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门教育叙事的特点及启示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侍坐》作为《论语》中最具文学色彩和完整结构的一章,集中反映了孔子在教育教学思想上的独特造诣。以教育叙事研究为切入口,可以在还原课堂情节的基础上,探析孔门教育的特点及启示。问题情境式的课堂导入、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拥有独特留白的点评环节是孔门教育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对《侍坐》这堂课的分析,旨在吸收其优秀的课堂导入设计、师生关系维系和课堂点评环节的教学经验,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生命力。
  关键词:孔门教育 课堂导入 师生关系 课堂点评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本书,重点涵盖了孔门的教育理念。孔子对于教育方法的开创性运用给后世带来了极为宝贵的借鉴资源。《侍坐》是《论语》最长且独具文学色彩的一篇,同时也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侍坐》以孔子及其弟子座谈理想为主要内容,通过“言志”这个中心线索,把孔子问志、学生言志、孔子评志联系起来。本文现结合《侍坐》这一篇文章,谈一谈孔门教育叙事的特点及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一、案例背景
  叙事研究在很早之前就产生了,其在当今的教育界的发展与研究也愈发成熟。教育叙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对教育背景中叙事素材的分析研究,旨在透过教育现象,揭露隐秘的教育问题,从而获得启发。教育叙事具有两大特点:首先,它具有能够深入浅出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特点。构成教学活动的各要素之间发生碰撞就会产生各种教育现象,而教育现象又能间接反映该教育活动的本质。其次,教育叙事中的故事具有真实性,真实的故事因其独特的典范性起到“榜样”教学的示范作用,因而感染力强。因此,教育叙事旨在通过对日常教育教学中常见的现象进行梳理,进而促发教师与学生在行为上的反思和进步,达到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效果。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学得知识,提升德行,还能在不断的课堂训练中习得社会参与的能力,这也是一个人所需要的终身发展的能力。构成课堂的因素有很多,一个恰当的导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这个部分短暂而又不可或缺,需要教师的细心准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分别实现“教学价值”与“知识获得”,促进二者共赢的基础条件,其形成也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另外,课堂点评是一门艺术,它讲求及时、准确又要留有余味。课堂作为学生生命的原野,教师唯有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才能推动学生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让学生“有感而发”。总之,教师要善于推敲课堂导入艺术,构建合适的课堂情境,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发展,灵活使用点评话语,让课堂有头有尾,有思有得。
  二、案例特点
  (一)问题情境式的导入环节
  何谓“导入”?“导”的意思在教学中可以理解为教学启发和教师引导,“入”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生的理解和进入。因此,“导入”一词就是在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某个具体情境,去理解事物和道理的意思。于漪老师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a另外,根据学情和学生心理规律的特点出发,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新课标的内容所强调的。所以,问题情境式的课堂导入环节必须在教学中得到重视。
  在《侍坐》中,孔子明确了“言志”这一教学主题,首先提出“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b。孔子主动放低自己的身份,拉近了自己与学生的距离。我们都知道情感的投入在促进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这一点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一堂课开始之时,通过具体的行为动作或语言触及学生的情感,就会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畅所欲言。孔子特别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他的课堂上,情感交流筑起了学生与教师之间无形的沟通桥梁,带来了学生与教师之间频繁的思维碰撞,进而实现了在“教学”与“求知”两大方面的共赢。其次,孔子又说“不吾知也”,抛出现状,质疑激思,之后提出“你会怎么做”鼓励学生换位思考。情境与问题共同构成的导入部分不仅紧扣了教学目标,而且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畅所欲言”的交际环境,也就能够倾听到学生最真实的想法。
  (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产物,贯穿于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之中。于教师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提升自己的教学热情;于学生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良好交往人格的塑造,在信任老师的基础上也会更主动地投入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之中。
  孔门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可以概括表现为互相尊重、自由平等、和諧融洽。在《论语》一书中,大多数内容都是对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说过程的记录。其中,涉及师生之间对话的篇章就有上百篇,因此在孔门教育中师生的双向互动是非常明显的。对话关系被认为是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c,《侍坐》一文中鲜明地体现了孔子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从中可以看出孔门教育对构建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重视。首先,孔子坚持“有教无类”。孔子的弟子不仅在年龄上有差别,而且在身份地位上也有不同。孔门的师生关系不仅存在知识传授者与接收者的关系,而且存在精神引导者与被引导者的关系。d从孔子与学生之间较大的年龄差距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因此师生关系也具有平等的特征。例如,公西华、曾皙以及冉有在年龄上就比孔子小了三四十岁,子路也比孔子小九岁。尽管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年龄都存在较大差别,但是并没有影响他们彼此尊重,互谈理想。反而作为教师的孔子还利用了不同年龄阶层的不同阅历,丰富了谈话资源与教学的内涵,形成了师生之间平等“争鸣”、互相取长补短的场面。“侍坐”为我们展现出来的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膝长谈”,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如今的课堂上是罕见的,却又是我们当下教学组织形式所缺乏的。这类教学形式为我们带来了视觉上的空间感和画面感,透过文字,我们能想象孔子与三位弟子“茶话会”般共谈理想的喜乐画面,这种酣畅平和的教学方式真正贯彻了“寓教于乐”的思想,师生关系也通过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得到升华。   (三)独特留白的点评环节
