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全球服务业的大规模转移引发了新的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新的显著特征,其态势备受关注,影响将会十分深远。这轮产业转移,对于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和优化服务业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面对刚刚兴起的服务业国际转移,中国要尽快行动起来,充分认识到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重要性,并采取综合的、配套的措施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争取把握机遇,抢得先机,赢得这一场新的国际竞争。
[关键词]中国服务业; 全球服务业; 国际转移
[中图分类号] F1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8-0011-02
大致从2003年开始,随着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知识型服务产业开始出现成规模地向具有智力人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浪潮的兴起,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总体上看,此次全球服务业转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主导力量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正是此番全球服务业转移潮流的发轫者和主体,在调整其生产经营布局过程中,将其部分服务业务易地运行。微软、花旗集团、美国在线、Intel、IBM、GE、Cisco、American、Express等行业巨头无不跻身于这一转移大潮之中。
2.主要形式是跨国公司的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和收购兼并等等,即跨国公司将其成熟的、流程化的、标准化的智力密集型工作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3.主要目的地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被转移国往往具有相当的人力资源和产业基础,如印度、爱尔兰、中国等。
4.主要内容涉及软件、电讯、金融服务、管理咨询、芯片、生物信息等多个行业,涵盖产品设计、财务分析、交易处理、呼叫中心、IT技术保障、办公后台支持和网页维护等多种服务类型。
全球服务业转移起步未久,为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尤其对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凭借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全球化的一大赢家。然而,能否搭上服务业全球化这班车,将是影响中国未来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
随着全球经济更紧密地结合,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的影响将会更为深远。回过头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差不多正是与这一轮经济全球化同步开始的,其经济发展所取得的骄人成就在相当程度上正是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潮流的结果。利用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外转移的机遇,使中国的制造业,特别是家电、轻纺行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发展。现在,发达国家又开始向外转移服务业,这对于中国来说应该是更好的机遇。因为,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能够给中国带来诸多方面的好处,比如,有利于创造大量新的工作机会,以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有利于提升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以增强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有利于引进资金和人才等要素,以加快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有利于完善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服务支撑体系,等等。中国经济刚刚走上重化工业阶段,制造业当然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但有些行业已经或将会遇到产能过剩、市场相对饱和以及能源、资源供应紧张等制约因素,而现代服务业等主要靠白领员工承担的行业在中国将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印度是全球服务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在IT和软件开发领域的优势较为明显,许多跨国公司都把印度作为外包软件的首选地、服务中心和其他商业基地。而中国外包业目前的状况则是起步晚、规模小、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尚不占据外包世界市场的主要份额。特别是在高附加值的IT领域,据赛迪顾问公司的调查显示,2002年中国IT外包市场只有33.5亿元人民币,只是印度的一个零头(印度IT研发外包市场规模2003年为13亿美元)。但是,中国软件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预计在未来5至8年,中国软件产量将上升到世界第三位。同时,由于有关行业人力资本成本低(中国每月工资水平平均为500美元,印度和美国分别为700美元和4000美元),许多跨国公司预测中国在不久将成为全球外包中心之一,有望夺得世界外包“探花”,甚至将会成为最重要的国际项目外包基地。世界著名的战略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在一份咨询报告中说,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几个较为集中的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中心,印度和爱尔兰是两大主要外包中心。中国外包的综合实力虽然逊于印度及爱尔兰,但中国以其特有的优势,被公认为是一个新兴的外包中心。
现在,70%以上的美国软件公司已开始在中国积极寻找合作伙伴。日本的跨国公司也在努力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例如日本前十大软件企业均已在中国大连落户,NEC、松下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在大连建立了研发中心,日本富士通公司还组成专门的小组,正积极地在中国寻找合作对象,合作的内容包括软件设计、IC设计、PDP等离子显示器等。与此同时,中国国内一些软件企业也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实施行动,比如,中国国内著名的用友软件以离岸开发、现场服务的业务模式宣布进入欧美和日本市场,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2006年成为亚洲管理软件的行业龙头,2010年跻身世界软件50强。200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达1.88万亿元人民币,产品出口达1410亿美元,其中软件外包及出口规模约为20亿美元。这些都将会为中国参加全球项目外包市场竞争提供有力的基础条件。
