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省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东北黑土区中部,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我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据最新遥感资料显示,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为31519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16.5%,其中水蚀面积17575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394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广泛分布于我省各地,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地退化,加剧洪涝灾害,恶化生态环境,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据测算,全省平均每年流失土壤1.3亿吨,流失表土层0.36厘米。土壤流失速度成百倍于成土速度,水土流失已成为我省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
我省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21世纪吉林省水土保持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全省有3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按目前的治理速度计算,初步治理一遍也需近半个世纪时间。二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我省的水土流失主要靠群众自力更生投劳进行治理,资金投入很少,目前我省每年用于水土流失治理的国家补助经费只有3000万元左右,大量水土保持骨干工程无法实施。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和治理水平的提高,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要求。三是从水土流失发展趋势看,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尚未得到遏制,一些地方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土地资源更为短缺,水土流失已成为我省现代化进程中的严重制约因素。
二、主要防治对策
进入21世纪,我省已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确立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作为实施生态省建设战略的一项根本措施,明确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战略目标和行动。为实现战略目标和任务,今后应采取以下具体保证措施:
一是依法强化监督,预防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据统计。全省每年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在300多平方公里,弃土弃碴数千万方,对生态环境和江河整治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有的已很难挽救。预防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我国处于工业化过程和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时期。防止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任务十分艰巨。要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的规定,扼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保护好现有植被,重点抓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实施和验收。通过“三同时”制度的落实,使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协调好开发建设与水土保持的关系。
二是启动黑土区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工程,搞好黑土区水土保持项目示范推广工作,为黑土区水土保持项目的全面启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力推广已有的成功经验。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综合防治的有效途径。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防治的技术路线,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目前我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点应放在中度侵蚀及其以上的地区,总面积为11858平方公里范围内。东部山区、半山区要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因害设防,有效控制山洪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尽早实现省政府20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的目标;中部丘陵漫岗区应以改造坡耕地,建设基本农田为主,提高粮食单产。建设高效农业,并抓好小型蓄排等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正确处理好生态用水和农业用水的关系,做到协调发展;西部要以“三化”草原恢复治理为主要目标,采取围栏、舍饲圈养等措施,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及退耕还牧还草工作,力争从根本上对西部风蚀区实施有效治理,彻底转变我省西部草原风貌和景观。
对全省江河上中游和重要水源地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密度相对大的地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三大措施优化配置,既科学地调节径流,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减步进入江河湖库的泥沙,又合理地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当前我省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应重点抓好示范,根据不同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不同地区的治理模式,引导全社会按照成功的水土保持技术路线开展生态建设。
三是加强封育保护,依靠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恢复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依靠生态自然修复能力恢复生态,是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在指导思想和防治方略上的重大调整,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实现生态示范省建设长远目标的重要保证措施。为此,我省要搞好水土资源类型区调查,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对不同类型区采取不同的保护、封禁、治理措施,恢复生态环境。同时,要建立我省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示范区。加强对示范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及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总结经验,全面推广。要抓住当前退耕还林还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等一切有利于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机遇,采取多种措施,特别依靠法律制度、乡规民约,强化管护,实施封育保护、封山禁牧,搞好农村能源建设,为生态自然修复创造条件。
四是转变观念,改革创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从无尝使用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生态效益转变,这是今后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如何用好用活有限资金上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具有巨大的外部性。如果具有外部效益的事业在经营中得不到补偿,就难以吸引人们从事这项事业。因此,应当采取必要的补偿措施,鼓励生产要素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流动。对集体、单位和个人投身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业的,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国家要拿出一部分资金给予补偿;对国家投入的水土保持建设的竣工项目,要明晰工程产权、使用权和管理全,并进行有尝使用,回收资金用于奖励基金或扶持资金,形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良性运转机制。
