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巨大转变,作为班主任教师在指导学生适应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要跟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下面就本人多年班级管理的些许心得与诸位同仁共同探讨:
定位新时期班主任角色,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
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对班级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管理能力和教育水平,班主任才能在学生中赢得钦佩和信任。
1、一名教师应首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德是一名教师人格、能力、价值观三大维度的综合体,其核心的内容是服务——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作为班主任,就应该放下“架子”保持平常心,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从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转变成一个有能力对别人施加影响和进行调节的人。
2、一名教师还应该“张扬”自己的人格魅力。人格是动力,健全的教师人格是师德的根本。崇高的教师品质是师德的灵魂。提高自身修养,展现个人魅力,教师才能将自己的思想和方法不断地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行动作为他们人生路上的风向标。
3、确定适合社会的价值取向。教师只有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使自己内在的知、情、信、德、行诸因素得到协调发展,舍弃旧传统。创新新观念,才能在弘扬新文化的过程中,不会丧失自己应备的人生价值。
探求学生的需求,让多元化的生命突现其自身不同的特点
智能是多元的,某一方面的突现是他所处环境的反应,而作为一名班主任,是很难创造出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氛围的。我们能做的不是让学生去适应特定的环境,而是去创造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氛围。
不同的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不应该总是去强制他们变成学习成绩优秀的“天才”,而是应该去深入地分析每个孩子的自身特点并发展它。让它成为孩子自身的特长那么这个孩子就有了他从容于社会的能力。对于他自己而言,你给予他的特点的突现就是成功的,他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展现出自身的价值。
将更多的注意力给予“中等学生”
看到过很多的文章论著都在教会我们如何对待“问题学生”,然而我们在争论于此的时候却往往忽视了那些既非最好又非最差的“中等生”。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一个“基点”,我们不应总是按某个标准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我们在无法“一视同仁”时,是否应该提醒自己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有其原有“基点”之上的提升?
“中等生”往往是较为沉默的,他们没有“顶尖高手”的荣耀感,也没有“差生”的难以管理,他们或因一点鼓舞而层层“提升”,或因一点诘责而步步“沦落”。最终导致班级的两级分化现象。所以还是别给自己制造“断层”,用适当的方法去“填补”,才不至于产生“塌裂”的危险。
让学生在爱和尊重中受到教育
把爱与尊重放在教育中不免落于俗套,然而,我们回首教育历程,有多少实际行动能证明我们去爱和尊重了学生,有多少时候我们回头来思考:我们是伤害了还是抚育了孩子的成长?
教育是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和被教育者自我构建的结合,教育是引导,是感染,是熏陶,是用自己的亲身而为去影响学生,唤醒他们内心的真善美,让爱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成为知识与生活的纽带。
如果一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那么他就喜欢这个老师的课堂。的确,教师的爱与尊重总会在潜移默化中触动孩子纯洁的心灵,孩子的每一次细微的举动甚至是对教师一个细节的复制。你把爱给了学生,你同样得到每一个学生的爱,你把爱放置于学生之间,他们便把爱给予了社会。
爱是一个微笑,你便给了孩子们一片的阳光,爱是一个眼神,你又给了他们一份鼓励。爱是雨天里的伞,爱是夜路里的灯。关注孩子们的言行,感受他们的情绪,欣赏他们的每一次收获,默许他们应有的错误,用爱去塑造他们的人格,去点燃他们人生的旅程。
养成孩子与自身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是学习和生活的前提,而班主任在学校的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发展性的心理问题,对少数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调控,培养起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养成孩子健康的心理,首先教师自身的心理要健康。现在某些教育学区性侵犯与虐待的现象时有发生,可见,心理健康不只是学生所缺乏的。只有愉快地接纳自己,包括自己的优点,也包括自己的缺点,保持健康的心境,维护心理平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集中精力投入到班主任工作中去。
而对于学生,我们则必须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及时与家长沟通,促进家校配合,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
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简单的一次家长会或者家访就能解决问题的。在家庭教育指导上,作为学校教育代表的班主任必须讲明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所采取的教育措施,以促进家长在此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寻找家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班主任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深思熟虑,不能盲目而导致效果不理想;2、全面沟通,切不可把家庭教育指导搞成成绩汇报;3、密切配合,经常性地与家长进行交流,及早把握学生发展动态;
4、引导家长做主导性的教育,切不可“喧宾夺主”。当然,家庭教育指导不可一概而论,在工作中,应及时形成一套自己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要抱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对不同思想状态的学生要体现出针对性,这样效果才会更好一些。
知识源于生活,所以生活才是教育
学校不是独立的社会团体。教育也不是手把手地讲授课本。而现在的教育形式却因片面的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道德素质和社会行为的培养,低素质高智商让他们无力地面对生活,在他们的人生路途中忽略了太多的艳丽美景。
从生活中找到教育孩子的底蕴。从生活中去发现教育的理论,去分析,思考孩子们产生问题的生活源头,以新颖的形式体现生活中的教育,以达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让班级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乐园,成为汲取知识的花圃。
从实践中提升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
在教育的新形势下,有些教师总是感觉理论知识的缺乏,在教学实践中不得要领。的确,理论知识是实践的指导,但我们更应清楚地认识到理论其实是实践的“孕生”。理论并不难学得,关键在于如何去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引桥”,从实践中提升我们以往在班级管理中的经验,累积起来往往比我们学得的理论还要高!
