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微型小说是以言简意赅,情节简单取胜的一种小说类型,虽然其文字常常只有寥寥数语,但微型小说中的优秀作品却往往能兼具故事内容的微缩性和主题思想的隐喻性,从而使微型小说真正达到短中见深、以小见大的审美境界。微型小说独特的审美特征使得作家在写作时常有意或无意地在微型小说中设置各种“空白”,微型小说最显著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便由此产生。因此,微型小说能将“空白”艺术的精髓完美而又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关键词:空白 微型小说 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含蓄蕴藉是中国古典艺术创作的主要特征,这也使得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空白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例如,在我国古代绘画中,将空白称为“留白”,这种艺术手法指的是画家故意不将画面占满整张画纸,而是在画纸中留下大片空白部分,同时也给观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也有对“空白”的概括,如“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等论述一方面说明了空白手法在古典诗歌创作中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空白手法能使作品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感。作为小说中的后起之秀,微型小说具有篇幅短小,情节简单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作家在创作微型小说时非常注重“空白”手法的运用。“空白”艺术的运用使作家更好地解决了微型小说中虚与实的关系,在实写中,巧妙地设下虚笔,既错落有致,同时又趣味横生,微型小说所独具的审美价值也就得到了完美体现。
西方文论中,对“空白”有更加清晰和明确的界定。美国优秀小说家海明威所提出的关于创作的“冰山理论”与中国古典文论中对“空白”的概括有异曲同工之妙,海明威认为,作家要对想写的故事了然于心,应明确要省去哪些情节,呈现哪些情节。这对于读者来说同样重要,作家必须真诚地去反映生活,读者才能清楚地、明确地感受到被作家隐藏起来的没有写出来的部分,就好像作家要表现整座冰山,并不用将其全面呈现出来,而只需让其显露出八分之一。而更为明确的对“空白”进行界说的则是伊瑟尔,他指出,如果一部小说中含有的“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越多,这非但不会削减其意义的传达,反而会使读者更加主动去探寻其作品中所隐含的深刻意蕴,作品的主题从而得到更好的表达。由此可见,文学中的“空白”显示了文字间意味的无穷无尽。
微型小说文字简洁,篇幅不长,情节简单,更要求作家要在有限的布局中,用不多的人物、场景和故事等来展现丰富的主题意蕴,要想达成这样的审美效果,唯有在微型小说中设置“空白”,才能营造出虚实相间、有无相生的精彩。由此可见,微型小说可以说是空白艺术表现的典范,在微型小说的审美特征中,“空白”的艺术精神得到了完整展现。
一 惊鸿一瞥——瞬间之美
微型小说“通过作家的想象活动把经过选择的生活经验体现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之中”,它仅仅捕捉生活中富有意味的某个瞬间、某一场景,甚至是生动图画的一个剪影,从中发掘美、创造美,微型小说所选取的这些点或截面,能够展示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是对社会现状的浓缩,并由此可以折射出作者对生活哲理以及事物本质的深刻思考。因此,微型小说的“第一要务”是在惊鸿一瞥之间揭示世间百态,侧重于表现现实中的瞬间精彩和点滴感触。于是,瞬间美成为微型小说的一个主要的审美特征。这一特征恰恰为空白艺术的运用提供了广阔天地。正如司空图的所说的:“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不论多么庞杂的主题,均能用以少胜多的方法来表达,也就是常说的“取万象于一瓢”。
法国作家哈霍利的《德军剩下来的东西》,只有简短的二百字,描写了战争结束后一对恋人不期而遇的瞬间。在文章中,作者对战争以前的情节只字未提,也没有详细地描写男女主人公再次相见时的表情与反应,但在读者的脑海却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连串的如电影般的剪辑片段,战争之前和之后的对照:繁华的过去与如今温凄冷的街区;战前温存的约会与战后放荡的情人。于是,丰富的主题意蕴显而易见,即战争留下的是城市的痛楚和扭曲的人性。这是空白艺术的一种常见手法,不浪费笔墨去描写人物背景与形象,忽略掉故事发生的环境,只渲染一两个有意味的场景,从而形成人物描写与情感叙述的空白,而这些恰到好处的空白却蕴涵着丰富的含义。正如罗兰·巴特所认为的:读者在欣赏一部作品时,需要经常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受作者在作品中没有写出来的东西,读者的再创造融入到作者的视野中。此时,读者不是作为和文学作品毫无关系的“局外人”存在,而成为了被作者引入创作中的合作者,作家依据之前对作品的预想,分析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有可能会产生的感受,并将这些与自己的写作相结合,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预想,作家在写作时就“有所保留”,到点到为止,而不将文字写得太饱满、透彻,适当地留下“空白”,同时也为读者预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德军剩下来的东西》中,读者能从作家所描写的“一片树叶”看到“整片森林”,作品的涵盖能力非同寻常,这种效果的达成空白手法地运用自然功不可没,它能够促使读者依据各自的人生经验等对作品中的情境、人物形象等进行自觉的二度创作。从读者接受的方面看,本文中所留给读者感受的空间越大,便越人兴奋和满意。
