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半时分,我被冻醒,捂着凉薄的被子,看着灯下的一只飞蛾。隔墙五十米处,就是鲁迅家的老宅子。在绍兴,老式的高门大院被称为老台门。我住在他家西侧胡同里一家老台门改造的青年客栈里。
鲁迅的多篇文章里都提到夜虫的鸣叫。在绍兴,我觉得连这小飞蛾都与鲁迅有关系,何况这里离他所说的百草园近在咫尺。夜里思绪多,我想到,虚云老和尚每年要到冬天才肯出来,怕一不小心踩了山路上的小生灵。弘一法师每次落座的时候,都要回身将藤椅轻摇几下,以免在藤椅里安家的虫子被压坏。到了一定的年龄后,少年式的好奇和恐惧逐渐淡去,不再会对这样的小动物发难了。何况在绍兴,这风雅之地,让野蛮人都会变得温顺。
此时,辰星透亮,推门而出,凭栏望去,高墙外四角的天空发着青。院子里寂静无声。作为绍兴名片的鲁迅故里,晚上游客散尽后就回到小城该有的日常状态,与世无争,众生平等。
上次来绍兴,在鲁迅的盛名之下,大部分时间都流连于此,没有来得及去看看其他地方。此次来,想去看看王羲之、秋瑾,以及徐渭。绍兴最不缺的就是名人,而且每一个都不是徒具虚名。勾践、嵇康、谢灵运、范仲淹、陆游、王守仁、蔡元培等,在书法、绘画、诗歌、小说、教育、哲学、政治等每一个领域,都占据了高地,有的成为无法逾越的最高峰。
头天傍晚散步时,偶遇秋瑾故居,可惜工作人员下班,大门高锁。回客栈的时候,打开百度地图,一路走到鲁迅家门口,不到一千米。秋瑾被行刑的古轩亭口,离鲁迅家也不是很远。鲁迅在写人血馒头时,应该是暗喻秋瑾的。
我最早知道秋瑾,是年轻时看到“秋风秋雨愁煞人”这句话。那时候不知道这是痛彻心扉的赴死前绝笔,还在写文章时引用过几回,以描述自己浅薄的情绪。那时候常记起人之将死时的话,一是鲁迅的“一个都不宽恕”,一是阮玲玉的“人言可畏”,一是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些不搭界的人,在最后一刻说的话都是一样的。
很多人都说,鲁迅到死也不放过那些和他过不去的人。前几年清华美院的陈丹青教授却说,他从这句话里反而看到了大先生的顽皮和恶作剧。
在鲁迅故里的展板前,看着他手书的“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我突然觉得,他真的是看透了这一切。只要读过《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三篇小说,就会发现,鲁迅真的是连人世的最后一丝温情都不相信了。这种不相信,是藏在心底的。他不宽恕的说是怨敌,其实是所有人,包括他自己。而这种不宽恕,却是发乎弘一法师那样的彻底的悲悯之心,也是荒凉之心。所以,我再读“一个都不宽恕”时很是心疼。鲁迅去世前曾嘱咐:“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与之类似的是,他的本家远侄周恩来去世时,遗愿是把骨灰撒到海里,并让邓颖超把绍兴老家的祖坟推倒平掉。
从秋瑾效仿谭嗣同做“死士”,到鲁迅和周恩来的身后选择,让我看到风雅的绍兴人骨子里的决绝。作为中国最典型的江南水乡,老绍兴的牌坊是最多的,不仅孝子多,女子亦是贞烈辈出。当年孙中山的追随者在绍兴甚众,孙中山到绍兴后说,绍兴三多:石牌坊、老坟和粪缸。这三多,其实说明了绍兴人的风骨、文脉传承和当年的起居方式。
前几年,当地的旅游推广语中经常把绍兴比作东方的威尼斯。我认为不妥。威尼斯城里的河道是紧连着海的,或者说就是海水的组成部分,而绍兴城纵横交错的河流,是它骨子里的风骚和血脉。绍兴的柔光静淌,和威尼斯的碧波荡漾完全是两回事,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和威尼斯的壁垒高筑更是大相径庭,正如绍兴美女西施和威尼斯贵妇之不同。
这样的深夜浮思,终至天亮。
步行至秋瑾故居,可能是太早了,院子里只有我一个瞻仰者。和绍兴的很多大户人家一样,这座院子让人走两间屋就会感叹“真小啊”。但你要退出时,会发现侧面有一窄门,进去之后,又有两间大房子,然后循另外一个窄门进去,又是两间大房子。如是走下去,不断走窄门,不断豁然开朗。走遍每一个房间,看遍秋瑾生活和革命的痕迹,最后来到屋后的庭院里。庭院很讲究,典型的江南布局。院子连着塔山公园,郁郁葱葱的植物掩映下,仿佛看到鉴湖女侠在这里闻鸡起舞。
