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现代城市中居住区内公共空间分析,然后介绍了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原则。
【关键词】城市住宅;公共界面;设计研究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住宅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城市元素,也是构成城市整体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当前现代城市中居住区内公共空间分析
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土地使用政策变革,住宅商品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些因素使得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建设迅猛发展,导致原有居住社区解体。
几十年来的大力建设使得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由于开发建设时间仓促、量大面广,规划师、建筑师与园林师难做到精心营造,设计注重空间形式大于注重空间内涵,注重基地内部方案的完善性大于注重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忽视了居民的社会行为心理等多层次需求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1、存在的问题
具体说来,当前我国居住区建设在公共空间营造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空间数量不足。随着经济建设节节升高,城市高楼密集,公共空间被“挤”得所剩无几。公共开放空间数量少,用地不足,原有的公共空间被吞食、占用,失去公共性;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公共空间被视为建筑的附属项目。为调查公共空间的现状,笔者在2000年左右建成的某小区内采访,半数以上居民感觉小区内供老人和小孩活动的场地不足,给小区的居民带来许多不便。
(二)、公共空间质量参差。千篇一律是目前国内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建设中的一大弊端,很多城市的广场都呈现大同小异的模式,一些规划者和开发商甚至只是照搬照抄所谓示范小区的建造模式,而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对小区人群进行深入调查,小区的公共空间质量参差不齐。
缺乏层次感:城市居住区内空间环境的设计形式单一,缺乏地方特色、可识别性和个性。居住区内的公共空间设计与布置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层次混乱的问题,并没有针对居住区范围内,组团范围内和宅前活动的需要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硬件公共空间。尺度不当:居住区内公共空间设计的尺度不当,由于设计者对于人的行为和活动需要考虑不足,公共空间往往尺度过大或过小。如武汉市徐东某小区内开放场地利用率较低,没有形成良好的公共空间和人性场所。细节设计缺乏人性考虑;最為普遍的问题是小区内公共场所的营造和公共设施的设计不能尽善尽美。许多小区内没有设置无障碍通道,水景周边护栏设置不够标准,小区入口和小区外道路有高差等现象处处可见。
(二)、公共空间管理不当。安全隐患:小区发生盗窃案,盗贼顺住宅墙外的天然气管道爬至五楼翻窗入室盗窃。人们关于小区内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再次引起重视。规划师、建筑师和工程师面对新的挑战,例如如何在管道铺设问题上需要作更巧妙的设计,在安全性上令居民放心。管理问题:据了解,一些小区的物业公司利用小区的公共空间进行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所得收入归物业公司所有。除此之外许多小区的水景和园林小品景观得不到有效的维护。居民购买的不仅是住宅,还包括小区的公共空间,因此,公共空间的使用权应当归全体业主,出租公共部位收益应该用于小区建设和管理。
三、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原则
通过对居民的行为特征与心理感受进行分析,结合公共空间使用成效的影响因素,可以总结出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一些原则,如下文所示:
1、复合性原则
(一)、同一空间的功能多样性。居住区内同一处公共空间却不仅仅只具备单一的功能,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空间的实用功能在变化着,例如居住区的开敞广场,可以提供给老年人打拳、锻炼,也可以为儿童的游戏、青少年的溜冰、滑板等体育项目服务,还能够为社区内的大型活动提供场所;居住区的道路,也不仅仅是交通通道,日常生活中,儿童游戏,邻里交流、沟通也常常在此场所发生。
因此,居住区内的同一公共空间所传递的信息,表达的意义不应是单一的,而是应该随着使用者和使用时间的不同而随时转变的,拥有不同的用途与特征。居住区内的住宅架空层就是同一公共空间功能多样性的典型体现,妈妈带着小宝宝在这里嬉戏、玩耍,老年人聚集起来下棋、打牌,孩子们来回穿梭奔跑,夫妻、朋友聊天、交流情感。各色的人群都可以在此汇聚,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功能,这种对公共空间的高效利用形式,可以有效的促进居民公共活动发生的机会与频率,可以更加便利居民的日常交往活动,更方便邻里间情感的沟通交流,增进社区的人情味。
