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学生给人们的印象是大方有礼,我一直想探究是怎样的行为规范或品德教育能这么成功地影响学生。2011年6月,我有幸赴香港葛量洪校友会黄埔学校和位于深水埗的英华小学进行交流学习,从许多看得见的地方发现了香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些端倪。
一、直观、生动的宣传方式
举例一:卫生纸筒墙
我们去的时候,黄埔学校刚好举办环保宣传,学校里并没有我们这边传统的最常见的图片展、文字宣传栏,我看见的是一面长长的用废弃卫生纸筒粘贴成的墙。卫生纸筒都被学生用颜料涂上五彩缤纷的颜色和各种图案,密密地排在一起,非常漂亮。这堵墙就竖在大厅里,既是一道风景,又是非常好的变废为宝的宣传。
纸墙的旁边,立着一个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板,上面也见不到很多的文字。宣传板的底板是三种颜色纸,棕色、蓝色和黄色,非常鲜明地表示在香港到处可见的分类垃圾筒。在棕色底板上,写着英文单词“Plastic”——塑料制品,然后文字的下方,用透明胶把真实的空塑料瓶、塑料袋、塑料盒、塑料包装纸等贴在上面;在蓝色底板上,写着“Waste paper”——废纸,下方将各种纸张贴出来;在黄色底板上,写着“Metals”——金属制品,并贴有各式各样的易拉罐和金属包装盒。这种直观、生动的教育,把实物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一看就懂,而且印象深刻。
大厅里,还有学校童子军到南丫岛开展环保行动的照片展,并附上了很多小童军写下的感受。
感受:该学校的环保教育能够选择最贴近学生,最能走进学生心灵的途径。
举例二:身边的榜样
在黄埔学校的楼梯、过道的墙面上,张贴了许多教育如何待人接物的照片。照片上的人物,或者说模特儿,都是黄埔学校的学生。几个孩子在灿烂的微笑——这张照片的下方写着“保持和善的笑容”;有个孩子向迎面走来的同学挥手、微笑——照片上写着“与人见面时点头、微笑打招呼”;两个孩子友好地搭着肩膀——“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会说‘谢谢’”;还有许许多多学生模特儿创设出各式各样的场景,向大家诠释着“遇到不合心意的事情,不乱发脾气”“受人称赞时,要微笑答谢”“要与别人说‘早晨’、‘午安’、‘再见’”等等非常具体的礼貌之举。
感受:如果学校只向学生粗线条地提出“讲文明”“讲礼貌”“热爱班级”,又未曾进行具体、形象的展示,那么我们的德育效果难免显得空、泛。
举例三:投稿形势榜
黄埔学校用一种非常活泼的形式来激励学生往校报投稿——“投稿形势榜”。
那是一棵用彩纸剪贴出来的硕大的苹果树,枝繁叶茂,结满了果实。每一颗苹果代表一个班级,上面用大大的阿拉伯数字标明该班在截止日期之前的投稿件数。那漂亮的颜色和图案,那醒目的数字,无一不吸引你每次从它身边走过时就望上几眼,于是你的心绪就随着那数字或喜或悲或焦急,你就会有跑回教室,马上执笔为班级写点什么的冲动。
感受:作为学生,你喜欢老师将投稿结果用白纸黑字打印出来,张贴在公告栏,还是喜欢黄埔学校的漂亮的苹果树?哪一种会更加激起你的投稿欲望?
二、大力彰显学生成果
举例一:荣誉展示厅
两所学校有个显著的共同点:学校大厅实际上已成为成果展示厅。学生们所得的各种奖项、荣誉的奖杯、证书,全部摆放在特制的大玻璃展台、展柜里。放眼望去,明晃晃、金灿灿的一片。让人一踏进校门,就感觉到:“这所学校有这么多出色的成绩,这里的学生肯定很棒!”
