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求职已经成为求职者最为主要的求职途径,企业招聘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网上搜索普查和统计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兼以文献分析,概述国内外网络招聘的产生、发展及现状,分析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网站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就业网络求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网站
0 引言
2008年10月金融危机对就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也为职业生涯指导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招聘的概况进行初步分析,特别地研究了国内高校就业指导网站发展现状,为更加有效的利用网络求职提供建议,促进大学生就业。
1 国外网络招聘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1993年美国实施NII 计划(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以后,网络普及率大大提高,网络用户数量迅速增加,专业招聘网站应运而生。这些专业招聘网站通过提供网络招聘求职信息和服务,赚取利润,主要包括门户型招聘网站、门户型网站的网络招聘频道及行业型招聘网站。
如表1所示,1997年专业招聘网站出现初期,职位列表只提供技术类职位,聚焦于高科技产业和投资银行。网络的普及与web2.0的运用使得招聘网站发展越来越成熟并形成大型招聘网站如Monster.com,Careerbuilder和雅虎。随着博客、协作网络和社区的发展,小型的网站和社区(所谓长尾)兴起,通过搭建专业内人才的双向选择渠道,使招聘者和求职者倾向这类专业化平台,vault.com和Linkedin.com就是好例子,形成了今天门户型招聘网站、门户型网站的网络招聘频道以及行业型招聘网站激烈竞争的局面。
2 中国网络求职概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web2.0的应用,1997年中国产生了第一批招聘网站。1999年人才招聘网站迅速切入人才市场,拓展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如表2:
2003年非典时期,大型招聘会及人才市场现场招聘都暂时停止,网上求职却火爆起来。从2003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使用网络招聘的服务。截至到2005年底,中国已建成人才招聘网站近2000家,PV总量达30亿以上,招聘网站的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在这些网站中,除了极少数的网站是政府性质的不以盈利为目的,基本上都是盈利性质网站,全国性平台与地方性平台、综合性平台与专业性平台的竞争激烈。 但由于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差距、人才素质的差别、人才观念的差异使中国人才市场对人才服务的需求不尽相同,现场招聘会(人才交流市场)、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人才猎头、熟人推荐、网络招聘等多种招聘形式长时间共存。
3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网站
3.1 高校就业指导网站的概念界定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网又称就业信息网、就业资讯网,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统一指导管理,主要有三个部分——75个教育部直属高校就业网,27个其他部属院校就业网以及地方院校就业网。就业指导主要包含就业政策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技巧指导、就业心理指导、关于“走向社会”的指导等。
3.2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网站发展概况 90年代国外大学就业服务部门都开始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国内大学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几乎都建成了大学生就业网站,但是大多数仅停留在信息提供的单一功能上,在就业指导方面尚未充分开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①缺乏统一指导。200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正式开通后,教育部要求各地方、各高校加快各自就业服务网的建设,尽快形成国家、省和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各高校就业指导网站是在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不断推动下进行的,是直线性思维、行政性实践,除了政策性倡导以外,没有对建站后期进行统一指导与管理,各学校建站情况参差不齐,没有发挥整体效益。②就业机构不完善。学校就业机构不齐、人员不足、职能不完善,工作量大,被动地依赖用人单位或人才市场传递信息。并且就业指导人员对就业市场仅是有所了解,缺乏对就业现象的深入分析,很少关注用人单位的数据更新与开发,进行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与数据分析。③服务对象的局限性。仅停留在毕业阶段的择业指导上,与传统就业指导一样处于安置就业阶段。就业指导的对象仅局限于毕业生,缺乏对低年级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关注。④信息安全问题。各就业指导网站普遍缺乏企业发布信息的注册制度和严格的资格审查制度,基本上企业传递的信息由一两名就业指导人员输入电脑,发布到网站上。如何既能让企业全面详细地了解学生情况,又保护学生的信息,保障学生的隐私权还没有更好地解决办法。⑤缺乏对职业生涯的关注。对于如何系统发展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和测评没有细致、有效的深入辅导,较国外的就业指导网站有很大差距。忽略对学生职业理解和基本职业能力培养,仅限于毕业生择业指导这一环节。⑥缺乏个性和特色。各高校就业指导网站从页面设计、栏目频道设置、网站内容都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缺少网站营销与宣传,普遍知名度低。