二 言简意赅——精当之美
与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等可以不受篇幅的限制,能够完整地囊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不同,微型小说通常不会如此完整,在其线索的安排上,也很难达到首尾呼应、起承转合兼具。在谋篇布局时,微型小说作者要善于选择和舍弃,故事可以是有头而无尾或者有尾而无头,还可以掐头去尾只从中间截取一段来写。
微型小说所摄取的材料只能是生活的小侧面、小片段,在结构上则随物赋形,充分发挥其“不全”的特点。正所谓“不全之全,自成一体”,而这里的“不全”,正是“空白艺术”的体现。汪曾祺曾经指出:“空白,是小小说的特点,可以说,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中国画讲究‘计白当墨’。包世臣论书,以为‘应使字之上下左右皆有字’。因为注意‘留白’,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所谓‘留白’,简单直截地说,就是少写。”所以,在构思行文中,微型小说的作者要时时刻刻注意字句的凝炼,真正做到字字珠玑,不允许作品中存在任何的赘词冗句。要真正做到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具体来说,微型小说的精当之美可以从几个方面来阐述: 1 微型小说摄取材料要求精细
微型小说并不是以反映生活完整面貌为目标的,它是把现实里的微观细节放大,透过人物的某些性格特征、某种心情感悟、某个生活横断面来传达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思索、一缕情愫、一点领悟等。而当这无数个的“一”融合在一起时,就产生了某种特征或者代表性。正如王蒙曾经指出的:“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叙述手段就是留下空白,留下读者想象的余地。”微型小说篇幅有限,就更追求意义上的极度凝练,在写作中就不应该写得太“丰富”。清代诗人王士祯认为,神龙应该是“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而法国艺术家罗丹也往往只把他的人物最有表现力的精神、体态雕刻出来,而将其余的部分隐藏在大理石块中。微型小说的文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不全”的特色。然而,这个“不全”,并非孤立的断砖碎瓦。在这“不全”的部分,“可以识辨出已成过去的部分,也可以看见将来发生的部分”。通过作家空白手法的运用,在微型小说的文本中留下了大量空白。
2 微型小说叙事必须严密
与中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娓娓道来不同,微型小说在叙事上有其独特性,微型小说的叙事更要求严密。所谓叙事严密,指的是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要紧凑,又要跌宕起伏,既首尾呼应,又要错落有致。从故事的发展速度和时间进程看,微型小说需要跳跃式前进,因此,在情节铺开的过程中,微型小说经常运用飞跃、跳脱、中断等“空白”艺术手段。例如,田文茂的微型小说《放宽政策》,小说描写了一个年轻人自学然而却没能成才的故事。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主人公为了学习,立志不谈恋爱,后来一不小心恋爱了,便从此立志不结婚,再后来没抵抗住世俗压力结了婚,又发誓不要孩子,到最后,迫不得已自己把“政策放宽”到等孩子大了再去学习。这一系列的“政策放宽”的背后,留下了很多空白,而每一次“政策”变化之间,则是一次次地跳脱与飞跃,作者将“政策放宽”后面的诸多细节统统省略掉,故事情节的发展既一波三折而又紧凑有序。由此可见,这篇微型小说叙事的节奏感极强,而这种节奏感是由“空白”所营造的,因此,要想使微型小说具有艺术的美感,就要善于运用“空白”的表现手法。
3 微型小说表现人物要精当
微型小说不像中长篇小说那样人物形象众多,它一般只有两三个人物。而微型小说的最为人称道的一点恰恰就在于通过对一两个人物地粗线条勾勒就能够生动准确地展现其性格特征。同时,作者也常在人物的描写上留下空白,用高度精炼浓缩的文字表现丰富的人物性格。以俄国小说家契诃夫的作品《在钉子上》为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仅仅写了一个过程:有人在钉子上先挂了个“制帽”,后来又换了一顶貂皮帽。看到这,有读者就要问:帽子的主人会是谁呢?然而小说并没有对于这个问题给予答案,作者故意留下空白。帽子的主人在整篇作品中从未出现过,但是从小职员闪烁其词的表现上,读者能够想象得到帽子主人的权势。用这种方法设置的“空白”,就最大限度地将微型小说的艺术容量扩大了。
三 一语中的——深刻之美
