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863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品德课在农村小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教研氛围也相对较浓。然而,我在参加对一所农村小学品德学科专项视导检查时,却发现图文并茂的品德教材在课堂上成了看看花摸摸草的朗读材料,课堂上除了难得几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剩下的都是老师的讲解、学生的齐读,新课标中的要求体现很少,而且,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于是,我对该校8位专兼职品德教师的教学行为现状进行了调查。
  诸如以上不良的教学行为,又怎能提高品德学科的教学效率呢?于是,我与该校的品德教研组一起,分析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的策略,希望能使该校品德学科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一、强化校本研修,注重二次备课
  【典型问题1】 脱离个人特点,照搬照抄他人的优秀教学设计。
  【现象描述】 品德教师多为语文教师或班主任兼任,由于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很好地对教材进行解读,这使得他们不得不出现借鉴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很少有教师自己的思考和设计。
  【分析诊断】 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需要联系社会环境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教学。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生活,才能制订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设计教案的过程是关注学情的过程,他人的优秀教案对自己的学生肯定不是最适合的。由此可见,照搬照抄他人的教案导致教学缺乏创造性,这已经成为新课程深入实施的瓶颈。
  【对策探究】
  1.强化校本研修,保证有效备课
  针对以上现状,学校品德教研组的管理、监督作用要加强。
  (1)分工准备:教研组长在学期初制订学科备课分工表,明确每位教师的备课任务。主备教师需钻研课标、教材、搜集相关资源、制作课件、设计教案。
  (2)集中交流:主备教师对主备教案作具体说明,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环节设计、设计意图说明。其余教师在活动前熟悉教材,阅读主备教师的教案,提出自己的观点,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大家讨论形成主备教案和课时资料包。这样,“拿来主义”“资源共享”就失去了存在的市场。
  2.注重二次备课,强调独创思考
  教师对主备的教案要进行二次备课。对教案中利用的资源要做冷思考,剔除不符合本班学生的内容,增加学生熟悉的本地的课程资源,补充课前了解到的本班学生鲜活的事例等。在教案后写上本班学生的学情分析,详细写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样的举措无形中给了教师再次走进教案的机会,并根据实际对教学设计再次斟酌,产生新的思考。
  例如:张老师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城乡巨变》中有一个环节是“指导学生通过故事了解自己的家乡”,首次备课时是这样设计的:
  出示荔枝,猜猜:需要几天才能把荔枝送到西安?(唐朝时期大家猜猜大约需要几天才能把荔枝送到西安?)
  而现在到处都能买到新鲜荔枝,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茂名到广州机场通过高速公路需要3个多小时,如果用飞机运输新鲜荔枝,从广州到西安、广州到杭州需要多少时间?
  你还知道哪些物品像新鲜荔枝一样,通过空运在较短时间内从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来到杭州居民的身边?如昆明鲜花、厦门海鲜等,空运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
  出示杭州航线示意图,说说杭州到各地的航线。
  杭州到上海的交通非常方便。上海是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又是国内唯一拥有两个国际机场的城市,我们转道上海国际机场可以到达更多的国家和城市。
  除了航空,你知道杭州还有哪些交通方式?
  ……
  结合学生实际设计的二次备课和课前准备大大增强了其价值性和针对性,同时还促进了课堂上学生交流的积极性。
  二、挖掘整合资源,注重课前准备
  【典型问题2】 缺少课前有效指导,课堂照本宣科,重知识少体验。
  【现象描述】课堂中,师生能交流的资源往往是课本中的图片、文字和记忆中零碎的内容,若是涉及社会、历史、农产品等话题的内容学生学习就不能深入。有些需要活动体验的内容,教师没让学生准备材料只能用说教的方法代替。
  【分析诊断】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贴近生活、真实反映社会的课程。课前的“热身”为课中开展“讨论”“辨别”“创造”和“表现”提供了前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保障。平时任课教师捧着教材走进教室,学生没有了解相关的资料,直接影响了上课的效果。学生没有参与生活体验,品德课中无法深刻感悟,学习品德课文就如无源之水。
  【对策探究】
  1.挖掘整合信息资源,为课前活动作好铺垫
  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但目前大多数学生只懂得上网查找资讯,仿佛上网成了获取信息的唯一方法。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挖掘多种信息渠道,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的课前活动作好铺垫。
  (1)提供“查找信息的场所”。向学生提供查找信息的场所,如图书馆、社区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提供这些场所的目的除了方便学生自身查找资源,也便于学生家长带孩子查找。
  (2)提供“家庭人力资源”信息。学生家长在各行各业工作,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家庭成员的职业,制成学生家庭人力资源普查表,为学生提供一幅广阔的资源图。如在教学三下第六单元《在商店里工作的人们》一课时,我先通过资源表找到家长在商店工作的家庭,在他们的帮助下,活动小组找到相应的调查对象,降低了调查难度。
  (3)提供“社区资源”信息。为帮助学生查找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可把村委、邮局、银行等的电话、地址提供给学生。
  2.养成学生课前活动习惯,为课前活动注入活力
  教师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课前活动的习惯。教师既可以让学生用明确任务的方式形成习惯,又可调动家长协助孩子参与课前活动,还可以通过适时检查,及时进行指导。
  教师将课前学习任务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并结合评价手段,表明了教师对课前活动的重视,不仅有利于教师根据任务表坚持要求学生进行课前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养成课前活动的习惯,还有利于学生按图索骥、有的放矢。
  三、引导有效反思,重视反馈落实
  【典型问题3】 教学反思流于形式,课后反馈落实不力。
  【现象描述】 在学校的教学常规检查中,一般语数学科和一些专职教师执教的学科在教案上或多或少必须有教学反思体现。但是品德学科的教师撰写教学反思的现象却令人担忧。随便翻阅几本教案,发现教案与期初相比“整洁依旧”,二次设计罕见,写教后反思的也少得可怜,更谈不上反馈和评价。
