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采庄严百世师,
白头犹是一婴儿。
平生历尽风波恶,
独抱天真妩媚姿。
这首诗,是许寿裳先生的知友谢似颜为悼念先生写的四首挽诗之一。我认为很贴切,很亲和,活脱脱画出一位谦和慈祥、率直纯真的长者之风。世上不乏专业上有成就的人,但历经沧桑,始终保持赤子之心者,却令人备感亲切,由衷崇敬。许寿裳就是这样一位贤达之人。
寿裳先生是绍兴人。他为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寿裳先生是我妻子的叔祖,我不知道按传统的称谓,应当如何称呼他。我一向只是随妻子称他为四爷爷。他行四,襁褓丧父,由长兄寿昌(字铭伯)教养,这种特殊关系,符合世俗所谓长兄如父之义。正因此,先生与铭伯公一家长期过从甚密。我妻子是铭伯的孙女,每当她谈起四爷爷,都充满了眷恋、温馨和尊敬的心情。我虽然无缘随侍先生,亲承謦咳,但从先岳母和许姓亲友处陆续听过有关先生的嘉言懿行,从而时发高山仰止之叹。
寿裳先生是我国有影响的教育家。早在日本留学时期,他学的就是师范专业。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出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许寿裳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抗战胜利后,他任台湾省编译馆馆长。他延聘各方面的人才,一时李霁野、李何林、台静农、谢似颜、杨云萍、乔大壮等一大批专家、学者、翻译家,先后到台工作。
大学的讲台上,作为一位教授,许寿裳以博学著称。
由于职业不同,我对先生的一些学术专著,如《中国文学学》《考试制度述要》《周官研究》《章炳麟传》《传记研究》等,都未曾深涉。但先生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等介绍鲁迅的书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拜读过。这些著作不仅回忆了鲁迅和他一起在日本留学、一起在教育部工作和在大学教书时的许多情况,而且对鲁迅的思想和作品进行评论,已成为研究鲁迅的最基本的必读书。近年来我又陆续读到一些有关先生生平事迹的文章和诗文集,深深为先生的德行风范和学问的渊博感动。
早在青年时期,寿裳先生在日本就投身民族民主革命活动,编辑《浙江潮》,参加光复会东京分部,和鲁迅一道,追随国学大师、革命家章太炎,写了不少热切期望中华民族复兴的文章。回国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支持进步,革故鼎新,特别是在北平女师大反对章士钊、杨荫榆专横的运动中,毅然在宗帽胡同办起临时学校。为了不让莘莘学子失学,他不取任何报酬,既教书又做行政工作。他还在《莽原》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战斗性的杂文。上世纪30年代,他一直支持鲁迅,写了许多介绍和宣扬鲁迅精神的文章,1946年去台湾后又不遗余力地介绍鲁迅,为此曾引起台湾当局的不满。先生胸襟豁达,平易近人,外圆内方,临事不苟,廉洁自励,一秉大公。无论当校长、当馆长,从来不任用私人,不矫情,不做作,真正是一位谦谦君子。我妻子说他童颜鹤发,和蔼可亲,博学多能,诲人不倦,常给子侄讲唐诗,假日有时还带她们姐妹游公园或金陵名胜。这些在日记中多有记载。我每每闭目遐思,仿佛又见先生的音容笑貌,平添一种敬仰之情。今天,在新时代推进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寿裳先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爱国敬业的品德修养,对我们是有很深的现实教育意义的。
说到寿裳先生的作风,我从一些资料中看到的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上课绝对守时,哪怕只有一两个学生听课,也绝不敷衍塞责。学生的试卷、论文,都细心批改,有错别字或标点不当之处都要一一标出、改正。自己的稿件付排,清样都要亲自校对,如此等等,真是使人如对严师,如沐春风,自然不得不受他的教化。这一点,我想对我们也很有启示作用。