与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在参与新经济全球化方面有许多有利的条件,这些有利的条件对国际服务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社会政治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展前景看好;投资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并且加入WTO后对外开放领域更为宽广;具有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低;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旺盛;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市场潜力巨大;交通、通信等现代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中国的东部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一带,形成了产品配套程度很高的产业集群,这为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
但是,中国在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方面也有许多竞争劣势,主要表现在:中国服务市场总体发育滞后,服务企业投资严重不足,信息化程度较低,服务意识欠缺,服务水平低下,在承接高端服务业外包业务方面比较困难;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尚存在“消费心理鸿沟”,中国国内消费者对服务更多的是“重价不重质”,而跨国公司的服务业国际转移,虽然目的是以低成本满足其国内需求,但前提是服务的客户满意度不能下降。因此,承接方服务市场需求的规模、质量和消费心理等特征,是跨国公司衡量承接方保证客户满意度能力的重要标准。在这一方面,中国服务业离跨国公司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一向“重硬轻软”,导致作为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软性”流程组织管理能力低下,这已成为中国服务企业“成长的陷阱”。一方面,缺乏流程管理能力,中国企业很难将制造业的优势扩展到服务业。另一方面,中国国内高技术仍然停留于硬件技术而忽略了流程技术的战略价值,流程专利目前还未起步;铁路运输和电信等服务业仍然维持着垄断性产业组织结构,开放度较低,外资难以进入;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流利讲外语的服务业人才偏少等等。
因此,中国要想真正抓住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机遇,还需要花很多功夫。中国应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提高服务领域的服务水平;大力改革教育体制,以培养相关领域的国际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健全相关法律体系,改革和完善金融体制;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创造条件推进服务业的发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与此同时,中国还应对服务业转移产生的经济摩擦有充分的认识。尽管目前印度是发达国家关注的焦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淡化发达国家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引发摩擦的关注,但随着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终将难免与发达国家在此领域形成竞争和冲突。对此,中国宜早日谋取对策,主动化解服务业转移可能带来的矛盾,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
[关键词]中国服务业; 全球服务业; 国际转移
[中图分类号] F1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8-0011-02
大致从2003年开始,随着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知识型服务产业开始出现成规模地向具有智力人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浪潮的兴起,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总体上看,此次全球服务业转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主导力量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正是此番全球服务业转移潮流的发轫者和主体,在调整其生产经营布局过程中,将其部分服务业务易地运行。微软、花旗集团、美国在线、Intel、IBM、GE、Cisco、American、Express等行业巨头无不跻身于这一转移大潮之中。
2.主要形式是跨国公司的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和收购兼并等等,即跨国公司将其成熟的、流程化的、标准化的智力密集型工作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3.主要目的地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被转移国往往具有相当的人力资源和产业基础,如印度、爱尔兰、中国等。
4.主要内容涉及软件、电讯、金融服务、管理咨询、芯片、生物信息等多个行业,涵盖产品设计、财务分析、交易处理、呼叫中心、IT技术保障、办公后台支持和网页维护等多种服务类型。
全球服务业转移起步未久,为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尤其对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凭借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全球化的一大赢家。然而,能否搭上服务业全球化这班车,将是影响中国未来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
