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麻种植引来麻烦一堆

来源 :新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liang0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种植亚麻的遭遇
  
  金德松连续种了四年亚麻,三年都亏本。
  提起自己的亚麻种植经历,金德松不禁摇头叹息。金德松是新疆奇台县老奇台镇二畦村4组村民,刚刚卸任的组长。
  2002年,奇台县政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引导农民种植新型经济作物——亚麻,并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发展。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每年初制订计划,给各乡镇下达种植亚麻的指标,要求各乡镇干部把亚麻种植工作当作当年的重点工作来做,如果完不成任务,年底考核不合格,实行末位淘汰。各乡镇又分解到各行政村,各行政村分解到各组,乡镇一级又向下属干部下达签订种植合同的任务。
  在记者采访中,许多政府官员不止一次地提到,县里之所以采取行政命令种植亚麻,是因为招商引来的亚麻企业,政府怕原料不够,企业中途撤资,所以就把企业当“神一样供着”。
  4年来金德松一直积极向村民推广种植亚麻。作为基层组织的负责人,他率先种植了亚麻。但种了4年3年亏本。今年,他种了36亩亚麻,光成本投入就是1.1万元,收入却只有7000元,亏损4000多元。
  种地亏本在农民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但让金德松放弃种植亚麻的原因是,“主要是卖亚麻太愁人,厂家收购标准随意性太大了,他们说是几等就是几等。”
  头两年,因为是新型的农作物,农民种植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种植技术不熟练,经验不足,许多农民种植的亚麻质量不好,普遍达不到亚麻厂的要求,基本上都亏本。
  第三年,农民种植亚麻积极性受到影响,种植面积相对较少,但金德松还是种了亚麻,但种得少,只种了3亩。
  这一次他真的挣了钱,但提起当年的卖亚麻的经历让他感觉到有点滑稽,没到收购点就把亚麻卖了。
  当他的拉着亚麻的拖拉机还没有走到收购点,就先后遇到了两拨收购亚麻的人,争相收购他的亚麻,根本不用检验亚麻的等级,直接就给开票,一等亚麻,价格1.55元,不扣水分和杂质。
  看到上年的收入不错,金德松今年扩大了种植规模,承包了别人的36亩土地,全部种植了亚麻,但事与愿违,全面亏本。
  “其实亚麻质量和去年差不多,但收入却差多了,和去年相比少了13000元。”金德松说。
  今年的亚麻很难卖,前后卖了三次才卖掉。
  第一次,他向别人借了拖拉机,请人帮忙,忙活了大半天,把亚麻刚刚拉到收购点,因为天阴,收购点停止收购。只好拉回来卸车,白忙活了一天。
  第二次,再借车请人帮忙,在收购点等了两天两夜,才卖了一半,又卖了第三趟才把亚麻全部卖完。
  同样是不用检验,检验员只看了一眼,“五等、等外”,转身去开票。
  看到前面那么多人等了好多天,找了好多人,都是这样结果,金德松只好忍痛卖掉了自己的亚麻,五分之三按五等价格0.85元卖了,五分之二按照等外价格0.3元卖了。
  记者了解到,今年奇台县亚麻收购农民和企业矛盾激烈,冲突时有发生。
  许多农民在农忙季节要排三四天的队才能卖掉亚麻,有的甚至达到了五天五夜,农民与厂家之间的纠纷时有发生,曾发生了农民砸了收购单位的餐厅,掀翻了饭桌,砸掉了锅碗瓢盆,卸掉了收购点办公室的屋门。
  记者从老奇台镇派出所了解到,他们曾接到四起打架事件,其中立案一起,收购亚麻期间,每天都要出警,有时甚至一天两次,无奈之下,专门派民警在收购点值班。
  老奇台镇主管农业副镇长闫相声分析说,造成今年亚麻收购民怨如此之大,与亚麻公司的收购有直接的关系,去年亚麻收购单位有两家,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亚麻突然就成了香饽饽,基本上只要是亚麻就可以卖到一等、二等,几乎没有三等以下的亚麻,而农户在交售时掺假现象也较为严重。但今年种植面积较大,供大于求,同时亚麻受出口配额限制,亚麻制品出口市场萎缩,亚麻公司把市场风险转嫁到了农民头上,两家收购单位联手压级压价,三等以上数量少,多数都是四等甚至等外,按照收购单位的定价,一等麻是1.6元,二等1.5元。三等1.4元。四等1.05元,五等0.85元,差一个等级,农民损失就很大。
  面对农民如此强烈的反应,奇台县人大、政协专门组织了调研组对亚麻收购情况作了调研。
  奇台县政协的一份调研报告说,收购单位检验方法缺乏科学性,透明度低,随意性大。在检测长度时,部分工作人员不带工具,凭感觉检验;扣除水分杂质不能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全凭估算,有的甚至达到了17%以上;收购等外麻价格多变,从每公斤0.25元到0.8元都有。
  为此,奇台县组成了一个由质监局、农业局工作人员组成的协调小组,公布服务号码,专门对压级压价现象进行重新检验,但有时候也会碰到收购企业“不给面子”,认为政府干涉市场买卖自由。
  面对农民、政府官员们的指责,亚麻公司对今年的收购问题并不认可。
  奇台县粤新亚马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茂松说:“我们根本不存在压级压价,或许金鹰公司存在这个问题。”
  金鹰公司一位负责人对此也不认可,“我们没有这种现象,粤新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徐茂松说,其实今年亚麻质量要比上年好,上年收购情况好是因为恶性竞争的结果,也不存在转嫁风险的行为,也不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他们收购了8000吨亚麻,仍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收购亚麻是按照标准执行的,考虑到农民的利益,公司其实放宽了收购标准。
  