(二)、不同空间的功能衔接。居住区的公共空间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这些不同性质的公共空间之间的衔接过渡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居住区的入口部分,即要体现这个社区的特色,表现个性化的氛围,传达温馨的家园感,提供居民间的交往空间,同时也要尽力维护社区内公共空间的私密性。不同公共空间的缓和过渡,指引人们的交往行为根据空间的转变而慢慢变化,带给使用者心理的自然感受,使得整个居住区环境统一,和谐。
2、领域性原则
领域性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现象,它既发生在大尺度的环境中,也发生在我们身边。国与国之问需要勘定明确的边界,否则摩擦不断甚至导致战争。在日常生活里,如果有陌生人未经允许擅自闯入你的办公室,或是有人占用你的桌子,你定会感觉不快。生活里到处都有领域性行为,一旦意识到它,你会发现它无处不在。
有学者认为领域性包括实质空间,占有权、排他性使用、标记、个人化和认同感等,然而这些还并不能够完全的解释领域性的全部,至少还可以加上诸如控制、支配等。总体而言,领域性指的是个体或团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暂时或永久地控制一个领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这个领域可以是一个场所或物体,当领域受到侵犯时,领域拥有者常会保卫它。
3、多样性原则 在信息交流频繁、思想文化繁荣、艺术风格多元、功能要求复杂的今天,居住区景观体现出的既有内在的逻辑发展轨迹,又有外在的令人目不暇接的迥然的风格特征,显示出与其他门类设计风格变化的一致性。加上人类丰富多采的生活世界要求生活的“容器”不能是呆板划一的,即多样的环境适合多样的生活,具体表现在:
(一)、形式的多样性。人类的行为活动是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转变的,不同的时间段,有着不同的活动内容。多种活动方式、不同的活动时间、生动多样的活动人群形成了广场空间形态和使用时间的多样性。如某些居住区内的开阔广场,清晨为中老年人提供晨练场所,中午和下午成为青少年进行球类运动的比赛场,晚上则成为居民休闲娱乐之地,或聊天、散步或举行露天舞会或观看露天电影。该广场的建设兼顾不同层次人群在不同时间的活动需求,保证固定的使用密度的同时,以生动多样的人群在不同时间段的呼应与融合满足居住区内人们活动需求。
(二)、技术的多样性。由于建筑外部空间、建筑内部空间、室外空间、自然环境空间、园林环境等等的相互融合渗透,居住区景观成为人们室内活动的室外延伸空间,建筑、环境的使用者由于所处背景的不同而对建筑、环境有不同的要求,使之趋于多样化;环境设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等的产生,要求新的环境设计创意与之相适应,设计师不断探索将原来专业用于建筑效果、室内效果的材料与技术用于住区外部环境。现代设计师可以自由的运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小品等形体要素来创造新时代的城市公园。当代设计师掌握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的材料与技术手段,因而也塑造出多姿多彩的居住区风貌。
4、实用性原则
在现如今各种主义与思潮多元并存的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呈现出与其它设计类别一样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与自由性特征。折衷主义、历史主义、极简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的构成成为设计思想的源泉,欧陆风、古典风、乡村田园风等住区空间景观层出不穷。但是大多数的空间景观设计多是用概念堆砌出来的,菲常凌乱,缺乏空闽感和尺度感,参与性也差,缺乏统一性与和谐性。
当然,这并不是对所有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的全盘否定,至少,多年来不乏一些优秀的景观社区。虽然只是少数,但这些社区的景观概念化的层面相对丰满些,无论观赏性、参与性和亲和性,都有较大的成就。
5、人性化原则
现代人文地理学派及现象主义景观学派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强调普通人在普通、日常的环境中的活动,强调场所的物理特性、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性。
这里的物理特性包括场所的空间结构和所有具体的现象;这里的人则是一个景中的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这里的含义是指入在具体做什么。因此,场所和景观离开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义,成为失落的场所。现代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关系应该是形式的,她是体验、是生活、是交流——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
(一)、物质层面。人们的复杂活动需求。舒适的座椅、便捷的小道、设置合理的路灯、恰当的屏障等,这些充分考虑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环境之問的关系的小品,针对居民交往活动特点和心理需求而设,不仅可以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还会引导、鼓励人们的交往行为,活跃社区气氛,带给社区以活力。