瞻仰结束后,投一元硬币,在其雕塑前献上一束小白花。雕塑附近,挂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个字。秋瑾甘愿赴死之理想,与此二十四字中的一些词语相同,令人有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江南烟雨,人事太平,街市平淡冲和。乘了车去兰亭,已是日暮时分。
兰亭在绍兴郊区。闭园前一个小时匆匆进去,游客已散去。先圣王羲之最喜欢的几只鹅,在绿水中抵项而戏。刻着“蘭亭”字样的著名石碑,静穆柔润,虽有残损而遗世独立。王右军祠里的两壁上,刻着历代顶级书法家临摹的《蘭亭序》,个个法度森严,绵延千古。王羲之当年和一众友人曲水流觞之地,水映残荷,墨香浮动。这是历代中国文人的理想山野,尤其是那些从庙堂里走出来的文人的灵魂安放处。连历代帝王,都倾羡不已。以李世民为典型,一直到清朝的康熙乾隆,纷纷用摹写《蘭亭序》的方式来赞颂自己不能抵达的心灵原乡。
从兰亭出来后,搭公交车返回城里。公交车牌楼下刻着大大的书圣体“蘭亭”。夜幕下,一个姑娘在看手机,另一个男人仰头定定地看天,两人分坐字的两端,特别雅致。
在绍兴,不管走到哪里,都觉得是雅致的。我信步走过大街小巷,经常偶遇某个名人的故居,心里会暗叹:“哦,原来他也是绍兴人。”我曾在不经意间走到了仓桥直街和八字桥这样的老绍兴街区,也曾在清晨登上塔山公园最高处的七级浮屠,俯瞰绍兴全城。这里书画院众多,到处都有书画展览的海报,随处可见的毛笔字让我等惭愧。
离开绍兴前一天的傍晚,走在府山公园外的环山路上。路两旁,树木高大俊逸,手掌大的叶子婆娑掉落。经过一家叫“麓川咖啡”的小店,便走了进去。
店主是一对在南京和上海做了几年动漫的年轻人,刚刚结婚。经过了大都市的繁华,他们觉得,“在绍兴过一辈子,也就足够了”。虽然还没有完全适应绍兴的饮食,但四川籍的新娘喜滋滋地笃定自己会一直喜欢这里。
这是他们试营业的第七天,店里只有我一个客人。喝着绍兴城里最地道的咖啡,环顾四周。空阔的老房子里,陈设都是新的,连窗户也是新的。院子紧连着府山公园的山坡,凉意氤氲,草木知秋。我感觉,自己已经在这里住了很多年。
鲁迅的多篇文章里都提到夜虫的鸣叫。在绍兴,我觉得连这小飞蛾都与鲁迅有关系,何况这里离他所说的百草园近在咫尺。夜里思绪多,我想到,虚云老和尚每年要到冬天才肯出来,怕一不小心踩了山路上的小生灵。弘一法师每次落座的时候,都要回身将藤椅轻摇几下,以免在藤椅里安家的虫子被压坏。到了一定的年龄后,少年式的好奇和恐惧逐渐淡去,不再会对这样的小动物发难了。何况在绍兴,这风雅之地,让野蛮人都会变得温顺。
此时,辰星透亮,推门而出,凭栏望去,高墙外四角的天空发着青。院子里寂静无声。作为绍兴名片的鲁迅故里,晚上游客散尽后就回到小城该有的日常状态,与世无争,众生平等。
上次来绍兴,在鲁迅的盛名之下,大部分时间都流连于此,没有来得及去看看其他地方。此次来,想去看看王羲之、秋瑾,以及徐渭。绍兴最不缺的就是名人,而且每一个都不是徒具虚名。勾践、嵇康、谢灵运、范仲淹、陆游、王守仁、蔡元培等,在书法、绘画、诗歌、小说、教育、哲学、政治等每一个领域,都占据了高地,有的成为无法逾越的最高峰。
头天傍晚散步时,偶遇秋瑾故居,可惜工作人员下班,大门高锁。回客栈的时候,打开百度地图,一路走到鲁迅家门口,不到一千米。秋瑾被行刑的古轩亭口,离鲁迅家也不是很远。鲁迅在写人血馒头时,应该是暗喻秋瑾的。
我最早知道秋瑾,是年轻时看到“秋风秋雨愁煞人”这句话。那时候不知道这是痛彻心扉的赴死前绝笔,还在写文章时引用过几回,以描述自己浅薄的情绪。那时候常记起人之将死时的话,一是鲁迅的“一个都不宽恕”,一是阮玲玉的“人言可畏”,一是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些不搭界的人,在最后一刻说的话都是一样的。
很多人都说,鲁迅到死也不放过那些和他过不去的人。前几年清华美院的陈丹青教授却说,他从这句话里反而看到了大先生的顽皮和恶作剧。
