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词风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苏轼是宋词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有豪气冲天的豪放词;有幽怨缠绵、情辞妩媚的婉约词;有刚柔相济,兼有豪放婉约之长的旷达而悲壮深沉的词;有充溢乡土气息的清秀之作;有情、景、理相融的富于人生哲理的词篇;苏轼的词还有清爽奇逸、清旷幽隽等多种风格。总之,他的词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 苏轼;豪迈;婉约;清旷;超逸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6-0024-02
  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朝廷贬谪,却不计个人得失,仍能以旷达的人生态度看待自己的遭遇,多次失意仍能拥有报国的一腔热血,正如其词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而宋朝时期词坛主要有豪放和婉约两派,因苏轼个性的矛盾及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苏词没有受流派拘束,展现出多样化的词风。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恢宏豪迈的词风
  苏轼在词的方面进行了创新和革新,开创了“豪放派”的先风,以其开拓旷达的胸怀,扩宽了词的内容,提升了词的社会地位。他在词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抱负以及政治上的失意,尤其是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将悲壮的情感融入其中,以此抒发作者的壮志豪情。
  如他的怀古抒情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谪时所写,是宋朝时期豪放派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词作,被誉为“千古绝唱”,开篇起笔很有气势,具有雄伟壮丽的意境美,用“惊”“拍”“卷”这类动词将人的感情融入无生命的江水中,突出想要冲破束缚的力量和气势。无数的英雄豪杰被历史的长河冲刷,在众多“风流人物”中选取火烧赤壁的“周郎”进行描写,突出其运筹帷幄,谈笑间将曹操的无数战船化为灰烬的豪迈和畅快。作者将壮丽宏伟的自然景象与英雄人物形象及其深厚的情感融为一起,化为绝美的意境,横绝古今。
  又如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通过对于狩猎情景的描写,把英雄的胆略、气魄与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志向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作者无限的豪情。上阙描写出狩猎的狂热情景,虚实结合,场面壮阔,格调高昂,读起来让人身临其境,以“老”衬“狂”,是作者内心壮士之心未逝的影射,无时无刻不希望朝廷能夠召回自己,为国效力,也为下阙作铺垫并渲染气氛。这是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作,从他的词中可以感受建功立业的抱负,再结合他怀才不遇的境况以及乐观旷达的性格可以看出,幽怨却坦荡的生活态度成为他豪放词风形成的个性基础。
  二、自然旷达的词风
  旷达作为一种情调,逐渐渗透在苏轼的豪放词和婉约词中,通过分析上述两种词风发现,苏轼在创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既豪放又旷达,既婉约又旷达的风格,尤其以“旷”为核心,为很多学者所赞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曾两次提道:“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二人之词,犹东施效颦也。”在这里王国维将东坡与稼轩的词进行了独到的解说,又指出“东坡之旷在神,白石之旷在貌。”可谓是在抓住了区别的关键,更是清晰地指出东坡词之所以旷,与他的性格、学识、人品以及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也正因如此,苏词才让后人难以模仿。当亲友离别“凄凄惨惨戚戚”时,苏轼却能够开朗地接受,道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兄弟离乡哀叹“但恐同王粲, 相对永登楼”时,他却提倡“此心安处是吾乡”随遇而安的姿态,由此可看出,苏轼旷达的词风与他的性格息息相关。这种词中所自然流露出来的那种经过沉淀后,真正属于作者内在胸怀的旷达,并非等闲之人能够写出的。如他的遇雨抒怀之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全词触景生情,语言幽默诙谐,却充满着豪迈之气,很多人将其定义为豪放词,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所表现出来笑傲人生的态度,不为外物所动,从容不迫地走自己路的形象不更是苏轼旷达情怀的展现吗?“一衰烟雨任平生”将烟雨之境推及到人生的高度,表现了词人的洒脱和乐观,虽处逆境,屡遭被贬却仍然能够不卑不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谓点睛之笔,短短几个字,却道出作者恍然间所获得的人生感悟:荣辱得失,不过是过眼云烟,又何必固执于此走不出去呢?其中“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暗指苏轼在人生中所经历的各种政治挫折。整首词,作者借雨中之行,将自身兀傲的姿态,乐观旷达的情调展现出来。