(二)、心理层次。设计如果仅仅将功能作为追求的唯一原则,想以此向人性化靠拢,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物质层面关怀的同时,也关心人的心理、关怀人的情感。例如那些就为邂逅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沟通。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筑、构筑物的适度围合,形成积极空间,增强使用者的安全感、领域感,从而使公共空间增强场所感、领域感而对人们具有吸引力。当空闯规模过大时,可利用植物、地面高差、铺地、色彩、设旌等创造尺度宜人的空间环境。可见,注重心理关怀的人性化设计反映了城市公共空间“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
(三)、特殊层面。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公共设施需要考虑、适应各类人群的问题、需要,这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并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社会问题。弱势人群因其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和整个社会环境系统缺乏针对他们的考虑,而使他们的自由行为受到限制。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就是要在尽量满足最有可能使用该场所的群体的需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特殊人群的不便带来的障碍,即无障碍设计,让儿童、老人、残疾人等各类人群都可能享受使用居住区内交往空间的乐趣,只有顾及了人类自身的不同需求,并在实际的各个方面、要素中加以精心的设计、思考与经营,才能使居住区交往空间达到实现各类人群需求的结构特征和人性化要求。在对空问的建设初期开始,就需要在策划、营造、设计、施工、维护等环节时时刻刻谨记以人为本,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实现对人性化的关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性化设计完全是设计本质的要求,是设计本源的回归。
四、结束语
居住小区中的公共空间设计,是对人们居家心理的一种回应。城市中居住区内的公共空间和人的使用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公共空间的设计要切合实际。
参考文献:
[1]郑玮锋.居住区公共空间的环境行为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2004(6),22-26.
[2]董亮.创建人性化的都市交往空间—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宋瑾娜.住宅的人性化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J].2010
【关键词】城市住宅;公共界面;设计研究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住宅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城市元素,也是构成城市整体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当前现代城市中居住区内公共空间分析
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土地使用政策变革,住宅商品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些因素使得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建设迅猛发展,导致原有居住社区解体。
几十年来的大力建设使得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由于开发建设时间仓促、量大面广,规划师、建筑师与园林师难做到精心营造,设计注重空间形式大于注重空间内涵,注重基地内部方案的完善性大于注重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忽视了居民的社会行为心理等多层次需求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1、存在的问题
具体说来,当前我国居住区建设在公共空间营造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空间数量不足。随着经济建设节节升高,城市高楼密集,公共空间被“挤”得所剩无几。公共开放空间数量少,用地不足,原有的公共空间被吞食、占用,失去公共性;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公共空间被视为建筑的附属项目。为调查公共空间的现状,笔者在2000年左右建成的某小区内采访,半数以上居民感觉小区内供老人和小孩活动的场地不足,给小区的居民带来许多不便。
(二)、公共空间质量参差。千篇一律是目前国内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建设中的一大弊端,很多城市的广场都呈现大同小异的模式,一些规划者和开发商甚至只是照搬照抄所谓示范小区的建造模式,而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对小区人群进行深入调查,小区的公共空间质量参差不齐。
