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农村劳动力大举进入城市,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劳务大军。城门洞开,为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宽阔的渠道。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我国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3亿人(2006年11月7日《新华网》)。在这支庞大的队伍中,70%以上的农民工在进城时把父母、妻子和子女留在了农村,催生了“留守妇女”(三八妇女节)、“留守儿童”(六一儿童节)和“留守老人”(九九重阳节)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于是,人们形象地将他们称为“386199部队”,成为农村中的“留守军”。
“留守妇女”缺少多彩的青春
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白南生推算,在全国农村1.3亿的外出务工人员中,已婚者有1.06亿人,扣除举家迁移的约3900万人,只一方外出务工的人数达6700万人。以70%的男性计算,留守妇女有4700万人左右(2006年11月7日《新华网》)。这些非正常分离的农村家庭给社会留下了不和谐的隐患。不少留守妇女失去了多姿多彩的青春,她们的身上压着“三座大山”。
家庭失和,难咽的苦果。留守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一些妇女便从事赌博或迷信等活动,甚至有少数留守妇女耐不住寂寞,搞起了婚外情,恶化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邻里关系、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出现裂痕,直至不可调和,生离死别。四川省三台县菊河乡刘英(化名)1989年与邻村青年尹全(化名)结婚。婚后十多年相濡以沫,虽苦犹甜。为缓解家中财力负担,尹全留下妻子独自踏上打工旅途。同院而居的尹全哥哥招的上门女婿方小平(化名),其妻子也外出打工。谁知这对孤男寡女日久生情,刘英虽是方小平的长辈,可还是突破了伦理与道德的底线。事发后,尹全因郁闷无法排泄,最终自缢身亡(2006年2月23日《绵阳晚报》)。家庭不和终酿悲剧,像这样失掉家庭和睦的又何止千家万家。
精力失度,超强的负荷。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而留守妇女超强的负荷往往失去了限度,带来精力和身体的严重损伤。丈夫不在家,繁重的生产劳动、赡养老人、抚育小孩等琐事压在她们身上,留守妇女成了家庭的“顶梁柱”,而超负荷的压力将不少“顶梁柱”压垮或折断。江苏省灌云县留守妇女肖芳(化名),丈夫在外打工已有十多年,她在家带着两个孩子,赡养年迈的公婆,还要种20多亩农田,每天天不亮就起身,带着馒头和水下田劳作,直到天漆黑才回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48岁的女人看上去像60多岁的老妇人。当一双儿女小有成就之时,她终因累致病,不治身亡。据调查,留守妇女劳动量超负荷身体不太好的占到75%左右(2006年11月15日《现代快报》)。
婚姻失守,无奈的分离。据统计,农村流动人口中70%以上是男性一方外出,因丈夫长年在外打工,留守妇女中一些人遭遇了婚姻“红灯”。近年来,各地“打工婚姻”离婚案呈不断上升趋势。2006年上半年,江西省某县法院审结涉及打工青年离婚的民事案件就有100多件。江苏省海安县对2006年审理的离婚案件统计分析,发现外出打工造成的离婚案件占受理离婚案件总数的40.3%,其中涉及婚外情的又占85%,比例之大,前所未有(2006年11月5日《新华日报》)。当前留守妇女离婚案件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25-45岁之间的年龄段居多,这一年龄段外出打工的男人较多。二是要求离婚的大多数为外出打工者。三是“第三者”插足,长期分居造成生活寂寞,一方在感情上“另起炉灶”。四是外出打工者隐瞒劳动收入。五是外出打工者昧心不承担“养家”的义务。外出打工丈夫的忠诚成了留守妇女最大的心病。另外,留守妇女的安全问题也成了农村一大隐患。调查显示,农村性侵害案件中有70%的受害者是留守妇女(2006年11月15日《现代快报》),她们的安全问题同样牵涉到婚姻的牢固程度。
“留守儿童”难觅天真的童年
据统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达到2300万,而且数量仍在逐渐增加(2006年11月5日《新华日报》)。留守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初涉人生的关键时期,由于受到关爱相对较少、家庭监护不到位等多种原因,在他们身上潜伏着“三重危机”。
安全失保,早凋的花朵。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儿童缺乏自卫心理和自卫能力,容易受到邪恶力量的攻击。另一方面,儿童缺乏健全的性格和自制能力,容易违法犯罪攻击别人。四川省富顺县某镇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一个13岁的女孩刘小英(化名),父母均在外打工,一般到春节才回家一趟。她在事先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生下了一个男婴。据女孩堂伯刘某交代,从2003年3月起,他便趁小英无人看护之机,利用给糖果和钱的方式多次诱奸小英,致使小英怀孕生子。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监护受到侵害的案件常常见诸报端,有些儿童甚至受侵害致死。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没有保障,致使天真烂漫的花朵过早地凋谢。
