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长》比《渴望》进步了吗?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b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夜,看完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奖影片《地久天长》,行驶于浓荫覆盖的上海街头,许多个无端的念头与路灯同时飘过。
   其中一个念头有关于上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国产电视剧《渴望》。我想起曾经在《渴望》的豆瓣小组看到过一个问题:如果刘慧芳嫁给了宋大成而不是王沪生,那会怎么样?当即有人答:那就没有后来了。看到《地久天长》,我明白这就是其中的一种后来。王景春饰演的刘耀军与咏梅饰演的王丽云,一如宋大成与刘慧芳的设定,是某大型机械制造厂里的技术工人;人物性格也相似,刘耀军和宋大成一样的憨厚本分,王丽云如刘慧芳一般秀美内敛。宋大成和刘慧芳假若结婚生了孩子,住在筒子楼里,那么《地久天长》几乎可以看作是他们的故事接着往下写。
   之所以产生这个念头,可能與散场时听到走在前面的一位女观众的评论有关,她的意思是,很不喜欢《地久天长》这部电影里所褒扬的这种宽宏、谅解、逆来顺受。这让我立刻联想到一度成为“好女人”典型的刘慧芳:善良,牺牲自我,承受一切,忍受一切,原谅一切。当年,刘慧芳的命运被热烈讨论过,三十年后,当我在一部获得国际声誉的剧情长片中隐约看到这种被命名为“人性美”的、熟悉的价值取向时,我不禁在想:《地久天长》比《渴望》进步了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继续比较《地久天长》和《渴望》。《渴望》从1969年说起,《地久天长》从80年代初说起,可遇上的难事儿,都是关于孩子。所谓关于孩子,就是关于血缘和亲情的继承和延续。《渴望》和《地久天长》里各有三对夫妇,戏剧冲突皆围绕血缘和亲情,以及受这两者而影响的相互关系一友情。进一步说,两部片子的编剧思维似也具有某种同构性:在一个特定的小群体里,将时代的不可违抗与私人罪愆叠加,造成无从归咎、无法归咎的伤痛。《渴望》里,刘慧芳捡到的孩子是因其父亲被追捕(时代因素)而丢失的,这个孩子又因失于监护(私人因素)而健康受损。《地久天长》里,刘耀军和王丽云的孩子“星星"因好友“浩浩”的争强好胜(私人因素)而溺水身亡,而在那之前,这对夫妇因时代因素而失去了本能避免“失独”局面的二胎孩子。这是无法解锁的命运定局。
   不过,《地久天长》毕竟有一个与《渴望》明显的区别,那就是观众既找不到谁可恨,也找不到合适的泪点。记得童年时看《渴望》,只要一闪回,一特写镜头,一配乐,这“三板斧”一抡,男女老少必泪下。可是《地久天长》的故事比《渴望》残酷得多,整整三个小时却并不致力于悲伤,导演给了充分的留白。我一个朋友看了电影后说,很难理解为什么在柏林电影放映时会让那么多外国人“泪流满面”,因为她确实并没有被感动到。另一个朋友告诉我,只有这个画面让她一下子泪眼模糊,那就是多年后刘耀军与王丽云在病房外与已经长成人的“浩浩”相逢。我记得很清楚,那场戏也没有拍刘与王的正面,正面的是杜江扮演的高高帅帅的“浩浩”,你一定会想到,如果“星星”长大,也该是这个身高这个模样了。这一时刻,导演没有给“演’任何机会,观众处于刘、王心底的波澜之中,也像他们一样在这个匆忙的瞬间按捺住了,来不及仔细体会这活生生的剧痛。
   我的泪点也不妨公开。那是在刘、王夫妇在走避南方多年后回到故乡,带了酒、水果和纸钱去祭扫儿子的墓地时,刘耀军薅去墓地上一腿高的那些杂草,又从手中的草中分出一半来,直接当了扫把,扫去墓碑前的尘土。完了之后,两人一左一右坐着,丈夫喝祭奠用的白酒,妻子神色淡然地吃供在碑前的苹果。风该怎么吹就怎么吹。没有配乐,没有空镜头,没有大景深和大特写。换句话说,没有抒情,但情就在这里。
   我们在风化岩的颗粒上看到了风。每张脸都是命运的雕刻。
   很多年前,我在一个小饭馆吃饭,旁边一对年近老年的夫妻在埋头进餐。他们就点了一个菜。妻子把其中一部分不吃的食物熟练地划到盘子的一边,丈夫就像吃自已盘子里的菜一样迅速刮进自己的碗。全程无对话,无眼神交流,吃得极流畅、极自在、极彻底,像某种配合训练。最后,两人同时站起来,打了一个嗝,离座而去。那时我还年轻,我惊讶,不解,受伤,我希望将来我的婚姻生活不会落到这种地步。而现在,我的想法是:这对夫妻吃饭的过程拍下来,或许也是一部好电影,像《地久天长》一样舍得不加盐、不加辣、不加香料的好电影。
