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的馈赠观
李秋生
战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列御寇居郑国时,穷困潦倒,全家处于饥寒交迫之境。郑国的宰相子阳听说列御寇是个有道之士,却受着饥寒的折磨,为表示郑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专门派人送来160多斛粮食。但是没有想到,列子居然一口回绝了。其妻又惋惜又怨恨,抚胸长叹,自己嫁了个这样的男人真命苦。列子却笑着说:“郑相并不了解我,他能.听人言而送粮食给我,也能听人言而加罪于我,能听人言而加罪于我的人我怎么能接受他的粮食,与他交朋友呢?”
无独有偶。鲁国的曾参,生活一直穷苦,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自己下地耕种。鲁国国君知道后,派人赠给他采邑封地。拥有了采邑这块封地,曾参不但可以告别贫困,还可一跃而跻身于贵族之列,而且子孙后代受用不尽,但曾参对此却断然拒绝。他对来使说:“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他认为,如果接受了鲁君的采邑,自己就丧失了独立人格,为了保持自己的节操,因而不能接受。
列子为避祸而拒绝接受馈赠,曾子为保持人格而拒绝接受馈赠,似乎要更高尚一些,但无论出于什么动机,在当时来讲,都很难得,因为他们都生活在贫困之中,属于名副其实的扶贫对象,弱势群体。但他们即使如此,也宁可饥寒交迫,不为馈赠所动,这种人生品位、精神状态、思想境界,确实令人感动,一般人能做到吗?
由此不禁联想到时下一些官员,一些共产党人,一些被认为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人”,他们既不贫穷,也不困难,却动不动就接受别人馈赠,而且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养成习惯,成了嗜好,似乎把自己的家当成了赈灾筹款站。他们在笑纳存折、住房、轿车、古玩、字画、“秘书”这些馈赠时,头脑里压根儿没想过什么后果、人格、形象问题,与先贤们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殊不知,我们又进化了若干年,而且我们是以先进著称的共产党人,理应比古人更明白更清醒更理智。
更让人遗憾的是,有的不仅是接受馈赠,而且还自己上门,主动申请,公开索贿。厦门远华大案中的要犯之一、厦门市原副市长蓝甫,就是这样一个厚着脸皮索贿,钱不到手绝不收兵的人物。他与港商许明良只是一面之交,可能是开过会、碰过杯、跳过舞吧,就狮子开大口,一下子向人家索要了117.8万元。而且为其丈母娘在天津买房,两万元购房预付款还要许老板给他出。他向一位姓高的港商索要30万澳元,为他儿子在澳大利亚买房。没想到这位港商不买账,没有给他,他就去找赖昌星。厦门有头有脸用得着的人找赖昌星,赖昌星当然很痛快,立即给他儿子汇去30万澳元。
馈赠仿佛是一面镜子,一块试金石,一座分水岭,能检验出一个人灵魂的洁与浊,一个官员的廉与贪。面对馈赠,应当如何处置?古人给我们作出了榜样。尤其是今天,面对馈赠更要慎之又慎,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泥沙俱下的环境下,馈赠的动机纯不纯、馈赠的财物来路正不正、馈赠的社会效果好不好,都大有考究。切莫忘了,我们有相当一批官员就是从无原则地接受馈赠开始腐败最终落马的。
诚然,馈赠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形式,亲友之间额度有限的礼节性的馈赠无可厚非,圣人孔子尚有“礼尚往来”之说,不必谈赠色变。但面对社会上的馈赠,还是让我们牢牢记住:“无功不受禄”、“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这些经验之谈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人事局)
“卡”名也是害
丛 莲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可如今流行的“礼品卡”,我看“卡”多也是害。中国银联1月4日称,1月1日至3日,境内银联卡实现跨行交易总额数达4327.7万笔,总额为228.5亿元人民币,仅1月1日一天,创下中国银联成立以来的刷卡最高记录。
境内银联卡“刷”出中国“世界吉尼斯”纪录,足见新年银行卡消费热潮方兴未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个好现象。它至少可以见证,我国的经济欣欣向荣,消费者手中有了钱,消费时自然就大方了。但是从表层的银行卡消费热潮中,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这消费热的背后,是否有“冷”的一面?那就是元旦、春节期间,这“卡”多“卡”热的原因,是否与公款消费有关?也许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太过于敏感,像鲁迅所言,看到女人的裙子就联想到美大腿之类。但笔者确确实实也不免有点担忧。“两节”期间是“卡”之消费高峰,也是送“卡”的高危时期。你看如今这“卡”不仅在银行形成热潮,而且已在商家掀起消费热潮。许多商家已推出“购卡套餐”,什么“礼品节”、“消费卡”、“购物卡”等等五花八门。一些企业和党政机关已经形成了购卡热。用公款购买“卡”,少则成百上千,多则数万数十万,不需要通过银行转账,只要一“卡”在手,走遍天下。
买者,都是送礼人,送钱送物风险大,购张“卡”,往当权者手里一塞,往领导家里一丢,“小小心意,不成敬意,还望笑纳”。收受“卡”者装糊涂,但他们心知肚明,这卡是万能的,能“刷”出礼品,能“刷”出金银、房屋,甚至能“刷”出个“全国游”。一旦查出来了,我也可以一推六二五:“当初,我也不知道,这卡是这么贵重,以为不过是小小的礼品!”