  【分析诊断】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而言,则是“教而不思则罔”。如果只注重课堂教学的实践,不注重课堂教学的反思,我们的教师就永远会停滞不前,我们的课堂也永远没有生气与活力。因此,我们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反思,反思自己的综合素养,反思教学的技能,反思德育的艺术,反思学生是否真正有道德的体验和提升等。同时,作为品德课程的教师如果不关注课后延伸,只有口头的功课布置,而缺乏对学生活动过程的了解和相应的评价、激励和反馈的措施,学生必然会将此作为一项任务来应付,缺失了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实践活动也就失去了价值。
  【对策探究】
  1.监控反思行为,引导有效反思
  品德新课程实施之后,教师普遍感到教材变化大、综合性强,本身专业素养难以适应新教材的需要,教学时不知所措。再加上品德教师疲于语文数学的教学事务,往往失去了对品德课程教学进行分析批判和理性思考的愿望、时间。这样的教学现状更需要品德教师反思自己在品德教学方面的不足。为了让老师也足够重视品德学科的教学反思,我们就要加强对教师反思行为的监控,以制度保障这个教学习惯的形成。
  2.重视反馈评价,延伸课后活动
  反馈,为延伸扬帆起航。学生参加了课后延伸活动,教师就要时刻关注活动的成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说说活动中的收获,提出活动中的不足。评价,为延伸推波助澜。评价在课后延伸活动中对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这种评价可以是班队会、晨间谈话时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或互评等等。教师在评价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
  每一次延伸活动力求直观、量化,评价中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让学生在每一次评价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并在评价中采取激励机制。
  品德学科的课外实践活动是品德教学课后延伸的必要途径,新课程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有义务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虽然这种实践活动的准备、指导、反馈需要很多心思,对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是只要教师细致耐心、步步为营,学生参与的效果还是显而易见的。
  四、尊重个体差异,分层自主学习
  【典型问题4】 形成“学困生”思维定势,品德教育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现象描述】 品德课的教学方式丰富多样,教师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前资料搜集、课中游戏、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但是在这些活动过程中,部分学习或活动有困难的学生却被教师无情地忽视了。课堂上进行资料交流时,只有几个优秀的学生唱主角,一些语数成绩较差的孩子依然少言寡语,没有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活动过程中,表面上热热闹闹的活动背后,却隐藏着几双羞怯的眼睛;小组讨论时总有一小部分孩子永远是听众,甚至觉得讨论的内容与自己无关。
  【分析诊断】 品德教师对学生的印象容易受语数成绩的影响,将语数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品德课上同样列为“学困生”,而且老师潜意识里认为品德学科不用考试,不用细心单独辅导。所以造成无视“学困生”的主体地位,为优秀的学生而教,淡忘了品德教学应以“促进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发展为重”的教育理念。
  【对策探究】
  1.认清学科特点,承认个体差异
  其实“学困生”再差,也会有自己的进步,只是我们常常着眼于差,用非学困生的水平去衡量他们,所以老觉得无进步可言。品德课程要关注的是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在这里,没有“分数”,只有道德成长。这样的课程特性决定了品德教师不能用“老眼光”看学生,将每一个学生视为课堂中平等的个体。
  对于在其他学科中所谓的“学困生”,品德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更要对他们仔细观察,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到突破口,对症下药,真诚地爱护他们,信任他们,努力培养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自信心。
  2.分层自主学习,关注教育实效
  在品德课堂中,活动是教学的主旋律。而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是不同的,要想让每一个孩子在学习活动中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实施分层或分类教学,按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他们参加不同的学习活动。在课前准备、课堂活动、作业设计、激励评价等方面都能精心进行分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体现自身价值。
  总之,只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健康全面的发展,只要有利于发挥品德课程的教育实效性,不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不妨让学生动手实践,不妨让学生有更多的感悟与体验。
其他文献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云:“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可见古人朗读都要读出味.但今天的课堂有些朗读看起来“书声琅琅”.其实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更没有得
【正】《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与综合运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
<正>如果将国家的医疗政策环境比做水,把医院看成浮在水上的独木舟,作为掌舵人的公立医院院长一定会为近几年的激流浅滩所苦恼——在强化公立医院公益属性的同时,国家补偿却
本文探讨了 50 a来我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 ,从单一类型的森林自然保护区发展为多种类型的过程 ,指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效果诸如优劣、深浅等如何检测?再看学生的
初中化学教学作为新课标中教学课程中重要的组成成分,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究生活的能力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在当前初中的标准课程指导下的元
在"三化"草原上,采取封闭管护、林草间作、封育结合等方法治理"三化"草原,能明显提高植被盖度,调整草种结构.
目的观察脑氧饱和度监测指导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中管理的预后。方法收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我院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
微粒是细胞激活或凋亡时细胞膜通过出芽形式脱落的直径约为0.1~1μm的小囊泡,载有蛋白质、细胞因子、mRNA、微RNA等物质,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