同其他小说类型一样,微型小说也可以表现深刻的思想、博大精深的主题,不会因为微型小说篇幅短小而使其思想内容有任何的削减。微型小说敢于直面人生,对于各种社会恶习流弊进行鞭挞与揭露,在这一点上,它与被鲁迅喻为“匕首和投枪”的杂文相比也毫不逊色。作家王蒙曾经这样描述微型小说:“微型小说之所以能‘微’,多半在于一个‘妙’字。汉语构词把微和妙组成一个词,叫做微妙,这本身就微而且妙极了!”对于微型小说的“妙”,他又进一步解释,“一以当十,短以胜长,句句抓到痒处,打到痛处,是谓妙。”
微型小说要想在精短的格局中,用有限的形象表现无限的意蕴,需要在文本中不断留下空白,运用空白技巧,创造出虚实相生的神韵。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指出了“弦外之音”意味深远,而刘勰所谓的“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则表明“空白”可以展现深刻而广阔的主题意蕴。在叙述过程中,作家有意无意地造成无声、无言、休止、中断等空白,以通过文本中所留下的“空白”来诱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古人云:“墨到为实,飞白未虚”,“有声为实,无声为虚”。此处的虚,即创作中的“空白”。
在微型小说的创作中,“空白”手法的运用不能脱离具体可感的形象而存在,但同时它又应该超越所依托的形象,应具有触动读者的魅力,使读者乐于调动各自的生活经历去补充它甚至丰富它。由此,“空白”便成为了具象化了的意象,而这种具象化了的空白,能够使微型小说在极有限的空间里,无限量地去扩展艺术形象,从而扩大作品的艺术容量,创造出“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的艺术效果。正如袁枚所说:“钟厚必哑,耳塞必聋”。
微型小说的上述审美特性是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互相依托的。就像是一座微雕,艺术家用精妙的技艺雕琢以显示其微巧之美。但是,往往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微雕作品是由于它内容上的引人入胜,而不仅是外形构造上的镂刻精美。因此,只有微型小说的故事本身具有浓缩性、深刻性、含蓄性,才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从而最终达到微妙中见博大、精短中出深刻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 张萍、张晓红:《比较文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 张晓红:《“非个人化”理论的“代神立言”界说》,《作家》(下半月),2011年第20期。
[3] 赵忠山:《“国培计划”振兴边远地区农村教育》,《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13日。
作者简介:杨超,女,1977—,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电影理论、写作理论,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空白 微型小说 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含蓄蕴藉是中国古典艺术创作的主要特征,这也使得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空白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例如,在我国古代绘画中,将空白称为“留白”,这种艺术手法指的是画家故意不将画面占满整张画纸,而是在画纸中留下大片空白部分,同时也给观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也有对“空白”的概括,如“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等论述一方面说明了空白手法在古典诗歌创作中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空白手法能使作品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感。作为小说中的后起之秀,微型小说具有篇幅短小,情节简单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作家在创作微型小说时非常注重“空白”手法的运用。“空白”艺术的运用使作家更好地解决了微型小说中虚与实的关系,在实写中,巧妙地设下虚笔,既错落有致,同时又趣味横生,微型小说所独具的审美价值也就得到了完美体现。
西方文论中,对“空白”有更加清晰和明确的界定。美国优秀小说家海明威所提出的关于创作的“冰山理论”与中国古典文论中对“空白”的概括有异曲同工之妙,海明威认为,作家要对想写的故事了然于心,应明确要省去哪些情节,呈现哪些情节。这对于读者来说同样重要,作家必须真诚地去反映生活,读者才能清楚地、明确地感受到被作家隐藏起来的没有写出来的部分,就好像作家要表现整座冰山,并不用将其全面呈现出来,而只需让其显露出八分之一。而更为明确的对“空白”进行界说的则是伊瑟尔,他指出,如果一部小说中含有的“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越多,这非但不会削减其意义的传达,反而会使读者更加主动去探寻其作品中所隐含的深刻意蕴,作品的主题从而得到更好的表达。由此可见,文学中的“空白”显示了文字间意味的无穷无尽。