  点评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主要体现。课堂点评是学生思维的推动力,它会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问题,提醒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式和方法以适应之后的学习。但是课堂点评如果没有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评”,就会大大削减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就很难拥有参与教学活动的动力。所以,教师在灵活掌握点评艺术之余,还应注意总结和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另外,点评中注意留白的使用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促进学生想象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发展。
  在《侍坐》这篇课文中,孔子首先抛出了这节课的主问题:“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未加思考直接“率尔而对”。面对这一幕,孔子并没有指出子路的鲁莽,而是用微笑回应了子路。紧接着,孔子又依次问冉有、公西华和曾皙他们各自的“志”。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没有在学生“言志”之时“插话”,而是在全部学生回答完后专门针对曾皙的志向做了点评“吾与点也”,这样的做法有效避免了因外围因素的打扰造成学生思维断层的弊端。部分人就孔子未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回答做点评这一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其教学是存在疏漏的。事实上,孔子在此处的留白设计,既保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又从侧面表达了自己对其余人答案的意见,只是此处较为隐晦罢了。表面上孔子的点评只关涉曾皙的言志内容,深层却是让其他学生在听取别人意见后结合自己的“言志”之答进行反思。孔子的课堂上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他没有统一思想或者言行来束缚学生,而是要求学生在听过别人的言论之后,重塑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达到“教学无痕”的境界。留白式的点评可谓独具匠心、独有韵味,孔子这里的不点评也就是最好的点评。
  三、案例启示
  (一)完善导入方式,活跃课堂前奏
  所谓万事开头难,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始,影响着后续教学环节的展开。于漪老师曾把课堂导入比作“课的第一锤”,认为导入应该是从心灵上对学生进行的吸引,以此才能诱发他们的思考。的确,现在的课堂导入环节因忽视对学生的心灵吸引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教师缺乏对导入功能的全面认识,认为课堂导入部分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无太大关系,因而在设计和实施课堂导入的环节往往“草草了事”,课堂导入板块可有可无。其次,教师在导入设计上的素养缺失造成课堂导入方式过于单调,往往很难出新意。基于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增强导入意识,完善导入方式,立足导入原则,真正让导入在实际教学中起作用。那么,在借鉴《侍坐》一文的基础上,我们需要遵守的课堂导入原则有如下几点。
  1.突出重点,联系教学目标
  课堂导入依据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应该突出课堂“主问题”,点明教学重点。在《侍坐》一文中,孔子在导入环节中提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是孔子在这堂“言志”课上的主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言志”这一主问题,学生清晰地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之后进行的“言志”讨论做好了心理准备。所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必须要让学生做到“学有纲”“心有备”。
  2.情境陶冶,营造课堂氛围
  课堂导入部分除了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还需要积极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能够在适合与恰当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在《侍坐》一文中,孔子营造了一个绝对平等自由的情境。首先让学生不要在意自己的身份年龄,走近学生,并说明自己的情况,提出假设问题,步步深入。只有抛开戒备心理,学生才会愿意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提出了“情境—陶冶”教学策略,这种策略认为一个真实的情境创设可以有效利用语言、实物、音乐等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侍坐》这堂课的良好氛围还体现在曾皙鼓瑟上。孔子对课堂秩序的包容性和对学生情操的关注度促成了良好课堂氛围的产生,音乐成为营造课堂情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情感表达也会更自然和真实。所以,课堂适恰情境的营造可以让学生实现语言自由、思维活跃、审美创造和文化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自然也就提升了。
  3.语言简洁,保持高效注意
  导入环节位于课堂的开始阶段,不应该占据太多的课堂时间,否则容易本末倒置。课堂导入集中于课前两至三分钟,在较短的时间内想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需要在言语上做到精简凝练。孔子在课前主要说了三句话导入,从“拉近学生——讲明现状——抛出问题”这三个方面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语言简明却精练,短短几字便串联了学生长久的注意力。因此,课堂导入环节的三分钟至关重要,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推敲导入语言,利用高效的方法及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动机,让其事先做好思想和动机准备,以便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来。