五是加大水土保持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力度。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积极与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合作。针对水土保持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组织力量攻关。要成立水土保持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通过建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水土保持科技推广示范区及水土保持户外教室。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快水土保持监测系统和信息系统建设,大力应用“3a”等高新技术,努力提高水土保持科技含量,做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水土保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
我省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21世纪吉林省水土保持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全省有3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按目前的治理速度计算,初步治理一遍也需近半个世纪时间。二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我省的水土流失主要靠群众自力更生投劳进行治理,资金投入很少,目前我省每年用于水土流失治理的国家补助经费只有3000万元左右,大量水土保持骨干工程无法实施。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和治理水平的提高,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要求。三是从水土流失发展趋势看,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尚未得到遏制,一些地方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土地资源更为短缺,水土流失已成为我省现代化进程中的严重制约因素。
二、主要防治对策
进入21世纪,我省已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确立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作为实施生态省建设战略的一项根本措施,明确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战略目标和行动。为实现战略目标和任务,今后应采取以下具体保证措施:
一是依法强化监督,预防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据统计。全省每年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在300多平方公里,弃土弃碴数千万方,对生态环境和江河整治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有的已很难挽救。预防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我国处于工业化过程和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时期。防止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任务十分艰巨。要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的规定,扼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保护好现有植被,重点抓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实施和验收。通过“三同时”制度的落实,使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协调好开发建设与水土保持的关系。
二是启动黑土区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工程,搞好黑土区水土保持项目示范推广工作,为黑土区水土保持项目的全面启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力推广已有的成功经验。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综合防治的有效途径。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防治的技术路线,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目前我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点应放在中度侵蚀及其以上的地区,总面积为11858平方公里范围内。东部山区、半山区要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因害设防,有效控制山洪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尽早实现省政府20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的目标;中部丘陵漫岗区应以改造坡耕地,建设基本农田为主,提高粮食单产。建设高效农业,并抓好小型蓄排等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正确处理好生态用水和农业用水的关系,做到协调发展;西部要以“三化”草原恢复治理为主要目标,采取围栏、舍饲圈养等措施,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及退耕还牧还草工作,力争从根本上对西部风蚀区实施有效治理,彻底转变我省西部草原风貌和景观。
对全省江河上中游和重要水源地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密度相对大的地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三大措施优化配置,既科学地调节径流,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减步进入江河湖库的泥沙,又合理地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当前我省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应重点抓好示范,根据不同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不同地区的治理模式,引导全社会按照成功的水土保持技术路线开展生态建设。
三是加强封育保护,依靠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恢复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依靠生态自然修复能力恢复生态,是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在指导思想和防治方略上的重大调整,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实现生态示范省建设长远目标的重要保证措施。为此,我省要搞好水土资源类型区调查,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对不同类型区采取不同的保护、封禁、治理措施,恢复生态环境。同时,要建立我省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示范区。加强对示范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及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总结经验,全面推广。要抓住当前退耕还林还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等一切有利于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机遇,采取多种措施,特别依靠法律制度、乡规民约,强化管护,实施封育保护、封山禁牧,搞好农村能源建设,为生态自然修复创造条件。
四是转变观念,改革创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从无尝使用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生态效益转变,这是今后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如何用好用活有限资金上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具有巨大的外部性。如果具有外部效益的事业在经营中得不到补偿,就难以吸引人们从事这项事业。因此,应当采取必要的补偿措施,鼓励生产要素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流动。对集体、单位和个人投身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业的,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国家要拿出一部分资金给予补偿;对国家投入的水土保持建设的竣工项目,要明晰工程产权、使用权和管理全,并进行有尝使用,回收资金用于奖励基金或扶持资金,形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良性运转机制。
五是加大水土保持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力度。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积极与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合作。针对水土保持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组织力量攻关。要成立水土保持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通过建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水土保持科技推广示范区及水土保持户外教室。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快水土保持监测系统和信息系统建设,大力应用“3a”等高新技术,努力提高水土保持科技含量,做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水土保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