感受:奖杯就在那么显眼的地方放着,我相信,奖杯的主人必定非常的自豪,而这种自豪感,会激励着更多的学生力争在展台上能有“一席之地”。
举例二:漂亮的通告
不管是哪种评比,学校会将评比结果用非常漂亮的海报通报全校。黄埔学校有一项“超级新星”评比。评比内容有“服务之星”“进步之星”“友谊之星”“才艺之星”“运动之星”“积极之星”等。参观的当天我就发现学校将该月份获得星号的学生名字张贴在大海报上,那张海报有黑板那么大。海报非常漂亮、卡通,学生们时常驻足观看,而且那些光荣的名字会一直出现在海报上直到六月份的新星诞生。
感受:获得荣誉的学生每天上学放学时,在海报前经过时,一定会望一眼自己的名字,(人都这样,不是吗?)心里的自豪油然而生,继而提醒自己:“下个月我还要看见自己的名字在这儿,我一定要继续加油哦!”荣誉是一种角色感的赋予,一种定位,这种自我暗示与激励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举例三:学生作品展示
美术室里,壁柜上、桌子上,甚至靠墙的地上,摆满了学生制作的手工艺品,墙上挂满了画。有些在我看来非常粗糙,但它就在那儿,自信地、毫无保留地展示着粗糙的美。模型室的展柜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种模型,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但每一件作品都大大方方地呈现在大家眼前。
感受:香港的教育,很自然,不做作,教师从心底里赞赏、欣赏孩子的成果,学生们的自信、从容由此而生。教育工作者包容的教育心态,也令学生们学会欣赏他人、尊重他人。
三、创设各种实在、有趣的活动
举例一:“学生大使”计划
“学生大使”计划是英华小学一项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学生以主人的身份,接待本地及外地的教育团体(我们此次到访就是由“大使”们接待的)。他们运用“两文三语”(中文、英文、普通话、粤语、英语),为来宾介绍学校的设施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宾会根据“大使”的“服务”给予回馈评价。假如来宾向学校反映该“大使”语言过关,服务周到,那么这位“大使”将获得特制的勋章。
根据校方的统计,学生每年接待超过五十个单位、一千位来宾。他们在过程中学习社交技巧,培养自信,并增加了对学校的归属感。
接待我的是一个叫Steve的男“大使”。Steve六年级了,戴着眼镜,非常彬彬有礼。他对学校的了解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他并不是简单地介绍情况,他对学校的教育、老师的教学方法、场室的布置因由都很清楚,也很支持学校的做法,并且深深以自己能是英华的一份子而骄傲。我好奇地问他:“你向我介绍了这么多,这么详细,是老师帮你准备的稿子吗?”他摇摇头:“老师只是列了个清单,告诉我们有哪些方面可以向你们介绍,老师还帮我们安排好参观的次序,让我们错开时间,不要同一时间挤同个地方。其它的都是我们自己准备。”
感受:我由衷佩服该校老师们准备工作的抓大放小、粗中有细——这种“粗”,是为了让学生尽情发挥;这种“细”,是一种扶持,是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体验成功的有力保障。
举例二:创意评估主题
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与创新。英华小学从2004-2005学年度开始,每年都为评估活动设定一个主题,来贯穿该年的学习评估活动,累计来自测考、日常作业和操行的分数,领取“终极大奖”,利用奖励计划,鼓励孩子坚持努力学习,积极参与评估活动。
每年的主题都具备扣人心弦、匠心独运的故事情节。比如第一次的评估主题是“拯救林木木”。校长和几位老师,利用一个酷似校长儿子的橡皮娃娃,编排了一幕“校长儿子林木木被大头佛劫持”的故事,并在开学典礼上演出,号召全校同学利用学习成绩,换取兵器,为正义而战,为校长的“家庭幸福”而奋斗,击退“大头佛”,拯救林木木。
