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心灵深处走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jh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自改习作,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思考、反复修正、认识由肤浅逐渐走向深刻并融入了个性的学习过程,其中个体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是重要的。因此教学生自改,我们不能仅满足于皮毛式的修改,如纠正错别字、疏通词句、调整语段等,还应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习作的灵魂,从整体的角度和表达的需要,带着感情往心灵深处走,这样改出来的习作才会富有个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个性化自改习作呢?
  一、激发学生个性化的自改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兴趣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这段话阐明了兴趣培养的精细和复杂。一个优秀的习作指导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每一寸培养兴趣的“潮湿的土壤”,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个性化的自改兴趣,变“要我改”为“我要改”。
  1、故事激改。如讲王安石、福楼拜、鲁迅等如何反复修改作品的故事,以学生敬仰的大家的实例,引发他们对修改的重视与兴趣。
  2、现身说改。教师可讲讲自己成功的作文或已发表的文章是如何修改的并展览稿纸,或让成功作文的学生谈谈自改体会,以身边的实例,增强学生对自改的信心与兴趣。
  3、尝试自改。要让学生在自改中品尝“提高”的快乐,并从中产生切身的体会,把重视、信心与兴趣落到实处;引导他们对修改前后的习作进行对比,哪怕只是一点点进步,教师也应大力扶持和激励,帮助学生树立起修改的自信心,并使自信成为他们巩固兴趣的基础。
  二、拓宽学生个性化的自改途径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自改方法如读改法、反思法、推敲法等,还要变换自改形式如面批面改、粗批细改、合作互改等,让学生学会自改,更要拓宽自改途径,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充实自己的习作,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放手让学生独立自改,相信学生会改好的。
  1、感悟揣摩中改。如陈茗同学的n习作《别了,我的同桌》,叙述的是与好友分别的事,但写到分别时,习作只是说:“我记得那天下着雨,我对叶子说,我要转走了。”语言简单而又平直,引不起别人阅读的兴趣。习作中还有好几处这样平铺直叙的语段,缺乏细腻、生动的描写,语言显得干涩、呆板。这种情形,在其他同学的习作中也时常见到,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去修改呢?我先启发学生回忆当时送别的场景,重新体验那种难分难舍的依依惜别之情,再引导揣摩如何运用一些灵动的语言来再现当时的情境。经过感悟揣摩,她将这段文字改为:“我对叶子说,我要转走了。这时窗外的雨下得正起劲,看不清雨丝,只觉得四周都是灰蒙蒙的雨帘,到处都是湿淋淋的。”这样一改,语句就饱含不舍、忧伤的情感,事件、景物互衬,给人一种“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美感。
  2、探究反思中改。例如刘华同学的习作《瞧这爷俩》中的片断,原来是这样写的:一会儿,爸爸又送菜来了,只听爷爷说:“店小二,来两斤老白干儿!”爸爸呆了一下,才喊了一声:“好哩!”接着马上拿来两瓶酒,摆在爷爷面前:“客官,请!”大家笑了。刘华同学经过反复自读探究,感觉到习作中描写了爷爷、爸爸的语言,却没有形象地写出他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来,就好像手持木偶,虽替木偶说了话,却无法使它的神态表露出来,显得干瘪呆板。经过深入思考,他认为要想使这段话变得具体生动、有肉有血、人物形神兼备,就要对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如:爷爷是怎样“说”的?爸爸是怎样“呆”的?“酒”又是如何“拿”的?大家是怎样“笑”的?于是他改为:一会儿,爸爸又送菜来了,只见爷爷端坐首席,翘着二郎腿,手指敲着桌面,大声嚷嚷道:“店小二,来两斤老白干儿!”爸爸先是一愣,马上回过神来,拖长了调子应了一声:“好哩——”立即从厨房捧出两瓶酒,恭恭敬敬摆在爷爷面前,笑眯眯地说:“客官,请——”大家顿时笑得前仰后合,奶奶连眼泪都笑出来了。这样自改,将爷爷、爸爸的语言描写与他们的动作神态有机结合在一起,人物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习作也平添了几分生趣。
  3、对话交流中改。《新课标》要求“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也就是说,学生的习作应当有充分的交流和评改,这当然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我的学生习作交上来后,我并不立即进行“终审判决”,而是利用晨会、课外活动等时间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进行心灵沟通。在学生认为自己的习作已是无可挑剔的情况下,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帮助他们发现习作中的主要问题,适时点拨,指点迷津,这样能让学生“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习作也在“千锤百炼”中更趋完美。可见,往心灵深处走就是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生活,并把自己的独特感受个性化地表达出来。但它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去挖深,也不是刻意去“做”,而是突出个性体验,强调独特发现,充分表达,并持之以恒,使学生养成习惯,把对习作的反复修改看成是习作的一种需要。
其他文献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互动”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因为音乐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来塑造、表现、创造音乐美,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双向互动中得到教学相长。  互动式教学是一致公认的新型教学方法,它能充分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是主体,课堂中的学习任务是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合作去完成的,从而使学生学会知识、
期刊
“作文,作文,作得人头疼。”这是一句广泛流传于学生之中的口头禅,足可见作文是令许多学生望而生畏的。就我工作的农村小学而言,对作文感兴趣的同学仅占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十六左右,有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同学对作文不甚感兴趣,甚至是根本没有兴趣,写作文纯粹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说句实在话,农村小学生的父母大多文化程度低,他们连自己说话也是语病多多,让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说话、作文能力,对他们来说简直
期刊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转化成文字的书面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然而几十年来的作文教学存在着使学生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的弊病。笔者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感到,应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总结了不少经验,如下:  一、深入生活了解周围的人和事,用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作文教学不仅仅是追求升学,更是人才的培养。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
期刊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做数学学习的主人。面对这一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巧。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教学媒体也在不断地提高层次。从最初的视听技术的运用到目前计算机及网络的广泛普及,已经使传统的直观教学方式拓宽为多种媒体的教学。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但能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于小
期刊
引导学生“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这是为了进一步传承祖国优秀文化,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一册写字部分的编排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数量少:全册汉字要求认的是400个,而要求写的仅100个。学生每课的习字量只有3-4个汉字
期刊
21世纪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有良好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我认为必须坚持教学上的“对外开放”,即广泛的听课,它有利于在短期内引进革新的教育思想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地理教师要听好课,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记住自己是“学生”  听课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和借鉴。但实际上有的教师或囫囵吞枣,不知其味;或为了完成学
期刊
启发式教学是教学实践中一个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知识无限与人生有涯的矛盾的日益尖锐,启发式教学成了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的重大课题。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许多教育家提出了诸多见解,这对我国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在这里我想就两个方面谈一谈:  一、暗示——潜意识启发式教学  本世纪六十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里戈里·洛扎诺夫创立了一种高效教学方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激发写作兴趣”。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关键所在。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根据平时的观察,我得出了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几种方法:  一、命题灵活引兴味  作文命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因为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他们的阅历正在逐步丰富,他们的思想正在逐步成熟。因此,作文命题要贴近他们的生活,才能使他们乐于表达成长的点点滴滴。
期刊
我校位于美丽的宁阳县葛石镇神童山脚下,神童山风景秀丽,但是离县城较远。长期以来,偏远山区初中音乐教学总是慢半拍于城市,尽管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已六个年头,可至今我们的音乐教学还脱离不了老师上面弹唱、学生下面跟唱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枯燥乏味的音乐教学着实让人心疼,在校园内几乎听不到学生的歌唱声,更看不到舞动的身影。如何让山区初中音乐课堂丰富多彩,如何紧跟新课程改革的节拍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