学业失教,苍白的太阳。据2000年“五普”统计,不能与父母外出同行的农村儿童比例高达56.17%,他们多半是由年事已高、文化水平较低的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家庭教育缺位,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普遍不如正常家庭的儿童。其中有一些留守儿童早早地辍学回家务农,有一些在校生迷恋网吧,流浪街头,有一些在犯罪分子引诱下走上犯罪道路。家庭教育的缺位,造成留守儿童行为、心理出现偏差,监护职责缺位,导致留守儿童隐患重重。不少留守儿童过早与异性朋友亲密交往,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姐妹、兄弟,或者异性之间发展成“小恋人”。个别留守儿童有打架斗殴、抽烟喝酒、小偷小摸等恶习。由于学业失教,这些“小太阳”显得苍白无光。
亲情缺失,烦恼的天使。由于父母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亲情,不少儿童出现了心理障碍。安徽省医科大学两名学生在教授指导下,对无为县四所中小学3376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超过调查人数的一半,其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占55.2%,中学生中留守儿童占51.1%。调查表明,家庭功能的缺失,对留守儿童影响较大。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席,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长年与父母相隔,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真空,形成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出现任性、暴躁、极端等缺陷性格,甚至讨厌自己的父母,极少数留守儿童形成了反社会的人格(2006年3月3日《江淮晨报》)。留守少年亲情缺失,成了烦恼的天使,这一状况令人担忧。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民工心头之痛,同时作为一个深刻、典型、严峻的社会问题,也是社会之痛、中国之痛。
“留守老人”凄凉悲苦的晚年
在年轻人成群结队到城市里淘金挖宝的背后,留下的是一个个孤独无助的身影,这便是他们的父母——“留守老人”。这些已到了风烛残年的留守老人,既要从事繁重的农田劳动,又要照看未成年的孙子孙女,羸弱的骨架支撑着贫困的家。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农村留守老人至少有1800余万。他们的身上牢牢地锁着三副“桎梏”。
生活失调,艰难的晚年。人到晚年,希望的是合家团聚,儿贤孙孝,安享晚年,可这样的希冀对农村老人来说,显得十分遥远和渺茫。儿子媳妇丢下未成年的孩子,远走他乡去打工挣钱,家庭的重担压在年迈的老人身上,面对幼小的孙子孙女,他们再次充当起了“父母”的角色。据南方某贫困县2003年调查统计,外流的人口已占农村人口的46.8%,72%的留守老人依然干活,90%的老人需要照看孙辈,83%的老人没有任何积蓄,有的老人不堪生活重负,导致极端事件发生(2006年第4期《小康》)。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某医院2005年收治了上百例因婆媳矛盾引起的喝农药、上吊自杀者,其中婆婆占多数。由于农村主要劳力家庭男子外出打工,剩下婆媳和小孩在家,常常在赡养费、带小孩、做家务等方面发生分歧,稍有不到位,便言语不当,矛盾升级,让一些老人享受不到晚年的幸福。
保障失却,折断的拐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实施,家庭规模日益缩小,农村中一对夫妻只生育一胎,儿子媳妇或女儿女婿外出打工后,留守老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能力还不强,带来了留守老人生活上困难重重。有的一个家庭就有4个老人,年轻一点的除了自养外,还得赡养更年长的留守老人,这就使得农村的养老问题愈发突出,更加重了家庭与社会在养老责任方面的矛盾,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老年问题,导致了部分留守老人老无所养、老无所靠悲剧的发生。2005年6月中旬,湖北省郧县城关镇留守家中的李老汉突发脑溢血死亡,由他照料的3岁的孙子也被困家中饿死,直到6月26日邻居闻到异味报警后才被发现(2005年8月18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留守老人的保障问题就像一根被折断的拐杖,老人的晚年失去了支撑和依赖。
心理失衡,痛苦的人生。人到晚年,总希望能衣食无忧,儿孙绕膝,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留守老人的晚年却十分痛苦而凄凉。儿女们远离身边,留下的是繁重的农活和调皮的孙子孙女,极大的生活反差和精神空虚,很容易使他们心理受到创伤,导致失衡。不堪重负的老人,一旦精神崩溃,便会走上极端的道路。湖北省黄梅县濯港镇濯港村青年农民陈峰夫妻将一双儿女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远离家乡到福建打工。由于缺少父母的教育,两个孩子都十分顽皮。2004年6月1日早晨,小双用火不慎将房间里的东西烧毁。奶奶非常生气,几次打骂孙女,遭到小双的顶撞,被激怒的奶奶捡起一条毛巾,将孙女活活勒死,并与爷爷一起将小双沉尸水塘。案发后,奶奶涉嫌故意杀人、爷爷涉嫌包庇双双被逮捕(2004年7月6日《新华网》)。奶奶杀死孙女虽属个案,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留守老人由于缺少关爱,造成心理扭曲,如果再不及时疏导,容易使性格孤僻、固执、冷漠,走向极端。
