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9加几;多元环节;优化认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2-0078-03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应把培养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能力的培养要从一年级抓起、抓实。《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又鲜明提倡,应让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凑十法”是进位加法计算常用的快捷的方法,学好“凑十法”的第一课“9加几”更显重要。为此笔者巧设多元环节、不断优化学生认知作了大胆尝试,也着实为进位加法的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可说借鉴有益。
一、多元探究,提升认知
(一)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运动会场情景图,并在其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体验数感,包括数的组成。
1.借景生疑
师:某班生活委员为运动员准备了一些饮料(箱内9盒,箱外4盒),你们知道这些饮料共有多少盒吗?
2.自主探究
师:大家先“想一想”,再“算一算”,最后“说一说”自己的做法(等学生根据数学经验作出13盒的正确判断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各自的算法。)。
师:我们总结一下,大家的算法主要有以下4种: (1)数数法:1、2、3……13; (2)9接数法:10、11、12、13;(3)4接数法:5、6、7……13; (4)加法:9 4(若有学生能说出,从箱外边取1盒放进箱子里,刚好凑合成10盒,与箱子外面剩下的3盒加起来一共是13盒。教师应及时给予一定形式的鼓励。并可借势进入下一个“凑十法”的合作探究环节。)
3.合作探究
(1)以下问题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①前三种算法哪一种最费时?②最后一种9 4应怎样算?
(2)汇报交流,全班互动。
①演一演。教师以实物或媒体演示“凑十法”,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箱子内外饮料数量的变化。
②读一读。箱子外边4盒饮料中,被拿走1盒后,留下3盒。箱子里边原先的9盒与被放进的1盒刚好凑合成10盒。最后的结果是,箱子内外共有饮料10 3=13(盒)。
③写一写。根据演示变化结果,让学生尝试列出饮料数量变化的算式:箱子外边4-1=3(盒),箱子里边9 1=10(盒),箱子内外共10 3=13(盒)。
④摆一摆。学生拿出小棒,进行模拟演示。左边9根,右边4根,从右边移动1根到左边。
⑤画一画。学生拿出笔和本子,用画圈圈再次模拟演示。
⑥绘一绘。教师绘画演示操作的思维结构图:
⑦填一填。一学生上台,在思维结构图中的□内填入正确数字。
⑧比一比。9 几是拆小数凑十,如果拆大数9凑十,可以吗?两种做法哪一种好?
⑨算一算。以“凑十法”计算:9 2 9 3 9 5 9 6 9 7 9 8 9 9
⑩议一议。关于饮料的几种算法中,最快捷的算法是哪种?在9加几算式里,和的个位数与第二个加数“几”相比有何特点?和的个位数比第二个加数“几”少了1,1跑到哪里去了?
(二)评析
从学生熟悉的有趣的生活问题引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收取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问题自然驱动探究。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学生交流各自的动态操作想象和预算结果。再经历老师演示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共同验证自己的操作想象和预算结果。操作环节使计算过程清晰化,读、写、画、填等环节使思维过程条理化,实现了学生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应用意识。想、说、议等环节肯定每种算法合理化,鼓励算法多样化,推行算法简单化,激励算法富有创新性。
二、多元训练,强化认知
(一)设计
1.填一填,说一说。
(1)在□内填数,完成思维结构图。
(2)在( )里填数,使横线上下得数相同。
师:这是速度大决战,谁来说说怎样填?
2.看一看,填一填。
(1)蜗牛爬格,我助推。
师:只有9加几的运算规律掌握了,才能给予蜗牛巨大推力,从而加快蜗牛的前行速度。
(2)射箭榜分,我帮填。
师:小黄第一次打几环?结果是谁取得第一名?
3.排一排,算一算。
老师可指导学生按以下题目要求进行排队或摆小棒,通过观察排列,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通过计算得到答案。
(1)我前面有9人,我后面有5人,我们这支队伍一共有多少人?
生:9 1 5=15(人)
(2)从前往后,我排位第9,从后往前,我排位第5,我们这支队伍共有多少人?
生:9 5-1=13(人)
4.算一算,比一比。
两个运动员绕道竞走比赛,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走过如下路程,优胜者是( )
师:这是眼力和脑力大决战,说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比出来的。
生:逐小段累加,A为16小段,B为15小段,A走过的路程长为优胜者。
生:横向路程均为9小段,这可以不算。只算纵向迂回路程,A为7小段,B为6小段,故A胜。
师:很显然,后者学生的算法更是技高一筹。
(二)评析
领域分明、功能分选的4道“9加几”梯度练习题融入课堂教学,第1题组是基础题,巩固凑十法的理解应用,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展示“速度”的舞台;第2、3题组为实践能力题,为实践型的学生提供了实践基地,践行着“实践出真知”的高人论调,魅力四射;第4题为机智检测题,为智慧型学生展示了“四两拨千斤”和“速战速决”的英雄风范,霸气十足。四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融多样性、现实性、开放性、挑战性为一体。在新课标理念下,以练为主,适当指导,导、练、议、评相结合。训练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充实、完善知识的建构,拓宽知识的获知、用知的领域,学生在玩乐中感受数学,在成功中体验过程,使数学的学习更加有趣、有味。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2-0078-03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应把培养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能力的培养要从一年级抓起、抓实。《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又鲜明提倡,应让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凑十法”是进位加法计算常用的快捷的方法,学好“凑十法”的第一课“9加几”更显重要。为此笔者巧设多元环节、不断优化学生认知作了大胆尝试,也着实为进位加法的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可说借鉴有益。
一、多元探究,提升认知
(一)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运动会场情景图,并在其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体验数感,包括数的组成。
1.借景生疑
师:某班生活委员为运动员准备了一些饮料(箱内9盒,箱外4盒),你们知道这些饮料共有多少盒吗?