  水成了行政命令的砝码
  
  说起自己种植亚麻的初衷,金德松说:“一方面是在执行政府的命令,另一方面是农田能多浇点水。”
  按照老奇台镇政府的鼓励种植亚麻的政策规定,种植一亩亚麻可以配给250立方米平价灌溉用水。
  奇台县是农业大县,一直是新疆的产粮大县,主要以种植小麦、大麦、玉米为主,气候干旱、少雨,水土矛盾尤为突出,尤其在河灌区,基本上每年都存在着缺水现象。
  各乡镇为了完成县里下达的种植亚麻的任务,只好在水上做文章,水成了调整产业结构的砝码。
  老奇台镇是河灌区,灌溉用水主要来自天山雪水,各行政村按照老惯例比例配给,自2002年起,配水方案发生变化,先从总流量中划分出亚麻灌溉用水,然后再按照比例给其他作物配水。
  记者从老奇台水管站了解到,2005年,奇台县遭遇十年不遇的大旱,总流域来水量只有平均年份的49%。本来紧张的水土矛盾在今年愈演愈烈。
  据水管站的一分配水表格显示,在今年用水最紧张的时期,将近一半的水配给了亚麻,第三轮期配水300万方水,亚麻用水165.77万方,第四轮期配水364.13万方,亚麻用水166万方。
  水管站统计亚麻种植面积是16561.5亩,老奇台镇总耕地面积为126000亩,占总面积13.3%的亚麻,在一个灌溉轮期内占用了55%的用水量。
  各行政村之间也是矛盾重重,按照原来的惯例,各行政村都是按照比例分水,实行新的方案后,一些种植亚麻多的行政村配水量比以前增加了一倍以上,而有的行政村却只有原来的一半。按照原来的比例,二畦行政村可以分配到62万方水,现在,他们只能分到41万方水,其中小麦等主要作物的灌溉用水只有27.7万方。
  原有的配水惯例被打破,倒水卖水尤为严重,一些村干部年初虚报亚麻种植面积,在配水时按照实际种植面积配给,利用空额面积倒卖水方,种植亚麻面积大的农户向缺水农户倒卖水方,每立方米8.3分钱的水被炒到了0.25元甚至达到了0.3元,用水紧张,农民抢水斗殴事件时有发生。
  面对这个配水方案,水管站站长范文理显得很无奈,“比较麻烦,这个方案不好管理,我们也没办法。”
  