微型小说文字简洁,篇幅不长,情节简单,更要求作家要在有限的布局中,用不多的人物、场景和故事等来展现丰富的主题意蕴,要想达成这样的审美效果,唯有在微型小说中设置“空白”,才能营造出虚实相间、有无相生的精彩。由此可见,微型小说可以说是空白艺术表现的典范,在微型小说的审美特征中,“空白”的艺术精神得到了完整展现。
一 惊鸿一瞥——瞬间之美
微型小说“通过作家的想象活动把经过选择的生活经验体现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之中”,它仅仅捕捉生活中富有意味的某个瞬间、某一场景,甚至是生动图画的一个剪影,从中发掘美、创造美,微型小说所选取的这些点或截面,能够展示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是对社会现状的浓缩,并由此可以折射出作者对生活哲理以及事物本质的深刻思考。因此,微型小说的“第一要务”是在惊鸿一瞥之间揭示世间百态,侧重于表现现实中的瞬间精彩和点滴感触。于是,瞬间美成为微型小说的一个主要的审美特征。这一特征恰恰为空白艺术的运用提供了广阔天地。正如司空图的所说的:“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不论多么庞杂的主题,均能用以少胜多的方法来表达,也就是常说的“取万象于一瓢”。
法国作家哈霍利的《德军剩下来的东西》,只有简短的二百字,描写了战争结束后一对恋人不期而遇的瞬间。在文章中,作者对战争以前的情节只字未提,也没有详细地描写男女主人公再次相见时的表情与反应,但在读者的脑海却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连串的如电影般的剪辑片段,战争之前和之后的对照:繁华的过去与如今温凄冷的街区;战前温存的约会与战后放荡的情人。于是,丰富的主题意蕴显而易见,即战争留下的是城市的痛楚和扭曲的人性。这是空白艺术的一种常见手法,不浪费笔墨去描写人物背景与形象,忽略掉故事发生的环境,只渲染一两个有意味的场景,从而形成人物描写与情感叙述的空白,而这些恰到好处的空白却蕴涵着丰富的含义。正如罗兰·巴特所认为的:读者在欣赏一部作品时,需要经常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受作者在作品中没有写出来的东西,读者的再创造融入到作者的视野中。此时,读者不是作为和文学作品毫无关系的“局外人”存在,而成为了被作者引入创作中的合作者,作家依据之前对作品的预想,分析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有可能会产生的感受,并将这些与自己的写作相结合,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预想,作家在写作时就“有所保留”,到点到为止,而不将文字写得太饱满、透彻,适当地留下“空白”,同时也为读者预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德军剩下来的东西》中,读者能从作家所描写的“一片树叶”看到“整片森林”,作品的涵盖能力非同寻常,这种效果的达成空白手法地运用自然功不可没,它能够促使读者依据各自的人生经验等对作品中的情境、人物形象等进行自觉的二度创作。从读者接受的方面看,本文中所留给读者感受的空间越大,便越人兴奋和满意。
二 言简意赅——精当之美
与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等可以不受篇幅的限制,能够完整地囊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不同,微型小说通常不会如此完整,在其线索的安排上,也很难达到首尾呼应、起承转合兼具。在谋篇布局时,微型小说作者要善于选择和舍弃,故事可以是有头而无尾或者有尾而无头,还可以掐头去尾只从中间截取一段来写。
微型小说所摄取的材料只能是生活的小侧面、小片段,在结构上则随物赋形,充分发挥其“不全”的特点。正所谓“不全之全,自成一体”,而这里的“不全”,正是“空白艺术”的体现。汪曾祺曾经指出:“空白,是小小说的特点,可以说,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中国画讲究‘计白当墨’。包世臣论书,以为‘应使字之上下左右皆有字’。因为注意‘留白’,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所谓‘留白’,简单直截地说,就是少写。”所以,在构思行文中,微型小说的作者要时时刻刻注意字句的凝炼,真正做到字字珠玑,不允许作品中存在任何的赘词冗句。要真正做到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具体来说,微型小说的精当之美可以从几个方面来阐述: 1 微型小说摄取材料要求精细
微型小说并不是以反映生活完整面貌为目标的,它是把现实里的微观细节放大,透过人物的某些性格特征、某种心情感悟、某个生活横断面来传达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思索、一缕情愫、一点领悟等。而当这无数个的“一”融合在一起时,就产生了某种特征或者代表性。正如王蒙曾经指出的:“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叙述手段就是留下空白,留下读者想象的余地。”微型小说篇幅有限,就更追求意义上的极度凝练,在写作中就不应该写得太“丰富”。清代诗人王士祯认为,神龙应该是“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而法国艺术家罗丹也往往只把他的人物最有表现力的精神、体态雕刻出来,而将其余的部分隐藏在大理石块中。微型小说的文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不全”的特色。然而,这个“不全”,并非孤立的断砖碎瓦。在这“不全”的部分,“可以识辨出已成过去的部分,也可以看见将来发生的部分”。通过作家空白手法的运用,在微型小说的文本中留下了大量空白。
