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好好说话

来源 :新校园·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d4115254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
  谁能不说话,除了哑子?
  有人这个时候说,那个时候不说;有人这个地方说,那个地方不说;有人跟这些人说,不跟那些人说;有人多说,有人少说;有人爱说,有人不爱说。
  哑子虽然不说,却也有那咿咿呀呀的声音,指指点点的手势。
  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
  所谓“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稀为贵的证据。文人们讲究“吐属”,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是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
  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决不比作文容易。
  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文不会说话。
  说话像行云流水,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的地方,不如作文的谨严。
  但那些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却决非一般文章所及——文章有能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
  但是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我们的文章,哲学里虽有“用笔如舌”一个标准,古今有几个人真能“用笔如舌”呢?不过文章不甚自然,还可成为功力一派,说话是不行的。说话若也有功力派,你想,哪怕真够瞧的!
  02
  说话到底有多少种,我说不上。约略分别:向大家演说、讲解乃至说书等是一种,会议是一种,公私谈判是一种,法庭受审是一种,向新闻记者谈话是一种——这些可称为正式的。朋友们的闲谈也是一种,可称为非正式的。
  正式的并不一定全要拉长了面孔,但是拉长了的时候多。这种话都是成片断的,有时竟是先期预备好的。
  只有闲谈,可以上下古今,来一个杂拌儿。说是杂拌儿,自然零零碎碎,成片段的是例外。
  闲谈说不上预备,满是将话搭话,随机应变。
  说预备好了再去“闲”谈,那岂不是个大笑话?这种种说话,大约都有一些公式,就是闲谈也有——“天气”常是闲谈的发端,就是一例。
  但是公式是死的,不够用的,神而明之还在乎人。会说的教你眉飞色舞,不会说的教你昏头耷脑,即使是同一个意思,甚至同一句话。
  03
  中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
  《左传》《国策》《世说》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縱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
  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下”,可惜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的说书极有大名,可惜我们也无从领略。
  近年来的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从外国文中借用了许多活泼的、精细的表现,同时暗示我们将旧来有些表现重新咬嚼一番,却给我们的语言一种新风味、新力量。加以这些年说话的艰难,使一般报纸都变乖巧了,他们知道用侧面的、反面的、夹缝里的表现了。
  这对于读者是一种不容避免的好训练。他们渐渐敏感起来了,只有敏感的人,才能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
  这时期说话的艺术确有了相当的进步。论说话艺术的文字,从前著名的似乎只有韩非的《说难》,那是一篇剖析入微的文字。现在我们却已有了不少的精警之作,鲁迅先生的《立论》就是的。这可以证明我所说的相当的进步了。
  04
  中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但如禅宗“教”人“将嘴挂在墙上”,也还是免不了说话。
  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这三样又有分别: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性格或品德。
  这两种多半是生成的。第三是修辞或辞令。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乎修饰。
  只知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叫人不信了。他的戏法总有让人揭穿的一日。
  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自己。
  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的说话。
  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饰所可得的。我们所能希望的只是:说得少,说得好。
  (选自《朱自清散文经典》,晨光出版社2014年版)