  在苏轼的很多作品中,语言也具有清旷超逸的风格,充满了奇幻的情思和明净的用语。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该句奇幻的字词表现出苏轼思维的活跃,天马行空的想象。再比如《浣溪沙》词五首中,第二首词中的“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描绘了山脚下兰草新出的芽在小溪中浸润,松树间的沙路被雨水冲刷没有了泥土,这种明净轻快画面,让人读来心中顿感清爽,一扫内心的阴霾。
  三、缠绵哀婉的词风
  苏轼不仅限于写豪放的词,还写了许多感情方面的词,内容上推陈出新,不是在妇女的娇艳姿态上下功夫,更多的是表现出悠远的神韵,不仅言情还可以明志,语言清新,展现其旷达的人生态度,情意的表现较为含蓄。如他的悼亡妻之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 鬓如霜。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词的上半部分叙写夫妻离别十余年的心理,表达词人孤独寂寞、悲凉无助的情感。并把对妻子的思念进行形象地描绘,加深词的意境。下阙回忆当年与妻子的闺房之乐,“相顾无言”更是筆力奇崛之处,此时的无言胜千言,最终回归现实,悲伤不已。这首词情意缠绵,将想象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婉约细密,让读者体会感情中凄美婉约的高雅,这样委婉含蓄的风格,与苏轼的平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又比如在《蝶恋花·泛泛东风初破五》中写道:“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简单一句,就写出沿江两岸,柳树新枝已经长出了千万条,微黄一片。再比如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一个“缺”和一个“疏”寥寥数字就展现出了寂静清冷的状态。这些词句通过绘制凄清幽静之景,委婉地展示作者被贬后的沉痛苦闷与哀叹。
  当然,在苏轼的婉约词里还透露出旷达的色彩,在描写儿女情长的作品中,大部分诗人会将立意放在相思愁苦中,而在苏轼笔下,却是另一番景象,如《菩萨蛮》中“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恋人难分难舍,却不羡慕人间,相逢虽然短暂,但是感情却是永恒的,这种乐观的感情观让读者不难想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四、结语
  苏轼这种多样化的风格,除了与他先天的聪慧有关,也与他历经磨难仍然笑对人生的态度以及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苏轼的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本,但也受到道家和佛家的影响。当他从政时,主要信奉和推行儒家的政治思想;而当他被贬时,他思想的主要倾向又转为佛老的人生哲学。他资质深厚,虽然怀有郁郁不得志的愤恨,但在词中也常被豪迈的姿态所掩盖,使读者见其旷达的一面。当然,在长期的颠沛流离,屡遭贬谪的遭遇中,不免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似的悲哀,再加上对亲朋好友的离别忧伤以及背井离乡之感,他的感情可以说是十分复杂的,反映在词的创作中,自然凸显出风格的多样性,时而豪情壮志,时而冲淡平和,更多的时候是在昂扬奋进中伴随着忧伤消沉,在旷达洒脱中饱含着空虚烦恼,在欢乐喜悦中夹杂着抑郁悲痛,在消极哀叹时又怀有积极的期待,这就是苏轼的词风。
  苏轼在文坛上声望很高,尤其是用他自己豪放、旷达的风格造就了独具特色的苏词。同时他也借鉴了晚唐时期婉约词的创作手法,力求打破传统,创造出更为深远的意境,给人深刻的寓意同时也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豪放情怀。他的词以其超然脱俗的艺术境界,形成了豪迈、婉约、清旷、超逸的词风,从而奠定了苏轼在文学史上无人能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邵冰韵.浅论苏轼词中的清旷风格[J].青年文学家,2018,(05):78.
  [3]梁丽娜.且诵且品吟诗知人——论苏轼词的多样化风格[J].汉字文化,2017,(19):50-52.
  [4]程春萍.旷达词风——苏轼多彩词风的融铸[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29-32.
  [5]周茂东.试论苏词风格的多样化[J].武当学刊,1998,(01):34-38.