2005-2006学年度,学校推出“头文字A”来激励学生。那年的学习方向就是利用成绩换取跑车组件,再以组件换取“终极大奖”——模型跑车。再比如2007-2008学年度,配合北京奥运年,当年的评估主题是“英华奥运”;2006-2007学年度,中国大力推动“西北大开发”项目,学校的评估主题为“英华Express”,学生以累积的分数换领火车;2008-2009学年度,评估主题为“英华勇士闯星空”,学生勇士们挑战多重成绩关卡,把照耀银河系的四十五粒守护星重新抢回以“拯救宇宙”。
英华小学一直沿用这种“从游戏中学习”的理念。因为这是一所男校,而“好动”“好奇”“好竞争”是男孩子与生俱来的性格。充满挑战性的游戏能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体验团队精神,当然,“剧情”就是这项活动的灵魂。
感受:“活动是德育的载体”,可有时候,由于活动太密集,或者我们有意无意地过分注重形式,结果许多活动变成走过场,学校师生疲于应付,更不消说有显著的效果。在香港这两所学校里,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千方百计让活动更吸引人,让学生能看见他们需要看的,听见他们需要听的,思考他们必须去想的,尝试他们需要去经历的。
两天的交流学习时间很短,但香港学校德育实践的特色与坚持,在我脑海里烙下了不可磨灭的鲜活的印记。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直观、生动的宣传方式
举例一:卫生纸筒墙
我们去的时候,黄埔学校刚好举办环保宣传,学校里并没有我们这边传统的最常见的图片展、文字宣传栏,我看见的是一面长长的用废弃卫生纸筒粘贴成的墙。卫生纸筒都被学生用颜料涂上五彩缤纷的颜色和各种图案,密密地排在一起,非常漂亮。这堵墙就竖在大厅里,既是一道风景,又是非常好的变废为宝的宣传。
纸墙的旁边,立着一个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板,上面也见不到很多的文字。宣传板的底板是三种颜色纸,棕色、蓝色和黄色,非常鲜明地表示在香港到处可见的分类垃圾筒。在棕色底板上,写着英文单词“Plastic”——塑料制品,然后文字的下方,用透明胶把真实的空塑料瓶、塑料袋、塑料盒、塑料包装纸等贴在上面;在蓝色底板上,写着“Waste paper”——废纸,下方将各种纸张贴出来;在黄色底板上,写着“Metals”——金属制品,并贴有各式各样的易拉罐和金属包装盒。这种直观、生动的教育,把实物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一看就懂,而且印象深刻。
大厅里,还有学校童子军到南丫岛开展环保行动的照片展,并附上了很多小童军写下的感受。
感受:该学校的环保教育能够选择最贴近学生,最能走进学生心灵的途径。
举例二:身边的榜样
在黄埔学校的楼梯、过道的墙面上,张贴了许多教育如何待人接物的照片。照片上的人物,或者说模特儿,都是黄埔学校的学生。几个孩子在灿烂的微笑——这张照片的下方写着“保持和善的笑容”;有个孩子向迎面走来的同学挥手、微笑——照片上写着“与人见面时点头、微笑打招呼”;两个孩子友好地搭着肩膀——“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会说‘谢谢’”;还有许许多多学生模特儿创设出各式各样的场景,向大家诠释着“遇到不合心意的事情,不乱发脾气”“受人称赞时,要微笑答谢”“要与别人说‘早晨’、‘午安’、‘再见’”等等非常具体的礼貌之举。
感受:如果学校只向学生粗线条地提出“讲文明”“讲礼貌”“热爱班级”,又未曾进行具体、形象的展示,那么我们的德育效果难免显得空、泛。
举例三:投稿形势榜
黄埔学校用一种非常活泼的形式来激励学生往校报投稿——“投稿形势榜”。
那是一棵用彩纸剪贴出来的硕大的苹果树,枝繁叶茂,结满了果实。每一颗苹果代表一个班级,上面用大大的阿拉伯数字标明该班在截止日期之前的投稿件数。那漂亮的颜色和图案,那醒目的数字,无一不吸引你每次从它身边走过时就望上几眼,于是你的心绪就随着那数字或喜或悲或焦急,你就会有跑回教室,马上执笔为班级写点什么的冲动。
感受:作为学生,你喜欢老师将投稿结果用白纸黑字打印出来,张贴在公告栏,还是喜欢黄埔学校的漂亮的苹果树?哪一种会更加激起你的投稿欲望?
二、大力彰显学生成果
举例一:荣誉展示厅
两所学校有个显著的共同点:学校大厅实际上已成为成果展示厅。学生们所得的各种奖项、荣誉的奖杯、证书,全部摆放在特制的大玻璃展台、展柜里。放眼望去,明晃晃、金灿灿的一片。让人一踏进校门,就感觉到:“这所学校有这么多出色的成绩,这里的学生肯定很棒!”