缺乏层次感:城市居住区内空间环境的设计形式单一,缺乏地方特色、可识别性和个性。居住区内的公共空间设计与布置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层次混乱的问题,并没有针对居住区范围内,组团范围内和宅前活动的需要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硬件公共空间。尺度不当:居住区内公共空间设计的尺度不当,由于设计者对于人的行为和活动需要考虑不足,公共空间往往尺度过大或过小。如武汉市徐东某小区内开放场地利用率较低,没有形成良好的公共空间和人性场所。细节设计缺乏人性考虑;最為普遍的问题是小区内公共场所的营造和公共设施的设计不能尽善尽美。许多小区内没有设置无障碍通道,水景周边护栏设置不够标准,小区入口和小区外道路有高差等现象处处可见。
(二)、公共空间管理不当。安全隐患:小区发生盗窃案,盗贼顺住宅墙外的天然气管道爬至五楼翻窗入室盗窃。人们关于小区内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再次引起重视。规划师、建筑师和工程师面对新的挑战,例如如何在管道铺设问题上需要作更巧妙的设计,在安全性上令居民放心。管理问题:据了解,一些小区的物业公司利用小区的公共空间进行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所得收入归物业公司所有。除此之外许多小区的水景和园林小品景观得不到有效的维护。居民购买的不仅是住宅,还包括小区的公共空间,因此,公共空间的使用权应当归全体业主,出租公共部位收益应该用于小区建设和管理。
三、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原则
通过对居民的行为特征与心理感受进行分析,结合公共空间使用成效的影响因素,可以总结出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一些原则,如下文所示:
1、复合性原则
(一)、同一空间的功能多样性。居住区内同一处公共空间却不仅仅只具备单一的功能,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空间的实用功能在变化着,例如居住区的开敞广场,可以提供给老年人打拳、锻炼,也可以为儿童的游戏、青少年的溜冰、滑板等体育项目服务,还能够为社区内的大型活动提供场所;居住区的道路,也不仅仅是交通通道,日常生活中,儿童游戏,邻里交流、沟通也常常在此场所发生。
因此,居住区内的同一公共空间所传递的信息,表达的意义不应是单一的,而是应该随着使用者和使用时间的不同而随时转变的,拥有不同的用途与特征。居住区内的住宅架空层就是同一公共空间功能多样性的典型体现,妈妈带着小宝宝在这里嬉戏、玩耍,老年人聚集起来下棋、打牌,孩子们来回穿梭奔跑,夫妻、朋友聊天、交流情感。各色的人群都可以在此汇聚,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功能,这种对公共空间的高效利用形式,可以有效的促进居民公共活动发生的机会与频率,可以更加便利居民的日常交往活动,更方便邻里间情感的沟通交流,增进社区的人情味。
(二)、不同空间的功能衔接。居住区的公共空间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这些不同性质的公共空间之间的衔接过渡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居住区的入口部分,即要体现这个社区的特色,表现个性化的氛围,传达温馨的家园感,提供居民间的交往空间,同时也要尽力维护社区内公共空间的私密性。不同公共空间的缓和过渡,指引人们的交往行为根据空间的转变而慢慢变化,带给使用者心理的自然感受,使得整个居住区环境统一,和谐。
2、领域性原则
领域性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现象,它既发生在大尺度的环境中,也发生在我们身边。国与国之问需要勘定明确的边界,否则摩擦不断甚至导致战争。在日常生活里,如果有陌生人未经允许擅自闯入你的办公室,或是有人占用你的桌子,你定会感觉不快。生活里到处都有领域性行为,一旦意识到它,你会发现它无处不在。
有学者认为领域性包括实质空间,占有权、排他性使用、标记、个人化和认同感等,然而这些还并不能够完全的解释领域性的全部,至少还可以加上诸如控制、支配等。总体而言,领域性指的是个体或团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暂时或永久地控制一个领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这个领域可以是一个场所或物体,当领域受到侵犯时,领域拥有者常会保卫它。
3、多样性原则 在信息交流频繁、思想文化繁荣、艺术风格多元、功能要求复杂的今天,居住区景观体现出的既有内在的逻辑发展轨迹,又有外在的令人目不暇接的迥然的风格特征,显示出与其他门类设计风格变化的一致性。加上人类丰富多采的生活世界要求生活的“容器”不能是呆板划一的,即多样的环境适合多样的生活,具体表现在:
(一)、形式的多样性。人类的行为活动是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转变的,不同的时间段,有着不同的活动内容。多种活动方式、不同的活动时间、生动多样的活动人群形成了广场空间形态和使用时间的多样性。如某些居住区内的开阔广场,清晨为中老年人提供晨练场所,中午和下午成为青少年进行球类运动的比赛场,晚上则成为居民休闲娱乐之地,或聊天、散步或举行露天舞会或观看露天电影。该广场的建设兼顾不同层次人群在不同时间的活动需求,保证固定的使用密度的同时,以生动多样的人群在不同时间段的呼应与融合满足居住区内人们活动需求。
(二)、技术的多样性。由于建筑外部空间、建筑内部空间、室外空间、自然环境空间、园林环境等等的相互融合渗透,居住区景观成为人们室内活动的室外延伸空间,建筑、环境的使用者由于所处背景的不同而对建筑、环境有不同的要求,使之趋于多样化;环境设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等的产生,要求新的环境设计创意与之相适应,设计师不断探索将原来专业用于建筑效果、室内效果的材料与技术用于住区外部环境。现代设计师可以自由的运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小品等形体要素来创造新时代的城市公园。当代设计师掌握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的材料与技术手段,因而也塑造出多姿多彩的居住区风貌。
