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对比增强多排CT对胃癌术后无病生存的预测价值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uangyun1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术前进行腹部对比增强多排CT(ceMDCT)检查对预测胃癌患者术后1年无病生存率(DFS)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纳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具有完整术前临床和影像资料以及术后随访资料的胃癌患者237例。病例纳入标准为:(1)病理证实为原发胃癌;(2)进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术及D2淋巴结清扫术;(3)术前曾行ceMDCT检查。排除残胃癌、合并同时性转移和并存其他恶性肿瘤者,进行过新辅助治疗者也排除。根据ceMDCT显示有无壁外静脉血管侵犯(ctEMVI)将患者分为ctEMVI阳性组(影像特征表现为自肿块向邻近血管腔内连续的管状、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充盈缺损,提示肿瘤直接侵犯胃肠道平滑肌固有肌层外的静脉血管)和ctEMVI阴性组,运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DFS组间差异。根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制定的第8版标准中的胃癌影像学T分期(ctT)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阳性[N(+),定义为存在短径>8 mm的淋巴结],将入组患者再分为ctT4N(+)、ctT4N(-)、ctT1~3N(+)和ctT1~3N(-)4个亚组,进一步比较ctEMVI阳性与阴性患者各亚组间术后1年DFS的差异。对入组患者术前影像资料(ctT、ctN、ctEMVI、肿瘤位置、生长方式和ctSize)进行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建立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具备独立危险因素个数的不同,对入组患者进行危险度分级,比较不同级别之间术后1年DFS的差异。

结果

根据ceMDCT检查结果,全组237例患者中,ctEMVI阳性组72例(30.4%),ctEMVI阴性组165例。ctEMVI阳性组和阴性组1年DFS分别为55.3%和9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17,P<0.001)。ctEMVI阳性组中的ctT4N(+)亚组患者1年DFS为34.5%,明显低于ctEMVI阴性组中ctT4N(+)亚组的85.3%(χ2=19.13,P<0.001),而ctEMVI阳性组中的ctT1~3N(-)亚组患者1年DFS为77.8%,也明显低于ctEMVI阴性组中ctT1~3N(-)亚组的98.5%(χ2=15.09,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影响本组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ctEMVI(HR=3.398,95%CI:1.785~6.469,P<0.001)、ctT(HR=3.351,95%CI:1.249~8.986,P=0.017)和ctN(HR=1.987,95%CI:1.085~3.637,P=0.027)。根据具备独立危险因素(ctT、ctN和ctEMVI)个数的不同进行危险度分级,0级为不具备任何独立危险因素,1级为具备任意1个独立危险因素,2级为具备任意2个独立危险因素,3级为具备3个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度分级分析发现,0级组71例,1级组65例,2级组68例,3级组33例;4组术后1年DFS分别为98.5%、82.1%、79.0%和3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级组与1级组术后1年DFS比较,P=0.002,1级组与2级组比较,P=0.578,2级组与3级组比较,P<0.001;0~2级组术后1年DFS为86.8%,与3级组比较,P<0.001。

结论

胃癌患者术前ceMDCT诊断的ctEMVI、ctT、ctN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食管癌中较大比例为中下段食管癌,食管胃胸内吻合为中下段食管癌的最主要消化道重建方式。尽管食管癌消化道重建技术及器械在不断发展进步,手术后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仍然较高,包括吻合口漏和吻合口狭窄等。目前常见的食管胃胸内吻合方式包括了手工吻合和器械吻合。本研究回顾了有关不同的食管胃胸内吻合方式比较的国内外文献报道,从手术技术操作、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病死率等方面对不同吻合方式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比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以及工作环境的改变,肥胖及糖尿病人口数量显著增加。肥胖与糖尿病关系密切,两者相互影响。在1型糖尿病(T1DM)人群中,肥胖型T1DM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高于消瘦型T1DM,其心血管疾病致死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成为目前社会所面临的严重公共健康问题之一。然而,肥胖及糖尿病的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有限,未能有效解决肥胖、糖尿病及其引起的一系列并
目的探讨紫杉醇联合卡铂的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方案应用于Ⅲ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中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2014年12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40例临床确诊为Ⅲ期AEG患者,其中男27例,女1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至新辅助治疗组(20例)和直接手术组(20例)。病例入组标准为:(1)胃镜活组织检查确诊为AEG腺癌,且根据超声内镜及螺旋CT等
期刊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局部晚期潜在可切除食管癌推荐综合治疗,尤其应用新辅助放化疗来延长患者的生存。然而不同的患者对放化疗敏感性不一,既往报道表明,病理完全缓解(pCR)是新辅助放化疗食管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pCR的患者其预后明显优于非pCR患者。直肠癌的"watch and wait"治疗策略认为,临床完全缓解(cCR)的患者可进行密切随访,或许也可获得较好的生存。食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由于该疾病解剖部位的特殊性,其定义、分型、分期、手术路径、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规范、新辅助治疗等尚存在诸多争议。本共识旨在增强我国胸外科和胃肠外科医生对该疾病认识的同质性,以期规范AEG的外科治疗方式。本共识的达成基于当前最佳临床研究证据,参考最新国际指南与共识,结合中国外科专家组意见。针对上述争议领域,本共识共提出27项AEG外科治疗相关的推荐
目的探讨中间尾侧联合入路行腹腔镜D3淋巴结清扫加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治疗右半结肠癌合并不全性肠梗阻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急诊外科及胃肠外科收治,并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D3淋巴结清扫加CME)治疗的65例经腹部CT增强扫描或MRI和(或)电子结肠镜确诊为右半结肠癌(T1~4M0)并不全性肠梗
目的评价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右颈部吻合术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3年1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五科行全腔镜食管癌根治颈部吻合术的169例Ⅰ~Ⅲ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全组均行常规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其中82例行右颈部吻合(右颈部吻合组),87例行左颈部吻合(左颈部吻合组)。右颈部吻合组与左颈部吻合组分别从右、左颈胸锁乳突肌前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