感受:奖杯就在那么显眼的地方放着,我相信,奖杯的主人必定非常的自豪,而这种自豪感,会激励着更多的学生力争在展台上能有“一席之地”。
举例二:漂亮的通告
不管是哪种评比,学校会将评比结果用非常漂亮的海报通报全校。黄埔学校有一项“超级新星”评比。评比内容有“服务之星”“进步之星”“友谊之星”“才艺之星”“运动之星”“积极之星”等。参观的当天我就发现学校将该月份获得星号的学生名字张贴在大海报上,那张海报有黑板那么大。海报非常漂亮、卡通,学生们时常驻足观看,而且那些光荣的名字会一直出现在海报上直到六月份的新星诞生。
感受:获得荣誉的学生每天上学放学时,在海报前经过时,一定会望一眼自己的名字,(人都这样,不是吗?)心里的自豪油然而生,继而提醒自己:“下个月我还要看见自己的名字在这儿,我一定要继续加油哦!”荣誉是一种角色感的赋予,一种定位,这种自我暗示与激励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举例三:学生作品展示
美术室里,壁柜上、桌子上,甚至靠墙的地上,摆满了学生制作的手工艺品,墙上挂满了画。有些在我看来非常粗糙,但它就在那儿,自信地、毫无保留地展示着粗糙的美。模型室的展柜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种模型,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但每一件作品都大大方方地呈现在大家眼前。
感受:香港的教育,很自然,不做作,教师从心底里赞赏、欣赏孩子的成果,学生们的自信、从容由此而生。教育工作者包容的教育心态,也令学生们学会欣赏他人、尊重他人。
三、创设各种实在、有趣的活动
举例一:“学生大使”计划
“学生大使”计划是英华小学一项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学生以主人的身份,接待本地及外地的教育团体(我们此次到访就是由“大使”们接待的)。他们运用“两文三语”(中文、英文、普通话、粤语、英语),为来宾介绍学校的设施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宾会根据“大使”的“服务”给予回馈评价。假如来宾向学校反映该“大使”语言过关,服务周到,那么这位“大使”将获得特制的勋章。
根据校方的统计,学生每年接待超过五十个单位、一千位来宾。他们在过程中学习社交技巧,培养自信,并增加了对学校的归属感。
接待我的是一个叫Steve的男“大使”。Steve六年级了,戴着眼镜,非常彬彬有礼。他对学校的了解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他并不是简单地介绍情况,他对学校的教育、老师的教学方法、场室的布置因由都很清楚,也很支持学校的做法,并且深深以自己能是英华的一份子而骄傲。我好奇地问他:“你向我介绍了这么多,这么详细,是老师帮你准备的稿子吗?”他摇摇头:“老师只是列了个清单,告诉我们有哪些方面可以向你们介绍,老师还帮我们安排好参观的次序,让我们错开时间,不要同一时间挤同个地方。其它的都是我们自己准备。”
感受:我由衷佩服该校老师们准备工作的抓大放小、粗中有细——这种“粗”,是为了让学生尽情发挥;这种“细”,是一种扶持,是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体验成功的有力保障。
举例二:创意评估主题
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与创新。英华小学从2004-2005学年度开始,每年都为评估活动设定一个主题,来贯穿该年的学习评估活动,累计来自测考、日常作业和操行的分数,领取“终极大奖”,利用奖励计划,鼓励孩子坚持努力学习,积极参与评估活动。
每年的主题都具备扣人心弦、匠心独运的故事情节。比如第一次的评估主题是“拯救林木木”。校长和几位老师,利用一个酷似校长儿子的橡皮娃娃,编排了一幕“校长儿子林木木被大头佛劫持”的故事,并在开学典礼上演出,号召全校同学利用学习成绩,换取兵器,为正义而战,为校长的“家庭幸福”而奋斗,击退“大头佛”,拯救林木木。
2005-2006学年度,学校推出“头文字A”来激励学生。那年的学习方向就是利用成绩换取跑车组件,再以组件换取“终极大奖”——模型跑车。再比如2007-2008学年度,配合北京奥运年,当年的评估主题是“英华奥运”;2006-2007学年度,中国大力推动“西北大开发”项目,学校的评估主题为“英华Express”,学生以累积的分数换领火车;2008-2009学年度,评估主题为“英华勇士闯星空”,学生勇士们挑战多重成绩关卡,把照耀银河系的四十五粒守护星重新抢回以“拯救宇宙”。
英华小学一直沿用这种“从游戏中学习”的理念。因为这是一所男校,而“好动”“好奇”“好竞争”是男孩子与生俱来的性格。充满挑战性的游戏能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体验团队精神,当然,“剧情”就是这项活动的灵魂。
感受:“活动是德育的载体”,可有时候,由于活动太密集,或者我们有意无意地过分注重形式,结果许多活动变成走过场,学校师生疲于应付,更不消说有显著的效果。在香港这两所学校里,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千方百计让活动更吸引人,让学生能看见他们需要看的,听见他们需要听的,思考他们必须去想的,尝试他们需要去经历的。
两天的交流学习时间很短,但香港学校德育实践的特色与坚持,在我脑海里烙下了不可磨灭的鲜活的印记。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