  发展中县市招商的无奈之举
  
  “这都是县里招商心切,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位政府官员对政府行政命令种植亚麻的行为做出解释。
  更有人对亚麻产业提出质疑,认为从长远来看这并非明智之举,亚麻是内地淘汰的产业,亚麻密植度高,对土地营养吸收量比较大,导致土地贫瘠,种植亚麻后的土地导致其他作物大量减产,必须施大量的肥料才能生长,导致农民种地成本增加,根本不是什么朝阳产业。
  “其实经济落后县市招商困难,病急乱投医,已经交了不少学费了。但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只好这么作。”这位政府官员说。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来,奇台县曾有好几个招商引资的项目无果而终,一度向各乡镇推广养殖獭兔的项目,到头来却是农户养殖的獭兔无处销售。
  糟化酿酒项目,公司在向农户们卖了一千多台酿酒机器后下落不明,酿造的酒精无处销售,因为甲醇超标,不能作酒,许多农户只好把酒精倒掉。
  育肥牛项目划拨了土地修好了牛场,至今没养过一头牛。
  号召农户种植了蓖麻,回头来蓖麻油加工企业却没来收购蓖麻。
  一些政府官员坦言,奇台县作为农业大县,每年财政收入3800万元,财政支出1.6亿元,如果全部取消农业税,政府财政将日趋紧张,必须发展工业来弥补税收。为了发展经济,政府领导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只要企业愿意来,只好给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通过农业来支持工业发展也是无奈之举。
其他文献
新疆地域辽阔,资源富集,人文和自然景观独特,既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储备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年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新疆以其雄厚的资源储备为依托,经济发展势头锐不可当。一块充满潜力的经济高地,正在我国六分之一的国土上孕育、隆升。    新疆正从产业基地向产业集群化发展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吐哈盆地,是三个装满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聚宝盆”。根据
期刊
“我们家是一个‘军人之家’,我的父亲、两个弟弟都曾是军人。可是我们家太多灾多难了,在关键时期,我们得到了军人的帮助。今天是“八·一”建军节,我的感激之情难以表达。”来自焉耆县包尔海乡的程英说。  程英今年32岁。她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两个可爱的女儿。程英和爱人曾是焉耆县包尔海乡一家乳品厂的职工,因为工厂效益太差,她就自己办起了乳品厂,事业刚刚起步。  程英的父亲程广洲原是安徽人,他在东北齐齐哈
期刊
在一些世人眼里,反映主旋律的歌曲不如流行歌曲好听,好唱,流传不远,可是这首歌曲,为何能长时间流传而没有消失?为何又被新疆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命名为“新疆希望工程主题歌曲”,这里有什么原因呢?  如果算上这首歌的起源,至少也有好几年了。它先以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流传,几年后,偶然感动了一位记者,而成为诗;于是,感动从一次义演晚会开始,诗感动了很多人;后来感动了一名歌手,诗又变成了歌;于是从一个个音符开始,
期刊
10月6日,广州荔园小学的小学生们邀请河北省“北京升旗”希望小学等贫困山区的小学生到广州做客。据悉,住在高咏思家的丁肖霞晚上不愿意吃饭,她说:“今天我已吃了两次饭了,怎么还要吃啊?”原来,她在家乡每天只能吃一顿饭。  丁肖霞这一声让听者落泪的反问,让人颤栗!她还是一个几岁的孩子,每一顿饭都是她长身体的必要保障,然而,她竟万分惊愕地反问起广州的“妈妈”来:我怎么能一天吃三次饭呢,要知道,在我的家乡,
期刊
11月,初冬时节,但在军人的字典中却承载着更多的含义,这是一个分别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着离别的伤感,营区内飘荡着送别的歌声,这是一个让人眼睛潮湿的季节。    老兵退伍新说     “老兵退伍.新兵跳舞”:老兵走了之后,新兵不用说话做事看老兵颜色了,可以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了,解决工作训练时出现的难题也可以直接与排长交流了。更重要的是,他们马上也具有了“老兵”资格,多“扬眉吐气”啊,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
期刊
十·一长假给了平时忙于学业的大学生更多的闲暇时间,按说他们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了,可记者发现,乌鲁木齐市各高校的大多数学生,却并不甘心度一个安安逸逸的长假。他们或挣钱打工,或回家帮农,或外出采风,或复习考研……    下乡型 棉田生活学会坚持    对于新疆大学信息学院大二的吴丽来说,这个十·一是难忘的。大假前,有一位家住沙湾的同学说,他们家里种有棉花,但缺少摘棉花的人手。他号召大家都去帮忙摘棉花,家
期刊
从2元到上百万,从富翁到穷光蛋,不断跌倒又爬起来,潮起潮落,王文新在他历经磨难的人生中,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创富故事。    今年39岁的王文新,已经是乌鲁木齐“抓饭熟了”连锁店的创始人和身价不菲的老板,可是他的梦想远不止此,他想要把他的“抓饭熟了”,打造成中国的麦当劳!    经受苦难不言败    王文新是新疆石河子人,1982年,刚刚初中毕业的王文新在家人的安排下,进了石河子市棉纺厂,当上了一名普
期刊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在吃、穿、用等消费上没有太多差距,看上去十分“平等”。但根据一般市民的收入差距来看,这种表面上的“平等”是不正常的,一些孩子的消费已经超出了部分家庭的支付能力……  新学期到了,学生们眨巴着眼睛看着家长:“我想要新衣服、新鞋子、新书包……”家长点点头,可以承受。返校后,等到孩子跟同学碰了一次面,有孩子跟家长说:“我想要手机、电子词典、MP3……这些我的同学都有了。”  奔赴各大
期刊
一只羊被数来数去,一会儿是你的,一会儿是我的。羊没有变,人也没有变,只有一场游戏在变。人生就是一场游戏。  1998年第一次到白哈巴村的时候,王族突然觉得可以把这个村子里的图瓦人写一本书。这种感觉很奇怪,又是王族一瞬间在心里产生的,但却很强烈。王族在《图瓦之书》后记里说:“似乎一下子就注定了我此后的写作命运,这是我一直期待的情景。”  王族在新疆生活了十几年,一直在寻找着符合自己进入和表达的地方,
期刊
他们大都来自农村,因为职业的缘故,他们只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他们通常在凌晨出发,背着蛇皮袋,整日游荡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以拣垃圾、废品为生;由于日常生活与大量受污染的废弃物紧密相连,他们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危害;他们的存在对城市有益,但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多困扰。他们被人称作:拾荒者。随着新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拾荒者的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城市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管理这一群体就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