寿裳先生是学者,他开过教育学、心理学、西洋史、传记研究、中国小说史和文学等课程。但他研究和著述的重心,离不开国学这个大范畴。如搜集编辑《敦煌秘籍留真新编》,为俞曲园、章太炎立传,编著《文字学概要》讲义等等。他也是我国有影响的人物传记作家、诗人。香港未来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许寿裳诗集》,收录五言七言绝句、律句及四言诗共143首,序言说先生的诗作“闲雅和平,锋芒内敛,字底留哀。……离怀别绪,郁蕴诗篇。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振聋发聩”。这和先生的“外温雅而内方刚,待人和易而笃于性情”相一致。
寿裳先生毕生为启发民智、振兴中华殚精竭虑,卓著辛劳。记得钱伟长先生曾把寿裳先生一生归结为“为科教兴国而奋斗”,正是知人入理之论。我们今天纪念寿裳先生,也要继承他的遗志,在科技、文化、教育方面各尽所能,作出我们自己的努力。
说起寿裳先生与鲁迅先生的友谊。他们两人同是绍兴人,属于同乡;1902年都以官费留学日本,同入弘文书院学日语,是为同学;回国后先后在浙江、北京、广州多所学校教书,并曾同在教育部任事多年,又是同事。这“三同”之外,更主要的是同心同德,志趣相投,患难与共,历35年,始终充满“兄弟怡怡之情”。根据鲁迅夫人许广平回忆,无论在北京、广州还是上海,他们都时相过从。在上海时,鲁迅先生无论工作多么忙,看到许先生来,必定放下,把话匣子打开,滔滔不绝,间以开怀大笑。鲁迅先生不管是受到多大创伤,在许先生的同情、安慰以及正义的共鸣下,那波涛汹涌的心绪,忽然宁静平和起来了。“他们谈话的范围也很广泛,从新书介绍至古籍研讨,从欧美名著以及东洋近作,无不包罗。而彼此人事的接触,见闻的交换,可歌可泣,可喜可怒,都毫不遮瞒,尽情倾吐。这样的友谊,从来没有改变的,真算得是耐久的朋友。在鲁迅先生的交游中,如此长久相处的,恐怕只有许先生一位了。”景宋女士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他们的友谊之深。
作为浙江绍兴的乡贤,近年,家乡接连出版了《许寿裳纪念集》《许寿裳诗集》和《许寿裳书信选集》。现在《许寿裳文集》也出版了,这真是令人高兴的事。
白头犹是一婴儿。
平生历尽风波恶,
独抱天真妩媚姿。
这首诗,是许寿裳先生的知友谢似颜为悼念先生写的四首挽诗之一。我认为很贴切,很亲和,活脱脱画出一位谦和慈祥、率直纯真的长者之风。世上不乏专业上有成就的人,但历经沧桑,始终保持赤子之心者,却令人备感亲切,由衷崇敬。许寿裳就是这样一位贤达之人。
寿裳先生是绍兴人。他为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寿裳先生是我妻子的叔祖,我不知道按传统的称谓,应当如何称呼他。我一向只是随妻子称他为四爷爷。他行四,襁褓丧父,由长兄寿昌(字铭伯)教养,这种特殊关系,符合世俗所谓长兄如父之义。正因此,先生与铭伯公一家长期过从甚密。我妻子是铭伯的孙女,每当她谈起四爷爷,都充满了眷恋、温馨和尊敬的心情。我虽然无缘随侍先生,亲承謦咳,但从先岳母和许姓亲友处陆续听过有关先生的嘉言懿行,从而时发高山仰止之叹。
寿裳先生是我国有影响的教育家。早在日本留学时期,他学的就是师范专业。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出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许寿裳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抗战胜利后,他任台湾省编译馆馆长。他延聘各方面的人才,一时李霁野、李何林、台静农、谢似颜、杨云萍、乔大壮等一大批专家、学者、翻译家,先后到台工作。
大学的讲台上,作为一位教授,许寿裳以博学著称。
由于职业不同,我对先生的一些学术专著,如《中国文学学》《考试制度述要》《周官研究》《章炳麟传》《传记研究》等,都未曾深涉。但先生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等介绍鲁迅的书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拜读过。这些著作不仅回忆了鲁迅和他一起在日本留学、一起在教育部工作和在大学教书时的许多情况,而且对鲁迅的思想和作品进行评论,已成为研究鲁迅的最基本的必读书。近年来我又陆续读到一些有关先生生平事迹的文章和诗文集,深深为先生的德行风范和学问的渊博感动。