节日送“卡”热,这是腐败的新动向,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新手段。送“卡”者不承担行贿罪名。可以说:“这是领导和组织研究决定的,送张卡表示心意,何况招商引资也需要联络感情,领导的关心也不能忘记”云云。收受“卡”者也可以“编个理由”说收卡的“名正言顺”。其实这类送“卡”和收受“卡”者都是彼此心照不宣的。中央纪委明确规定,严禁节日期间的“官拜”和“拜官”。于是便有了送“卡”的新花样。我看这“卡”多也是害,而且是一大害。害人、害己、害国家。用公款购卡,作为“礼品”,送给当官的,掌权的,这就是行贿的花样翻新,受贿的“挡箭牌”。因此,笔者呼吁,“两节”期间,要严防购卡热,送卡热,别让“卡”“卡”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别让这“卡”化作钓饵,将当权者“卡”死。但愿这不是杞人忧天。
(作者单位:庐山公司)
责任编辑 宋桂祝
李秋生
战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列御寇居郑国时,穷困潦倒,全家处于饥寒交迫之境。郑国的宰相子阳听说列御寇是个有道之士,却受着饥寒的折磨,为表示郑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专门派人送来160多斛粮食。但是没有想到,列子居然一口回绝了。其妻又惋惜又怨恨,抚胸长叹,自己嫁了个这样的男人真命苦。列子却笑着说:“郑相并不了解我,他能.听人言而送粮食给我,也能听人言而加罪于我,能听人言而加罪于我的人我怎么能接受他的粮食,与他交朋友呢?”
无独有偶。鲁国的曾参,生活一直穷苦,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自己下地耕种。鲁国国君知道后,派人赠给他采邑封地。拥有了采邑这块封地,曾参不但可以告别贫困,还可一跃而跻身于贵族之列,而且子孙后代受用不尽,但曾参对此却断然拒绝。他对来使说:“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他认为,如果接受了鲁君的采邑,自己就丧失了独立人格,为了保持自己的节操,因而不能接受。
列子为避祸而拒绝接受馈赠,曾子为保持人格而拒绝接受馈赠,似乎要更高尚一些,但无论出于什么动机,在当时来讲,都很难得,因为他们都生活在贫困之中,属于名副其实的扶贫对象,弱势群体。但他们即使如此,也宁可饥寒交迫,不为馈赠所动,这种人生品位、精神状态、思想境界,确实令人感动,一般人能做到吗?