2.自主探究
师:大家先“想一想”,再“算一算”,最后“说一说”自己的做法(等学生根据数学经验作出13盒的正确判断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各自的算法。)。
师:我们总结一下,大家的算法主要有以下4种: (1)数数法:1、2、3……13; (2)9接数法:10、11、12、13;(3)4接数法:5、6、7……13; (4)加法:9 4(若有学生能说出,从箱外边取1盒放进箱子里,刚好凑合成10盒,与箱子外面剩下的3盒加起来一共是13盒。教师应及时给予一定形式的鼓励。并可借势进入下一个“凑十法”的合作探究环节。)
3.合作探究
(1)以下问题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①前三种算法哪一种最费时?②最后一种9 4应怎样算?
(2)汇报交流,全班互动。
①演一演。教师以实物或媒体演示“凑十法”,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箱子内外饮料数量的变化。
②读一读。箱子外边4盒饮料中,被拿走1盒后,留下3盒。箱子里边原先的9盒与被放进的1盒刚好凑合成10盒。最后的结果是,箱子内外共有饮料10 3=13(盒)。
③写一写。根据演示变化结果,让学生尝试列出饮料数量变化的算式:箱子外边4-1=3(盒),箱子里边9 1=10(盒),箱子内外共10 3=13(盒)。
④摆一摆。学生拿出小棒,进行模拟演示。左边9根,右边4根,从右边移动1根到左边。
⑤画一画。学生拿出笔和本子,用画圈圈再次模拟演示。
⑥绘一绘。教师绘画演示操作的思维结构图:
⑦填一填。一学生上台,在思维结构图中的□内填入正确数字。
⑧比一比。9 几是拆小数凑十,如果拆大数9凑十,可以吗?两种做法哪一种好?
⑨算一算。以“凑十法”计算:9 2 9 3 9 5 9 6 9 7 9 8 9 9
⑩议一议。关于饮料的几种算法中,最快捷的算法是哪种?在9加几算式里,和的个位数与第二个加数“几”相比有何特点?和的个位数比第二个加数“几”少了1,1跑到哪里去了?
(二)评析
从学生熟悉的有趣的生活问题引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收取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问题自然驱动探究。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学生交流各自的动态操作想象和预算结果。再经历老师演示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共同验证自己的操作想象和预算结果。操作环节使计算过程清晰化,读、写、画、填等环节使思维过程条理化,实现了学生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应用意识。想、说、议等环节肯定每种算法合理化,鼓励算法多样化,推行算法简单化,激励算法富有创新性。
二、多元训练,强化认知
(一)设计
1.填一填,说一说。
(1)在□内填数,完成思维结构图。
(2)在( )里填数,使横线上下得数相同。
师:这是速度大决战,谁来说说怎样填?
2.看一看,填一填。
(1)蜗牛爬格,我助推。
师:只有9加几的运算规律掌握了,才能给予蜗牛巨大推力,从而加快蜗牛的前行速度。
(2)射箭榜分,我帮填。
师:小黄第一次打几环?结果是谁取得第一名?
3.排一排,算一算。
老师可指导学生按以下题目要求进行排队或摆小棒,通过观察排列,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通过计算得到答案。
(1)我前面有9人,我后面有5人,我们这支队伍一共有多少人?
生:9 1 5=15(人)
(2)从前往后,我排位第9,从后往前,我排位第5,我们这支队伍共有多少人?
生:9 5-1=13(人)
4.算一算,比一比。
两个运动员绕道竞走比赛,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走过如下路程,优胜者是( )
师:这是眼力和脑力大决战,说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比出来的。
生:逐小段累加,A为16小段,B为15小段,A走过的路程长为优胜者。
生:横向路程均为9小段,这可以不算。只算纵向迂回路程,A为7小段,B为6小段,故A胜。
师:很显然,后者学生的算法更是技高一筹。
(二)评析
领域分明、功能分选的4道“9加几”梯度练习题融入课堂教学,第1题组是基础题,巩固凑十法的理解应用,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展示“速度”的舞台;第2、3题组为实践能力题,为实践型的学生提供了实践基地,践行着“实践出真知”的高人论调,魅力四射;第4题为机智检测题,为智慧型学生展示了“四两拨千斤”和“速战速决”的英雄风范,霸气十足。四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融多样性、现实性、开放性、挑战性为一体。在新课标理念下,以练为主,适当指导,导、练、议、评相结合。训练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充实、完善知识的建构,拓宽知识的获知、用知的领域,学生在玩乐中感受数学,在成功中体验过程,使数学的学习更加有趣、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