3.3 结论 建议金融危机背景下建设好高校就业指导网站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人才选择机制,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指导网站,促进大学生就业。①落实就业指导。一方面可以针对就业指导网站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师的现状,邀请学校的心理指导中心的老师与职业发展的老师共同参与,对其进行培训,并定期交流就业形势等,形成互动机制。另一方面提供違约、签约常识、考研就业等、人事制度、市场供求等为学生有实用价值的就业指导、就业信息,提高择业技能,尽量避免简单转载就业政策与就业信息。②增加社区板块。如校友辅导、沙龙活动、就业实习论坛等板块。一些专业校友推荐很重要,真实及时,且是双方的见证人,沟通的桥梁,促使在校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了解就业形势专业发展前景,弥补老师理论与工作实践的差距,过去与现实的脱节。而就业沙龙、论坛促进本校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提供更多隐性信息与择业经验。③建设特色网站。相对于社会上赢利性的专业招聘网站以及全国性、地区性的就业指导网站,高校指导网站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提供本校学生的针对性就业服务,建设基于专业特点、地区特点、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网站。④提高网站知名度。如上海交大、复旦等,进行与各大搜索引擎网站连接、竞价排行等网站营销,及时公布就业供需的信息,也可以吸引更多企业的关注。⑤加强就业数据管理。实现数据实时统计、数据处理与数据对接。与院系的就业工作指导老师合作,根据学校院系设置特点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另外与教育部的就业数据信息管理实现对接。另外还可以增加在线投票或者调查,实时了解本校毕业生求职意向、求职情况,有助于不同阶段就业有关重要数据统计分析工作,最终为学生择业选择提供依据。⑥与企业实现长期合作。建立重点合作企业数据库,实现信息互通,还可以实现低年级学生实习的长期合作关系。⑦毕业生跟踪管理。目前的高校就业指导网站时间上局限于双选期间,不管之前素质培养以及手续办完后毕业生发展情况。可以直接利用就业指导网站学生管理、学生数据库等进一步追踪学生毕业后两年内工作情况,了解跳槽率、失业率、职业发展前景等。
参考文献:
[1]吴昊,张东.大学生利用网络求职的调查与分析——基于全国42所高校大样本的实证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8).
[2]赵有强.毕业生就业网站的构建与实现[D].吉林大学.2005.
[3]吴昊,张东.大学生利用网络求职的调查与分析——基于全国42所高校大样本的实证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8):43-44.51.
[4]肖建彬,杨帆.关于我国高校利用网络进行就业指导的调查研究.高教探索.2005(5).
[5]邓一飞.中国网络招聘行业现状研究及发展分析.天津大学.2006(1).
基金项目:1.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BIA070031)“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雇佣能力开发、职业生涯指导、就业质量追踪的职能拓展”;2.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编号081005530)“高校就业信息平台建设调查——以教育部直属的76所高校为例”。
关键词:就业网络求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网站
0 引言
2008年10月金融危机对就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也为职业生涯指导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招聘的概况进行初步分析,特别地研究了国内高校就业指导网站发展现状,为更加有效的利用网络求职提供建议,促进大学生就业。
1 国外网络招聘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1993年美国实施NII 计划(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以后,网络普及率大大提高,网络用户数量迅速增加,专业招聘网站应运而生。这些专业招聘网站通过提供网络招聘求职信息和服务,赚取利润,主要包括门户型招聘网站、门户型网站的网络招聘频道及行业型招聘网站。
如表1所示,1997年专业招聘网站出现初期,职位列表只提供技术类职位,聚焦于高科技产业和投资银行。网络的普及与web2.0的运用使得招聘网站发展越来越成熟并形成大型招聘网站如Monster.com,Careerbuilder和雅虎。随着博客、协作网络和社区的发展,小型的网站和社区(所谓长尾)兴起,通过搭建专业内人才的双向选择渠道,使招聘者和求职者倾向这类专业化平台,vault.com和Linkedin.com就是好例子,形成了今天门户型招聘网站、门户型网站的网络招聘频道以及行业型招聘网站激烈竞争的局面。
2 中国网络求职概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web2.0的应用,1997年中国产生了第一批招聘网站。1999年人才招聘网站迅速切入人才市场,拓展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如表2:
2003年非典时期,大型招聘会及人才市场现场招聘都暂时停止,网上求职却火爆起来。从2003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使用网络招聘的服务。截至到2005年底,中国已建成人才招聘网站近2000家,PV总量达30亿以上,招聘网站的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在这些网站中,除了极少数的网站是政府性质的不以盈利为目的,基本上都是盈利性质网站,全国性平台与地方性平台、综合性平台与专业性平台的竞争激烈。 但由于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差距、人才素质的差别、人才观念的差异使中国人才市场对人才服务的需求不尽相同,现场招聘会(人才交流市场)、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人才猎头、熟人推荐、网络招聘等多种招聘形式长时间共存。
3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网站