4、实用性原则
在现如今各种主义与思潮多元并存的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呈现出与其它设计类别一样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与自由性特征。折衷主义、历史主义、极简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的构成成为设计思想的源泉,欧陆风、古典风、乡村田园风等住区空间景观层出不穷。但是大多数的空间景观设计多是用概念堆砌出来的,菲常凌乱,缺乏空闽感和尺度感,参与性也差,缺乏统一性与和谐性。
当然,这并不是对所有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的全盘否定,至少,多年来不乏一些优秀的景观社区。虽然只是少数,但这些社区的景观概念化的层面相对丰满些,无论观赏性、参与性和亲和性,都有较大的成就。
5、人性化原则
现代人文地理学派及现象主义景观学派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强调普通人在普通、日常的环境中的活动,强调场所的物理特性、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性。
这里的物理特性包括场所的空间结构和所有具体的现象;这里的人则是一个景中的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这里的含义是指入在具体做什么。因此,场所和景观离开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义,成为失落的场所。现代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关系应该是形式的,她是体验、是生活、是交流——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
(一)、物质层面。人们的复杂活动需求。舒适的座椅、便捷的小道、设置合理的路灯、恰当的屏障等,这些充分考虑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环境之問的关系的小品,针对居民交往活动特点和心理需求而设,不仅可以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还会引导、鼓励人们的交往行为,活跃社区气氛,带给社区以活力。
(二)、心理层次。设计如果仅仅将功能作为追求的唯一原则,想以此向人性化靠拢,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物质层面关怀的同时,也关心人的心理、关怀人的情感。例如那些就为邂逅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沟通。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筑、构筑物的适度围合,形成积极空间,增强使用者的安全感、领域感,从而使公共空间增强场所感、领域感而对人们具有吸引力。当空闯规模过大时,可利用植物、地面高差、铺地、色彩、设旌等创造尺度宜人的空间环境。可见,注重心理关怀的人性化设计反映了城市公共空间“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
(三)、特殊层面。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公共设施需要考虑、适应各类人群的问题、需要,这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并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社会问题。弱势人群因其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和整个社会环境系统缺乏针对他们的考虑,而使他们的自由行为受到限制。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就是要在尽量满足最有可能使用该场所的群体的需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特殊人群的不便带来的障碍,即无障碍设计,让儿童、老人、残疾人等各类人群都可能享受使用居住区内交往空间的乐趣,只有顾及了人类自身的不同需求,并在实际的各个方面、要素中加以精心的设计、思考与经营,才能使居住区交往空间达到实现各类人群需求的结构特征和人性化要求。在对空问的建设初期开始,就需要在策划、营造、设计、施工、维护等环节时时刻刻谨记以人为本,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实现对人性化的关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性化设计完全是设计本质的要求,是设计本源的回归。
四、结束语
居住小区中的公共空间设计,是对人们居家心理的一种回应。城市中居住区内的公共空间和人的使用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公共空间的设计要切合实际。
参考文献:
[1]郑玮锋.居住区公共空间的环境行为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2004(6),22-26.
[2]董亮.创建人性化的都市交往空间—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宋瑾娜.住宅的人性化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J].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