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实施对话教学,不仅符合“民主、平等”的教学要求,还有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各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我们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生本对话肤浅;师生、生生对话琐碎、平淡,不能形成問题情境、认知冲突;对课堂生成性的问题不能有效利用;不能创设多元互动的对话情境等弊病,尝试以“对话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对话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构建一种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本模型
语文对话教学中,所谓“对话”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师生之间的问答和谈话,而是包括了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人本对话,教师、学生之间的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生之间的生生对话,以及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与自己内心进行的“自我对话”。阅读教学,就是以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为主体开展的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生成性、创造性的多元的对话活动。
“对话核心主题”是师生借助教材这一载体,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难点,共同构筑的一个话题。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围绕这一对话核心主题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
学生围绕对话核心主题产生的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提出的不同观点,就是“对话分主题”。
“对话依托点”则是阐释对话核心主题和分主题的“论据”。语文课堂对话的依托点包括文本的字、词、句、段、篇等不同层面的语言单位,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延伸的作者信息、背景资料等相关内容。
“以读为主”有效对话阅读教学模式以“初读与感知(生本对话)——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师生、生生对话)——引出分主题(生生对话)——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师生、生生对话)——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自我对话)”为基本框架。由五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第二板块“初读质疑、生本对话”;第三板块“再读探究、生生交流”;第四板块“精读品味、师生释疑”;第五板块“语言迁移、拓展延伸”。每个板块又根据其不同的教学任务,设定了相应的教学程序。
二、操作程序
第一步: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启动,是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必要途径。教师要以最精炼的语言,最有效的方法,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朗读课文,认读生字词,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因此,教师的导语要注意三点。一是导语要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导语要清新、有力度,能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精神上为之一振,成为一个隐性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三是导语要紧扣主题,化解学习内容的难度,实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体现有效对话的原则。
第二步:初读质疑、生本对话
本环节是指在新课导入以后,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主研读文本,凭借已有的综合能力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尽可能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个环节的设置有四个意图:一是引领学生学会自主读文,整体感知;二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三是教会学生捕捉文本中的有效信息;四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教给学习方法,但要求不能过高,以免让学生望而生畏、兴趣全无。基本要求是一读(读通课文)、二标(标自然段、标疑问之处)、三思(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疑问之处在文中能否找到答案或线索)。
这个环节必须做到让学生和文本有充分的对话,要把文本读通、读顺、读懂。还要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低年级以朗读为主,学习默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中年级要有感情的朗读,学会默读,初步把握文章大意。高年级则要在朗读、默读的基础上学会浏览、扫读、跳读等略读的方法,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而且能感知其言外之意。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作者想通过文本告诉我们什么,才能够产生疑问,为建构核心话题做好足够的铺垫。
第三步:再读探究、生生对话
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对学生提交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可能既多又杂,有的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有的只是一些枝节问题、细节问题,远离课文的主旨,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产生本课的“对话核心主题”。
面对学生发现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他们的疑问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和“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此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其次要仔细倾听、分析判断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关键处、细节处、矛盾处发问,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围绕教学重难点确定“对话核心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再一次研读文本,寻找解答核心问题的理论支撑点,即对话依托点,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等形式积极地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贯穿这一教学过程的主要手段是反复地读书,通过“读”这一最基本的途径,让学生独立地与文本充分、深入的对话。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倡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解读。
第四步:精读品味、师生释疑
这是一节课的中心环节,在教师的引领下,师生就课堂上的主要问题,用对话的形式学习文本。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按照预设来组织对话。如果出现对话障碍或偏离主题的现象,既不能因为学生是主体,让学生牵着鼻子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也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要通过对文本话题和学生话语的阐释、补充、转换、评价及时进行调节和控制。还要善于根据课堂学情的变化,及时接纳弹性、灵活、创新的成分、因素和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或临时转舵,调整预设,或适时介入,及时点拨,或将错就错,因势利导,或制造冲突,挑起争端,或顺水推舟,锦上添花,让意外的课堂生成焕发出创新的活力,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解疑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猜、查、画、辩、演等,任何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应该看具体的情况综合运用。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解疑,读书都是最基本的要素,只有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其它解疑方法才会显得有意义、有价值,否则,所谓的这法那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五步:语言迁移、拓展延伸(自我对话)
这个环节是对一堂课知识的回顾整理,总结提升。在零散知识的基础上,有效的总结能让知识系统化,明朗化。
教师要结合文本的体裁、题材、写作背景、表达特点等引领学生进行拓展性的学习,或组织拓展性阅读,或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的练习,或联系实际,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在语言迁移练习的过程中,师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评价,自主对话。看学生学会了多少,收获了什么。教师更要通过总结,提升大家的认识,完成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在总结、评价、修正中点石成金,高屋建瓴。
三、问题导向
1.“以读为主”有效对话教学模式完全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精神,这是它的优势。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年龄较小,知识储备较少的低、中年级学生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有可能出现自学不到位和质疑困难的情况,需要在教师耐心地帮助下逐步培养、逐步展开。同时,在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进行中,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接受式学习”信息传递快的优势,将没有探究价值的知识和和信息,及时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以读为主”有效对话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对教学过程要有充分的“预设”,要尽可能多的估计到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如何引導学生去自主解决这些问题。其次,要关注“生成”资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能总想把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再次,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调控能力,要善于对问题进行筛选分类,特别是当学生对某些枝节问题纠缠不休时,要巧妙地将他们引到对主要问题的解决上来,帮助学生找到对话依托点与对话核心主题之间的链接,形成整合的认识和理解。
