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利用创设或重复美术作品情境,再现、还原美术作品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通过学生充分参与美术鉴赏的课堂教学,来获得个人体验,在师生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中提升认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情画意,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目的。
关键词:体验;诗情;画意;拓展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的这段话表明中国传统绘画讲究诗情画意。在新课标下,高中美术鉴赏中如何让学生达到这种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呢?我们进行了“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这种模式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设实际或重复美术作品情境,再现、还原美术作品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的教学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画意创设特定的情境或现场,引导学生体验中国传统绘画欣赏教学的审美感受,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目的。
一、诵读诗句,体验画意
诗与画是孪生艺术,诗以情为主,而画以意为主。情较虚而意较实,诗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灵活而充实,在于摹虚;画以颜色线条为媒介,鲜明而具体,便于写实。诗贵有实感,才能使人身临其境而产生共鸣,画贵有含蓄,能拓展人的思维空间而耐人寻味,诗画之交融在于虚实相济,相得益彰,这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中国画的特点。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画意,需要学生多诵读诗句,做到与画家的心灵进行对话、交流和沟通,解读画家对世界的观察、感受和思考。如欣赏明代画家徐渭的《墨葡萄图》,先让学生诵读几遍画中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再欣赏画中所画葡萄的枝(枯)、叶(少)、果(疏),是否与平常所见的葡萄大不相同,从而体验画家通过这幅作品反映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心境和洁身自好的品德情操。又如:欣赏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让学生诵读古诗《江雪》,理解诗句中表达的“寒冷与孤独”,再欣赏画作内容:一舟、一翁、一钓。马远运用“计白当黑”的手法,充分表现出“寒和独”的意境,学生通过诵读诗句就能更好地体验画意。声情并茂地诵读,不仅让学生体验出画与诗所表达的意境,更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创设情境,体验诗情
通过创设情境,对美术作品内容的重构,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作品表现出来的情感。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传播,但传播的知识只有在它被重新构造之后,即得到了解释并且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才在各种情况下变得可用。”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创设各种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建构知识。创设“亲身”体验的情境可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选择与讲授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播放给学生欣赏,让学生犹如“人在画中游”。如欣赏宋代范宽作品《溪山行旅图》时,同时播放一些反映祖国名山大川的视频,并以古琴曲“高山流水”伴奏,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作品内容:峻伟屹立的大山,一泻千里的飞瀑,路边淙淙的溪水,真实地画出了北方山川的壮美,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创设“亲身”体验的情境还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中去亲身体验。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艺术来源于生活,学生只要在平常多观察、多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就能很好地体验艺术的美。如欣赏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画家是根据自己对江南山水的感受,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树木,信笔作画而不求工细,表现出江南烟雨景色的山水。学生如果平常注意观察,尤其是每年三至五月间(江南烟雨时节)的山山水水,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到湘江两岸去游玩参观,那么就能更好地体验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三、实践拓展,深入体验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要求通过多种实践方式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美术,使其熟悉、掌握美术语言,积累美术审美经验。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要有亲身的体验和动手实践的环节,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与体会。实践拓展的方式可以是外出旅游,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少年宫,上互联网查阅美术教育资源或参加“驴友”组织的户外运动等,使学生懂得“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林泉高致》)。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体验,带着诗人的心怀去观察自然,去发现自然中富有诗意的情境,再给予诗化的表现,画面必然充满诗意的内涵。如欣赏宋代郭熙的《早春图》,学生通过实践拓展活动,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就可以体验到画家敏锐地画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细致变化,山间雾气浮动、阳光和熙,穿插以行旅待渡等活动,传达出欣欣向荣的感情。实践拓展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画一些中国画的习作。如组织学生观察秋天荷塘的景色,然后尝试画一幅以“秋荷”为主题的国画,再欣赏清代朱耷作品《荷石水禽图》,画中以墨笔画湖石临塘,疏荷斜挂,两只小鸭或昂首仰望,或缩颈独立,意境空灵,余味无穷。通过观察—创作—欣赏,更能体验到朱耷作为明代遗民那种内心的难言之痛与愤懑抑郁的复杂精神世界。
四、探究思考,升华体验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通过问题、主题、案例、情境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有效激活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独立思考,体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基础知识,探究原理和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是诱发和激起学生学习的根本原因,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查阅资料、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中国传统绘画内容时,先布置学生完成“中国的诗与画”研究性报告,让各小组学生自主探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情画意的关系。明白作画时要先有诗意,然后生发画意,这样的作品才能有意境。如唐代王维的《山居秋瞑》描绘的是雨后月夜山里景色,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贯穿全诗写景句的线索,然后景物、人物的活动的展现:“空山、宁静、泉声、竹喧才可悠然而闻;明月、泉流、莲动便可清晰入目,浣女、渔夫不致摸黑。”王维的诗善于描摹多种景物,并将其有序展示,依次叠现而不觉散,得之于“意在笔先”,所以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犹如欣赏一幅布局得体、景致相融的完美山水画。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探究思考为体验式教学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美术鉴赏”模块是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必修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不仅调动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嘴、动手,而且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心去感悟、体验,在主动参与美术作品审美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