当然,有关班级管理的涵量远不止于此。记得一位学者说,“孩子的行为背后,总有他认定的想法。”只要我们倾身于此,以耐心的态度,关注的神情,积极地倾听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稚嫩的思维,才能给以温馨的回应。
定位新时期班主任角色,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
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对班级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管理能力和教育水平,班主任才能在学生中赢得钦佩和信任。
1、一名教师应首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德是一名教师人格、能力、价值观三大维度的综合体,其核心的内容是服务——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作为班主任,就应该放下“架子”保持平常心,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从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转变成一个有能力对别人施加影响和进行调节的人。
2、一名教师还应该“张扬”自己的人格魅力。人格是动力,健全的教师人格是师德的根本。崇高的教师品质是师德的灵魂。提高自身修养,展现个人魅力,教师才能将自己的思想和方法不断地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行动作为他们人生路上的风向标。
3、确定适合社会的价值取向。教师只有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使自己内在的知、情、信、德、行诸因素得到协调发展,舍弃旧传统。创新新观念,才能在弘扬新文化的过程中,不会丧失自己应备的人生价值。
探求学生的需求,让多元化的生命突现其自身不同的特点
智能是多元的,某一方面的突现是他所处环境的反应,而作为一名班主任,是很难创造出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氛围的。我们能做的不是让学生去适应特定的环境,而是去创造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氛围。
不同的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不应该总是去强制他们变成学习成绩优秀的“天才”,而是应该去深入地分析每个孩子的自身特点并发展它。让它成为孩子自身的特长那么这个孩子就有了他从容于社会的能力。对于他自己而言,你给予他的特点的突现就是成功的,他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展现出自身的价值。
将更多的注意力给予“中等学生”
看到过很多的文章论著都在教会我们如何对待“问题学生”,然而我们在争论于此的时候却往往忽视了那些既非最好又非最差的“中等生”。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一个“基点”,我们不应总是按某个标准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我们在无法“一视同仁”时,是否应该提醒自己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有其原有“基点”之上的提升?
“中等生”往往是较为沉默的,他们没有“顶尖高手”的荣耀感,也没有“差生”的难以管理,他们或因一点鼓舞而层层“提升”,或因一点诘责而步步“沦落”。最终导致班级的两级分化现象。所以还是别给自己制造“断层”,用适当的方法去“填补”,才不至于产生“塌裂”的危险。
让学生在爱和尊重中受到教育
把爱与尊重放在教育中不免落于俗套,然而,我们回首教育历程,有多少实际行动能证明我们去爱和尊重了学生,有多少时候我们回头来思考:我们是伤害了还是抚育了孩子的成长?
教育是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和被教育者自我构建的结合,教育是引导,是感染,是熏陶,是用自己的亲身而为去影响学生,唤醒他们内心的真善美,让爱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成为知识与生活的纽带。
如果一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那么他就喜欢这个老师的课堂。的确,教师的爱与尊重总会在潜移默化中触动孩子纯洁的心灵,孩子的每一次细微的举动甚至是对教师一个细节的复制。你把爱给了学生,你同样得到每一个学生的爱,你把爱放置于学生之间,他们便把爱给予了社会。
爱是一个微笑,你便给了孩子们一片的阳光,爱是一个眼神,你又给了他们一份鼓励。爱是雨天里的伞,爱是夜路里的灯。关注孩子们的言行,感受他们的情绪,欣赏他们的每一次收获,默许他们应有的错误,用爱去塑造他们的人格,去点燃他们人生的旅程。
养成孩子与自身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是学习和生活的前提,而班主任在学校的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发展性的心理问题,对少数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调控,培养起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养成孩子健康的心理,首先教师自身的心理要健康。现在某些教育学区性侵犯与虐待的现象时有发生,可见,心理健康不只是学生所缺乏的。只有愉快地接纳自己,包括自己的优点,也包括自己的缺点,保持健康的心境,维护心理平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集中精力投入到班主任工作中去。
而对于学生,我们则必须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及时与家长沟通,促进家校配合,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
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简单的一次家长会或者家访就能解决问题的。在家庭教育指导上,作为学校教育代表的班主任必须讲明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所采取的教育措施,以促进家长在此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寻找家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班主任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深思熟虑,不能盲目而导致效果不理想;2、全面沟通,切不可把家庭教育指导搞成成绩汇报;3、密切配合,经常性地与家长进行交流,及早把握学生发展动态;
4、引导家长做主导性的教育,切不可“喧宾夺主”。当然,家庭教育指导不可一概而论,在工作中,应及时形成一套自己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要抱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对不同思想状态的学生要体现出针对性,这样效果才会更好一些。
知识源于生活,所以生活才是教育
学校不是独立的社会团体。教育也不是手把手地讲授课本。而现在的教育形式却因片面的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道德素质和社会行为的培养,低素质高智商让他们无力地面对生活,在他们的人生路途中忽略了太多的艳丽美景。
从生活中找到教育孩子的底蕴。从生活中去发现教育的理论,去分析,思考孩子们产生问题的生活源头,以新颖的形式体现生活中的教育,以达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让班级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乐园,成为汲取知识的花圃。
从实践中提升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
在教育的新形势下,有些教师总是感觉理论知识的缺乏,在教学实践中不得要领。的确,理论知识是实践的指导,但我们更应清楚地认识到理论其实是实践的“孕生”。理论并不难学得,关键在于如何去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引桥”,从实践中提升我们以往在班级管理中的经验,累积起来往往比我们学得的理论还要高!
当然,有关班级管理的涵量远不止于此。记得一位学者说,“孩子的行为背后,总有他认定的想法。”只要我们倾身于此,以耐心的态度,关注的神情,积极地倾听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稚嫩的思维,才能给以温馨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