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术前进行腹部对比增强多排CT(ceMDCT)检查对预测胃癌患者术后1年无病生存率(DFS)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纳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具有完整术前临床和影像资料以及术后随访资料的胃癌患者237例。病例纳入标准为:(1)病理证实为原发胃癌;(2)进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术及D2淋巴结清扫术;(3)术前曾行ceMDCT检查。排除残胃癌、合并同时性转移和并存其他恶性肿瘤者,进行过新辅助治疗者也排除。根据ceMDCT显示有无壁外静脉血管侵犯(ctEMVI)将患者分为ctEMVI阳性组(影像特征表现为自肿块向邻近血管腔内连续的管状、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充盈缺损,提示肿瘤直接侵犯胃肠道平滑肌固有肌层外的静脉血管)和ctEMVI阴性组,运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DFS组间差异。根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制定的第8版标准中的胃癌影像学T分期(ctT)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阳性[N(+),定义为存在短径>8 mm的淋巴结],将入组患者再分为ctT4N(+)、ctT4N(-)、ctT1~3N(+)和ctT1~3N(-)4个亚组,进一步比较ctEMVI阳性与阴性患者各亚组间术后1年DFS的差异。对入组患者术前影像资料(ctT、ctN、ctEMVI、肿瘤位置、生长方式和ctSize)进行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建立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具备独立危险因素个数的不同,对入组患者进行危险度分级,比较不同级别之间术后1年DFS的差异。
结果根据ceMDCT检查结果,全组237例患者中,ctEMVI阳性组72例(30.4%),ctEMVI阴性组165例。ctEMVI阳性组和阴性组1年DFS分别为55.3%和9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17,P<0.001)。ctEMVI阳性组中的ctT4N(+)亚组患者1年DFS为34.5%,明显低于ctEMVI阴性组中ctT4N(+)亚组的85.3%(χ2=19.13,P<0.001),而ctEMVI阳性组中的ctT1~3N(-)亚组患者1年DFS为77.8%,也明显低于ctEMVI阴性组中ctT1~3N(-)亚组的98.5%(χ2=15.09,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影响本组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ctEMVI(HR=3.398,95%CI:1.785~6.469,P<0.001)、ctT(HR=3.351,95%CI:1.249~8.986,P=0.017)和ctN(HR=1.987,95%CI:1.085~3.637,P=0.027)。根据具备独立危险因素(ctT、ctN和ctEMVI)个数的不同进行危险度分级,0级为不具备任何独立危险因素,1级为具备任意1个独立危险因素,2级为具备任意2个独立危险因素,3级为具备3个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度分级分析发现,0级组71例,1级组65例,2级组68例,3级组33例;4组术后1年DFS分别为98.5%、82.1%、79.0%和3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级组与1级组术后1年DFS比较,P=0.002,1级组与2级组比较,P=0.578,2级组与3级组比较,P<0.001;0~2级组术后1年DFS为86.8%,与3级组比较,P<0.001。
结论胃癌患者术前ceMDCT诊断的ctEMVI、ctT、ctN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