“留守一族”亟待关注的农村群体
专家们普遍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过程,阻止或延缓这一流动是不可取的,也是错误的。因此,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农村人口流动中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让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健康而有序地进行。
农村留守人口现象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是新农村建设所必须面对的农村群体,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现状不容乐观,这一问题将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乎和谐社会的建设,急需加以研究和解决。
“留守一族”的现象将长期存在,“留守一族”问题是一个涉及城乡劳动、用工、教育、户籍制度、“三农”政策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课题,需要发挥各方面力量,合力研究解决。要从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顽症入手,让农村经济发展起来,农业发展水平提高起来,农民增收的幅度更大一点,才能解决留守人员的贫困状况。针对留守人口的社会问题,政府与社会各部门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关爱和帮扶活动。同时,政府应该针对这类社会问题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在新农村建设中与留守人口相关的社会政策中,最主要的是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因此,应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家庭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和文化设施等与留守人口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建设,关注留守人口的生产和生活,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发育、留守妇女的安全健康、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让“386199部队”这支“留守军”在农村生活得安定、幸福、和谐,并让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 邹顺桥
“留守妇女”缺少多彩的青春
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白南生推算,在全国农村1.3亿的外出务工人员中,已婚者有1.06亿人,扣除举家迁移的约3900万人,只一方外出务工的人数达6700万人。以70%的男性计算,留守妇女有4700万人左右(2006年11月7日《新华网》)。这些非正常分离的农村家庭给社会留下了不和谐的隐患。不少留守妇女失去了多姿多彩的青春,她们的身上压着“三座大山”。
家庭失和,难咽的苦果。留守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一些妇女便从事赌博或迷信等活动,甚至有少数留守妇女耐不住寂寞,搞起了婚外情,恶化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邻里关系、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出现裂痕,直至不可调和,生离死别。四川省三台县菊河乡刘英(化名)1989年与邻村青年尹全(化名)结婚。婚后十多年相濡以沫,虽苦犹甜。为缓解家中财力负担,尹全留下妻子独自踏上打工旅途。同院而居的尹全哥哥招的上门女婿方小平(化名),其妻子也外出打工。谁知这对孤男寡女日久生情,刘英虽是方小平的长辈,可还是突破了伦理与道德的底线。事发后,尹全因郁闷无法排泄,最终自缢身亡(2006年2月23日《绵阳晚报》)。家庭不和终酿悲剧,像这样失掉家庭和睦的又何止千家万家。
精力失度,超强的负荷。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而留守妇女超强的负荷往往失去了限度,带来精力和身体的严重损伤。丈夫不在家,繁重的生产劳动、赡养老人、抚育小孩等琐事压在她们身上,留守妇女成了家庭的“顶梁柱”,而超负荷的压力将不少“顶梁柱”压垮或折断。江苏省灌云县留守妇女肖芳(化名),丈夫在外打工已有十多年,她在家带着两个孩子,赡养年迈的公婆,还要种20多亩农田,每天天不亮就起身,带着馒头和水下田劳作,直到天漆黑才回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48岁的女人看上去像60多岁的老妇人。当一双儿女小有成就之时,她终因累致病,不治身亡。据调查,留守妇女劳动量超负荷身体不太好的占到75%左右(2006年11月15日《现代快报》)。
