
四、 结束语
适当地动手操作、教师演示、动画演示等,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学习内容、获取感性材料。体验让学生逐步从表象的活动升华到理性认识,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才能真正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郑建波.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J].数理化学习,2011(05).
[2]杨通宇,陈庆良,何克,周涛峰.体验教学的理论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6(08).
[3]杨守学.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健康成长[J].湖北教育,2005(12).
作者简介:
王广,吉林省榆树市,吉林省榆树市环城乡双井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