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教育界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现象:同一作者同一作品,课外,学生可能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到了课堂上,学生就兴趣索然。一位卡罗的阅读学家把这种现象概括为“课内的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必须重视落实学生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
我们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应尽量多给学生独立读书、体验领悟、品味、背诵的时间,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心灵自由,去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加深对文章的体验和思考,受到美好思想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如:教学《桃花源记》时,在导入课文后,我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全文,然后交流:读了课文,你有何感受?由于阅读时间得到保证,学生读得很充分,纷纷说“桃花源太美了,桃花源太神奇了”。教师顺势问:桃花源美在何地方?奇在何处?引导学生再次地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并把找出的句子、段落读一读,说说理由。讨论后,有的学生感叹说:桃源太好了,真想也到桃源去做客。教师据此进一步启发:“桃源这样美,当时世上有没有呢?请学生到课文中再去找一找答案,学生细读之后,才恍然大悟:桃源虽好,世上难找,也明白了作者陶渊明写此文的原因。整堂课,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课文,使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也自主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提供学生自由质疑的机会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就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他们在知识理解和运用上的不懂之处,通过教师、其他同学解答或组织学生讨论,就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弥补教师讲解的不足。有的学生所提出问题可能是经过认真思索的高水准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启发引导,就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充分肯定和鼓励。
事实上,学生的很多提问,只要引导得法,不仅不会影响教学的秩序,反而有可能成为课堂的闪光点。如在教学《三颗枸杞豆》时,课文文字较浅显,我让学生读后随意发言或提问。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虽然有一定难度却与文章中心关系很大。对于学生的问题,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组织了学生讨论,有的学生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马上进行了反驳。在问题的提出与同学之间激烈的讨论争辩中,不仅调动了广大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在后面阅读的教学中,我又欣喜地发现:学生显然注意到了很多文章的语言特点,在提问时,往往考虑到了结尾与中心的关系。
三、组织学生喜爱的阅读探究活动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育中,为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育过程,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阅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从而体现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如在教学《寓言二则》时,学生们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推选两位学生来上这一课。课前我让这两位学生回去各自设计一定的课堂活动。后来,第一位学生上《郑人买履》时,先让下面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开展了抢答活动,答对奖小礼品。第二位学生上《楚人涉江》时,分小组开展了阅读竞赛活动,让四个小组比一比、赛一赛。学生的表现十分精彩,在一片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们完成了课文的阅读,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事后,学生们都说这样的课他们都很喜欢,愿意开动脑筋,课听起来也简单,希望教师能经常开展这样的阅读活动。
四、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而不是在阅读教学中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要被动地接受、索取,而要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建构、创造,甚至是“突发奇想”,要强调阅读行为的自主性、独立性,进一步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有学生就愚公到底愚不愚,其精神到底值不值得借鉴提出了不同看法。有的说愚公不愚,他们世世代代移山,一定能移走大山。有的说愚公实在是太愚了,何苦这么辛苦移山呢,哪比得上搬家来得方便快捷,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像愚公这么慢吞吞的,社会主义何时才能实现。我没有直接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分组开展了辩论,并希望学生们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们畅所欲言,讨论的很激烈。通过学生们的辩论,使学生懂得,只要言之成理,都是对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
总而言之,在语文新课程课堂阅读教学中,如果能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我们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必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展现出“课内的海明威与课外的海明威同样精彩”的一幕。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必须重视落实学生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
我们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应尽量多给学生独立读书、体验领悟、品味、背诵的时间,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心灵自由,去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加深对文章的体验和思考,受到美好思想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如:教学《桃花源记》时,在导入课文后,我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全文,然后交流:读了课文,你有何感受?由于阅读时间得到保证,学生读得很充分,纷纷说“桃花源太美了,桃花源太神奇了”。教师顺势问:桃花源美在何地方?奇在何处?引导学生再次地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并把找出的句子、段落读一读,说说理由。讨论后,有的学生感叹说:桃源太好了,真想也到桃源去做客。教师据此进一步启发:“桃源这样美,当时世上有没有呢?请学生到课文中再去找一找答案,学生细读之后,才恍然大悟:桃源虽好,世上难找,也明白了作者陶渊明写此文的原因。整堂课,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课文,使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也自主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提供学生自由质疑的机会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就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他们在知识理解和运用上的不懂之处,通过教师、其他同学解答或组织学生讨论,就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弥补教师讲解的不足。有的学生所提出问题可能是经过认真思索的高水准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启发引导,就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充分肯定和鼓励。
事实上,学生的很多提问,只要引导得法,不仅不会影响教学的秩序,反而有可能成为课堂的闪光点。如在教学《三颗枸杞豆》时,课文文字较浅显,我让学生读后随意发言或提问。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虽然有一定难度却与文章中心关系很大。对于学生的问题,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组织了学生讨论,有的学生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马上进行了反驳。在问题的提出与同学之间激烈的讨论争辩中,不仅调动了广大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在后面阅读的教学中,我又欣喜地发现:学生显然注意到了很多文章的语言特点,在提问时,往往考虑到了结尾与中心的关系。
三、组织学生喜爱的阅读探究活动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育中,为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育过程,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阅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从而体现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如在教学《寓言二则》时,学生们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推选两位学生来上这一课。课前我让这两位学生回去各自设计一定的课堂活动。后来,第一位学生上《郑人买履》时,先让下面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开展了抢答活动,答对奖小礼品。第二位学生上《楚人涉江》时,分小组开展了阅读竞赛活动,让四个小组比一比、赛一赛。学生的表现十分精彩,在一片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们完成了课文的阅读,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事后,学生们都说这样的课他们都很喜欢,愿意开动脑筋,课听起来也简单,希望教师能经常开展这样的阅读活动。
四、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而不是在阅读教学中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要被动地接受、索取,而要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建构、创造,甚至是“突发奇想”,要强调阅读行为的自主性、独立性,进一步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有学生就愚公到底愚不愚,其精神到底值不值得借鉴提出了不同看法。有的说愚公不愚,他们世世代代移山,一定能移走大山。有的说愚公实在是太愚了,何苦这么辛苦移山呢,哪比得上搬家来得方便快捷,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像愚公这么慢吞吞的,社会主义何时才能实现。我没有直接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分组开展了辩论,并希望学生们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们畅所欲言,讨论的很激烈。通过学生们的辩论,使学生懂得,只要言之成理,都是对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
总而言之,在语文新课程课堂阅读教学中,如果能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我们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必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展现出“课内的海明威与课外的海明威同样精彩”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