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美学辞典上这样解释“审美教育”:亦称“美育”、“美感教育”。关于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美育的目标是,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发展人的审美能力、塑造人的审美意识、促进审美创造的展开,引导人的审美生活。其特点是将理论教育与美的形象的教育结合起来,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重在潜移默化;将抽象思维的教育与形象思维的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审美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理解力和美的创造力。
关键词:审美;美育;儿童;美;
中图分类号:J2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52-01
审美发展是儿童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基本依据。研究儿童的审美发展及阶段特征,是美育的目的和任务。儿童的审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需要从儿童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等多方面了解其特征。
儿童的审美活动几乎都是从视觉学习开始的。对于图画的欣赏是审美活动的过程,是审美发展的途径。儿童对于图画的欣賞多半会依据其本身主观的喜好为基准,往往会希望找出图画中的意义,寻求艺术家所欲表达的意图,及图画带给他的信息,这些都是审美意识的反应,都是审美活动的过程和阶段。儿童在欣赏过程中还无法获得成熟欣赏者所具有的那种能力,这使儿童的欣赏过程过分地依赖于知觉和个体自身的情感状态,并且通常以主题而不是以形式来作审美判断。因此他们对没有明显主题和情节特征的审美对象通常不感兴趣。
各时期的儿童有其不同的审美能力和思考方式。所以我们为孩子们准备的儿童读物也要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审美需要,以及对于图画的复杂程度的接受能力,通常会随着年龄层次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研究显示儿童的知觉分辨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进。瓦沦汀在其所著的《实验审美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关于儿童审美欣赏的实验报告:对儿童而言,美几乎总是首先与自然物体相联系。对于幼小的儿童来说,可爱、简单的动物人物形象最吸引他们。小女孩比小男孩更对“母亲与孩子”这种题材的画表现出更大的兴趣。7-8岁的儿童喜欢一幅画的理由,往往纯粹是取决于绘画中出现的物体的清晰性。在10岁和11岁以后,一些儿童可以渐渐地认识到艺术中的美和工艺中的美,尤其是在对自然事物的回想中、在庆典和仪式中、在对动物的宠爱中,还有人类的爱和友情中的美。到青少年时期,便会认识到美存在于人体的外型和面貌、存在于人类活动的产品之中。从整体上来说,孩子们对彩色会比黑白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当然画的主题甚至更有影响力。以上虽然都是实验报告,却有参考的价值。
学龄前阶段,儿童无法了解事物的恒常性,只从自己的观点去看问题,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大小、次序和分类无法确切搞清楚。对艺术品没有什么反应,艺术品只是引起感官知觉和动作的一种刺激而已。
小学低年级,这一年龄段的儿童,通常是对真与假难以分辨,现实与幻想视而为一,因此用极写实与严肃的笔触来画低年级儿童读物的插画,显然并不适宜。人物主题的插图,头大、身小的造型是低年级学生所喜爱的;在色彩方面,比较鲜明的原色系列,也较为低年级的儿童所喜欢。
小学中年级,这一年龄段的儿童,真假的概念,现实与幻想并不能区分的很具体。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作插画,可注意在人物的动作与表情上多下功夫,造型上可以跟真实物象不一致,如在造型上的夸张或变形,或根本是不存在的假象(如拟人化的动植物形象)。然而不论是跟真实物象不一致或根本不存在的假象,仍需要依靠具体的事物才能思考,其外在的形象的造型却必须是具体。抽象的东西他们无法想象,属于具象思考阶段。形象不具体或几笔线条勾画的抽象式造型,是不为这个年龄段儿童所接受的。
小学高年级,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已经脱离具象思考阶段,采用逻辑的、抽象的思考方式。真假已能明确分辨,而且有明显求真求是的倾向,因此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读物插图,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是最适当的。如果为达到趣味性或某些效果,亦可考虑用漫画式的手法。这一年龄段的儿童逐渐对幽默的人生有所感悟,插画家适度地使用漫画的手法——夸张、不一致、惊奇或荒谬,来传达某种寓意,以博取心领神会的共鸣,亦会有相当的吸引力,而且能激发他们更多的想像与联想。
通过以上对儿童审美能力和审美教育的阶段性的研究,对儿童的审美发展产生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儿童读物插图对于儿童产生的审美教育也更有针对性。
儿童读物插图是一种有着特殊的读者对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读物插图的研究既要从普遍的造型规律入手,又要充分了解儿童的生理及心理发展。儿童读物插画以其独特的、极富魅力的艺术形式,以及多样的表现形式,构成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性。对于儿童读物插图的审美作用及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与总结,是在视觉时代的当下对于儿童读物插图进行的理性挖掘。我们要运用理性的思维和敏感的艺术感觉对儿童读物插图进行创作,赋予儿童读物插图崭新的艺术生命力,使之迸发出更加令人瞩目的艺术光彩!