随着全球经济更紧密地结合,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的影响将会更为深远。回过头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差不多正是与这一轮经济全球化同步开始的,其经济发展所取得的骄人成就在相当程度上正是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潮流的结果。利用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外转移的机遇,使中国的制造业,特别是家电、轻纺行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发展。现在,发达国家又开始向外转移服务业,这对于中国来说应该是更好的机遇。因为,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能够给中国带来诸多方面的好处,比如,有利于创造大量新的工作机会,以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有利于提升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以增强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有利于引进资金和人才等要素,以加快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有利于完善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服务支撑体系,等等。中国经济刚刚走上重化工业阶段,制造业当然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但有些行业已经或将会遇到产能过剩、市场相对饱和以及能源、资源供应紧张等制约因素,而现代服务业等主要靠白领员工承担的行业在中国将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印度是全球服务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在IT和软件开发领域的优势较为明显,许多跨国公司都把印度作为外包软件的首选地、服务中心和其他商业基地。而中国外包业目前的状况则是起步晚、规模小、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尚不占据外包世界市场的主要份额。特别是在高附加值的IT领域,据赛迪顾问公司的调查显示,2002年中国IT外包市场只有33.5亿元人民币,只是印度的一个零头(印度IT研发外包市场规模2003年为13亿美元)。但是,中国软件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预计在未来5至8年,中国软件产量将上升到世界第三位。同时,由于有关行业人力资本成本低(中国每月工资水平平均为500美元,印度和美国分别为700美元和4000美元),许多跨国公司预测中国在不久将成为全球外包中心之一,有望夺得世界外包“探花”,甚至将会成为最重要的国际项目外包基地。世界著名的战略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在一份咨询报告中说,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几个较为集中的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中心,印度和爱尔兰是两大主要外包中心。中国外包的综合实力虽然逊于印度及爱尔兰,但中国以其特有的优势,被公认为是一个新兴的外包中心。
现在,70%以上的美国软件公司已开始在中国积极寻找合作伙伴。日本的跨国公司也在努力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例如日本前十大软件企业均已在中国大连落户,NEC、松下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在大连建立了研发中心,日本富士通公司还组成专门的小组,正积极地在中国寻找合作对象,合作的内容包括软件设计、IC设计、PDP等离子显示器等。与此同时,中国国内一些软件企业也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实施行动,比如,中国国内著名的用友软件以离岸开发、现场服务的业务模式宣布进入欧美和日本市场,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2006年成为亚洲管理软件的行业龙头,2010年跻身世界软件50强。200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达1.88万亿元人民币,产品出口达1410亿美元,其中软件外包及出口规模约为20亿美元。这些都将会为中国参加全球项目外包市场竞争提供有力的基础条件。
与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在参与新经济全球化方面有许多有利的条件,这些有利的条件对国际服务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社会政治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展前景看好;投资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并且加入WTO后对外开放领域更为宽广;具有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低;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旺盛;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市场潜力巨大;交通、通信等现代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中国的东部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一带,形成了产品配套程度很高的产业集群,这为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
但是,中国在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方面也有许多竞争劣势,主要表现在:中国服务市场总体发育滞后,服务企业投资严重不足,信息化程度较低,服务意识欠缺,服务水平低下,在承接高端服务业外包业务方面比较困难;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尚存在“消费心理鸿沟”,中国国内消费者对服务更多的是“重价不重质”,而跨国公司的服务业国际转移,虽然目的是以低成本满足其国内需求,但前提是服务的客户满意度不能下降。因此,承接方服务市场需求的规模、质量和消费心理等特征,是跨国公司衡量承接方保证客户满意度能力的重要标准。在这一方面,中国服务业离跨国公司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一向“重硬轻软”,导致作为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软性”流程组织管理能力低下,这已成为中国服务企业“成长的陷阱”。一方面,缺乏流程管理能力,中国企业很难将制造业的优势扩展到服务业。另一方面,中国国内高技术仍然停留于硬件技术而忽略了流程技术的战略价值,流程专利目前还未起步;铁路运输和电信等服务业仍然维持着垄断性产业组织结构,开放度较低,外资难以进入;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流利讲外语的服务业人才偏少等等。
因此,中国要想真正抓住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机遇,还需要花很多功夫。中国应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提高服务领域的服务水平;大力改革教育体制,以培养相关领域的国际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健全相关法律体系,改革和完善金融体制;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创造条件推进服务业的发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与此同时,中国还应对服务业转移产生的经济摩擦有充分的认识。尽管目前印度是发达国家关注的焦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淡化发达国家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引发摩擦的关注,但随着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终将难免与发达国家在此领域形成竞争和冲突。对此,中国宜早日谋取对策,主动化解服务业转移可能带来的矛盾,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