婚姻失守,无奈的分离。据统计,农村流动人口中70%以上是男性一方外出,因丈夫长年在外打工,留守妇女中一些人遭遇了婚姻“红灯”。近年来,各地“打工婚姻”离婚案呈不断上升趋势。2006年上半年,江西省某县法院审结涉及打工青年离婚的民事案件就有100多件。江苏省海安县对2006年审理的离婚案件统计分析,发现外出打工造成的离婚案件占受理离婚案件总数的40.3%,其中涉及婚外情的又占85%,比例之大,前所未有(2006年11月5日《新华日报》)。当前留守妇女离婚案件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25-45岁之间的年龄段居多,这一年龄段外出打工的男人较多。二是要求离婚的大多数为外出打工者。三是“第三者”插足,长期分居造成生活寂寞,一方在感情上“另起炉灶”。四是外出打工者隐瞒劳动收入。五是外出打工者昧心不承担“养家”的义务。外出打工丈夫的忠诚成了留守妇女最大的心病。另外,留守妇女的安全问题也成了农村一大隐患。调查显示,农村性侵害案件中有70%的受害者是留守妇女(2006年11月15日《现代快报》),她们的安全问题同样牵涉到婚姻的牢固程度。
“留守儿童”难觅天真的童年
据统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达到2300万,而且数量仍在逐渐增加(2006年11月5日《新华日报》)。留守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初涉人生的关键时期,由于受到关爱相对较少、家庭监护不到位等多种原因,在他们身上潜伏着“三重危机”。
安全失保,早凋的花朵。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儿童缺乏自卫心理和自卫能力,容易受到邪恶力量的攻击。另一方面,儿童缺乏健全的性格和自制能力,容易违法犯罪攻击别人。四川省富顺县某镇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一个13岁的女孩刘小英(化名),父母均在外打工,一般到春节才回家一趟。她在事先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生下了一个男婴。据女孩堂伯刘某交代,从2003年3月起,他便趁小英无人看护之机,利用给糖果和钱的方式多次诱奸小英,致使小英怀孕生子。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监护受到侵害的案件常常见诸报端,有些儿童甚至受侵害致死。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没有保障,致使天真烂漫的花朵过早地凋谢。
学业失教,苍白的太阳。据2000年“五普”统计,不能与父母外出同行的农村儿童比例高达56.17%,他们多半是由年事已高、文化水平较低的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家庭教育缺位,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普遍不如正常家庭的儿童。其中有一些留守儿童早早地辍学回家务农,有一些在校生迷恋网吧,流浪街头,有一些在犯罪分子引诱下走上犯罪道路。家庭教育的缺位,造成留守儿童行为、心理出现偏差,监护职责缺位,导致留守儿童隐患重重。不少留守儿童过早与异性朋友亲密交往,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姐妹、兄弟,或者异性之间发展成“小恋人”。个别留守儿童有打架斗殴、抽烟喝酒、小偷小摸等恶习。由于学业失教,这些“小太阳”显得苍白无光。
亲情缺失,烦恼的天使。由于父母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亲情,不少儿童出现了心理障碍。安徽省医科大学两名学生在教授指导下,对无为县四所中小学3376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超过调查人数的一半,其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占55.2%,中学生中留守儿童占51.1%。调查表明,家庭功能的缺失,对留守儿童影响较大。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席,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长年与父母相隔,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真空,形成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出现任性、暴躁、极端等缺陷性格,甚至讨厌自己的父母,极少数留守儿童形成了反社会的人格(2006年3月3日《江淮晨报》)。留守少年亲情缺失,成了烦恼的天使,这一状况令人担忧。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民工心头之痛,同时作为一个深刻、典型、严峻的社会问题,也是社会之痛、中国之痛。
“留守老人”凄凉悲苦的晚年
在年轻人成群结队到城市里淘金挖宝的背后,留下的是一个个孤独无助的身影,这便是他们的父母——“留守老人”。这些已到了风烛残年的留守老人,既要从事繁重的农田劳动,又要照看未成年的孙子孙女,羸弱的骨架支撑着贫困的家。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农村留守老人至少有1800余万。他们的身上牢牢地锁着三副“桎梏”。