关键词:审美;美育;儿童;美;
中图分类号:J2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52-01
审美发展是儿童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基本依据。研究儿童的审美发展及阶段特征,是美育的目的和任务。儿童的审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需要从儿童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等多方面了解其特征。
儿童的审美活动几乎都是从视觉学习开始的。对于图画的欣赏是审美活动的过程,是审美发展的途径。儿童对于图画的欣賞多半会依据其本身主观的喜好为基准,往往会希望找出图画中的意义,寻求艺术家所欲表达的意图,及图画带给他的信息,这些都是审美意识的反应,都是审美活动的过程和阶段。儿童在欣赏过程中还无法获得成熟欣赏者所具有的那种能力,这使儿童的欣赏过程过分地依赖于知觉和个体自身的情感状态,并且通常以主题而不是以形式来作审美判断。因此他们对没有明显主题和情节特征的审美对象通常不感兴趣。
各时期的儿童有其不同的审美能力和思考方式。所以我们为孩子们准备的儿童读物也要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审美需要,以及对于图画的复杂程度的接受能力,通常会随着年龄层次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研究显示儿童的知觉分辨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进。瓦沦汀在其所著的《实验审美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关于儿童审美欣赏的实验报告:对儿童而言,美几乎总是首先与自然物体相联系。对于幼小的儿童来说,可爱、简单的动物人物形象最吸引他们。小女孩比小男孩更对“母亲与孩子”这种题材的画表现出更大的兴趣。7-8岁的儿童喜欢一幅画的理由,往往纯粹是取决于绘画中出现的物体的清晰性。在10岁和11岁以后,一些儿童可以渐渐地认识到艺术中的美和工艺中的美,尤其是在对自然事物的回想中、在庆典和仪式中、在对动物的宠爱中,还有人类的爱和友情中的美。到青少年时期,便会认识到美存在于人体的外型和面貌、存在于人类活动的产品之中。从整体上来说,孩子们对彩色会比黑白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当然画的主题甚至更有影响力。以上虽然都是实验报告,却有参考的价值。
学龄前阶段,儿童无法了解事物的恒常性,只从自己的观点去看问题,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大小、次序和分类无法确切搞清楚。对艺术品没有什么反应,艺术品只是引起感官知觉和动作的一种刺激而已。
小学低年级,这一年龄段的儿童,通常是对真与假难以分辨,现实与幻想视而为一,因此用极写实与严肃的笔触来画低年级儿童读物的插画,显然并不适宜。人物主题的插图,头大、身小的造型是低年级学生所喜爱的;在色彩方面,比较鲜明的原色系列,也较为低年级的儿童所喜欢。
小学中年级,这一年龄段的儿童,真假的概念,现实与幻想并不能区分的很具体。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作插画,可注意在人物的动作与表情上多下功夫,造型上可以跟真实物象不一致,如在造型上的夸张或变形,或根本是不存在的假象(如拟人化的动植物形象)。然而不论是跟真实物象不一致或根本不存在的假象,仍需要依靠具体的事物才能思考,其外在的形象的造型却必须是具体。抽象的东西他们无法想象,属于具象思考阶段。形象不具体或几笔线条勾画的抽象式造型,是不为这个年龄段儿童所接受的。
小学高年级,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已经脱离具象思考阶段,采用逻辑的、抽象的思考方式。真假已能明确分辨,而且有明显求真求是的倾向,因此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读物插图,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是最适当的。如果为达到趣味性或某些效果,亦可考虑用漫画式的手法。这一年龄段的儿童逐渐对幽默的人生有所感悟,插画家适度地使用漫画的手法——夸张、不一致、惊奇或荒谬,来传达某种寓意,以博取心领神会的共鸣,亦会有相当的吸引力,而且能激发他们更多的想像与联想。
通过以上对儿童审美能力和审美教育的阶段性的研究,对儿童的审美发展产生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儿童读物插图对于儿童产生的审美教育也更有针对性。
儿童读物插图是一种有着特殊的读者对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读物插图的研究既要从普遍的造型规律入手,又要充分了解儿童的生理及心理发展。儿童读物插画以其独特的、极富魅力的艺术形式,以及多样的表现形式,构成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性。对于儿童读物插图的审美作用及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与总结,是在视觉时代的当下对于儿童读物插图进行的理性挖掘。我们要运用理性的思维和敏感的艺术感觉对儿童读物插图进行创作,赋予儿童读物插图崭新的艺术生命力,使之迸发出更加令人瞩目的艺术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