关键词:体验;诗情;画意;拓展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的这段话表明中国传统绘画讲究诗情画意。在新课标下,高中美术鉴赏中如何让学生达到这种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呢?我们进行了“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这种模式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设实际或重复美术作品情境,再现、还原美术作品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的教学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画意创设特定的情境或现场,引导学生体验中国传统绘画欣赏教学的审美感受,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目的。
一、诵读诗句,体验画意
诗与画是孪生艺术,诗以情为主,而画以意为主。情较虚而意较实,诗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灵活而充实,在于摹虚;画以颜色线条为媒介,鲜明而具体,便于写实。诗贵有实感,才能使人身临其境而产生共鸣,画贵有含蓄,能拓展人的思维空间而耐人寻味,诗画之交融在于虚实相济,相得益彰,这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中国画的特点。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画意,需要学生多诵读诗句,做到与画家的心灵进行对话、交流和沟通,解读画家对世界的观察、感受和思考。如欣赏明代画家徐渭的《墨葡萄图》,先让学生诵读几遍画中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再欣赏画中所画葡萄的枝(枯)、叶(少)、果(疏),是否与平常所见的葡萄大不相同,从而体验画家通过这幅作品反映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心境和洁身自好的品德情操。又如:欣赏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让学生诵读古诗《江雪》,理解诗句中表达的“寒冷与孤独”,再欣赏画作内容:一舟、一翁、一钓。马远运用“计白当黑”的手法,充分表现出“寒和独”的意境,学生通过诵读诗句就能更好地体验画意。声情并茂地诵读,不仅让学生体验出画与诗所表达的意境,更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创设情境,体验诗情
通过创设情境,对美术作品内容的重构,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作品表现出来的情感。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传播,但传播的知识只有在它被重新构造之后,即得到了解释并且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才在各种情况下变得可用。”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创设各种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建构知识。创设“亲身”体验的情境可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选择与讲授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播放给学生欣赏,让学生犹如“人在画中游”。如欣赏宋代范宽作品《溪山行旅图》时,同时播放一些反映祖国名山大川的视频,并以古琴曲“高山流水”伴奏,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作品内容:峻伟屹立的大山,一泻千里的飞瀑,路边淙淙的溪水,真实地画出了北方山川的壮美,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创设“亲身”体验的情境还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中去亲身体验。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艺术来源于生活,学生只要在平常多观察、多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就能很好地体验艺术的美。如欣赏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画家是根据自己对江南山水的感受,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树木,信笔作画而不求工细,表现出江南烟雨景色的山水。学生如果平常注意观察,尤其是每年三至五月间(江南烟雨时节)的山山水水,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到湘江两岸去游玩参观,那么就能更好地体验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三、实践拓展,深入体验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要求通过多种实践方式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美术,使其熟悉、掌握美术语言,积累美术审美经验。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要有亲身的体验和动手实践的环节,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与体会。实践拓展的方式可以是外出旅游,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少年宫,上互联网查阅美术教育资源或参加“驴友”组织的户外运动等,使学生懂得“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林泉高致》)。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体验,带着诗人的心怀去观察自然,去发现自然中富有诗意的情境,再给予诗化的表现,画面必然充满诗意的内涵。如欣赏宋代郭熙的《早春图》,学生通过实践拓展活动,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就可以体验到画家敏锐地画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细致变化,山间雾气浮动、阳光和熙,穿插以行旅待渡等活动,传达出欣欣向荣的感情。实践拓展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画一些中国画的习作。如组织学生观察秋天荷塘的景色,然后尝试画一幅以“秋荷”为主题的国画,再欣赏清代朱耷作品《荷石水禽图》,画中以墨笔画湖石临塘,疏荷斜挂,两只小鸭或昂首仰望,或缩颈独立,意境空灵,余味无穷。通过观察—创作—欣赏,更能体验到朱耷作为明代遗民那种内心的难言之痛与愤懑抑郁的复杂精神世界。
四、探究思考,升华体验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通过问题、主题、案例、情境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有效激活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独立思考,体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基础知识,探究原理和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是诱发和激起学生学习的根本原因,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查阅资料、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中国传统绘画内容时,先布置学生完成“中国的诗与画”研究性报告,让各小组学生自主探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情画意的关系。明白作画时要先有诗意,然后生发画意,这样的作品才能有意境。如唐代王维的《山居秋瞑》描绘的是雨后月夜山里景色,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贯穿全诗写景句的线索,然后景物、人物的活动的展现:“空山、宁静、泉声、竹喧才可悠然而闻;明月、泉流、莲动便可清晰入目,浣女、渔夫不致摸黑。”王维的诗善于描摹多种景物,并将其有序展示,依次叠现而不觉散,得之于“意在笔先”,所以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犹如欣赏一幅布局得体、景致相融的完美山水画。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探究思考为体验式教学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美术鉴赏”模块是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必修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不仅调动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嘴、动手,而且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心去感悟、体验,在主动参与美术作品审美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