3.“以读为主”有效对话教学模式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不能机械地套用“模型”。相同体裁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同一学段不同体裁的教学内容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作些变化和微调。
杨锦梅,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马神庙街小学教师。
一、基本模型
语文对话教学中,所谓“对话”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师生之间的问答和谈话,而是包括了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人本对话,教师、学生之间的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生之间的生生对话,以及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与自己内心进行的“自我对话”。阅读教学,就是以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为主体开展的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生成性、创造性的多元的对话活动。
“对话核心主题”是师生借助教材这一载体,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难点,共同构筑的一个话题。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围绕这一对话核心主题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
学生围绕对话核心主题产生的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提出的不同观点,就是“对话分主题”。
“对话依托点”则是阐释对话核心主题和分主题的“论据”。语文课堂对话的依托点包括文本的字、词、句、段、篇等不同层面的语言单位,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延伸的作者信息、背景资料等相关内容。
“以读为主”有效对话阅读教学模式以“初读与感知(生本对话)——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师生、生生对话)——引出分主题(生生对话)——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师生、生生对话)——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自我对话)”为基本框架。由五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第二板块“初读质疑、生本对话”;第三板块“再读探究、生生交流”;第四板块“精读品味、师生释疑”;第五板块“语言迁移、拓展延伸”。每个板块又根据其不同的教学任务,设定了相应的教学程序。
二、操作程序
第一步: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启动,是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必要途径。教师要以最精炼的语言,最有效的方法,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朗读课文,认读生字词,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因此,教师的导语要注意三点。一是导语要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导语要清新、有力度,能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精神上为之一振,成为一个隐性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三是导语要紧扣主题,化解学习内容的难度,实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体现有效对话的原则。
第二步:初读质疑、生本对话
本环节是指在新课导入以后,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主研读文本,凭借已有的综合能力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尽可能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个环节的设置有四个意图:一是引领学生学会自主读文,整体感知;二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三是教会学生捕捉文本中的有效信息;四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教给学习方法,但要求不能过高,以免让学生望而生畏、兴趣全无。基本要求是一读(读通课文)、二标(标自然段、标疑问之处)、三思(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疑问之处在文中能否找到答案或线索)。
这个环节必须做到让学生和文本有充分的对话,要把文本读通、读顺、读懂。还要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低年级以朗读为主,学习默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中年级要有感情的朗读,学会默读,初步把握文章大意。高年级则要在朗读、默读的基础上学会浏览、扫读、跳读等略读的方法,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而且能感知其言外之意。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作者想通过文本告诉我们什么,才能够产生疑问,为建构核心话题做好足够的铺垫。
第三步:再读探究、生生对话
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对学生提交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可能既多又杂,有的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有的只是一些枝节问题、细节问题,远离课文的主旨,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产生本课的“对话核心主题”。
面对学生发现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他们的疑问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和“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此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其次要仔细倾听、分析判断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关键处、细节处、矛盾处发问,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围绕教学重难点确定“对话核心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再一次研读文本,寻找解答核心问题的理论支撑点,即对话依托点,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等形式积极地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贯穿这一教学过程的主要手段是反复地读书,通过“读”这一最基本的途径,让学生独立地与文本充分、深入的对话。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倡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解读。
第四步:精读品味、师生释疑
这是一节课的中心环节,在教师的引领下,师生就课堂上的主要问题,用对话的形式学习文本。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按照预设来组织对话。如果出现对话障碍或偏离主题的现象,既不能因为学生是主体,让学生牵着鼻子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也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要通过对文本话题和学生话语的阐释、补充、转换、评价及时进行调节和控制。还要善于根据课堂学情的变化,及时接纳弹性、灵活、创新的成分、因素和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或临时转舵,调整预设,或适时介入,及时点拨,或将错就错,因势利导,或制造冲突,挑起争端,或顺水推舟,锦上添花,让意外的课堂生成焕发出创新的活力,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解疑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猜、查、画、辩、演等,任何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应该看具体的情况综合运用。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解疑,读书都是最基本的要素,只有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其它解疑方法才会显得有意义、有价值,否则,所谓的这法那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五步:语言迁移、拓展延伸(自我对话)
这个环节是对一堂课知识的回顾整理,总结提升。在零散知识的基础上,有效的总结能让知识系统化,明朗化。
教师要结合文本的体裁、题材、写作背景、表达特点等引领学生进行拓展性的学习,或组织拓展性阅读,或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的练习,或联系实际,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在语言迁移练习的过程中,师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评价,自主对话。看学生学会了多少,收获了什么。教师更要通过总结,提升大家的认识,完成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在总结、评价、修正中点石成金,高屋建瓴。
三、问题导向
1.“以读为主”有效对话教学模式完全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精神,这是它的优势。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年龄较小,知识储备较少的低、中年级学生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有可能出现自学不到位和质疑困难的情况,需要在教师耐心地帮助下逐步培养、逐步展开。同时,在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进行中,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接受式学习”信息传递快的优势,将没有探究价值的知识和和信息,及时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以读为主”有效对话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对教学过程要有充分的“预设”,要尽可能多的估计到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如何引導学生去自主解决这些问题。其次,要关注“生成”资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能总想把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再次,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调控能力,要善于对问题进行筛选分类,特别是当学生对某些枝节问题纠缠不休时,要巧妙地将他们引到对主要问题的解决上来,帮助学生找到对话依托点与对话核心主题之间的链接,形成整合的认识和理解。
3.“以读为主”有效对话教学模式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不能机械地套用“模型”。相同体裁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同一学段不同体裁的教学内容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作些变化和微调。
杨锦梅,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马神庙街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