  (二)重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师生关系作为双边关系带来的影响也是双面的,它对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子一直主张互相尊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弟子面前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坦诚相见的朋友,这使得学生愿意直接向他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侍坐》中,孔子与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探讨与交流的画面一直以来都深入人心。孔子能与学生亲密无间地交流,离不开平日对每位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孔子尊重弟子的不同理想,每个弟子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理想也自然不一样。所以,在学生回答完自己的志向后,孔子针对自己比较赞叹的观点进行了说明,表达了孔子对生命个体意志的尊重,体现了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在师生关系上的引领作用。另外,無论是在孔子提问时,还是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曾皙从未停止弹奏琴瑟。孔子没有在课堂上阻止曾皙的做法,反而体现出孔门教育思想极大的包容性和自由性。
  当下,师生关系出现的功利化、陌生化、冲突化等问题成为社会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离不开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孔门所传达出来的相互尊重、教学相长、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当下具有极大的榜样作用。
其他文献
摘 要:庄子在《逍遥游》中描写了“无待”的自由,自由即服从自己,不受外力束缚,体现了一种“自适其性”的审美的人生。庄子的这种审美观,在西方哲学家康德的著作中也得以呼应。庄子与康德都认为美具有无利害性、主体性。  关键词:庄子 康德 审美无利害 自由游戏  对审美活动的分析,从古至今都是哲学家关注的一大问题。在中国的先秦道家时期,庄子就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人们应在“适性之游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结合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探讨2009年后网络文学女性观的呈现及流变。本文探讨了女性类型人物所体现的女性观,论述了不同题材作品中的女性观表达,研究现今网络小说中女性观的定位,将现有的网络文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的普遍观点进行总结概述。  关键词:网络小说 女性观 女性意识  一、 引言  网络文学从20多年前开始萌生渐渐发展至今,有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各类网络文学作品累计2442万部
期刊
摘 要:元轻白俗是苏轼对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诗歌风格的评价。笔者从作家生活、审美观念、时代风气等方面入手,结合相关诗文作品,旨在探索二人尚俗、写实的文学创作理念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元轻白俗” 尚俗 写实  “元轻白俗”这个评价最早出现在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祭柳子玉文》中,一经提出,大为后世赞同。中唐时期,元稹和白居易本就相交甚欢,又因二人在写诗风格和政治理念上观点相近,在当时齐名,世称“元白”
期刊
摘 要:本研究从情节、语言特色以及修辞特色等方面考察欧·亨利短篇小说The Last Leaf所彰显的语言技巧和散发出的人性光辉。  关键词:The Last Leaf 情节 语言特色 修辞特色 赏析  一、引言  欧·亨利(O.Henry,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Guy de Maupassa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步入疲软期的国产电视剧在审查制度与畸变市场的双重冲击下更显低迷,整体质量严重下滑,一度陷入“爆款虽多,鲜有佳作”的创作僵局。各大影视制作平台另辟蹊径,纷纷购入热门日本影视剧的版权,试图以翻拍的形式挽救作品口碑,现实却多是观众嫌恶,批评声不断。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比近期热门的翻拍作品与日式原作,从叙事逻辑与文化背景出发,聚焦剧情与人物,挖掘翻拍剧鲜受认可的深层原因,有助于提出行之有
期刊
摘 要:本论文结合潍坊科技学院“农圣文化与国学经典教育”课程的具体实施,对地方文化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耦合逻辑与具体的实践途径予以阐述。  关键词:农圣文化 国学课程 实践途径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从哲学思想到礼仪规范,从家国情怀到民风民俗,传统文化对于国人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修养品位等的养成,几千年来一直具有深刻的影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既是高校
期刊
摘 要:施叔青小说采用身体叙事,将“身体”与历史相联系,以此实现女性话语与历史的对话并表现女性在历史文化转变过程中产生的身份认同危机。而“身体”所具备的性别、身份、文化等多维度的隐喻则揭示了男性与女性、中下层阶级与上层阶级、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共谋交互、反转利用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施叔青 身体叙事 隐喻 价值与局限  施叔青从对身体的感性认知出发,以人物的形体、欲望、行为等为写作对象,构建了
期刊
摘 要:《遇见海明威》是马尔克斯对文学写作的自我理解。文章从写作视角探讨《遇见海明威》的独特感染力量。《遇见海明威》从一次街上偶然遇见作者心仪的文学大师说起,结合自己的文学创作经验对海明威提供给世人的写作模式做出一个评价。马尔克斯对文学大师的评价完全是个人化的,是从局部出发的文学写作偏见。如此的局部偏见,给后世人们的写作留下了鲜活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局部 偏见 马尔克斯 《遇见海明威》  马尔
期刊
摘 要:阴山岩画是目前我国已知最大的岩画宝库,在世界岩画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部弥足珍贵的形象史卷,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最可靠的形象资料。因此,阴山岩画的保护传承显得极为重要。在网络时代下,社交媒体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表情包作为一种视觉的感官载体符号,能够形象地表达人们所要表达的信息,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利用符号学和传播学的知识,将阴山岩画与表情包相结合,充分利用
期刊
摘 要:“文人无行”作为一种个人道德缺失的现象,由于文学本身的特性,在礼法坏弛的年代以为求高位不择手段的方式一再出现。刘勰以儒家道德规范为准绳,批判文人品格普遍缺失的不正之风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实。本文试图从刘勰的文论中发掘这些反思,为理解《文心雕龙》文体划分的侧重点提供不同的角度。  关键词:刘勰 《文心雕龙》 文人批评  “三不朽”之说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将立言与立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