由此不禁联想到时下一些官员,一些共产党人,一些被认为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人”,他们既不贫穷,也不困难,却动不动就接受别人馈赠,而且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养成习惯,成了嗜好,似乎把自己的家当成了赈灾筹款站。他们在笑纳存折、住房、轿车、古玩、字画、“秘书”这些馈赠时,头脑里压根儿没想过什么后果、人格、形象问题,与先贤们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殊不知,我们又进化了若干年,而且我们是以先进著称的共产党人,理应比古人更明白更清醒更理智。
更让人遗憾的是,有的不仅是接受馈赠,而且还自己上门,主动申请,公开索贿。厦门远华大案中的要犯之一、厦门市原副市长蓝甫,就是这样一个厚着脸皮索贿,钱不到手绝不收兵的人物。他与港商许明良只是一面之交,可能是开过会、碰过杯、跳过舞吧,就狮子开大口,一下子向人家索要了117.8万元。而且为其丈母娘在天津买房,两万元购房预付款还要许老板给他出。他向一位姓高的港商索要30万澳元,为他儿子在澳大利亚买房。没想到这位港商不买账,没有给他,他就去找赖昌星。厦门有头有脸用得着的人找赖昌星,赖昌星当然很痛快,立即给他儿子汇去30万澳元。
馈赠仿佛是一面镜子,一块试金石,一座分水岭,能检验出一个人灵魂的洁与浊,一个官员的廉与贪。面对馈赠,应当如何处置?古人给我们作出了榜样。尤其是今天,面对馈赠更要慎之又慎,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泥沙俱下的环境下,馈赠的动机纯不纯、馈赠的财物来路正不正、馈赠的社会效果好不好,都大有考究。切莫忘了,我们有相当一批官员就是从无原则地接受馈赠开始腐败最终落马的。
诚然,馈赠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形式,亲友之间额度有限的礼节性的馈赠无可厚非,圣人孔子尚有“礼尚往来”之说,不必谈赠色变。但面对社会上的馈赠,还是让我们牢牢记住:“无功不受禄”、“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这些经验之谈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人事局)
“卡”名也是害
丛 莲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可如今流行的“礼品卡”,我看“卡”多也是害。中国银联1月4日称,1月1日至3日,境内银联卡实现跨行交易总额数达4327.7万笔,总额为228.5亿元人民币,仅1月1日一天,创下中国银联成立以来的刷卡最高记录。
境内银联卡“刷”出中国“世界吉尼斯”纪录,足见新年银行卡消费热潮方兴未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个好现象。它至少可以见证,我国的经济欣欣向荣,消费者手中有了钱,消费时自然就大方了。但是从表层的银行卡消费热潮中,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这消费热的背后,是否有“冷”的一面?那就是元旦、春节期间,这“卡”多“卡”热的原因,是否与公款消费有关?也许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太过于敏感,像鲁迅所言,看到女人的裙子就联想到美大腿之类。但笔者确确实实也不免有点担忧。“两节”期间是“卡”之消费高峰,也是送“卡”的高危时期。你看如今这“卡”不仅在银行形成热潮,而且已在商家掀起消费热潮。许多商家已推出“购卡套餐”,什么“礼品节”、“消费卡”、“购物卡”等等五花八门。一些企业和党政机关已经形成了购卡热。用公款购买“卡”,少则成百上千,多则数万数十万,不需要通过银行转账,只要一“卡”在手,走遍天下。
买者,都是送礼人,送钱送物风险大,购张“卡”,往当权者手里一塞,往领导家里一丢,“小小心意,不成敬意,还望笑纳”。收受“卡”者装糊涂,但他们心知肚明,这卡是万能的,能“刷”出礼品,能“刷”出金银、房屋,甚至能“刷”出个“全国游”。一旦查出来了,我也可以一推六二五:“当初,我也不知道,这卡是这么贵重,以为不过是小小的礼品!”
节日送“卡”热,这是腐败的新动向,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新手段。送“卡”者不承担行贿罪名。可以说:“这是领导和组织研究决定的,送张卡表示心意,何况招商引资也需要联络感情,领导的关心也不能忘记”云云。收受“卡”者也可以“编个理由”说收卡的“名正言顺”。其实这类送“卡”和收受“卡”者都是彼此心照不宣的。中央纪委明确规定,严禁节日期间的“官拜”和“拜官”。于是便有了送“卡”的新花样。我看这“卡”多也是害,而且是一大害。害人、害己、害国家。用公款购卡,作为“礼品”,送给当官的,掌权的,这就是行贿的花样翻新,受贿的“挡箭牌”。因此,笔者呼吁,“两节”期间,要严防购卡热,送卡热,别让“卡”“卡”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别让这“卡”化作钓饵,将当权者“卡”死。但愿这不是杞人忧天。
(作者单位:庐山公司)
责任编辑 宋桂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