3.1 高校就业指导网站的概念界定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网又称就业信息网、就业资讯网,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统一指导管理,主要有三个部分——75个教育部直属高校就业网,27个其他部属院校就业网以及地方院校就业网。就业指导主要包含就业政策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技巧指导、就业心理指导、关于“走向社会”的指导等。
3.2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网站发展概况 90年代国外大学就业服务部门都开始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国内大学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几乎都建成了大学生就业网站,但是大多数仅停留在信息提供的单一功能上,在就业指导方面尚未充分开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①缺乏统一指导。200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正式开通后,教育部要求各地方、各高校加快各自就业服务网的建设,尽快形成国家、省和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各高校就业指导网站是在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不断推动下进行的,是直线性思维、行政性实践,除了政策性倡导以外,没有对建站后期进行统一指导与管理,各学校建站情况参差不齐,没有发挥整体效益。②就业机构不完善。学校就业机构不齐、人员不足、职能不完善,工作量大,被动地依赖用人单位或人才市场传递信息。并且就业指导人员对就业市场仅是有所了解,缺乏对就业现象的深入分析,很少关注用人单位的数据更新与开发,进行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与数据分析。③服务对象的局限性。仅停留在毕业阶段的择业指导上,与传统就业指导一样处于安置就业阶段。就业指导的对象仅局限于毕业生,缺乏对低年级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关注。④信息安全问题。各就业指导网站普遍缺乏企业发布信息的注册制度和严格的资格审查制度,基本上企业传递的信息由一两名就业指导人员输入电脑,发布到网站上。如何既能让企业全面详细地了解学生情况,又保护学生的信息,保障学生的隐私权还没有更好地解决办法。⑤缺乏对职业生涯的关注。对于如何系统发展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和测评没有细致、有效的深入辅导,较国外的就业指导网站有很大差距。忽略对学生职业理解和基本职业能力培养,仅限于毕业生择业指导这一环节。⑥缺乏个性和特色。各高校就业指导网站从页面设计、栏目频道设置、网站内容都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缺少网站营销与宣传,普遍知名度低。
3.3 结论 建议金融危机背景下建设好高校就业指导网站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人才选择机制,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指导网站,促进大学生就业。①落实就业指导。一方面可以针对就业指导网站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师的现状,邀请学校的心理指导中心的老师与职业发展的老师共同参与,对其进行培训,并定期交流就业形势等,形成互动机制。另一方面提供違约、签约常识、考研就业等、人事制度、市场供求等为学生有实用价值的就业指导、就业信息,提高择业技能,尽量避免简单转载就业政策与就业信息。②增加社区板块。如校友辅导、沙龙活动、就业实习论坛等板块。一些专业校友推荐很重要,真实及时,且是双方的见证人,沟通的桥梁,促使在校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了解就业形势专业发展前景,弥补老师理论与工作实践的差距,过去与现实的脱节。而就业沙龙、论坛促进本校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提供更多隐性信息与择业经验。③建设特色网站。相对于社会上赢利性的专业招聘网站以及全国性、地区性的就业指导网站,高校指导网站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提供本校学生的针对性就业服务,建设基于专业特点、地区特点、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网站。④提高网站知名度。如上海交大、复旦等,进行与各大搜索引擎网站连接、竞价排行等网站营销,及时公布就业供需的信息,也可以吸引更多企业的关注。⑤加强就业数据管理。实现数据实时统计、数据处理与数据对接。与院系的就业工作指导老师合作,根据学校院系设置特点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另外与教育部的就业数据信息管理实现对接。另外还可以增加在线投票或者调查,实时了解本校毕业生求职意向、求职情况,有助于不同阶段就业有关重要数据统计分析工作,最终为学生择业选择提供依据。⑥与企业实现长期合作。建立重点合作企业数据库,实现信息互通,还可以实现低年级学生实习的长期合作关系。⑦毕业生跟踪管理。目前的高校就业指导网站时间上局限于双选期间,不管之前素质培养以及手续办完后毕业生发展情况。可以直接利用就业指导网站学生管理、学生数据库等进一步追踪学生毕业后两年内工作情况,了解跳槽率、失业率、职业发展前景等。
参考文献:
[1]吴昊,张东.大学生利用网络求职的调查与分析——基于全国42所高校大样本的实证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8).
[2]赵有强.毕业生就业网站的构建与实现[D].吉林大学.2005.
[3]吴昊,张东.大学生利用网络求职的调查与分析——基于全国42所高校大样本的实证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8):43-44.51.
[4]肖建彬,杨帆.关于我国高校利用网络进行就业指导的调查研究.高教探索.2005(5).
[5]邓一飞.中国网络招聘行业现状研究及发展分析.天津大学.2006(1).
基金项目:1.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BIA070031)“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雇佣能力开发、职业生涯指导、就业质量追踪的职能拓展”;2.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编号081005530)“高校就业信息平台建设调查——以教育部直属的76所高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