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应该鉴赏什么内容?运用什么方法来鉴赏?袁行霈教授主张:“鉴赏中国古典诗歌,不仅要着眼于描写的客观对象,还要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情感,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才能真正鉴赏中国的古典诗歌。”可见,要领略诗意,获得审美感受,就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下面以笔者执教的李白《行路难》(其一)教学为例,谈谈一孔之见。
一、明辨体式,解读诗题
了解诗歌体裁及相关的文学知识,根据其特点,进一步理解诗歌内涵与艺术特色。本诗题为乐府诗,形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表现出乐府诗的鲜明节奏。全诗14句82个字,短篇中有长篇的气势和格局。“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路,有人生之路,理想之路,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解读诗题,是分析理解的前奏,为进一步理解诗意做好准备。
二、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亲迁居绵州(今四川江油),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好剑书,喜游侠,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著有《李太白全集》。李白生平简历(略)
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皇帝重用,又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天宝三年,他被迫“赐金放还”,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人生道路上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三、推敲词句,理解诗意
本诗一、二句写“金樽清酒”“玉盘珍羞”的欢乐宴饮气氛,三四句用四个动作写内心的茫然感,五六句写诗人的远大抱负难以实现,正面写行路难,七八句用典故含蓄委婉地表达希望得到统治者重用,末两句高唱入云表明对未来的自信乐观态度与展望。本诗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一句,连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表现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个短句,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的复杂心理。
四、领会诗情,汲取营养
全诗感情起伏不定:欢乐宴饮——苦闷茫然——感叹艰难——渴望重用——慨叹不甘——自信乐观。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不平,同时表现了诗人执着追求理想的自信乐观和振作奋起的壮志豪情。设身处境或换位思考,与作者同行,和作者共鸣,是体会作者诗情和自己从中获得人生经验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开放思维会彼此启发,师生的不同体会会互相感染。这正是语文教学中应有的要义。
五、鉴赏技法,涵咏吟诵
表达技巧是为诗词的主旨服务的,用了什么技法,为什么用这个技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这是语文学习和诗词鉴赏需要掌握的内容。学生语文“审美鉴赏和创造”的核心素养的培育,无疑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优秀的诗歌十分讲究音乐性,诗词教学要重视诵读,这是无可置疑的,不过怎样读出层次,读出韵味,是有讲究的,也是需要老师指导的。反复诵读,体会语言简洁、音韵和谐、意境深远的特点,把握感情的变化,处理好轻重、缓急、停连、刚柔和抑扬顿挫。
六、准确默写,迁移运用
有了前面的理解和诵读,背诵几乎是水到渠成的事。学生再各自或互相提示容易写错的字词,加以巩固,然后限时默写。如金樽、珍羞、投箸、碧溪、歧路、长风、沧海。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有诗句中的情景,会有与诗人相同的境遇,此时引用或化用诗句,一则诗情画意,合情合理,二则言简意赅,含蓄典雅,妙不可言。
責任编辑
一、明辨体式,解读诗题
了解诗歌体裁及相关的文学知识,根据其特点,进一步理解诗歌内涵与艺术特色。本诗题为乐府诗,形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表现出乐府诗的鲜明节奏。全诗14句82个字,短篇中有长篇的气势和格局。“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路,有人生之路,理想之路,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解读诗题,是分析理解的前奏,为进一步理解诗意做好准备。
二、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亲迁居绵州(今四川江油),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好剑书,喜游侠,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著有《李太白全集》。李白生平简历(略)
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皇帝重用,又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天宝三年,他被迫“赐金放还”,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人生道路上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三、推敲词句,理解诗意
本诗一、二句写“金樽清酒”“玉盘珍羞”的欢乐宴饮气氛,三四句用四个动作写内心的茫然感,五六句写诗人的远大抱负难以实现,正面写行路难,七八句用典故含蓄委婉地表达希望得到统治者重用,末两句高唱入云表明对未来的自信乐观态度与展望。本诗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一句,连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表现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个短句,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的复杂心理。
四、领会诗情,汲取营养
全诗感情起伏不定:欢乐宴饮——苦闷茫然——感叹艰难——渴望重用——慨叹不甘——自信乐观。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不平,同时表现了诗人执着追求理想的自信乐观和振作奋起的壮志豪情。设身处境或换位思考,与作者同行,和作者共鸣,是体会作者诗情和自己从中获得人生经验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开放思维会彼此启发,师生的不同体会会互相感染。这正是语文教学中应有的要义。
五、鉴赏技法,涵咏吟诵
表达技巧是为诗词的主旨服务的,用了什么技法,为什么用这个技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这是语文学习和诗词鉴赏需要掌握的内容。学生语文“审美鉴赏和创造”的核心素养的培育,无疑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优秀的诗歌十分讲究音乐性,诗词教学要重视诵读,这是无可置疑的,不过怎样读出层次,读出韵味,是有讲究的,也是需要老师指导的。反复诵读,体会语言简洁、音韵和谐、意境深远的特点,把握感情的变化,处理好轻重、缓急、停连、刚柔和抑扬顿挫。
六、准确默写,迁移运用
有了前面的理解和诵读,背诵几乎是水到渠成的事。学生再各自或互相提示容易写错的字词,加以巩固,然后限时默写。如金樽、珍羞、投箸、碧溪、歧路、长风、沧海。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有诗句中的情景,会有与诗人相同的境遇,此时引用或化用诗句,一则诗情画意,合情合理,二则言简意赅,含蓄典雅,妙不可言。
責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