   摘自《解放日报》2019年3月21日
其他文献
4月22日,针对有传闻称新版征信报告将于5月上线,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相关负责人公开回应称,二代征信系统建设工作仍在进行当中,并无明确的上线时间表。并明确表示,征信系统目前尚未采集个人水费、电费缴费信息。   央行的表态让关心征信问题的人们松了口气,尤其是关于个人水电费信息尚未纳入采集的消息,更是赞成者多而反对者少,这既体现出民意对央行在搭建征信体系中所持谨慎立场的认同,也反映出人们对个人征信有可
期刊
在雁荡山的灵峰游览区,有一个风景点是一块大石头。它有270米高,游人围绕着它走上一圈,可以看出近十个态势。可以把它看成夫妻峰,即一男一女相依相望的样子;走到不同的地方,还可以把它看成是憨态可掬的大狗熊、一只硕大无比的雄鹰、一对曲线优美的乳房、一个婀娜多姿翘首等情人的少女、一个老婆婆、放牧的牧童……完全是同一块石头,是不同的我们站在不同的方位就把它们看成不同的东西。石头真实地纹丝未动,我们也真实地看
期刊
“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这是海明威关于巴黎的名言。很可惜,我年轻时连上海都没出过,遑论远西的巴黎了;除非是像人们常说的,上海是所谓“东方的巴黎”。不论我去到哪里,一生与我同在的,总是上海,而非巴黎。   然而,我还是去过了巴黎,在巴黎住过,虽然早已不再年轻。我在拉丁区找吃的,找来找去,找到了海明威,他也在那里找吃的。在那
期刊
锦鲤,前段时间在网络中突然热门起来。很多人纷纷转发锦鲤,希望能给自己带来好运。于是它被称为“好运鱼”“风水鱼”“富贵鱼”,受到追捧,深受人们喜爱。   清人黄霆《松江竹枝词》中,有一首描写锦鲤:“亭亭慈竹绕楼居,镇日高眠读道书。案上水晶盘一色,深红浅碧贮金鱼。”作者附注说:金鱼出上海,分五色,好事者储以为玩。这种观赏鱼,也称五色鲤,色彩艳丽,花纹多变,泳姿雄然。   过去,人们对鲤鱼有一种文化崇拜
期刊
《水浒传》里有一个情节:“玉臂匠”金大坚为了营救宋江,伪造太师蔡京的印章,然后假造文书,但百密一疏,最后被识破。历史上,曾发生过很多起伪造官府印信的事件,当事人或为了图利,或构陷他人。   清代,朝廷主导的建筑工程,如修造道路桥梁、殿堂门墙、庙宇碑亭,以及帝王妃嫔的陵寝,都是由工部经管,工程所用的材料经费,经过审批以后,由户部支付款项。宫廷内的房舍修缮补茸,则由内务府把建筑工程外包出去,购买材料及
期刊
不知不觉,自己已经到了大妈的年龄,不知道哪天踩到地雷,就要彻底变成一个老太太。每当意识到时间的巨轮在朝自己不断碾压过来的时候,就会像《佩尔·金特》里的佩尔·金特一样,面对即将被变成纽扣的命运,扪心自问,该再做些什么。   我本来以为到了现在的岁数,应该有了一手挑瓜果蔬菜的好本事,至少我小时候是这么想的。那时一个人去菜市场,面对各种菜,完全摸不着头脑。总能遇到好心的大妈,在一旁悄悄提醒你,什么样的西
期刊
“暴发户”访談等十四则
期刊
因为梁启超都说“要让天下后世评说自己”,胡适也认为“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所以,《落马官员的论定》(《杂文月刊》2015年原创版第12期)认为评价一个落马官员“似乎更难”,对贪官失意时不能像有些媒体那样一味“狂扔石头”,而应“拿事实说话”,不回避其“现在的恶”,也不简单否定其“曾经的美”。此语貌似客观,却令人担忧有心人的别出心裁,如有些人就说,刘志军建高铁“有功”
期刊
方石与卵石   黄小平   石头可以用来砌墙,但不是所有的石头都适合砌墙,比如,卵石就不行。卵石,被岁月的流水洗去了棱角,一到关键时候,就要滑头,就溜之大吉,难以同别的石头站在一起,去共同面对,去共同担当。   最适合砌墙的石头,是方石。方石,方正端庄,受得住压力,担得起责任,总是以坦荡的一面与别的石头相处,不藏着掖着,不耍奸弄滑,很容易与别的石头结合在一起,联成一个坚固的整体。   在人际交往中
期刊
对朋友老袁来说,看电影是一场神圣的仪式,虽然未必要熏香洒扫沐浴更衣,但清场是必须的。夜深人静,他把老婆孩子都哄睡着了,打开放映机,就像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窗口,他独自坐在黑暗的家庭影院里,跟着主人公或悲伤或狂喜,或神魂颠倒,或泪流满面。   作为一个哭点低的人,我理解老袁,除了对胶片的化学成像美感迷之留恋以外,也许还有一个不便告人的原因,他不习惯让人看到他随时会决堤的情绪。当眼泪汹涌而至,人会联想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