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所在。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能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材料,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优化科学材料,让学生更加投入地进行操作和探究,让学生能够在实验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科学;材料;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1009001
对于小学科学这门功课,学生的实验是离不开可供操作的材料的,“材料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材料也能够引起相应活动”,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是上好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条件。充分灵活地运用材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探究效率。学生只有通过对合适的材料进行操作和思考,才能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下面,我就谈谈如何进行科学材料的选择和组织。
一、发掘材料的引导性,激发兴趣,促进探究
对于小学科学,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要先对相应的活动材料进行预设,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材料选用的时候,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发掘材料的引导性,通过层层深入,促进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例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材料》这节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几组不同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首先,出示材料:第一组,螺丝、螺母、铁片;第二组,衣服、手套;第三组,桌子、椅子、讲台;第四组,书、本子等。学生发现这些材料都有着不同的结构,教师引导他们思考:“不同的材料都有着哪些自己的特点?”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哪一种材料比较硬。准备材料:钢尺、木条、塑料尺、易拉罐、电路检测器、烧杯、铁锤等。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够在硬度较小的材料上面留下划痕。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思考一下金属有哪些特征。对于不同材料的展示和选用,教师给予学生的探究很大的启发,使学生在发现中探究,兴趣不断增强,科学素养得以慢慢形成。
二、凸显材料的调控性,把握节奏,引导课堂
教师选用材料时,要能够把握住材料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而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很多材料也是具有调控性的,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帮助教师实现课堂的完美呈现。例如,在教学《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份比较干燥的土壤,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感官对土壤进行观察。之后,教师可以给每位学生一根细细的牙签,让学生根据土壤中很多颗粒进行分类。教师再给学生提供一杯水,让学生将这个水倒入之前干燥的土壤之中,并且观察土壤的变化过程。在学生运用感官以及相關工具观察土壤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通过这样高效的课堂调控,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课堂的秩序,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彰显材料的典型性,启发思维,总结规律
在科学这门课程之中,教师准备的科学实验材料,一方面要符合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以及科学原理,另一方面也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使学生在学完之后能够举一反三,建立起一套基本的概念,解释相应的科学现象,探索出相应的科学规律。例如,在教授《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这节课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溶解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高锰酸钾代替食盐做溶解的实验。这就使得结果更加地饱满和丰富,学生通过典型的例子,看到更好的效果。又如,在教学《磁铁有磁性》这节课的时候,教师要带领学生找到合适的材料,一元的、五角的、一角的。特别是五角的和一角的硬币有两种,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材上注意了,尽量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知识点,进而提升教学的目的性。小学科学课程对于材料的选用,要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讓学生专注于研究材料的相应结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融入探究之中,从而大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而言之,材料结构的优化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之上,充分地考虑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特点,使优化之后的结果能够让学生更加投入地进行探究和操作,更深入地进行学习。对于材料,教师也不能简单地对其定义,而要能够以一个研究者以及引导者的身份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材料的有效选取之中有效地进行探究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经历探究的过程,进而获得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单满意. 小学科学探究材料的选择策略[J]. 科技创新导报,2016,(27).
[2]刘格林.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2015,(32).
(责编韦淑红)
[关键词]小学科学;材料;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1009001
对于小学科学这门功课,学生的实验是离不开可供操作的材料的,“材料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材料也能够引起相应活动”,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是上好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条件。充分灵活地运用材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探究效率。学生只有通过对合适的材料进行操作和思考,才能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下面,我就谈谈如何进行科学材料的选择和组织。
一、发掘材料的引导性,激发兴趣,促进探究
对于小学科学,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要先对相应的活动材料进行预设,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材料选用的时候,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发掘材料的引导性,通过层层深入,促进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例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材料》这节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几组不同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首先,出示材料:第一组,螺丝、螺母、铁片;第二组,衣服、手套;第三组,桌子、椅子、讲台;第四组,书、本子等。学生发现这些材料都有着不同的结构,教师引导他们思考:“不同的材料都有着哪些自己的特点?”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哪一种材料比较硬。准备材料:钢尺、木条、塑料尺、易拉罐、电路检测器、烧杯、铁锤等。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够在硬度较小的材料上面留下划痕。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思考一下金属有哪些特征。对于不同材料的展示和选用,教师给予学生的探究很大的启发,使学生在发现中探究,兴趣不断增强,科学素养得以慢慢形成。
二、凸显材料的调控性,把握节奏,引导课堂
教师选用材料时,要能够把握住材料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而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很多材料也是具有调控性的,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帮助教师实现课堂的完美呈现。例如,在教学《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份比较干燥的土壤,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感官对土壤进行观察。之后,教师可以给每位学生一根细细的牙签,让学生根据土壤中很多颗粒进行分类。教师再给学生提供一杯水,让学生将这个水倒入之前干燥的土壤之中,并且观察土壤的变化过程。在学生运用感官以及相關工具观察土壤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通过这样高效的课堂调控,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课堂的秩序,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彰显材料的典型性,启发思维,总结规律
在科学这门课程之中,教师准备的科学实验材料,一方面要符合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以及科学原理,另一方面也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使学生在学完之后能够举一反三,建立起一套基本的概念,解释相应的科学现象,探索出相应的科学规律。例如,在教授《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这节课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溶解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高锰酸钾代替食盐做溶解的实验。这就使得结果更加地饱满和丰富,学生通过典型的例子,看到更好的效果。又如,在教学《磁铁有磁性》这节课的时候,教师要带领学生找到合适的材料,一元的、五角的、一角的。特别是五角的和一角的硬币有两种,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材上注意了,尽量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知识点,进而提升教学的目的性。小学科学课程对于材料的选用,要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讓学生专注于研究材料的相应结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融入探究之中,从而大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而言之,材料结构的优化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之上,充分地考虑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特点,使优化之后的结果能够让学生更加投入地进行探究和操作,更深入地进行学习。对于材料,教师也不能简单地对其定义,而要能够以一个研究者以及引导者的身份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材料的有效选取之中有效地进行探究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经历探究的过程,进而获得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单满意. 小学科学探究材料的选择策略[J]. 科技创新导报,2016,(27).
[2]刘格林.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2015,(32).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