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出心裁的告示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xuesen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纽约市有一个著名的植物园,每天吸引大批游客。人们纷纷前往观赏植物园内多姿多彩的花卉和形状奇特的盆景。植物园另一与众不同之处是其园门上方的一块告示牌,上书:“凡检举偷盗花木者,奖励200美元。”
  好奇的游客問管理人员:“为何不按通常的习惯,写成‘凡偷盗花木者,罚款200美元’?”
  管理人员不假思索地答称:“要是那么写,就只能靠我的两只眼睛。而现在,可能有几百双警惕的眼睛。”植物园为了防盗,可谓独具匠心。
  换一种思路,就将会换来另一种结果。
其他文献
【内容简介】  在遍布苔藓的冰岛,邂逅没有尾巴的羊和可爱的迷途之鸟;再访《挪威的森林》的起点希腊小岛,在日益繁杂的街上追溯遥远的记忆。在梅雨季节去熊本,拜访夏目漱石的故居……不论怎样的旅行都充满了惊喜与意外,诸多的挫折都化为无穷的乐趣。这才是所谓的旅行,抑或说人生的意义。  人生是一条单行线,假如真有时光机,你想实现什么愿望?从查尔斯河到湄公河畔,从雷克雅未克到托斯卡纳,我们跟随村上春树走遍七国十
期刊
【内容简介】本书展现的是傅莹作为新闻发言人如何向中外媒体介绍中国的内政外交。作为外交官,如何面对国际上的各种误解和成见,如何客观平和地介绍中国。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解构2017年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再现了作者是如何在发布会上回应各方关切的;第二部分“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条分缕析发布会的准备过程,呈现了一位发言人是怎样“炼”成的;第三部分“新闻发布会之外的故事”,主要谈作者参加一些国际论坛
期刊
前段时间我们工作室招人,一个小姑娘笑嘻嘻地进来了。看了她的作品,很不错,于是我就问她:你想面试哪个岗位呢?  她说:剪辑师。  其实我挺想聘她的,但是我们剧组的剪辑师既刻苦,能力又强,而且预算又不够。矛盾中,我问:有没有想过换一个职位,比如说特效什么的?  她说:我不会啊。  我说:那你还会什么?  她愣了一下,继续说:我剪辑很不错的,您看了我的作品应该知道。  当时我非常矛盾,因为她确实很优秀,
期刊
最近几年,中国流行文化的主导权已经从“80后”“90后”的手上,传递到了“95后”“00后”新世代的手里。每一年,网络上都会有一些火爆的名词出现,2018年的热词是“养成”。  偶像养成是一个独属于东亚地区的流行文化,它发源于日本,全球最早的案例是日本偶像团队——AKB48。  AKB48是一个由几十名18岁左右的少女组成的偶像演唱团体。她们在一个专用的演唱场地定期公演,通过握手会、总选举、猜拳大
期刊
文学正在我们这个时代处于永无休止的指责中,指责的同时,布满了关于文学的所谓的没落、远离以及萎缩的判断。作为这种指责的人和做出这种判断的人,不仅包括读者,甚至还包括那些非读者,也就是说这样一种狭隘的对文学的指责,已经引发了更多的人加入了这样一个集体,他们站在文学的对立面,或者站在文学的远处,但在我看来,他们至少并没有和文学站在一起。  而文学究竟是什么,它是一块什么样的地方?那些正在“文学”着的作家
期刊
一个年轻人问我:“人们都说小人难防,我们又如何来防小人呢?”  “小人平时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呢?”我问年轻人。  “喜欢在背后说人。”年轻人说。  “但我们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后啊!”我叹道。  “你是说,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背后,背后是我们最疏于防范的地方,所以说小人难防?”年轻人问。  “我说的还不是这个。其实,最难防的是我们自己,正因为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背后,所以背后才是我们最疏于检点的地方,最容易
期刊
怕麻烦,有时候就会有麻烦。  这麻烦不是你找来的,而是来找你的。因为怕,遇事就会显得畏首畏尾。因为畏首畏尾,麻烦就觉得有机可乘。  相对一个强横的人,懦弱的人给予麻煩本身的麻烦会很少。简言之,制造麻烦的人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很低。  麻烦欺软怕硬。这不是劝诫每个人都变得凶恶,而是在精神层面上,至少要有点适当的强悍。譬如,在人生的某个当阳桥头,你可以突然横矛立马,做一个猛张飞。  也就是说,在麻烦的世界
期刊
传统农业是基于太阳光照与土壤基质而进行自然生产的,那么未来是不是可以用人工光照代替太阳光,以水代替土壤介质来开创出新型农业呢?  在摩天大厦里种植水果、蔬菜,实现自给自足,这一人类狂想曲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就要实现了。室内农场带来的农业新革命,或许正是人类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望成为改变人类农业历史的一环。遏制一切不利因素  进入室内农场之前,要穿戴好洁净室专用防尘服、面具和橡胶靴,然后踏上粘尘垫,
期刊
两个爱尔兰小伙子在市政工程部门工作。一天,他俩在街道上干活,一个人挖坑,另一个人跟在后面填土。他们从街道一边干到另一边,然后,又转到下一条街。这两人一整天都在拼命工作。  有個人搞不明白,他们这么卖力,到底是在做什么。于是,他问挖坑的人:“你们工作真是努力呀,可我不明白,你们俩为什么要一边挖坑,一边再填上呢?”  挖坑的工人擦擦额头,叹道:“我知道这看起来很奇怪。我们通常是三人一组,今天,种树的那
期刊
20世纪80年代,苏联启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雄心勃勃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计划。在几乎没有个人电脑的情况下,先行者们凭借因陋就简的硬件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当时的青少年展示了通往信息时代的道路。一门必修课引发国际争论  1985年9月,苏联的九年级(初三)学生开始接触一门新的必修课:信息学和计算机技术基础。该课程旨在使编程同算术和俄语一样,成为青少年普遍掌握的必备技能。为实现这个目标,苏联政府编写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