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课堂还给学生”已经喊了很久,但是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间,教师“一言堂”,用主导性替代学生主体性,似是而非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严重损害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积极性。在现今减负增效的背景下,上述的状况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笔者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然出路,课堂教学追求有效性首先要把握课堂有效教学的原则。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将有效教学的原则总结如下:
一、学生主体原则
新课程的宗旨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指教学要为学生全面、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这里的学生是一个群体概念,是指课堂上的全体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同时又指向每一个独特的学生个体,教学要为学生个性化和自由的发展创设条件,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拓展空间,为学生可持续的发展创建平台。
当我们把关注的重点从教师传授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学生能否在课堂上积极有效地学习,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具体的讲是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的交流状态、学生的达成状态。为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和生活基础,从学生现有的水平出发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其次,教学活动设计应考虑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兴趣点,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发展;第三,是教学时间安排,根据斯莱文教授提出的有效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学习所教材料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时间要充分,这样有效教学才成为可能。
二、训练主导原则
新课程条件下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什么?语文素养是指一个人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即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核心的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学应着眼于通过语言训练提高学生驾驭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语文能力应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渗透语言训练。首先,是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谈论他们熟悉的话题并对学生讨论的问题有积极地反应。其次,是听能力的训练。提供机会促进生生、师生交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材料设计活动训练读写能力,读写结合,用读带动写作,用写促进阅读,尤其要鼓励学生运用书面词汇表达自己。
训练主导的课堂教学可以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问题探究原则
听说读写训练能够促使学生更为有效地接受书本知识,但是对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和主动探究发现学习明显做得不够。最难做到的是使学生想要学习,具备学习的兴趣。即学生自己确立学习的目标,收集材料,主动探究,完成任务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即自主探究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机制下,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后,学生还继续研究探讨问题;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呢?首先,教师应创设和维持健康、安全的教学环境,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教师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同学之间有正常、畅通的交流,形成良性竞争局面;教师总是鼓励和启发学生获得和证实自己个性化的结论。其次,教师应努力创设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为题材,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提出有一定难度和综合度的值得争论的问题,促使学生查找资料合作探究学习,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持的毅力;教师选择能够激发、维持和加强学习动机的素材,扩大课堂的容量,使学生在课堂保有一定思维量。
四、意义学习原则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是知识,只是信息。知识的获得过程不是教师传递信息学生被动接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帮助,根据自身经验自我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当教师讲课时,不应该想当然认为学生已经学会或正在学会某些东西。当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记住一首诗,但是根本不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意义和目的,此时学习并没有发生。只有当学习者通过内化和顺应的方式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真正的学习——意义学习才会发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知识背景发展新的知识与技能,并将此作为制定日常教学目标和活动的常用策略。建构的“理解”要求新的学习与先前的知识相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这种联系以巩固新获得的知识。即将课堂教学与学生个人、家庭、社会经验相联系的学习才是意义学习,将抽象的知识放到真切的现实中去。具体可以采取如下形式:教学应尽可能与学生具有的个人、家庭、学校和社区经验结合;采用学生熟悉的知识设计教学以获得有意义的学习;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结合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诸如小记者等等的活动。
一、学生主体原则
新课程的宗旨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指教学要为学生全面、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这里的学生是一个群体概念,是指课堂上的全体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同时又指向每一个独特的学生个体,教学要为学生个性化和自由的发展创设条件,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拓展空间,为学生可持续的发展创建平台。
当我们把关注的重点从教师传授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学生能否在课堂上积极有效地学习,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具体的讲是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的交流状态、学生的达成状态。为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和生活基础,从学生现有的水平出发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其次,教学活动设计应考虑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兴趣点,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发展;第三,是教学时间安排,根据斯莱文教授提出的有效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学习所教材料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时间要充分,这样有效教学才成为可能。
二、训练主导原则
新课程条件下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什么?语文素养是指一个人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即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核心的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学应着眼于通过语言训练提高学生驾驭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语文能力应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渗透语言训练。首先,是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谈论他们熟悉的话题并对学生讨论的问题有积极地反应。其次,是听能力的训练。提供机会促进生生、师生交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材料设计活动训练读写能力,读写结合,用读带动写作,用写促进阅读,尤其要鼓励学生运用书面词汇表达自己。
训练主导的课堂教学可以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问题探究原则
听说读写训练能够促使学生更为有效地接受书本知识,但是对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和主动探究发现学习明显做得不够。最难做到的是使学生想要学习,具备学习的兴趣。即学生自己确立学习的目标,收集材料,主动探究,完成任务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即自主探究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机制下,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后,学生还继续研究探讨问题;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呢?首先,教师应创设和维持健康、安全的教学环境,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教师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同学之间有正常、畅通的交流,形成良性竞争局面;教师总是鼓励和启发学生获得和证实自己个性化的结论。其次,教师应努力创设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为题材,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提出有一定难度和综合度的值得争论的问题,促使学生查找资料合作探究学习,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持的毅力;教师选择能够激发、维持和加强学习动机的素材,扩大课堂的容量,使学生在课堂保有一定思维量。
四、意义学习原则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是知识,只是信息。知识的获得过程不是教师传递信息学生被动接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帮助,根据自身经验自我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当教师讲课时,不应该想当然认为学生已经学会或正在学会某些东西。当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记住一首诗,但是根本不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意义和目的,此时学习并没有发生。只有当学习者通过内化和顺应的方式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真正的学习——意义学习才会发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知识背景发展新的知识与技能,并将此作为制定日常教学目标和活动的常用策略。建构的“理解”要求新的学习与先前的知识相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这种联系以巩固新获得的知识。即将课堂教学与学生个人、家庭、社会经验相联系的学习才是意义学习,将抽象的知识放到真切的现实中去。具体可以采取如下形式:教学应尽可能与学生具有的个人、家庭、学校和社区经验结合;采用学生熟悉的知识设计教学以获得有意义的学习;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结合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诸如小记者等等的活动。