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语言艺术水平,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可以从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要充满情感、具有启发功能、通俗易懂和表达科学等方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语言运用 艺术性
由于语言与思维发展有密切关系,因此,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反映其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学语言,能探知教师的思维进程,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体验思维的快乐。一般而言,不同特点的语言对学生思维的影响是不同的。如概括性语言影响学生的抽象思维,生动形象的语言影响学生的形象思维,而教师的语言机智影响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已经超出了原有的工具性范畴,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习惯。同时,教学语言艺术本身也会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感受,激发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学的成功是教师语言艺术的成功,幽默风趣、感染力强的语言艺术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处于全神贯注地、积极思维的状态。
一、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充满情感
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是语文教学语言的最大特点。一个高明的语文教师,要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须“披文以入情”,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打动学生心灵。悲的地方,讲得学生落泪;乐的地方,讲得学生忍俊不禁;美的地方,讲得学生心向往之;丑的地方,讲得学生憎恶讨厌。语文教材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其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等等,这些情感都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在语文教学中,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如朱自清《春》的结尾有这样三句话:“春天像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强调了春天的“新”、“美”、“力”,点明了全文主旨。教师讲授这一课时就应用热情高昂的语调,抒发心灵深处由衷的赞美之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激发学生情感,为春天无穷的魅力所感染、陶醉,产生强烈的热爱春天、憧憬春天的愉悦情感,真正理解作者抒写出的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应以此为主题思想、为“指挥棒”组织语言,这样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
通俗明白、浅显易懂是教学语言的最基本要求。任何一个人都是从接触口语开始学习的,而学校所学的是书面语,二者之间必定有一定差距,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说是架在二者之间的一座桥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尽快与书本建立联系,获取书本上知识,同时培养书面用语的习惯。所以教师必须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与学生沟通,这样学生才能迅速领会教师的意思。在讲课时,口语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但语言稍纵即逝,所以语言必须通俗易懂。据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每次做完诗都会念给老太太听,老太太听懂了,才算写成了。老太太说听不懂,就反复修改,直到老太太完全听懂为止。要做到通俗化,适当地运用比喻与实例是必要的。比喻与实例是讲课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讲解难点时,恰当的比喻既可使学生“茅塞顿开”,又能增加情趣,调节课堂气氛。比喻一要恰当、贴切,否则会违背内容的科学性,给学生错误的观念;二要避免庸俗,否则会造成政治上和思想上的不良影响。
三、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能启发学生学习
现代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无论是教师讲授或组织讨论,还是指导练习,教学语言都要求有启发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交错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学语言具有灵活性,不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既活跃课堂气氛,又美化学生心灵。但是,启发性的语言不能错误地理解为教师问、学生答。启发性的中心意义是调动学生听讲的积极性。教给人知识的老师只是教书匠,而教会人思考和学习的老师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教师。教师的教育教学不是一种单向的、简单的信息传授和灌输,而是通过富有启迪、暗示、点拨、引导性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注意力,从而产生内在的自我学习要求与愿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调动多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以获取良好教学效果。
四、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表达科学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由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决定的,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准确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上。准确性是指正确地引用科学术语,准确地表达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教师必须做到正确地分析课文的思想性,正确地讲解课文中涉及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不犯科学性错误。思想内容的正确性是指解释词语时不随意减少或增加内涵,讲话符合逻辑,不犯逻辑性的错误。表达的确切性包括语音的标准动听,用词的丰富准确,以及语法的合理灵活,等等。语文教材是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语文的科学性是指学科目标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学科内容的规范化和体系化,教学程序的秩序化和模式化。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这首先是说,教学语言要规范化,合乎语法规则,用词准确贴切,不可滥用语言,不可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其次是说,教学语言要有系统性、逻辑性。要围绕教学任务,紧扣教学主题,抓住教学重点,有纲有目、层次分明,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最后是说,教学语言要有的放矢、言之有物。
另外,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形象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能促使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古代官职名,如果教师换一种方式,采用现代的、相应的官名进行替换,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教师应力求讲课生动形象,将抽象的化为具体的,将深奥的讲得浅显,将枯燥的变得风趣。另外,教师应该注意语调的变化和肢体语言的运用,或者辅以课堂表演、绘画及音乐等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语言的形象性。
参考文献:
[1]魏巍巍.认知语言学与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2010(12).