早在青年时期,寿裳先生在日本就投身民族民主革命活动,编辑《浙江潮》,参加光复会东京分部,和鲁迅一道,追随国学大师、革命家章太炎,写了不少热切期望中华民族复兴的文章。回国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支持进步,革故鼎新,特别是在北平女师大反对章士钊、杨荫榆专横的运动中,毅然在宗帽胡同办起临时学校。为了不让莘莘学子失学,他不取任何报酬,既教书又做行政工作。他还在《莽原》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战斗性的杂文。上世纪30年代,他一直支持鲁迅,写了许多介绍和宣扬鲁迅精神的文章,1946年去台湾后又不遗余力地介绍鲁迅,为此曾引起台湾当局的不满。先生胸襟豁达,平易近人,外圆内方,临事不苟,廉洁自励,一秉大公。无论当校长、当馆长,从来不任用私人,不矫情,不做作,真正是一位谦谦君子。我妻子说他童颜鹤发,和蔼可亲,博学多能,诲人不倦,常给子侄讲唐诗,假日有时还带她们姐妹游公园或金陵名胜。这些在日记中多有记载。我每每闭目遐思,仿佛又见先生的音容笑貌,平添一种敬仰之情。今天,在新时代推进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寿裳先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爱国敬业的品德修养,对我们是有很深的现实教育意义的。
说到寿裳先生的作风,我从一些资料中看到的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上课绝对守时,哪怕只有一两个学生听课,也绝不敷衍塞责。学生的试卷、论文,都细心批改,有错别字或标点不当之处都要一一标出、改正。自己的稿件付排,清样都要亲自校对,如此等等,真是使人如对严师,如沐春风,自然不得不受他的教化。这一点,我想对我们也很有启示作用。
寿裳先生是学者,他开过教育学、心理学、西洋史、传记研究、中国小说史和文学等课程。但他研究和著述的重心,离不开国学这个大范畴。如搜集编辑《敦煌秘籍留真新编》,为俞曲园、章太炎立传,编著《文字学概要》讲义等等。他也是我国有影响的人物传记作家、诗人。香港未来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许寿裳诗集》,收录五言七言绝句、律句及四言诗共143首,序言说先生的诗作“闲雅和平,锋芒内敛,字底留哀。……离怀别绪,郁蕴诗篇。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振聋发聩”。这和先生的“外温雅而内方刚,待人和易而笃于性情”相一致。
寿裳先生毕生为启发民智、振兴中华殚精竭虑,卓著辛劳。记得钱伟长先生曾把寿裳先生一生归结为“为科教兴国而奋斗”,正是知人入理之论。我们今天纪念寿裳先生,也要继承他的遗志,在科技、文化、教育方面各尽所能,作出我们自己的努力。
说起寿裳先生与鲁迅先生的友谊。他们两人同是绍兴人,属于同乡;1902年都以官费留学日本,同入弘文书院学日语,是为同学;回国后先后在浙江、北京、广州多所学校教书,并曾同在教育部任事多年,又是同事。这“三同”之外,更主要的是同心同德,志趣相投,患难与共,历35年,始终充满“兄弟怡怡之情”。根据鲁迅夫人许广平回忆,无论在北京、广州还是上海,他们都时相过从。在上海时,鲁迅先生无论工作多么忙,看到许先生来,必定放下,把话匣子打开,滔滔不绝,间以开怀大笑。鲁迅先生不管是受到多大创伤,在许先生的同情、安慰以及正义的共鸣下,那波涛汹涌的心绪,忽然宁静平和起来了。“他们谈话的范围也很广泛,从新书介绍至古籍研讨,从欧美名著以及东洋近作,无不包罗。而彼此人事的接触,见闻的交换,可歌可泣,可喜可怒,都毫不遮瞒,尽情倾吐。这样的友谊,从来没有改变的,真算得是耐久的朋友。在鲁迅先生的交游中,如此长久相处的,恐怕只有许先生一位了。”景宋女士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他们的友谊之深。
作为浙江绍兴的乡贤,近年,家乡接连出版了《许寿裳纪念集》《许寿裳诗集》和《许寿裳书信选集》。现在《许寿裳文集》也出版了,这真是令人高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