其他文献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百年,陟遐千里。唯独人与命运的争斗无止息。命是弱者借口,运是强者谦词。但需知——秉其执,方可掌握命运,立于千仞之巅。  钟都小亭。  青梅煮酒,曹公从容静候。久之,言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流。”对面人已食失匕箸。纵观于历史长河,曹操此人留下的多是些狡诈之名。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此人活得肆意却又坚执。赤壁一战曹军大败,此时的曹操已年过甲子,但他绝不甘心就此溃败,只五年,
期刊
年少者也有可能老成持重,只要他不曾虚度光阴,然这种少年老成毕竟罕见。一般说来,青年就好比最初形成的想法,总不如经过深思熟虑的见解明智;因为正如在年岁上有青春时代,在思想上亦有幼稚阶段。但年轻人的创造力比年长者的更富生机,各种想像会源源不断地涌进他们的头脑,而且可以说他们更多地受到神的启迪。凡天生热情奔放、欲望强烈且易恼易怒者,都要等过了盛年才可成就大事,恺撒和塞维鲁二人即是明证;①关于后者有人曾说
期刊
从我们魁阁走上公路,向北,约摸半个钟点的路程,就到三岔口。中央农业实验所有一个分站疏散在这村子里。疏散在附近的文化机关时常有往来,大家用所在地的名称作各个机关的绰号。三岔口的徐季吾先生上下车站,便道常来我们魁阁,我们星期天有闲也常去三岔口看望他。在一次闲谈中徐先生讲起了沈骊英先生。  “沈先生是我的老师,”我这样说,“我在小学时,最喜欢的老师就是她。”  我停了一会儿,接着说:  “说来这已是二十
期刊
老钟是我少年时期的偶像。那时候,老钟爱好朗诵,常模仿当时颇为流行的“星期天朗诵会”,朗诵一些诗歌。老钟读高三那年,考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初试通过了,这让他扬眉吐气。复试需要面试;我看得出他很兴奋,也很紧张。面试那天,老钟把自己打扮得油光水滑,早早地骑着他爸的那辆飞鸽牌自行车,去了电影学院。  那天下午放学见到他,问他:考得怎么样?他眉毛一扬说:没得说!他告诉我,先要他朗诵一段自选的篇目,他朗诵了《
期刊
对于大合唱,我一直都是格外的倾心,有一种神圣的感觉,会随着那么多人整齐洪亮的声音里发出,而一起如浪一样地连天涌来。总觉得那声音來自心底,也来自天宇之间,人的声音伴随着天风猎猎,让人声升华,那种回荡在四周的声音,真的会让人感到人的内心原来是可以和天空一样浩荡无边的呀。  第一次见到合唱团,是1960年的9月1日。之所以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那天是开学的日子,我刚刚小学毕业,考入了北京汇文中学。那时,我
期刊
如若你做了一个很长的梦,来到一座烟雾缭绕的桥中间,看见桥头上伫立着一个白衣飘飘的少年,那么这个人,是我。  我叫安,乐天安命的安。我的工作很简单,站在桥头,帮助每个即将踏上黄泉路的人做出他们这辈子的最后一个选择。  我的同事——桥东是你们世人都熟悉的孟婆,桥西是鲜有人知的赵公。我来这工作了几千年,却从未见过这两人有交流,只是在来的人少的时候,发现赵公偷瞄孟婆时的眼神中,藏着故事的味道。  来讲讲这
期刊
今年夏天,我和历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同志等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访问历时近两月(从七月二十三日到九月十四日),行程达一万五千余里。要想把这次访问的收获都写出来那是写不完的,不过也可以用最简单的话概括这次访问的收获,那就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现在我想写一点内蒙访古的见闻。  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  内蒙,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富有诱惑力的地方,因为这里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一直
期刊
庆春直到九岁还不识一个字。一是家贫,交不起每月三四吊钱的学费;二是体弱,母亲怕他受人家的欺侮。  有一天,刘大叔偶然地来了。刘大叔名叫刘寿绵,身体肥胖,脸手白嫩,衣着华丽。他是一个很富有的亲戚,并不常来。他一进门,看见了庆春,大声地问母亲:“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没等母亲回答完,马上又说:“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和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刘大叔贵族味十足,对事儿漫不经心,说话大大咧咧,母亲
期刊
《节气家书》是博雅小学堂与春日山房创始人沈家智先生合作的节气音频节目,致力于通过节令让孩子们感知自然变化与美好。本文选自《节气家书》第21集——大雪。  桐桐:  见字如面!  西溪一别,又半月去了。我总想起那里的芦雪蓼花,飞鸟眠虫,也想起你。今天早晨收到你妈妈发给我的照片,又狠狠地怀念了一回,冬天窝在屋子里,总适合念起旧事。  发完照片,你妈妈加了一句话,她说:“西溪太美了,孩子们都像在画里走了
期刊
饮墨的学校有一个给初二学生举办14岁成长礼的传统,在这个庆典上每个学生的家长都要给孩子写一封信。我们家的信是由我起草,由她的爸爸誊抄完成的,在此记录,是为留念。  亲爱的饮墨:  真高兴,你就要14岁了,你刚出生时的样子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眨眼的工夫,那个小婴儿就长成170厘米的大姑娘,妈妈的心里充满了骄傲。  没错,自从出生以来,你就是妈妈的骄傲,一直到今天,依然是,未来,肯定也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