其他文献
【摘要】 翻译是一种具有创造力的活动,是译者对原文语言及文化现象进行的创造性加工。译者将自身具备的语言、文化和价值观念融入译本,不仅给予了原文新的生命,还推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本文以庞德版《采薇》末章头四句为对象,探究庞德译本中呈现出的翻译特色和存在的翻译局限,以充实创造性翻译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庞德;《采薇》;创造性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友好邻国,在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方向上有异有同,同时两国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征,“数字观”就是其中的一大要点。对于古代人民的生活来说,数字的使用即能够体现人们对于生活的崇敬,也能体现出人们对于风俗、凶吉的感知。中日两国的数字观在古代便出现了例如奇偶喜好、最大数字等方面的不同,体现出中日两国对于数字的独到理解以及数字文化的特殊性。  【关键词】 中日文化;数字观;中日
期刊
【摘要】 黔西北苗族早婚现象,既是传统习惯的延续,也是苗族面临现代化浪潮冲击时,对传统婚姻形式的适调。黔西北苗族早婚人群年龄普遍小、人数比例大、受教育程度低。其早婚原因主要包括:第一,苗族的历史境遇与族群繁衍是其早婚的根源,早婚经长期积淀,演化为民族习俗,致使早婚观念固化。第二,经济发展落后,文化教育发展速度慢,法律法规执行力弱,致使早婚现象持续。第三,不断增值的聘礼使早婚意愿强烈。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诗词韵律规整、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因此,翻译诗词绝非一项容易的工作。译者不仅需要考虑字面信息的传达,还要将原诗的内涵与意境在译文中再现。意象是诗歌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负载,其翻译研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将立足于文化走出去,以《登乐游原》中有代表性的意象为例探究文化翻译观视角下诗歌意象的翻译策略选择。  【关
期刊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影响,密不可分。随着各国的信息技术的提高,电影逐渐在人们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个足不出户的时代,一个优秀的电影片名的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增加一个电影的票房。所以一个优秀的电影片名的翻译需要一个技巧和反复推敲的过程。电影片名需要体现出信息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商业价值。  【关键词】 电影片名翻译;信息价值;文化价值;审美
期刊
【摘要】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彰显人类纯粹、野性的原始生命强力,在那片红高粱地里上演动人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昭示人类本真欲望的回归,从淳朴自然的乡民到自发抗战、保卫民族国家的“战士”的转变,生命强力的迸发激荡出耀眼的光芒,升华为民族之精魂。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坚韧品格脱胎于这种原始、本真的生命欲望,不断促使人们走向光明、走向胜利。  【关键词】 生命强力;本真欲望;民族精魂;坚韧品格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好嗨哟”一词最初来源于同名网络歌曲,经过一位短视频达人的方言改编并配合魔性的表演得以在各大社交媒体中快速传播,一跃成为2019年度的网络流行词。“好嗨哟”一词流行的背后既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在文化断层与社会压力下的自我放松,也彰显出汉字语言的文化特色尤其是背后“土味方言”文化的崛起。  【关键词】 “好嗨哟”;网络语言;土味;方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以场域理论为基础,《红高粱家族》葛译本为研究文本,以修辞、习语翻译为切入点研究小说的翻译特点。发现葛倾向于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惯习、资本和场域来解释翻译特点的成因,认为与葛在学习和工作中形成的惯习、在各种场域中所拥有的资本和占据的位置有关。  【关键词】 红高粱家族;惯习;资本;场域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
期刊
【摘要】 潘金莲和庞春梅作为《金瓶梅词话》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二者的骂语独具特色,其中大骂和联骂尤为突出。两种骂语不仅能够塑造金、梅二人和受骂者,还能够推进情节和展现整体结构,并侧面反映出明代中后期社会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 潘金莲;庞春梅;骂语;联骂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6-0016-03  《金瓶梅词话》 ①作为一部长篇白话
期刊
【摘要】 茅盾在作品中创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在男权文化的影响下,已经被深深地异化,女性与男性的关系呈现异化的状态。本文列举其作品中女性被异化的现象,分析女性被异化的原因,对女性为争取人身自由所采取的行为做出评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失败背后的社会及个人原因。  【关键词】 茅盾;女性意识;男权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