2 微型小说叙事必须严密
与中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娓娓道来不同,微型小说在叙事上有其独特性,微型小说的叙事更要求严密。所谓叙事严密,指的是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要紧凑,又要跌宕起伏,既首尾呼应,又要错落有致。从故事的发展速度和时间进程看,微型小说需要跳跃式前进,因此,在情节铺开的过程中,微型小说经常运用飞跃、跳脱、中断等“空白”艺术手段。例如,田文茂的微型小说《放宽政策》,小说描写了一个年轻人自学然而却没能成才的故事。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主人公为了学习,立志不谈恋爱,后来一不小心恋爱了,便从此立志不结婚,再后来没抵抗住世俗压力结了婚,又发誓不要孩子,到最后,迫不得已自己把“政策放宽”到等孩子大了再去学习。这一系列的“政策放宽”的背后,留下了很多空白,而每一次“政策”变化之间,则是一次次地跳脱与飞跃,作者将“政策放宽”后面的诸多细节统统省略掉,故事情节的发展既一波三折而又紧凑有序。由此可见,这篇微型小说叙事的节奏感极强,而这种节奏感是由“空白”所营造的,因此,要想使微型小说具有艺术的美感,就要善于运用“空白”的表现手法。
3 微型小说表现人物要精当
微型小说不像中长篇小说那样人物形象众多,它一般只有两三个人物。而微型小说的最为人称道的一点恰恰就在于通过对一两个人物地粗线条勾勒就能够生动准确地展现其性格特征。同时,作者也常在人物的描写上留下空白,用高度精炼浓缩的文字表现丰富的人物性格。以俄国小说家契诃夫的作品《在钉子上》为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仅仅写了一个过程:有人在钉子上先挂了个“制帽”,后来又换了一顶貂皮帽。看到这,有读者就要问:帽子的主人会是谁呢?然而小说并没有对于这个问题给予答案,作者故意留下空白。帽子的主人在整篇作品中从未出现过,但是从小职员闪烁其词的表现上,读者能够想象得到帽子主人的权势。用这种方法设置的“空白”,就最大限度地将微型小说的艺术容量扩大了。
三 一语中的——深刻之美
同其他小说类型一样,微型小说也可以表现深刻的思想、博大精深的主题,不会因为微型小说篇幅短小而使其思想内容有任何的削减。微型小说敢于直面人生,对于各种社会恶习流弊进行鞭挞与揭露,在这一点上,它与被鲁迅喻为“匕首和投枪”的杂文相比也毫不逊色。作家王蒙曾经这样描述微型小说:“微型小说之所以能‘微’,多半在于一个‘妙’字。汉语构词把微和妙组成一个词,叫做微妙,这本身就微而且妙极了!”对于微型小说的“妙”,他又进一步解释,“一以当十,短以胜长,句句抓到痒处,打到痛处,是谓妙。”
微型小说要想在精短的格局中,用有限的形象表现无限的意蕴,需要在文本中不断留下空白,运用空白技巧,创造出虚实相生的神韵。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指出了“弦外之音”意味深远,而刘勰所谓的“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则表明“空白”可以展现深刻而广阔的主题意蕴。在叙述过程中,作家有意无意地造成无声、无言、休止、中断等空白,以通过文本中所留下的“空白”来诱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古人云:“墨到为实,飞白未虚”,“有声为实,无声为虚”。此处的虚,即创作中的“空白”。
在微型小说的创作中,“空白”手法的运用不能脱离具体可感的形象而存在,但同时它又应该超越所依托的形象,应具有触动读者的魅力,使读者乐于调动各自的生活经历去补充它甚至丰富它。由此,“空白”便成为了具象化了的意象,而这种具象化了的空白,能够使微型小说在极有限的空间里,无限量地去扩展艺术形象,从而扩大作品的艺术容量,创造出“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的艺术效果。正如袁枚所说:“钟厚必哑,耳塞必聋”。
微型小说的上述审美特性是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互相依托的。就像是一座微雕,艺术家用精妙的技艺雕琢以显示其微巧之美。但是,往往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微雕作品是由于它内容上的引人入胜,而不仅是外形构造上的镂刻精美。因此,只有微型小说的故事本身具有浓缩性、深刻性、含蓄性,才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从而最终达到微妙中见博大、精短中出深刻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 张萍、张晓红:《比较文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 张晓红:《“非个人化”理论的“代神立言”界说》,《作家》(下半月),2011年第20期。
[3] 赵忠山:《“国培计划”振兴边远地区农村教育》,《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13日。
作者简介:杨超,女,1977—,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电影理论、写作理论,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