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口语交际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pty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学生在入学之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小学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一、精心创设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是在一定的交际情境中与特定的交际对象的语言交流。口语交际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教学口语交际应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怀着浓厚的兴趣学习口语交际。
  1.课堂模拟情境。即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借助创设的语言交际场景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如教学口语交际“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教师可以让几名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和小明,模拟家庭讨论“小明的生日如何过”的场景:晚上,全家人围坐在桌旁吃晚饭,小明想起明天就是自己的十岁生日,于是提出请几位同学来家吃饭的想法,妈妈觉得小孩子请客吃饭不妥当,有点浪费,爸爸却竭力赞同儿子的想法,认为过生日设宴请客既符合社会潮流,又能和同学搞好关系,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然后模仿中央电视台的著名栏目《面对面》的形式,让全班同学模仿《面对面》的主持人分别与“小明”、“妈妈”、“爸爸”交流,交换看法,陈述观点,形成双向互动的交际场景。
  2.把学生带进现实交际情境。如果能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的交际情境中,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交际热情和创新精神,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比如,教学口语交际“介绍健康小常识”,可将学生带到幼儿园,分组到大、中、小班介绍健康小常识,并根据交际对象的特点,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在整个交际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主体意识强烈。他们分工协作,借助图片和影像资料介绍健康常识并解答幼儿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形式的口语交际有客观的交际需要,有活生生的交际对象,有真实的交际场景和氛围。
  
  二、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既然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过程,那么交际过程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应该成为被动的听众,而是交际的积极参与者。“口语交际”与“说话训练”的根本区别在于:口语交际是听、说的有机结构,其核心是交际,而不是简单的听与说的相加。所以,我们应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首先,应在角色的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交际的最大特点是角色性。交际双方都扮演一定的角色,这就要求参与交际的每一方所用语言(包括体态语言)要与所扮演的角色相符。如,教学“学会赞美”时,笔者设计了三个情境:A.在大扫除中,王凯同学的表现非常出色;B.作文本发下来,丁静同学的作文写得非常好,写字也工整;C.放学回家,劳累一天的妈妈已经做好了几道可口的菜。用这三个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学生要思考角色定位:如话题A:学生可以是王凯的同学、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王凯。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你是王凯的同学,你会怎么说?如果你是王凯的老师,你会怎么说?如果你是王凯,当同学们赞美你时,你如何应答?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角色变化了,用语也要变化。接着分组练习口语交际,当学生扮演王凯的同学或老师时,训练的重点是交际用语要参与交际者的身份相称,当学生扮演王凯时,训练的重点是学会与人交往时要谦逊大方、有礼貌。而话题B、C则交给学生自己讨论:如果角色变换了应如何运用言语?这种由扶到放的训练,使学生达到了“自能”交际。
  其次,口语交际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动态性。日常的口语交际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彼此相关的话题串联起来的动态话题链。有时是围绕同一个话题展开的一系列的对答;有时则是谈论A话题引出B话题,谈论B话题引出C话题。所以,教学口语交际时,要注意把握这一特点,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如教学口语交际《介绍》时,有的介绍自己或同桌同学(介绍个体),有的介绍家庭或班级(介绍群体),有的介绍学校、家乡(介绍一处所)……学生依次朗读自己在课前准备的材料。显然,这种做法又回到了“说话”的范畴。怎么办?笔者向电视台的一些谈话节目学习,在口语交际训练课上进行模拟训练。每一轮介绍都设置一名中心谈话人,老师做节目主持人,其余学生做现场观众,在中心谈话人介绍的进程中主持人相机提问。比如,你想知道你在同学们心目中是怎样的人吗?(让现场观众参与进来)听了同学们对你的评价,你有什么感想?(让中心谈话人进行即席谈话,观众自由提问)这就使一个看似静态的介绍,变成了一个由一系列的动态的话题串起来的话题链。这个过程学生要不断地倾听、表达、交流,要不断地判断,不断地组织语言,表达见解,回答问题,使交际的每一方都有沟通交流的机会,这样的训练更接近交际的实际情境。
  作者单位
  江苏省兴化市唐刘小学
  ◇责任编辑:罗申◇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人文思想和语文知识都极其丰富的阅读教学中,如果不能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求异思维能力,学生就不可能从阅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构建求异思维训练流程    1、激活——给求异提供可能。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能根据已
期刊
教师怎样才能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主动7现以“7的分解与组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42页)教学对比为例,谈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操作学具、主动参与等方面的做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这篇课文是科学知识小品。课文通过假说恐龙灭绝的五种原因,引起人们对恐龙灭绝之谜的猜想。本单元的主题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通过观察思考去发现身边的科学。课文最后写道:“今天的人类只能在博物馆或者从电影和书籍中,来想象恐龙往日的辉煌了。”这句话意味深长,表达了人类探究恐龙灭绝原因的强烈愿望。  教学目标:  1.认识“恐、类、庞、
期刊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的思想,人教版各册语文教材均按“专题组元”,即每个单元(组)都围绕一个专题精选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课文,一组课文之间内在联系紧密,读写专题鲜明。这样编排为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达到“得法课内,受益课外,影响终身”的学习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近日,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四
期刊
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应注重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多向思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二、变式训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指通过不同的情境,分析事物的联系,研究和发现知识规律,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较好地进行迁移,使思维具有多向性。计算教学中的变式训练,就是将具有同一本质属性的各个式题不断变换呈现形
期刊
复习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二册总复习“几何初步知识”中相应内容。  复习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根据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灵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比较、推理,让学生初步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转化的发展性。  3.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推理和应用等能力;体会转化的解题思想和策略在数学学习中的意义和作用。  复习过程:
期刊
课始,教师进行启发式谈话引入新课的学习:智慧爷爷听说小朋友们非常聪明,让我们帮他解开一个秘密:他有一张藏宝图和四个信封(出示残缺不全的藏宝图,其残缺部分分别为长方形、正方形),小朋友们打开藏宝图后,按照四个信封中的要求去做,就会发现其中的秘密。大家愿意用我们的才智帮助智慧爷爷解开这个秘密吗?  老师让学生打开第一个信封,显示内容:藏宝图已残缺不全,你能从已有的碎纸片中找出残缺碎片把藏宝图拼补完整吗
期刊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新知  徐 慧    当今教师普遍重视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些情境的创设缺乏典型性,难以深入浅出地把新知识蕴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观摩田杰老师执教的“确定位置(二)”一课,顿感耳目一新。  教学情境的创设真正服务于教学内容。本节课从开课的“寻宝”游戏到介绍学生所在学校的位置,再到帮助教师设计从重庆到昆明的往返航线,情境的创设环环相扣,颇具匠心,教学的难度层层
期刊
◆学生有感◆    重庆市华新实验小学四(1)班学生:  “田老师用游戏来教我们新知识很有乐趣,让我控制不了自己,就想抢着回答问题。”  “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另外一种方法去确定位置,同时交了田老师这个朋友,田老师上课时就像是我们的同龄人,她用很多例子让我们学得很轻松。”  “田老师,上课前你问我们喜欢你什么?我没有回答,现在我可以说了,我喜欢田老师上课时的样子。”  “当课堂上说到田老师要从重庆回昆
期刊
现代物理学奠基人卢瑟福一天深夜偶尔发现一个学生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勤奋的学生本以为能够得到导师的夸奖,没想到卢瑟福竟大为恼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在做实验,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由故事反观时下的数学新课改,不难发现,在以“活动”为主旋律的课改背景下,我们的数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