生活失调,艰难的晚年。人到晚年,希望的是合家团聚,儿贤孙孝,安享晚年,可这样的希冀对农村老人来说,显得十分遥远和渺茫。儿子媳妇丢下未成年的孩子,远走他乡去打工挣钱,家庭的重担压在年迈的老人身上,面对幼小的孙子孙女,他们再次充当起了“父母”的角色。据南方某贫困县2003年调查统计,外流的人口已占农村人口的46.8%,72%的留守老人依然干活,90%的老人需要照看孙辈,83%的老人没有任何积蓄,有的老人不堪生活重负,导致极端事件发生(2006年第4期《小康》)。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某医院2005年收治了上百例因婆媳矛盾引起的喝农药、上吊自杀者,其中婆婆占多数。由于农村主要劳力家庭男子外出打工,剩下婆媳和小孩在家,常常在赡养费、带小孩、做家务等方面发生分歧,稍有不到位,便言语不当,矛盾升级,让一些老人享受不到晚年的幸福。
保障失却,折断的拐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实施,家庭规模日益缩小,农村中一对夫妻只生育一胎,儿子媳妇或女儿女婿外出打工后,留守老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能力还不强,带来了留守老人生活上困难重重。有的一个家庭就有4个老人,年轻一点的除了自养外,还得赡养更年长的留守老人,这就使得农村的养老问题愈发突出,更加重了家庭与社会在养老责任方面的矛盾,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老年问题,导致了部分留守老人老无所养、老无所靠悲剧的发生。2005年6月中旬,湖北省郧县城关镇留守家中的李老汉突发脑溢血死亡,由他照料的3岁的孙子也被困家中饿死,直到6月26日邻居闻到异味报警后才被发现(2005年8月18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留守老人的保障问题就像一根被折断的拐杖,老人的晚年失去了支撑和依赖。
心理失衡,痛苦的人生。人到晚年,总希望能衣食无忧,儿孙绕膝,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留守老人的晚年却十分痛苦而凄凉。儿女们远离身边,留下的是繁重的农活和调皮的孙子孙女,极大的生活反差和精神空虚,很容易使他们心理受到创伤,导致失衡。不堪重负的老人,一旦精神崩溃,便会走上极端的道路。湖北省黄梅县濯港镇濯港村青年农民陈峰夫妻将一双儿女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远离家乡到福建打工。由于缺少父母的教育,两个孩子都十分顽皮。2004年6月1日早晨,小双用火不慎将房间里的东西烧毁。奶奶非常生气,几次打骂孙女,遭到小双的顶撞,被激怒的奶奶捡起一条毛巾,将孙女活活勒死,并与爷爷一起将小双沉尸水塘。案发后,奶奶涉嫌故意杀人、爷爷涉嫌包庇双双被逮捕(2004年7月6日《新华网》)。奶奶杀死孙女虽属个案,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留守老人由于缺少关爱,造成心理扭曲,如果再不及时疏导,容易使性格孤僻、固执、冷漠,走向极端。
“留守一族”亟待关注的农村群体
专家们普遍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过程,阻止或延缓这一流动是不可取的,也是错误的。因此,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农村人口流动中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让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健康而有序地进行。
农村留守人口现象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是新农村建设所必须面对的农村群体,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现状不容乐观,这一问题将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乎和谐社会的建设,急需加以研究和解决。
“留守一族”的现象将长期存在,“留守一族”问题是一个涉及城乡劳动、用工、教育、户籍制度、“三农”政策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课题,需要发挥各方面力量,合力研究解决。要从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顽症入手,让农村经济发展起来,农业发展水平提高起来,农民增收的幅度更大一点,才能解决留守人员的贫困状况。针对留守人口的社会问题,政府与社会各部门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关爱和帮扶活动。同时,政府应该针对这类社会问题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在新农村建设中与留守人口相关的社会政策中,最主要的是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因此,应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家庭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和文化设施等与留守人口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建设,关注留守人口的生产和生活,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发育、留守妇女的安全健康、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让“386199部队”这支“留守军”在农村生活得安定、幸福、和谐,并让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 邹顺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