在鲁迅故里的展板前,看着他手书的“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我突然觉得,他真的是看透了这一切。只要读过《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三篇小说,就会发现,鲁迅真的是连人世的最后一丝温情都不相信了。这种不相信,是藏在心底的。他不宽恕的说是怨敌,其实是所有人,包括他自己。而这种不宽恕,却是发乎弘一法师那样的彻底的悲悯之心,也是荒凉之心。所以,我再读“一个都不宽恕”时很是心疼。鲁迅去世前曾嘱咐:“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与之类似的是,他的本家远侄周恩来去世时,遗愿是把骨灰撒到海里,并让邓颖超把绍兴老家的祖坟推倒平掉。
从秋瑾效仿谭嗣同做“死士”,到鲁迅和周恩来的身后选择,让我看到风雅的绍兴人骨子里的决绝。作为中国最典型的江南水乡,老绍兴的牌坊是最多的,不仅孝子多,女子亦是贞烈辈出。当年孙中山的追随者在绍兴甚众,孙中山到绍兴后说,绍兴三多:石牌坊、老坟和粪缸。这三多,其实说明了绍兴人的风骨、文脉传承和当年的起居方式。
前几年,当地的旅游推广语中经常把绍兴比作东方的威尼斯。我认为不妥。威尼斯城里的河道是紧连着海的,或者说就是海水的组成部分,而绍兴城纵横交错的河流,是它骨子里的风骚和血脉。绍兴的柔光静淌,和威尼斯的碧波荡漾完全是两回事,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和威尼斯的壁垒高筑更是大相径庭,正如绍兴美女西施和威尼斯贵妇之不同。
这样的深夜浮思,终至天亮。
步行至秋瑾故居,可能是太早了,院子里只有我一个瞻仰者。和绍兴的很多大户人家一样,这座院子让人走两间屋就会感叹“真小啊”。但你要退出时,会发现侧面有一窄门,进去之后,又有两间大房子,然后循另外一个窄门进去,又是两间大房子。如是走下去,不断走窄门,不断豁然开朗。走遍每一个房间,看遍秋瑾生活和革命的痕迹,最后来到屋后的庭院里。庭院很讲究,典型的江南布局。院子连着塔山公园,郁郁葱葱的植物掩映下,仿佛看到鉴湖女侠在这里闻鸡起舞。
瞻仰结束后,投一元硬币,在其雕塑前献上一束小白花。雕塑附近,挂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个字。秋瑾甘愿赴死之理想,与此二十四字中的一些词语相同,令人有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江南烟雨,人事太平,街市平淡冲和。乘了车去兰亭,已是日暮时分。
兰亭在绍兴郊区。闭园前一个小时匆匆进去,游客已散去。先圣王羲之最喜欢的几只鹅,在绿水中抵项而戏。刻着“蘭亭”字样的著名石碑,静穆柔润,虽有残损而遗世独立。王右军祠里的两壁上,刻着历代顶级书法家临摹的《蘭亭序》,个个法度森严,绵延千古。王羲之当年和一众友人曲水流觞之地,水映残荷,墨香浮动。这是历代中国文人的理想山野,尤其是那些从庙堂里走出来的文人的灵魂安放处。连历代帝王,都倾羡不已。以李世民为典型,一直到清朝的康熙乾隆,纷纷用摹写《蘭亭序》的方式来赞颂自己不能抵达的心灵原乡。
从兰亭出来后,搭公交车返回城里。公交车牌楼下刻着大大的书圣体“蘭亭”。夜幕下,一个姑娘在看手机,另一个男人仰头定定地看天,两人分坐字的两端,特别雅致。
在绍兴,不管走到哪里,都觉得是雅致的。我信步走过大街小巷,经常偶遇某个名人的故居,心里会暗叹:“哦,原来他也是绍兴人。”我曾在不经意间走到了仓桥直街和八字桥这样的老绍兴街区,也曾在清晨登上塔山公园最高处的七级浮屠,俯瞰绍兴全城。这里书画院众多,到处都有书画展览的海报,随处可见的毛笔字让我等惭愧。
离开绍兴前一天的傍晚,走在府山公园外的环山路上。路两旁,树木高大俊逸,手掌大的叶子婆娑掉落。经过一家叫“麓川咖啡”的小店,便走了进去。
店主是一对在南京和上海做了几年动漫的年轻人,刚刚结婚。经过了大都市的繁华,他们觉得,“在绍兴过一辈子,也就足够了”。虽然还没有完全适应绍兴的饮食,但四川籍的新娘喜滋滋地笃定自己会一直喜欢这里。
这是他们试营业的第七天,店里只有我一个客人。喝着绍兴城里最地道的咖啡,环顾四周。空阔的老房子里,陈设都是新的,连窗户也是新的。院子紧连着府山公园的山坡,凉意氤氲,草木知秋。我感觉,自己已经在这里住了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