[2]崔瑩.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品位策略探究.中国校外教育,2012(25).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语言运用 艺术性
由于语言与思维发展有密切关系,因此,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反映其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学语言,能探知教师的思维进程,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体验思维的快乐。一般而言,不同特点的语言对学生思维的影响是不同的。如概括性语言影响学生的抽象思维,生动形象的语言影响学生的形象思维,而教师的语言机智影响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已经超出了原有的工具性范畴,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习惯。同时,教学语言艺术本身也会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感受,激发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学的成功是教师语言艺术的成功,幽默风趣、感染力强的语言艺术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处于全神贯注地、积极思维的状态。
一、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充满情感
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是语文教学语言的最大特点。一个高明的语文教师,要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须“披文以入情”,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打动学生心灵。悲的地方,讲得学生落泪;乐的地方,讲得学生忍俊不禁;美的地方,讲得学生心向往之;丑的地方,讲得学生憎恶讨厌。语文教材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其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等等,这些情感都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在语文教学中,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如朱自清《春》的结尾有这样三句话:“春天像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强调了春天的“新”、“美”、“力”,点明了全文主旨。教师讲授这一课时就应用热情高昂的语调,抒发心灵深处由衷的赞美之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激发学生情感,为春天无穷的魅力所感染、陶醉,产生强烈的热爱春天、憧憬春天的愉悦情感,真正理解作者抒写出的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应以此为主题思想、为“指挥棒”组织语言,这样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
通俗明白、浅显易懂是教学语言的最基本要求。任何一个人都是从接触口语开始学习的,而学校所学的是书面语,二者之间必定有一定差距,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说是架在二者之间的一座桥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尽快与书本建立联系,获取书本上知识,同时培养书面用语的习惯。所以教师必须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与学生沟通,这样学生才能迅速领会教师的意思。在讲课时,口语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但语言稍纵即逝,所以语言必须通俗易懂。据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每次做完诗都会念给老太太听,老太太听懂了,才算写成了。老太太说听不懂,就反复修改,直到老太太完全听懂为止。要做到通俗化,适当地运用比喻与实例是必要的。比喻与实例是讲课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讲解难点时,恰当的比喻既可使学生“茅塞顿开”,又能增加情趣,调节课堂气氛。比喻一要恰当、贴切,否则会违背内容的科学性,给学生错误的观念;二要避免庸俗,否则会造成政治上和思想上的不良影响。
三、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能启发学生学习
现代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无论是教师讲授或组织讨论,还是指导练习,教学语言都要求有启发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交错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学语言具有灵活性,不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既活跃课堂气氛,又美化学生心灵。但是,启发性的语言不能错误地理解为教师问、学生答。启发性的中心意义是调动学生听讲的积极性。教给人知识的老师只是教书匠,而教会人思考和学习的老师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教师。教师的教育教学不是一种单向的、简单的信息传授和灌输,而是通过富有启迪、暗示、点拨、引导性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注意力,从而产生内在的自我学习要求与愿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调动多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以获取良好教学效果。
四、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表达科学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由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决定的,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准确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上。准确性是指正确地引用科学术语,准确地表达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教师必须做到正确地分析课文的思想性,正确地讲解课文中涉及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不犯科学性错误。思想内容的正确性是指解释词语时不随意减少或增加内涵,讲话符合逻辑,不犯逻辑性的错误。表达的确切性包括语音的标准动听,用词的丰富准确,以及语法的合理灵活,等等。语文教材是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语文的科学性是指学科目标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学科内容的规范化和体系化,教学程序的秩序化和模式化。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这首先是说,教学语言要规范化,合乎语法规则,用词准确贴切,不可滥用语言,不可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其次是说,教学语言要有系统性、逻辑性。要围绕教学任务,紧扣教学主题,抓住教学重点,有纲有目、层次分明,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最后是说,教学语言要有的放矢、言之有物。
另外,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形象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能促使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古代官职名,如果教师换一种方式,采用现代的、相应的官名进行替换,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教师应力求讲课生动形象,将抽象的化为具体的,将深奥的讲得浅显,将枯燥的变得风趣。另外,教师应该注意语调的变化和肢体语言的运用,或者辅以课堂表演、绘画及音乐等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语言的形象性。
参考文献:
[1]魏巍巍.认知语言学与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2010(12).
[2]崔瑩.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品位策略探究.中国校外教育,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